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0738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doc(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逍遥游是庄子内 7 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编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

2、中的“逍遥” ,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 “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

3、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

4、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 2 -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 、 “无功”的“神人” 、 “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

5、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 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B. 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 “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D.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2.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

6、而是继承于诗经 ,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完全不同。B.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C.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 ,都是不自由的。D. 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 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 ,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7、C. 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应该努力突破时空的限制,减少名利的束缚。- 3 -D. 庄子之所以能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 ,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是由于庄子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决定的。【答案】1. A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 “逍遥游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 、 无功的神人 、 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

8、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可见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比如本题, “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 “不符合” ;然后审读各个选项。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

9、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的分

10、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 项,文章第二段说的是“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 ,而是更丰富了” 。B 项,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有误,选项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D 项, “,因此”错误,选项因果关- 4 -系倒置。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1、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错误,选项过于绝对,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逍遥是一种理想境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渐渐消散的炊烟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12、。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

13、,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 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 5 -宅,老木都会站上半

14、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

15、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 ,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

16、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

17、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 6 -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5. 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 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农村空心化的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中的退步

18、,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答案】4. D 5. 老态龙钟。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6. 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

19、的明天。【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四个现象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D 项, “变得豁达”有误,上文的“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内容可知,不是“变得豁达” ,现实情况所迫。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作用的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位置从情节和内容的角度作答,此题重点注意句子是景物描写,应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考虑。 (1)句,从结构上看,下文写“李家嫂子过世” ,此处下炊烟,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情节,从内容看“若隐若现” ,揭示了村庄老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的现

20、状,突出老木内心淡淡的忧伤;(2)在文章的结尾,应该和文章的主旨相关,从内容看“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突出了炊烟“稀薄、转瞬即逝”的特点,从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看,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从文章的主旨、情感的角度看,体现了老木落寞、- 7 -孤独忧伤的情绪。点睛: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

21、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 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

22、,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 8 -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

23、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 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年 4 月 5 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

24、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一

25、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 年 2 月 14 日)- 9 -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

26、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 年 4 月 26 日)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B. 康震教授认为,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 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

27、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C. 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D.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E. 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

28、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9.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试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几- 10 -种实施方式。【答案】7. B 8. AC 9. 多推出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 “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错误

29、,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从原文可知康教授的看法是“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 “正在”而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8. 试题分析:B 项, “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不当。材料二中引用康教授的话主要是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增强行文的时效性。D 项, “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不当。转述和应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E 项, “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不当。光明网是网站,不是专业报纸。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通读三则材料,逐一筛选出相关信息,然

30、后归纳总结。如,材料一以中国诗词大会的诞生过程及最终的成功为例,指出“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 “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会受到欢迎;材料二引用康震教授的观点,指出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一种“文化时尚” ;材料三提到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 “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等。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

31、为从事。开运初,改度支推官,宰相李崧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司直,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 11 -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判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

32、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居正气貌瓌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

33、八年,恩遇始终不替。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 ”开宝中,居正与沈伦并为相,卢多逊参知政事,九年冬,多逊亦为平章事。及居正卒,而沈伦责授,多逊南流,论者以居正守道蒙福,果符太祖之言。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子惟吉集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惠集 。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宗庙庭 (选自宋史 ,有删改)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34、/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B.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C.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 议欲尽捕诛之 / 居正以计缓其事 / 因率众翦灭群寇 / 擒贼帅汪端/诘之 / 僧皆不预 / 赖以全活。- 12 -D.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11.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

35、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 “擢刑部侍郎”中的“擢”是指提升职务,古文中同样表示提升职务的还有“升” 、 “拔擢” 、 “陟” “超擢”等;相反, “罢” 、 “免” 、 “解” 、 “黜” 、 “夺” 、等表示官员因过失解除职务或贬官降职外调远方。C. “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

36、及第”的称号。D.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和表同情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薛居正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有作公卿辅佐之臣的气量,一年后登进士第。B. 薛居正一生为官十八载,机智果断,公正断案,辅佐皇上,殚精竭虑,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C. 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后,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周太祖征伐兖州,薛正居跟从前往,才干扬名朝廷。D. 薛居正死后,沈伦被罢免宰相职务,卢多逊被贬黜到南方,这是因

37、为薛居正遵守道义,蒙受洪福的结果。13. 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2)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情况不真实,召来罪犯责问,原来是因为官吏与那个百姓有私怨,因此被诬告, (于是)逮捕了那诬告的官吏,对其审讯,全部承认了罪行,伏法。- 13 -(2)性格孝顺,行为纯正,持家讲究节俭。担任宰相为政宽仁简朴,不喜欢苛求细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

