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精选PPT.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6987801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精选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精选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精选PPT.ppt(6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第1页,此课件共60页哦黄河全长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公里,流域面积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第2页,此课件共60页哦第一节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雅山的卡日曲。还有约古列宗曲、扎曲还有约古列宗曲、扎曲 一、一、黄河的一般状况黄河的一般状况1 1、黄河的河源黄河的河源第3页,此课件共60

2、页哦第4页,此课件共60页哦从源头至内蒙的托克托从源头至内蒙的托克托特点:特点:从从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河流穿行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河流湍急,泥沙含于峡谷中,河流湍急,泥沙含量不高。量不高。2 2、黄河的上游黄河的上游玛玛多多第5页,此课件共60页哦星宿海星宿海河水在满布砂砾的河滩上,河水在满布砂砾的河滩上,时分时合,形成辫状水系,到时分时合,形成辫状水系,到葫芦湖附近才折向东,河面开葫芦湖附近才折向东,河面开展,河谷宽,河水浅,河床中展,河谷宽,河水浅,河床中浅滩罗列,水流散乱。浅滩罗列,水流散乱。第6页,此课件共60页哦扎陵湖扎陵湖湖的面积达湖的面积达526平方公里,平平

3、方公里,平均水深约均水深约9米,蓄水量为米,蓄水量为46亿立亿立方米。方米。第7页,此课件共60页哦鄂陵湖鄂陵湖湖的面积为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水深17.6米,最深可达米,最深可达30多米,多米,蓄水量为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亿立方米。第8页,此课件共60页哦积石山积石山第9页,此课件共60页哦从托克托至桃花屿从托克托至桃花屿特点:特点: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的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穿行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沙含量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此。但由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此。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沉

4、积不突出。于流速较快,泥沙的沉积不突出。3、黄河中游、黄河中游第10页,此课件共60页哦从桃花屿至入海口从桃花屿至入海口特点:特点: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原。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原。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床的淤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床的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改道的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改道的几率加大。几率加大。4、黄河的下游、黄河的下游第11页,此课件共60页哦风成风成二、黄土高原二、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成因:(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

5、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土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第12页,此课件共60页哦(2)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尘的主要动力。第13页,此课件共60页

6、哦(3)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按直径大小把它们分成:按直径大小把它们分成:砾砾(大于大于2毫米毫米)沙沙(20.05毫米毫米)粉沙粉沙(0.050.005毫米毫米)黏土黏土(小于小于0.005毫米毫米)。第14页,此课件共60页哦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运,直至黄河中下

7、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渐飘落下来。第15页,此课件共60页哦(1)垂直节理:垂直节理:疏松的黄土内有无数细小的孔洞,当疏松的黄土内有无数细小的孔洞,当黄土层厚达几十公尺甚而黄土层厚达几十公尺甚而200300公尺时,在重力作用挤压下,上下之公尺时,在重力作用挤压下,上下之间的结构非常紧密,使孔洞几乎消失,间的结构非常紧密,使孔洞几乎消失,而左右间的土粒仍保持原来的疏松状而左右间的土粒仍保持原来的疏松状况,细小孔洞仍然存在。由于黄土层况,细小孔洞仍然存在。由于黄土层上下之间的结构紧密,使土壁能够直上下之间的结构紧密,使土壁能够直立不坠。立不坠。2、黄土的特性:、黄土的特性:第16页,此课件共60页

8、哦(2)湿陷性:湿陷性:黄土颗粒之间依靠碳酸钙胶结起黄土颗粒之间依靠碳酸钙胶结起来,当黄土遇到大雨或流水冲刷来,当黄土遇到大雨或流水冲刷时,碳酸钙易被溶解,黄土即成时,碳酸钙易被溶解,黄土即成为泥浆被水带走,称为为湿陷性。为泥浆被水带走,称为为湿陷性。第17页,此课件共60页哦第18页,此课件共60页哦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区的初步认识三、历代对黄河河源的探索三、历代对黄河河源的探索1、西汉河出昆仑说、西汉河出昆仑说西晋张华博物志西晋张华博物志“源出源出星宿星宿”。隋的河源郡隋的河源郡第19页,此课件共60页哦唐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入藏,松赞

9、干布曾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源”。唐侯君集到达河源地区:唐侯君集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积石山,观河源。”第20页,此课件共60页哦元元派派都都实实考考察察河河源源,潘潘昂昂霄霄著著河河源源志志记记载载此此行行时时曾曾越越过过黄黄河河上上源源的的两两巨巨泽泽“阿阿剌剌脑脑儿儿”(指指扎扎陵、鄂陵二湖)。陵、鄂陵二湖)。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的考察与成就明清已经考察出黄河源头的三条明清已经考察出黄河源头的三条河流,比较确定地认为黄河正源为卡河流,比较确定地认为黄河

