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0276232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传播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PPT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众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材: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主讲教师:龚炜绪论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l一、传播学的定义l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l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l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l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l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传播的定义传播的定义l l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

2、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化的活动。化的活动。化的活动。l l1 1 1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是导致传播的结果。l l2 2 2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在信息

3、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l l3 3 3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信息。l l4 4 4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中国

4、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l l“传播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传播”相近的词有相近的词有“传传”、“播播”、“布布”、“流流”、“宣宣”、“扬扬”等。通常,等。通常,“传传”是纵横地传播,是纵横地传播,“播播”是广泛是广泛地传播,地传播,“布布”是伸展地传播,是伸展地传播,“流流”是连续地传播是连续地传播,“,“宣宣”是庄重地传播,是庄重地传播,“扬扬”是宏大地传播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黄金贵,1994)1994)。l l墨子墨子所染: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后世。”此义象为纵

5、向传播此义象为纵向传播;l l礼记礼记祭统: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此义体为横向传播。l l国语国语晋语三: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檄移: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l l“传传”与与“播播”合成为合成为“传播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史突厥传一书: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

6、已与今义相近。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l l l蝙蝠潮汐月球与潮汐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l l1、整体性。l l2、互动性。l l3、开放性。l l4、综合性。l l5、发展性。l l总总之之,传传播播学学是是一一门门位位于于诸诸多多学学科科交交叉叉、边边缘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l l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l l1、传播学与社会学l l2、传播学与人类学l l3、传播学与文化学l l4、传播学与心理学l l5、传播学与宣传学l l6、传播学与新闻学:新新闻闻学学是是报报刊刊时时代代的的产产物物,偏

7、偏重重于于业业务务或或“术术”的的研研究究,传传播播学学是是电电子子新新闻闻时时代代的的产产物物,偏偏重重于于理理论论或或“学学”的的研研究究。新新闻闻学学以以报报学学为为基基础础,侧侧重重于于微微观观、局局部部和和单单向向研研究究;传传播播学学以以新新兴兴学学科科(如如信信息息论论、系系统统论论、控控制制论论等等)为为基基础础,偏偏重重于于宏宏观观、整整体体和和双双向向研研究究。新新闻闻学学是是具具体体科科学学的的研研究究,对对传传播播学学有有提提供供材材料料、充充实实内内容容的的作作用用;传传播播学学是是一一般般科科学学的的研研究究,对对新新闻闻学学研研究究的的内内容容和和方方法有规范、指

8、导的作用。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l ll7、传播学与历史学l8、传播学与地理学l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l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l1、传播科学论l2、传播过程论l3、传播主体论l4、传播客体论l5、传播载体论l6、传播对象论l7、传播方法论l8、传播环境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l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l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l二、美国传播学的孕育l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重点)l一、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l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l卢因(KurtLewin1890一1947)是德国犹太人,原柏林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逃亡到美国,在艾奥

9、瓦大学任教,卢因的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他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l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返回l二、传播学的完善者l威尔伯斯拉姆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蔡伦毕升谷腾堡谷腾堡的印刷厂谷腾堡的印刷厂谷腾堡圣经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无线电之父马可尼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意大利,18741937)(194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l l1、整体

10、性。l l2、互动性。l l3、开放性。l l4、综合性。l l5、发展性。l l总总之之,传传播播学学是是一一门门位位于于诸诸多多学学科科交交叉叉、边边缘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l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l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l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l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和展望l l 第一节第一节、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 l l 1 1、传播学

11、的五位奠基人、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 l l 1 1)拉拉斯斯韦韦尔尔(1902190219771977)。拉拉斯斯韦韦尔尔在在年年写写了了“世世界界大大战战中中的的宣宣传传技技巧巧”一一书书,对对一一次次大大战战中中的的宣宣传传策策略略及及其其效效果果进进行行了了分分析析,成成为为研研究究宣宣传传研研究究的的权权威威。他他对对传传播播学学的的许许多多基基本本问问题题进进行行了了探探讨讨,最最早早概概括括了了传传播播的的三三项项基基本本社社会会功功能能,并并提提出出了了传传播播过过程程的的“5W”5W”模模式式,对对形形成成传传播播学学的的理理论论体体系系和和主主要要研研究究领领域域做做出出了了重