38、排除法, “亡卒数千人” “城中僧千余人”都是定语后置句,并且都作子的主语,所以之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AD。结合前后文可知, “汪端”是“贼帅” ,所以应该是:因率众翦灭群寇 / 擒贼帅汪端,所以选 C。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

39、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

40、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 ) “耶” “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 项,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 从他担任参知政事到任宰相,共十八年,不是一生为官十八载。C 负责起草皇帝诏书,不是户部

41、侍郎时。D 因果关系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 (1)狱:案件;诘:责问;憾:怨恨;鞫:审问犯人。 (2)宽简:宽仁简朴;苛察:苛求细察;多:赞扬、称赞。参考译文:薛居正,字子平,是开封浚仪人。他的父亲薛仁谦,是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 14 -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中的寓意洒脱、不拘束,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有作公卿辅佐之臣的气量。一年后,登进士第。后晋天福年间,华州统帅刘帅凝授予他从事的职务。开运初年,改任度支推官。宰相李崧又上奏请求他任推官,并做大理司直,晋升为右拾遗。桑维翰任开封府

42、知府,上奏请他任判官。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权力很大,危及君王,残忍自恣,没有敢违背他意见的人。他部下有一个官吏控告老百姓触犯盐铁禁令,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罪。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情况不真实,召来罪犯责问,原来是因为官吏与那个百姓有私怨,因此被诬告, (于是)逮捕了那诬告的官吏,对其审讯,全部承认了罪行,伏法。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也没有办法救助。后周广顺初年,晋升为比部员外郎,兼任三司推官,不久,又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正居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升为左谏议大夫,被提拔为判馆事。六年,出使沧州核定民租。不久,他因为有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

43、郎。宋朝初年,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宋太祖亲征李筠和李重进时,均负责留守三司,不久,出京任许州知州。建隆三年,到朝廷任枢密直学士,临时代理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薛居正出任朗州知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盗贼的同伙,商议准备全部捕杀。薛居正用计延缓这件事,于是率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得以保全性命。乾德初年,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为此感到忧虑,命令薛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内百姓都恢复生业。 (回朝以后)以原来的官职参与政事。六年,

44、拜官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开宝八年二月,皇上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你们应当一起想着利众济人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 薛居正等人愈发勤修政事,来达成皇上的意愿。太平兴国六年,死,终年七十岁。被赠予太尉、中书令,谥号叫文惠。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性格孝顺,行为纯正,持家讲究节俭。担任宰相为政宽仁简朴,不喜欢苛求细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他担任参知政事到任宰相,共十八年,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早先时候,宋太祖曾对薛居正说:“自古以来做君王的,少有能克制自己的,做臣子的,大多没有长远的谋略,尽管他处在先要

45、位置,也不能名扬后代,然而自身不讲仁义,子孙遭- 15 -殃的人,大概君主与臣子之间的道义没有尽到。我看唐太宗接受别人的劝谏,直接说他的不是而不感到羞耻。依我看,不如自己不做它,使别人无可厚非。又看到古代的臣子多有不能善始善终的,能够保全自己享受丰厚待遇的,是由于他们忠诚正直。 ”开宝中叶,薛居正与沈伦一起任宰相,卢多逊任参知政事。九年冬天,卢多逊也任平章事。等到薛居正一死,而沈伦因为被责备(罢免宰相职务) ,授予另外的官职,卢多逊(因为诬告秦王谋反)被贬黜到南方,舆论认为薛居正遵守道义,蒙受洪福,果真符合太祖所说的话。薛居正喜欢读书,写文章一下笔就不能自己停下来。他的儿子薛惟吉收集他的文章三

46、十卷,呈送给皇上,皇上赐名叫文惠集 。咸平二年,下诏把薛居正供奉在太祖的庙中。(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梅尧臣(1002-1060) ,此诗作于 1055 年。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第一联,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 ,作者因为所乘之船迟迟不能出发,只能来看东溪。B. 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C.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 “老”与“丑”往

47、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D. 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E. 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 ,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15. 古人论此诗有云:“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请简析该诗的“写情已足”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4. AE 15. 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 、 “老树着花” 、 “短- 16 -短蒲茸” 、 “平平沙石” ,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老当益壮之情。 “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

48、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A 项“迟迟不能出发,只能来看东溪”错误,应该是作者迟迟不愿上船离去。E 项“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理解错误,应是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 “车马疲” ,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 “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

49、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 “野凫眠岸” “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有意闲” “无丑枝” ,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 “闲意”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野凫眠岸” “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