10、正源为卡日曲。日曲。第21页,此课件共60页哦第二节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善淤、善决、善徙”。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余次。较大的决口、泛滥达较大的决口、泛滥达16次。次。第22页,此课件共60页哦清初学者胡渭著禹贡清初学者胡渭著禹贡锥指提出五大徙之说。后锥指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称“六大徙六大徙”。第23页,此课件共60页哦 一、一、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

11、道1、“禹贡大河禹贡大河”禹贡禹贡导水:导水:“东过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第24页,此课件共60页哦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在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第25页,此课件共60页哦2、

12、“山经大河山经大河”“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县后,“山经大河山经大河”即由此即由此分道北流。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经今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天津市东北入海。第26页,此课件共60页哦3、“西汉大河西汉大河”见于汉书。地理志见于汉书。地理志禹贡锥指:禹贡锥指:“周定王五年(前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南,

13、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水经谓之大河故渎大河故渎”。第27页,此课件共60页哦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河水(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第28页,此课件共60页哦1、东汉大河的形成。、

14、东汉大河的形成。二、二、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王莽始建国三年(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年),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第29页,此课件共60页哦“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不忧水,故遂不堵塞。”汉书汉书王莽传王莽传第30页,此课件共60页哦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六十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东汉

15、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遣王年)遣王景、王吴率众景、王吴率众10万治理决口,修渠万治理决口,修渠筑堤筑堤。第31页,此课件共60页哦2、东汉大河的流经路线。、东汉大河的流经路线。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后汉书。王景传后汉书。王景传第32页,此课件共60页哦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流经路线:流经路线:从长寿津自西汉大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第33页,此

16、课件共60页哦3、东汉大河安澜的原因。、东汉大河安澜的原因。距海里程短。距海里程短。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大,对下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的作用。第34页,此课件共60页哦泄洪的分支多。泄洪的分支多。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时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湖

17、泽、旧道。支、湖泽、旧道。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洪峰,并且能够宣泄部分泥沙,洪峰,并且能够宣泄部分泥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第35页,此课件共60页哦中游植被得以恢复。中游植被得以恢复。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能得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能得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应地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使河道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使河道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第36页,此课件共60页哦三

18、、北宋庆历以后黄河下游河道三、北宋庆历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庆历八年庆历八年(1048年年),黄河便在澶州商,黄河便在澶州商胡埽大决,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胡埽大决,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今河北大名)、恩州、恩州(今河北清河西今河北清河西北北)、冀州、冀州(今河北冀县今河北冀县)、深州、深州(今河今河北深县南北深县南),瀛州,瀛州(今河北河间今河北河间)、永、永静军静军(今河北东光今河北东光)等府,州、军境,等府,州、军境,至乾宁军至乾宁军(今青县今青县),经界河(今海河),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北流”或或“北派北派”。第37页

19、,此课件共60页哦嘉祐五年(嘉祐五年(1060年)年),北流经,北流经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东流”或或“东派东派”。第38页,此课件共60页哦熙宁十年(熙宁十年(1077年)年),从澶州,从澶州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南清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

20、之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北清河。北清河。第39页,此课件共60页哦四、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四、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北流绝,全河皆入淮北流绝,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河北平原。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河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河河道南移。河道南移。金章宗明昌五年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年)第40页,此课件共60页哦“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范县诸州县界中,

21、至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河县入淮者是也。”(禹禹贡锥指贡锥指)第41页,此课件共60页哦五、明弘治中期至清咸丰年间的五、明弘治中期至清咸丰年间的黄河下游河道黄河下游河道下游河患频

22、发。下游河患频发。1、明代前期的黄河下游的、明代前期的黄河下游的水文特点水文特点:河患多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集中河患多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集中于开封上下,决溢次数极为频繁。于开封上下,决溢次数极为频繁。第42页,此课件共60页哦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明实录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中,洪武至弘治年间有决溢记中,洪武至弘治年间有决溢记载的年分就有载的年分就有59年。其中十之八、年。其中十之八、九都在兰阳,仪封以上的河南各九都在兰阳,仪封以上的河南各地,仅开封地,仅开封(包括祥符县包括祥符县)一地决一地决溢的记载就有溢的记载就有26年之多。年之多。第43页,此

23、课件共60页哦流路紊乱。流路紊乱。河道乱,变迁多,忽南忽北,极河道乱,变迁多,忽南忽北,极不稳定。不稳定。第44页,此课件共60页哦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以保漕为主。以保漕为主。明前期明前期100多年中,黄河大部分夺淮多年中,黄河大部分夺淮流入黄海,少部分时间东北流经寿张流入黄海,少部分时间东北流经寿张穿运河注入渤海。相当长的时间内,穿运河注入渤海。相当长的时间内,黄河多支并流,此淤彼决,在今豫东、黄河多支并流,此淤彼决,在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变化,形成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变化,形成了异常复杂的局面。了异常复杂的局面。第45页,此课件共60页哦2、明中期以

