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7244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 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 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 重难点简析:

2、1、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因 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 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1934 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 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

3、日本的立场, 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 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 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 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 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多媒体显示】 二、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4、文章内容、情感。 2、 请两名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教师范读要点:情感态度分明而夸张。2对论敌: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 对“中国的脊梁”:庄严、尊重、满含敬佩、赞叹语气。 4、 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5、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掌握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朗读。语 文是靠语言文字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情感。读出了文章的情,你就理解了一半文章。另外,采用朗 读以感知文章切入课文展开课堂教学符合学生

5、的认知规律,亦能充分调动课堂积极、热烈的学习气 氛。)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体会到作者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和论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和根据。 设问一 【多媒体显示】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 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 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明确: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6、人;还有那些“有确 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学生活动】 跳读课文 思考交流 讨论 指名回答 设问二 【多媒体显示】 探讨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呢? 【教师引导】 1、 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不假那是怎样驳倒对方对方论点的呢? (明确: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 对方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 3、4、5 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 对方论据实质的。 (明确: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是“他信力”,转到“求神拜佛”只是“自欺力”,对 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就是直接反驳。) 3、 请两位同学

7、上台来板书本文的论述思路。 学生活动 1、 默读课文,小组研讨、交流,圈画关键句,指名回答。 2、 上台板书全文的结构思路。 板书 摆出对方的论据 得出对方的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据 得出自己的论点 提出自己的论据 (设计说明:此环节着眼于全篇,设计“引导问”让学生清晰梳理论述思路,对作者的情感脉络有 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下文抓住词语品味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做铺垫。)3三、品味语言 探究思想 1、作者在反驳对方论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提到了一类人,作者对这类人怀着怎样的感情, 用了一些怎样的词来修饰,形容?跳读文章第 6、7、8 段。 【教师引导】 (1)、品一个词,解读作者的态度、情感。作者用了哪

8、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人的品质和作用。 (明确:“中国的脊梁”撑起民族精神的主要力量。) (2)、挑一句话,体验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态度。 (明确:“这简直是诬蔑”对论敌的无比愤慨,对“中国的脊梁”的高度赞扬。) 2、对论敌,作者则采用了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加以驳斥,试运用刚才的方法选取有 代表性的语言体会、揣摩。 3、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作者本身就是“中国的脊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和“呐喊”式的语言引领“有确信、不 自欺”的中国人不屈服,永奋斗。) 【学生活动】 带着问题,跳读文章第 6、7、8 段及文章前半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交流。指名回答。 (设计说明:文学作品的魅力,最终还得依附于语言来表现。此环节选取对比明显的语言作为鉴赏 的突破口,通过品读一词,品析一句,去探寻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从而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文章的思想意义。) 四、拓展迁移 1、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何社会意义?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通过学习本文,你如何评价鲁迅?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理解鲁迅的伟大,理解鲁迅作品的伟大。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许多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不是靠教条和说教“教”给下一代,而应 该是“传承”。用一代代,一批批“中国的脊梁”样的文化人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不息的精神 火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