12、重要要贡贡献献。)K K卢卢因因。卢卢因因在在主主要要研研究究领领域域是是群群体体传传播播的的渠渠道道,他他的的一一个个重重要要贡贡献献是是提提出出了了“把把关关人人”概概念念,卢卢因因本本人人对对传传播播系系统统中中的的“把把关关”问问题题进进行行过过理理论论化化尝尝试试,后后来来他他的的学学生将生将“把关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究。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究。l l)KK卢因(卢因(1890189019491949)。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家。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

13、了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把关人把关人”概念,卢因本人对传概念,卢因本人对传播系统中的播系统中的“把关把关”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的学生将的学生将“把关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究。程研究。l l)CICI霍夫兰(霍夫兰(191219121961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最早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主霍夫兰最早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主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引起的态度改变问题。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引起的态度改变问题。从二次大战期间到从二次大战期间到6060

14、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可信性,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面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面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条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条件性。件性。l l 传播学奠基人简介l拉扎斯菲尔德 l l)PF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国传播学家。他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他和卡兹以“人民的选择”(1948)为题发表的伊里研究调查报告时传播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著名的理论观点。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经验

15、学派的创始人。l l传播学奠基人简介llll霍夫兰l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l l威尔伯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19071987)是传播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

16、人。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l l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传播学。l l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17、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之系统化。四四 传播与信息传播与信息l l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

18、l l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l l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l l我们讨论的信息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l l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统一整体。l l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l l传传播播的的定定义义:社社会会信信息息的的传传递递或或社社会会信信息息系系统统的的运行。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

19、象l l1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l l 2 2、研研究究传传播播,要要研研究究人人研研究究人人与与人人的的关关系系以以及及他他们们所所属属集集团团、组组织织、和和社社会会关关系系;研研究究他他们们怎样相互影响。怎样相互影响。l l3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传播过程”。l l社社会会传传播播的的系系统统性性指指由由相相互互联联系系、相相互互制制约约的的若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l l传传播播学学通通常常把把社社会会传传播播区区分分为为自自我

20、我传传播播、人人际际传传播播、群群体体传传播播、组组织织传传播播、大大众众传传播播,这这五五种种传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l l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应变化的活动。l l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l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l l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l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传播学是

21、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l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l1、传播学的欧洲渊源l2、美国传播学的孕育l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l一、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l奠基人:l(1)拉斯韦尔:五W模式l(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l(3)卢因:守门人l(

22、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人心理研究l(5)李普曼l创立者:施拉姆开山鼻祖、集大成者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l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以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l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l l1、传播学进入中国20余年,正处于发展时期。l l2、译著、队伍、观念改变。正确处理引进与吸收,批判与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本土化。l3、

23、最前沿动态:深层次本土化、网络传播、分众传播。第三节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l1、研究现状l2、未来趋势l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分支化、本土化第二章传播l第一节传播的概念l一、传播概念的演变l二、传播的定义l第二节传播的特点l一、社会性和阶级性l二、目的性和计划性l三、主动性和创造性l四、协同性和互动性l五、永恒性和历史性l第三节传播的分类l一、内向传播l二、人际传播l三、组织传播l四、大众传播l五、跨国传播第四节传播的革命l一、语言传播革命l二、文字传播革命l三、印刷传播革命l四、电子传播革命l五、网络传播革命l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第五节传播的模式l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l

24、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l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l2、双向传播模式l3、互动传播模式l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l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谁谁取得什么效果说什么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通过什么渠道渠道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丹斯螺旋模式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格伯纳传播总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l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l第六节传播的功能l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l二、传播的个人功能l三、传播的组织功能l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释功能;4、指导功能l四、社会的功能l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教育功能;4、文化功能l第七章传播的原则l一、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l二、必须遵循的传播