24、后黄河下游的河道、明中期以后黄河下游的河道明弘治年间,筑断黄陵冈,堵塞明弘治年间,筑断黄陵冈,堵塞黄河北流的通道。黄河北流的通道。第46页,此课件共60页哦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会淮水东徐州、宿迂,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注于海。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受万里长河之水。”(明史。(明史。河渠志)河渠志)第47页,此课件共60页哦六、六、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咸丰五年六月,河决铜瓦厢,咸丰五年六月,河

25、决铜瓦厢,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迤南穿运,府迤南穿运,第48页,此课件共60页哦一股由长垣县之小清集行至东明一股由长垣县之小清集行至东明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河下注漫水汇流入张秋镇穿运,河下注漫水汇流入张秋镇穿运,一股由东明县北门外下注。一股由东明县北门外下注。“汇至张秋穿运。汇至张秋穿运。”夺大清河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至利津注入渤海。第49页,此课件共60页哦第三节

26、第三节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1)流经黄土高原)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经面积达黄河流经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的黄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一遇雨水和洪水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一遇雨水和洪水的冲刷,便土随水去,大量的泥沙被挟的冲刷,便土随水去,大量的泥沙被挟持至河水中,加大了河水中泥沙含量。持至河水中,加大了河水中泥沙含量。一、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第50页,此课件共60页哦(2)降雨量小)降雨量小黄河的上中游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和半黄河的上中游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小。干旱地区,气候干燥

27、,降雨量小。上游地区年降雨量为上游地区年降雨量为200400毫米,毫米,中游为中游为400600毫米,且降雨多半集毫米,且降雨多半集中于夏秋两季,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中于夏秋两季,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上、中游经过暴雨之后,河床中便现。上、中游经过暴雨之后,河床中便出现了洪峰,洪水与泥沙俱下,对下游出现了洪峰,洪水与泥沙俱下,对下游构成严重的威胁。构成严重的威胁。第51页,此课件共60页哦(3)水绥沙沉)水绥沙沉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

28、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第52页,此课件共60页哦(1)黄黄河河上上中中游游地地区区植植被被遭遭到到破破坏坏,加加大大了了水水土土流流失失的的程程度。度。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2)政治中心的东移。)政治中心的东移。第53页,此课件共60页哦(3)宋宋、元元以以后后为为了了保保证证京京畿畿地地带带的的安安全全及及政政治治上上和和经经济济上上的的统统一一,加加固固黄黄河河大大堤堤,这这种种人人为为的的因因素素,对对黄黄河河的的决徙及流向影响很大。决徙及流向影响很大。(4)科科技技水水平平的的制制约约

29、,导导致致防洪标准低。防洪标准低。第54页,此课件共60页哦(1)每一次决口都使大片土)每一次决口都使大片土地被淹没。地被淹没。二、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1、自然影响、自然影响(2)洪水过后,留下了大片)洪水过后,留下了大片流沙,形成沙灾。流沙,形成沙灾。第55页,此课件共60页哦(3)黄河不断地决口和改道也)黄河不断地决口和改道也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上的水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上的水系面貌。系面貌。(4)黄河的泥沙广泛漫淤,使)黄河的泥沙广泛漫淤,使黄淮海平原的地面普遍淤高。黄淮海平原的地面普遍淤高。第56页,此课件共60页哦黄河的决口和泛滥,在北至津黄河的决口和泛滥

30、,在北至津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平方公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曾制造了无里的广大范围内,曾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人口被吞噬数次田园、城镇和人口被吞噬的惨剧。的惨剧。2、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第57页,此课件共60页哦(1)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瓠子决口,洪水泛滥所年)瓠子决口,洪水泛滥所及达十六郡,历时二十余年,及达十六郡,历时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木栖,千里无庐。”第58页,此课件共60页哦(2)王莽始建国三年()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年)的一次决口,洪水在河、济之间的一次决口,洪水在河、济之

31、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泛滥达六十年之久。(3)政和七年()政和七年(1117年)的一年)的一次水灾,仅河间、沧县被淹死次水灾,仅河间、沧县被淹死的居民即在一百万以上。的居民即在一百万以上。第59页,此课件共60页哦(4)崇祯十五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河南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河堤,淹起义军,巡抚高名衡扒开河堤,淹起义军,结果开封全城被淹没,仅露钟鼓结果开封全城被淹没,仅露钟鼓楼、相国寺顶及周王府紫金城,楼、相国寺顶及周王府紫金城,全城三十七万八千余人,被淹死全城三十七万八千余人,被淹死者达三十四万人。者达三十四万人。第60页,此课件共60页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