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的预防》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009609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0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铅中毒的预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铅中毒的预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铅中毒的预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铅中毒的预防》PPT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铅中毒的预防铅中毒的预防河南省儿童铅中毒公立医院一、理化特性l铅为灰白色金属,原子量207.20,比重11.34,熔点327.5,沸点1620,加热至4005OO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而凝集为烟尘。随着熔铅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铅、三氧化二铅、四氧化三铅,但都不稳定,最后离解为氧化铅和氧。二、接触机会l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l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l蓄电池制造;蓄电池制造;l印刷业铸字和浇板;印刷业铸字和浇板;l机械工业铅浴热处理;机械工业铅浴热处理;l电工仪表元件焊接、焊割。电工仪表元件焊接、焊割。三、毒

2、理l 铅及其化合物侵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完整的皮肤不能吸收铅及其无机化合物。u1、呼吸道:通常以蒸气、烟尘及粉尘形态进入,其吸入的铅量,随着尘粒的大小而有差异。u2、消化道:主要来自铅作业场所进食、饮水。日常生活食物、饮料中每天摄入铅量约300mg。l分布分布:铅以离子状态被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要以:铅以离子状态被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要以铅盐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最初分布于全身各组铅盐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最初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数周后约有织。数周后约有95%95%以不溶的磷酸铅沉积在骨骼系以不溶的磷酸铅沉积在骨骼系统和毛发,仅有统和毛发,仅有5%5%左右的铅存留于肝、肾、脑、心、左右的铅存

3、留于肝、肾、脑、心、脾等器官和血液内。而血液内的铅约有脾等器官和血液内。而血液内的铅约有95%95%与红细与红细胞的珠蛋白结合,血浆中只占胞的珠蛋白结合,血浆中只占5%5%。沉积在骨组织内。沉积在骨组织内的磷酸铅呈稳定状态,与血液和软组织中铅维持着的磷酸铅呈稳定状态,与血液和软组织中铅维持着动态平衡。动态平衡。l排泄排泄:被吸收的铅主要经肾脏排出,还可经粪便、:被吸收的铅主要经肾脏排出,还可经粪便、乳汁、胆汁、月经、汗腺、唾液头发、指甲等途径乳汁、胆汁、月经、汗腺、唾液头发、指甲等途径排出。排出。四、临床表现l临床特点: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临床特点: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

4、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病、中毒性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l实验室检查:除铅中毒指标明显升高外,实验室检查:除铅中毒指标明显升高外,胆红质升高、胆红质升高、ALTALT升高;尿中可见红细胞、升高;尿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卟胆原阳性;血色素和红细胞白细胞、尿卟胆原阳性;血色素和红细胞均下降。均下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l 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床上主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床上主要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要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状。u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和脑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和脑病。(1 1)神衰神衰,

5、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尚有不少早期铅中毒者。属功能性症状。尚有不少早期铅中毒者。(2 2)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可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可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的表现为肢端麻木和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型。感觉型的表现为肢端麻木和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运动型的表现为肌无力、垂腕症、垂足症。感觉障碍。运动型

6、的表现为肌无力、垂腕症、垂足症。(3 3)脑病脑病,为最严重铅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为最严重铅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类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类似癫痫发作、脑膜炎、脑水肿、精神病或局部脑损害等似癫痫发作、脑膜炎、脑水肿、精神病或局部脑损害等综合征。国内由于劳动条件改善,较少发生,但国外儿综合征。国内由于劳动条件改善,较少发生,但国外儿童发生率很高。童发生率很高。u 2 2、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现腹绞痛。现腹绞痛。(1 1)消化道症状包括口内金属味

7、,食欲不振,上)消化道症状包括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大便干结,铅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大便干结,铅绞痛发作前常有顽固性便秘作为先兆。绞痛发作前常有顽固性便秘作为先兆。(2 2)腹绞痛为突然发作,多在脐周,呈持续性痛)腹绞痛为突然发作,多在脐周,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每次发作自数分钟至几个时。因疼阵发性加重,每次发作自数分钟至几个时。因疼痛剧烈难忍,常弯腰曲膝,辗转不安,手按腹部痛剧烈难忍,常弯腰曲膝,辗转不安,手按腹部以减轻疼痛。同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可有以减轻疼痛。同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可有呕吐。检查时,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呕吐。检查时

8、,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少,常伴有暂时性血压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少,常伴有暂时性血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l血液系统血液系统:主要是铅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而引起主要是铅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而引起其代谢产物变化,如血其代谢产物变化,如血一一ALADALAD活性降低,尿活性降低,尿一一ALAALA增多,尿增多,尿CPCP增多,血增多,血FEPFEP,ZPPZPP增多等最后导致增多等最后导致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型贫血。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型贫血。l其他系统其他系统:铅对肾脏的损害多见于急性、亚急性铅铅对肾脏的损害多见于急性、亚急性铅中毒或较

9、重慢性病例,出现氨基酸中毒或较重慢性病例,出现氨基酸 蛋白尿、红细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及肾功能减退,提示中毒性肾病,胞、白细胞和管型及肾功能减退,提示中毒性肾病,伴有高血压。女工对铅较敏感,特别是孕妇和哺乳伴有高血压。女工对铅较敏感,特别是孕妇和哺乳期,可引起不育、流产、早产、死胎及婴儿铅中毒。期,可引起不育、流产、早产、死胎及婴儿铅中毒。男工可引起精子数目减少、活动减弱及形态改变。男工可引起精子数目减少、活动减弱及形态改变。此外尚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此外尚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铅中毒的诊断l 根据职业史、劳动卫生学调查、临床表根据职业史、劳动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0、,进行综合分析、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一般说诊断并不困难。误诊的主判断,一般说诊断并不困难。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性服用含铅化物,只要问要原因是生活性服用含铅化物,只要问清病史当可解决。清病史当可解决。慢性铅中毒的预防l减少铅的接触,降低车间空气中的浓度(一级预减少铅的接触,降低车间空气中的浓度(一级预防):防):u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u改革工艺,减少手工操作,采用机械化、自动改革工艺,减少手工操作,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化生产;u改革产品剂型;改革产品剂型;u控制熔铅温度或用自动控制温度的感应电热炉控制熔铅温度或用自动控制温度的感应电热炉加热以减

11、少铅烟析出;加热以减少铅烟析出;u加强局部抽风、排毒;加强局部抽风、排毒;慢性铅中毒的预防l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措施u作业工人应着工作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上岗作业工人应着工作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上岗u注意个人卫生,不在工作场所吸烟、饮食,下班注意个人卫生,不在工作场所吸烟、饮食,下班后淋浴和更换衣服后淋浴和更换衣服u坚持车间内清扫制度坚持车间内清扫制度u按规定使用、维护、检修抽风排毒等职业卫生防按规定使用、维护、检修抽风排毒等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护设施u学习职业病预防知识,做好自我监护学习职业病预防知识,做好自我监护l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的浓度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的浓度慢性铅中毒的预防l定期健康监护定期健康监护u包括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体检。血铅和包括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体检。血铅和ZPP可作为筛选指标。可作为筛选指标。u及时发现禁忌症: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心血及时发现禁忌症: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妊娠及哺乳期管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妇女等。u及早发现铅中毒、及早处理。(调离、治疗)及早发现铅中毒、及早处理。(调离、治疗)完!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河南省儿童铅中毒公立医院河南省儿童铅中毒公立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