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十大行书.pdf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0329443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十大行书.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1-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 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之首之首之首之首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 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

2、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2-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 288 厘米。横 755厘米,共 234

3、 字(另有涂抹字 30 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 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

4、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释

5、文释文释文释文:维乾元元年维乾元元年维乾元元年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岁次戊戌岁次戊戌岁次戊戌。九月庚午九月庚午九月庚午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朔三日壬申朔三日壬申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第十三叔第十三叔第十三叔、银青光禄银青光禄银青光禄银青光禄(大大大大)夫使持节夫使持节夫使持节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明之灵明之灵明

6、之灵:惟尔挺生惟尔挺生惟尔挺生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夙标幼德夙标幼德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宗庙瑚琏宗庙瑚琏宗庙瑚琏,阶庭兰玉阶庭兰玉阶庭兰玉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每慰人心每慰人心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方期戬谷方期戬谷方期戬谷,河河河河图逆贼闲图逆贼闲图逆贼闲图逆贼闲衅衅衅衅,称兵犯顺称兵犯顺称兵犯顺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尔父竭诚尔父竭诚尔父竭诚,常山作郡常山作郡常山作郡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余时受命余时受命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亦在平原亦在平原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仁兄爱我仁兄爱我仁兄爱我,俾尔传言俾尔传言俾尔传言俾尔传言,尔既归尔既归尔既归尔既归止止止止,爰开土门爰开土门爰开土门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土门既开土门既开土门既开,

7、凶威大蹩凶威大蹩凶威大蹩凶威大蹩。贼臣不救贼臣不救贼臣不救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孤城围逼孤城围逼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父陷子死父陷子死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巢倾卵复巢倾卵复巢倾卵复。天下悔天下悔天下悔天下悔祸祸祸祸,谁为荼毒谁为荼毒谁为荼毒谁为荼毒!念尔遘残念尔遘残念尔遘残念尔遘残,百身何赎百身何赎百身何赎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吾承天泽吾承天泽吾承天泽吾承天泽,移牧河关移牧河关移牧河关移牧河关。泉明比者泉明比者泉明比者泉明比者,再陷再陷再陷再陷(至至至至)常山常山常山常山,携尔首榇携尔首榇携尔首榇携尔首榇,及兹同还及兹同还及兹同还及兹同还。抚念摧切抚念摧切抚念摧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震

8、悼心颜震悼心颜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尚飨尚飨尚飨尚飨。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 129 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3-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

9、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

10、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第四行书第四行书第四行书第四行书伯远帖伯远帖伯远帖伯远帖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4-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 26 厘米,宽 28 厘米,共 7 行,63 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

11、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第五行书第五行书第五行书第五行书韭花帖韭花帖韭花帖韭花帖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

12、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5-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第六行书第六行书第六行书第六行书蒙诏帖蒙诏帖蒙诏帖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

13、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厘米,长厘米,大字行书,计行,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 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说明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

14、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6-此帖也称

15、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 25.2 厘米,横 33 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

16、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天下第七行书天下第七行书天下第七行书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张翰思鲈帖张翰思鲈帖张翰思鲈帖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7-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 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

17、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米芾(公元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

18、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天下第八行书天下第八行书天下第八行书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蜀素帖蜀素帖蜀素帖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8-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厘米,长厘米,计行,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蜀素

19、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

20、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天下第九行书天下第九行书天下第九行书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松风阁松风阁松风阁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

21、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中国中国中国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书法十大十大十大十大行书行书行书行书-9-李建中,945 年生,1013 年逝世,京兆(今陕

22、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 31.2 厘米,横 44.4厘米,10 行,共 104 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天下第十行书天下第十行书天下第十行书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土母帖土母帖土母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休闲娱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