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ppt.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0489895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ppt.ppt(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因此,篮球比赛的计时计分系统是一种得分类型的系统论语导读“如果人类要在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的宣言一、孔子其人一、孔子其人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孔子(前前551前前479),名丘,字仲尼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2、人,被誉为“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千古圣人”,被联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其人孔子其人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仍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晚年返鲁,整理六经晚年返鲁,整理六经孔子的历史功绩孔子的历史功绩删诗书删诗书,定礼乐定礼乐,创儒学创儒学,传经艺传经艺,师表万世师表万世;赞周易赞周易,写春秋写春秋,立杏坛立杏坛,育才德育才德,桃李三千。桃李三千。二、儒家学派二、儒家

3、学派(一)(一)“儒儒”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汉书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其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柔也,术士之称。”不过一般不过一般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儒”即今所谓即今所谓“学者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论语,孔子对子夏说:,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其中有君子,也

4、有小人。“儒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儒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雅”、“优优”及及“和和”的意思,的意思,从从“人人”从从“需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二)儒家经典(二)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儒

5、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易、书书、诗诗、周礼周礼、仪礼仪礼、礼记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春秋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论语论语、孝经孝经、尔雅尔雅、孟子孟子。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治诗诗书书礼礼乐乐易易春秋春秋六经六经”,即,即诗经诗经尚书尚书仪礼仪礼乐经乐经周易周易春秋春秋。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易、诗诗、书书、礼礼、春秋春秋谓之谓之“经经”,左传左传、公羊传公羊传、谷梁传谷梁传属于属于春秋经春秋经之之传传,礼记礼记、孝经孝经、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均为均为记记,尔雅尔雅则是汉

6、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四书指是指指是指大学大学(礼礼记记中一篇)、中一篇)、中庸中庸(礼记礼记中一篇)、中一篇)、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五经五经则指:则指:周易周易、尚书尚书、诗经诗经、礼记礼记、春秋春秋。(三)人物派别(三)人物派别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的不同阶段。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公羊学、谶(学、谶(chen)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7、)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显学”的同时,在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之说,始见于韩非子韩非子的的显学显学篇: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自孔子之死也,

8、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三、三、论语其其书(一)(一)论语论语简介简介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子孟子诗经诗经

9、尚书尚书礼记礼记易经易经春秋春秋并称并称“四四书五经书五经”。通行本。通行本论语论语共二十篇。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二)(二)论语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命名的意义和来由班超的班超的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说:说:“论语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文选文选辨

10、命论注辨命论注引引傅子傅子也说: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论语”的的“论论”是是“论纂论纂”的意思,的意思,“论语论语”的的“语语”是是“语言语言”的意思。的意思。“论语论语”就是把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接闻于夫子之语语”“论纂论纂”起来的意思。起来的意思。(2)“论语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三)(三)论语论语地位地位论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11、,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典,成为四书四书(包括(包括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大学大学、中庸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圣经圣经。论语论语从西从西 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四书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论语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原因原因(四)(四)论语论语思想思想1

12、、仁礼思想、仁礼思想2、为人处世、为人处世3、为政治国、为政治国4、好学深思、好学深思1、仁礼思想、仁礼思想樊迟问仁。子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子曰: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信则人任焉,敏则有

13、功,惠则足以使人。”子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仁礼思想仁礼思想子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樊迟问仁。子曰: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14、作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子曰:“人而不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礼思想仁礼思想子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顏渊问仁。子曰:顏

15、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顏渊曰:“請问其目。請问其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視,非礼勿視,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顏渊曰:“回虽不敏,請事斯語回虽不敏,請事斯語矣!矣!”曾子曰: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子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16、,亦不可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仁礼思想定公问: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子曰:“上好礼,則民易使也。上好礼,則民易使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子曰: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

17、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子曰曰:“饭饭疏疏食食、饮饮水水,曲曲肱肱而而枕枕之之,乐乐亦亦在在其其中中矣矣!不不义义而而富富且且贵贵,于我如浮云。于我如浮云。”子曰:子曰:“行己有耻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可謂士矣。”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不惧。”曰:曰:“不忧不惧,斯謂之不忧不惧,斯謂之君子已乎?君子已乎?”子曰: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內省不疚,夫