25、原则第三章传播者l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l一、传播者角色l二、传播者的特点l三、传播者的权利l四、传播者的责任l五、传播者的赢效因素第二节媒介组织l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l二、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l三、媒介组织的运作l注意:媒介与受众的四种关系四、守门人和守门理论l五、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l六、守门人的功能与责任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l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l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体系理论l三、传播制度理论评析l第四章传播与信息l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l第二节信息的传播分析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重要概念信息、符号。符号是一个多义的词汇,某一事物的代号可以称为符号,某一事物的象征性标志也可以称为符

26、号,但在通信或传播中它有类似于后者内容的特定意义。传播中所说的符号是指使抽象信息等的传播(或通信)得以实现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要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传播或通信的手段向大众传播时,就必须使具有确切意义但又完全抽象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过程。l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一种能指与所指、载体与意义的双重实体,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则以被称之为语言系统的规则系统为基础。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个代表者,其中涉及一种三项关系:代表者、它的对象、它的解释。l“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二、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

27、、数据的关系三、信息的特征与分类l一、一般信息的特征l二、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l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l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l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l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l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l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泛滥l1、信息爆炸的表现l新闻信息满天飞、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l2、信息爆炸的后果l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l1、信息匮乏的表现l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知识信息匮乏l2、信息匮乏的原因l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不对、传受失衡第五节信息污染与信息侵

28、略l一、信息污染:精神世界里的垃圾l1、信息污染的表现l有害性信息和有毒性信息l虚假性信息和伪劣性信息l重复性信息和图像性信息l二、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l1、信息侵略的性质l2、信息侵略的危害l3、构筑抵御信息侵略的万里长城第五章传播与符号l第一节符号、意义与传播l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l1、符号、语言与意识、思想l2、符号为人类所独和独有二、符号与意义l1、意义性质与表意过程l2、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l外延意义: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l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人类的早期传播媒介中国秦墓竹简古埃及泥版书古埃及纸

29、草书画l德弗勒认为媒介对人类语言和意义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方面:l立意功能、引申功能、替代功能、稳定功能。l三、编码与译码l科学编码、艺术编码l爱德华霍尔等按照受者译码符合文本含义轴的程度,将编码分为三类:l1、投合性译码l2、协调性译码l3、背离性译码l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l一、符号的特性l1、任意性2、约定性3、组合性l4、传授性5、跨越性l二、符号的功能l1、指代功能2、表义功能l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l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l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l1、字词的形式2、句子的形式l3、行段的形式4、难度指数l5、人情味成份第三节语言符号l一、语言的性质与地位l语言的根本

30、作用是通过符号唤起人们的经验、还原事物的具体形式。l二、语言的基本特性l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l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l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三、语言的误用l1、死线上的抽绎l2、潜意识的投射l3、误认为同一l4、估计极端化l5、语言与实际混淆l6、推论与事实相乱第四节非语言符号l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l1、连贯性2、相似性3、通义性l4、协同性5、即时性6、真实性l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l1、补充功能2、替代功能3、强调功能4、否定功能5、重复功能6、调节功能l新疆岩画人类表情、姿势、手势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l1、外貌与衣着l2、表情与眼神l3、姿态动作l4、触摸行为l5

31、、空间与距离第六章传播媒介l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l一、媒介的概念l注意将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分开。l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l1、物体2、符号3、信息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l1、实体性2、中介性3、负载性l4、还原性5、扩张性l四、媒介分析的标准l1、时空偏倚l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英尼斯提出来的概念。占据空间、不易传送的媒介是偏倚于空间的媒介;如书籍、石碑、报纸等。l不太占据空间、易于传送的媒介则是偏倚于时间的媒介。如广播、电话、手机等。l还有一类是兼有时空优势的媒介,如电视、电影、电脑等。l2、参与程度l指媒介参与到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程度l3、传播速度l4、保存时间l5、媒介

32、威望l6、传播过程第二节传播媒介的类型l一、书写媒介l二、印刷媒介l三、广播媒介l四、影视媒介l五、网络媒介第三节媒介理论述评l一、英尼斯(HaroldAdamslnnis)的媒介偏倚论(百度百科)l他认为,要了解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控制知识、垄断文化的实质,必先认识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的特性。时间偏倚: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空间偏倚: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

