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 (2).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003770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文言文虚词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 (2).ppt(6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一一【之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他们)、(他们)、“它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

2、,定语的标志。用在(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的”,有的可不译。,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可译为“得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

3、时应省去。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4、只起调整音节的作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二二【其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可译为他的他的,它的它的(包括复数)(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5、(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他它不不能加能加的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的或或我我(自己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那个那些那里那些那里

6、。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等,或省去。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

7、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如果;或表;或表选择,可译为选择,可译为还是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三三【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译为又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并且或或而而且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8、(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就接着,或不译。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但是却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果假如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译为你的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例如:而翁长铨,迁

9、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复音虚词而已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四四【则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就便,或译为,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

10、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假使如果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两个或

11、两个以上的则则连用,每个连用,每个则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之间)。可译为就就,或不译。,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转折时,则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可是却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入正意时,则则字用在前一分句,

12、可译为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五五【乃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却竟(然)反而才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13、,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可译为才仅才仅等。等。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不能作宾语。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是就是等

14、。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六六【何何】1、什么、什么。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怎么样。、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3、哪里。、哪里。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却看妻子悉何在。豫州今欲何至?何由知吾可也。4、多么。、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作计何不量!5、为什么。、为什么。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安陵群不听寡人

15、,何也?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6、怎么。、怎么。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徐公何能及君也?7、作语助词相当于、作语助词相当于“啊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何:通、何:通“呵呵”,喝问。,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何如何如】怎么样,怎样。怎么样,怎样。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求,尔何如?【何消何消】哪用得着。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何若】如何。怎样。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何尝何尝】并非。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何为何为】什

16、么是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怎么会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作什么作什么。例:客何为者?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何意何意】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岂料,哪里料到。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何由】如何。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从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何乃】怎么能。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何得何得】怎么能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何加】有什么益处。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曾何曾】有什么益处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

17、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何其】多么。多么。例:何其衰也!七七【以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凭)什么身份等。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8、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由于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于,可译为,可译为在从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与,可,可译为译为和跟和跟;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

19、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而

20、或省或省去。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三)表示目的关系,以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而来用来以致以致等。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可译为因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五)表示修饰关系,连

21、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为而而,或省去。,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以是是以以是是以,相当,相当因此因此,引出事理,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八八【于于】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

22、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在在方面在方面在中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胜过

23、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被,有时动词前还有,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见受等字和它相应。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于是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于是不不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

24、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于是属介宾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于的不同用法,分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别相当于在这从这在这从这等。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九九【与与】1、副词。表范围,都;整个。、副词。表范围,都;整个。例:与前世而皆然兮(整个)涉江2、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

25、短语。和。例:吾与汝毕力平险(和)愚公移山3、介词。介进对象。跟,同,替。、介词。介进对象。跟,同,替。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跟)岳阳楼记去时里正与裹头(替)兵车行4、助词。表疑问,感叹。吗,吧,啊。、助词。表疑问,感叹。吗,吧,啊。例:无乃尔是过与(吧)季氏十十【若若】1.用作代词。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作定语时则译为为你的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

26、于(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如果假设等。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十一十一【为为】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做。还可作判断词。还可作判断词是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

27、外,一般读去声。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向对等。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替给等。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当等到等。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着、为了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8、(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被。为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所结合,构成结合,构成为所为所或或为为所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29、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二十二【所所】1.用作助词。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所字结构。字结构。所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所的人的人、所所的事物的事物、所所的情况的情况等。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2.在有些句

30、子中,在有些句子中,为为和和所所呼应,组成呼应,组成为为所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所所和和以以连用,文言中也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

3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十三【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起提顿作用:先用者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

32、,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四十四【且且】1.用作连词。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

33、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十五十五【也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

34、叹语气的,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六十六【因因】1、于是,就。、于是,就。例:虎因喜,计之曰。因取刃杀之。因屏人曰。因拔刀斫前奏案。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因谗之曰。2、依照,根据。、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

35、思。)因其固然。3、依靠,凭借。、依靠,凭借。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吏因以巧法。我欲因之梦吴越。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伺者因此觉知。因河为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趁着,趁此。、趁着,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入京师。5、通过,经由。、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因为。、因为。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7、缘由,机缘。、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8、沿袭。、沿袭。例:因遗策。继续。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十七十七

36、【焉焉】1、相当于、相当于“于之于之”、“于此于此”、“于彼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焉:从这里。)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永之人争奔走焉。然力足以至焉。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2、哪里,怎么。、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其室十无一焉。虽鸡狗十无一焉。

37、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悲予志焉。则牛羊何择焉?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4、作词尾,相当于、作词尾,相当于“然然”、“的样子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相当于、相当于“之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

38、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十八十八【乎乎】1.用作语气助词。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啊呀等。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用作介词用作介词相当于相当于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