18、何忧何惧?”子曰: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丘也。”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陳陳亢亢问问于于伯伯鱼鱼曰曰:“子子亦亦有有异

19、异闻闻乎乎?”对对曰曰:“未未也也。尝尝独独立立,鲤鲤趋趋而而过过庭庭。曰曰:学学诗诗乎乎?对对曰曰:未未也也。不不学学诗诗,无无以以言言。鲤鲤退退而而学学诗诗。他他日日,又又独独立立,鲤鲤趋趋而而过过庭庭。曰曰:学学礼礼乎乎?对对曰曰:未未也也。不不学学礼礼,无无以以立立!鲤鲤退退而而学学礼礼。闻闻斯斯二二者者。”陳陳亢亢退而喜曰: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为人处世为人处世顏淵喟然叹曰:顏淵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20、能。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叔叔孫孫武武叔叔毀毀仲仲尼尼。子子贡贡曰曰:“无无以以为为也也,仲仲尼尼不不可可毀毀也也。他他人人之之贤贤者者,丘丘陵陵也也,犹犹可可逾逾也也;仲仲尼尼,日日月月也也,无无得得而而逾逾焉焉。人人雖雖欲欲自自绝绝,其其何何伤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陳陳子子禽禽谓谓子子贡贡曰曰:“子子为为恭恭也也,仲仲尼尼岂岂贤贤于于子子乎乎?子子贡贡曰曰:君君子子一一言言以以为为知知,一一言言以以为为不不知知,言言不不可可不不慎慎也也。夫夫子子之之不不可可及及也也,犹犹天天之之不不可阶而升也可阶而升也”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21、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3、为政治国、为政治国子曰:子曰:“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耻且格。”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子曰:“其身正其身正,不令而行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22、何!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曰: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仁者远矣。”为政治国为政治国哀公问曰: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枉错诸直,則民不服。枉错诸直,則民不服。”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子贡问政。子曰

2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於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曰: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4、好学深思、好学深思子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4、。”子曰:子曰:“默而识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何有於我哉?”子曰: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问,敏而好學,不耻下问,”子曰: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路不对.子曰: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憤发憤忘食忘食,乐以忘忧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不知老之將至云尔。”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好学深思好学深思子曰:子曰:“笃

25、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无道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无道則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不語怪、力、乱、神。子不語怪、力、乱、神。子曰: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不忧贫。”子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6、。”子曰: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五)论语的版本及其整理情况(五)论语的版本及其整理情况鲁论语鲁论语齐论语齐论语古论语古论语张侯论张侯论今本论语篇目今本论语篇目学而第一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八佾第三里仁第四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雍也第六述而第七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子罕第九乡党第十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第十五季氏

27、第十六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尧曰第二十阅读论语参考书籍阅读论语参考书籍 何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集解 朱熹:朱熹:论语集注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钱穆:论语新解论语新解(六)(六)论语论语名句集锦名句集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5、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6 6、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

28、夕死可矣。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吗?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提高。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文: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 兄弟。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

29、:人与人之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互支持!互支持!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提倡提倡“恕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4、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译文:译文

30、: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按现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按现在说法就是:在说法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不管时空距离是近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不管时空距离是近是远,最终都会产生共鸣,最终走到一起。远,最终都会产生共鸣,最终走到一起。5、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译文:译文: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几千年来,几千年来,“和为贵和为贵”始终是东方民族特始终是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别是中华民族

31、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经儒家的倡导,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经儒家的倡导,“和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论语论语名句集锦名句集锦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

32、语雍也)雍也)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卫灵公)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子罕)8.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上)(同上)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颜渊)6 6、朝闻道,夕死

33、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译文:如果早上知道了如果早上知道了“道道”,那么即使晚,那么即使晚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教育人们,学无止境,闻道有先后,即使教育人们,学无止境,闻道有先后,即使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后此成语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后此成语多用于立志向学,或勉人改过自新之语。多用于立志向学,或勉人改过自新之语。论语论语名句集锦名句集锦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述而)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34、殆。(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为政)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子路)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公冶长)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季氏)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为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