33、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l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l2、媒介就是讯息l3、热媒介与冷媒介l麦克鲁汉生于加拿大,194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北美的多所大学教授英美文学。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34、是1951年出版的机器新娘,它探讨了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对社会的冲击与影响;13年后,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出版,现在这部著作不仅成了现代传播学的“圣经”,而且它率先创用的“地球村”一词也已经成为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用语。l媒介:人的延伸l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l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l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密

35、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返回返回“热媒介”与“冷媒介”l这是两个著名的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l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于“冷媒介”。l这两个概念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返回返回l如果要用最经济的语言来叙述麦克鲁汉的观点的话,那么有这样几

36、点是不能忽视的:(1)媒介即是信息。也就是说,媒介真正传播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其本身的特性,因为正是媒介决定了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到,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一项新的延伸,而电子技术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就像非电子技术是人的肢体的延伸一样。l。(3)冷媒介和热媒介。我们可以根据媒介清晰度的高低,将其划分为两类:冷媒介如手稿、电话、口语,因为其清晰度低,所以要求人们的深度参与和卷入;热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视,因为其清晰度高,所以它们剥夺了受众深入参与的机会。(4)重新部落化。如果从媒介演化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可以有三种基本的技术

37、革命:一是拼音文字的发明,它打破了原始部落人感官的平衡,突出了视觉的作用;二是16世纪后印刷机械的推广,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三是1844年电报的发明,预告了电子时代的来临,因为电子技术要恢复人的感官平衡,因此足以使人重新部落化。意义与局限性l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l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

38、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返回返回l三、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l1、戈夫曼对梅氏的影响l2、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l(1)应把情境(场所)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l(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l梅罗维茨指出: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却都变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了。l对梅罗维茨理论的评价:l(1)这一理论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如出一辙

39、。(2)这一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关系,看不到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和内容等的影响。(3)这一理论多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四、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l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l(ZbigniewBrzezinski)l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l华沙。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77l年至1981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l事务助理。主要著作:大棋l局、永恒的清算苏联极l权主义下的统治、美国在敌对l的世界中llll五、媒介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l1、媒介与恐慌文化l美国“911”事件后遗症。l2、媒体与恐怖主义l一些媒体鼓励、散布了恐怖主义思想;恐怖分子成功地运用媒体来

40、达到宣传、组织的作用;由于追求被大众传媒广泛报道,一些恐怖分子铤而走险。增补内容新媒介l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网络传播、双向电视等)l2、多媒体化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电视、网络广播等)l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有助于改变资源垄断现象(数字化、高速度化)l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卫星、网络)。“电视人”的概念l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

41、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返回返回“容器人”的概念l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返回返回新传

42、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新传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新传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新传媒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市场机会l1、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传媒进入新传媒时代;l2、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l3、新传媒的定位是:信息、娱乐、服务中心;l4、新传媒与传统媒体日益融合、合作共赢。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新传媒推动人类文化进入通信文化新阶段 任任何何一一种种技技术术的的发发明明,要要能能诞诞生生出出一一种种文文化化,一一定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定要有以下几个条件:l 1 1、技术必须成熟。、技术必须

43、成熟。l 2 2、物质成本低廉。、物质成本低廉。l 3 3、出现这种技术的独有产品形式,并被市场接受和、出现这种技术的独有产品形式,并被市场接受和认可。认可。l 4 4、传递力的强大与否决定形成文化的强弱。、传递力的强大与否决定形成文化的强弱。新传媒的定位是:家庭、娱乐、服务中心新传媒的定位是:家庭、娱乐、服务中心新传媒的定位是:家庭、娱乐、服务中心新传媒的定位是:家庭、娱乐、服务中心基于宽带互联网的新传媒的本质是建立信息中心、娱基于宽带互联网的新传媒的本质是建立信息中心、娱 乐中心、服务中心。乐中心、服务中心。新传媒的基本特征是:整合、共享、海量、无疆、互新传媒的基本特征是:整合、共享、海量

44、、无疆、互 动、快捷。动、快捷。在新传媒众多的属性中,最本质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新传媒众多的属性中,最本质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也将是一个家用媒体。也将是一个家用媒体。新传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宽带。新传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宽带。“电子乌托邦”思想l“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l实质: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电子乌托邦”的某些观点l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

45、,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l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电子投票系统为全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参加政治选举提供了可能性,必将会带来一个普遍民主的社会等等。观点的评述l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话是一种双向媒介,但是电话并不保证通话双方社会关系的平等,相反,通话双方的社会关系是受到电话系统以外的众多因素制约的,例如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劳资雇佣关系等等。l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

46、人的素质等等。返回返回第七章传播的谋略l第一节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l一、传播谋略的内涵与机理l二、传播谋略的起点与特点l第二节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l1、有用原则l2、有利原则l3、有理原则l4、有节原则二、获取锦囊妙计的正确途径l1、完善决策机制2、确保情报质量l3、保持谋略弹性4、精选筹划时机l第三节古今传播谋略经典l1、辱骂法2、光辉泛化法l3、转移法4、证词法l5、平民百姓法6、洗牌作弊法l7、乐队花车法一、直接性谋略l1、投其所好2、造成既成事实l3、及时褒贬4、恐惧诉求l二、间接性谋略l1、典型示范2、示假隐真l3、声东击西4、指桑骂槐l四、积累性谋略l1、油点扩散2、香肠切片l

47、3、细雨连绵l五、时机性谋略l1、等待时机2、抓住时机l3、创造时机4、控制时机l六、定位性谋略l1、本体定位2、关系定位l3、观念定位第八章传播的技巧l第一节传播技巧的概念与特点l一、传播技巧的实质l二、传播技巧的特点l第二节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l一、获取传播技巧的途径l二、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l第三节中外传播技巧集粹l一、组构技巧l1、明示法和暗示法l2、首位法和新奇法l3、详论法和略论法l4、立论法和驳论法l二、论证技巧l1、引证法l2、印证法l3、比喻法4、假借法l5、比较法6、逆证法l三、鼓动技巧l1、赞扬法l2、批评法l3、情感激励法l4、理性分析法l5、角色扮演法l6、号召从已法四

48、、传递技巧l1、多说法2、沉默法l五、抗御技巧l1、滋补法:不断传播正面观点以帮助受者形成、保持正确立场和态度。l2、接种法:适当对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民持正面观点进行轻微攻击来达到抑制反面信息的目的。l第九章受众l第一节受众的形貌l一、受众的角色l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l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l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l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l二、受众的特点l1、自在性2、自主性3、自述性l4、归属性l三、受众的类型l1、积极选择和随意旁观者l2、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l3、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l4、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l四、受众的基本权利l1、选择权2、知情权3、表达权l4、反论权5、

49、监督权6、隐私权l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l1、个人差异论l2、社会类型论l3、社会关系论l4、满足需要论l5、社会参与论l第三节受众的心理l一、受众的需要l二、受众的动机l三、受众的心理效应l1、威信效应l2、名片效应l3、自己人效应l4、晕轮效应l5、投射效应l四、受众的心理倾向l1、共性心理2、个性心理l3、顺向心理4、逆向心理l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l一、选择性注意l1、接受定向2、接受期待l3、接受需要4、接受个性l二、选择性理解l1、创造性理解l2、歪曲性理解l3、卷入性理解ll三、选择性记忆l1、主观因素2、客观因素l3、载体因素l第五节受众的反馈l一、反馈的概念l二、多种多样的反馈1

50、、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2、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3、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4、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l第六节意见领袖l一、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l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l二、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l1、加工与解释的功能l2、扩散与传播的功能l3、支配与引导的功能l4、协调或干扰的功能l三、要正确对待意见领袖l1、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l2、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l3、信息公开、引导参与l4、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l5、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l第十章传播环境l第一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l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l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l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l1、非定向2、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3、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