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塔设计(共1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72122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填料塔设计(共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填料塔设计(共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填料塔设计(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料塔设计(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xxxxx 大 学化 工 原 理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专 业: 班 级:组 长: 成员: 设计日期: 设计题目: 空气丙酮填料塔的吸收 设计条件: 空气-丙酮体系l 混合气:丙酮蒸气和空气l 吸收剂:清水(25)l 处理量:1500m3/h(标准状态)l 相对湿度:70%l 温度:20Ol 含量:进塔混合气中含丙酮:1.82%(V%)l 要求:丙酮回收率:90%l 操作条件:常压操作l 厂址地区:任 选l 设备型式:自 选设计内容:相关说明1. 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2. 工艺计算3. 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的确定 (2)填料层高度计算 (3)总塔高

2、、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4. 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5. 设计结果汇总6. 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指导教师: xxxx目 录第一节 概 述-4 1.1吸收技术概况-4 1.2吸收设备的发展-4 1.3吸收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 1.4丙酮的相关资料-6第二节 设计方案的确定-7 2.1吸收剂的选择-7 2.2吸收流程的选择-8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9 2.4操作参数的选择-9 2.5 设计模型图-10第三节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11 3.1基础性数据-11 3.2物料计算-11 3.3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12第四节 设计后的感想-18 4.1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18

3、 4.2 设计感想-18附录:参考文献-20第一节 概 述11吸收技术概况吸收的依据即为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中的溶解度差异。吸收塔设备是气液接触的传质设备,一般可分为级式接触和微分接触两类。一般级式接触采用气相分散,设计采用理论板数及板效率;而微分接触设备常采用液相分散,设计采用传质单元高度及传质单元数。本设计采用后者。 吸收是气液传质的过程,应用填料塔较多。而塔填料是填料塔的核心构件,它提供了塔内气液两相接触而进行传质和传热的表面,与塔的结构一起决定了填料塔的性能。12吸收设备的发展 吸收操作主要在填料塔和板式塔中进行,尤其以填料塔的应用较为广泛。 塔填料的研究与应用已获得长足的发展

4、,鲍尔环、阶梯环、莱佛厄派克环、金属环矩鞍等的出现标志着散装填料朝高通量、高效率、低阻力方向发展有新的突破。规整填料在工业装置大型化和要求高分离效率的情况下,倍受重视,已成为塔填料的重要品种。其中金属与塑料波纹板造价适中,抗污力强,操作性能好,并易于工业应用,可作为通用填料使用;栅格填料对液体负荷和允许压降要求苛刻的过程十分有利,并具有自净机能,即使应用在污垢系统也能长期稳定运转;脉冲填料独特的结构使之在大流量、大塔径下也不会发生偏流,极易工业放大,从发展上看很有希望。 塔填料仍处于发展之中,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传质效率,同时考虑填料的强度、操作性能及使用上的通用因素,并综合环型、鞍型及规

5、整填料的优点,进而开发构型优越、堆积接触方式合理、流体在整个床层能均匀分布的新型填料。就目前看,填料的材质仍以陶瓷、金属和塑料为主,特别为满足化工生产中温度和耐腐蚀的要求,以开发并采用了氟塑料制成的填料。 填料塔原先被认为设备笨重,放大效应显著,所以常用于塔径较小的场合。近二三十年来,填料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气液分布装置上的改进及规整填料的开发,使塔的直径可超过15m,在加大通量,减少压力降,提高效率及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填料塔的发展,与塔填料的开发与研究是分不开的,除了提高原有填料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外,还开发了不少效率高、放大效益小的新型填料,加上填料塔本身具有压降

6、小、持液量小、耐腐蚀、操作稳定、弹性大等优点,使填料塔的开发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3吸收过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化学工业中,气体吸收操作广泛应用于直接生产化工产品,分离气体混合物,原料气的精制及从废气中回收有用组分或除去有害物质等。尤其是从保护环境,防止大气污染角度出发,对废气中的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吸收除去过程的开发研究,有关着方面已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发表了不少论著与文献。除此之外,地球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医药工程,也要应用气体吸收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工业上的气体吸收过程,由于所用的吸收剂、吸收剂浓度、操作温度与压力、再生方法等的不同,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工艺流程。吸收

7、过程可以在填料塔、板式塔、鼓泡塔、搅拌反应釜等设备中进行。从传质角度讲,吸收所用的是气液接触设备,应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界面,但在吸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吸收设备与蒸馏设备及气液反应器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化学工业中的吸收操作,应用于脱除CO2及脱除H2S等装置数目为最多,开发研究也最多。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制取化工产品(1)应用98%硫酸吸收SO3制取98%硫酸,应用20%发烟硫酸吸收SO3制取20%的发烟硫酸。(2)应用93%硫酸脱除气体中的水蒸气以干燥气体。(3)用水吸收氯化氢制取31%的工业盐酸。(4)用水吸收NO2生产50%-60%的硝酸。(5)用水或37%甲醛

8、水溶液吸收甲醛制取福尔马林溶液。(6)氨水吸收CO2生产碳酸氢铵。(7)纯碱生产中用氨盐水吸收CO2生成NaHCO3。(8)用水吸收异丙醇催化脱氢生产的丙酮。B分离气体混合物(1)油吸收法分离裂解气。(2)用水吸收乙醇氧化脱氢法制取的乙醛。(3)用水吸收丙烯氨氧化法生产的丙烯腈。(4)用醋酸亚铜氨液从C4馏分中提取丁二烯。(5)用水吸收乙烯氧化制取的环氧乙烷。C从气体中回收有用组分(1)用硫酸从煤气中回收氨生成硫铵。(2)用洗油从煤气中回收粗笨(B.T.X)。(3)从烟道气或合成氨原料气中回收高纯度CO2。吸收过程的描述 D气体净化(1)原料气的净化。其主要目的是清除后续加工时所不允许存在的杂

9、质,它们或会使催化剂中毒,或会产生副反应而生成杂质。例如,合成氨原料气的脱CO2和脱H2S,天然气、石油气和焦炉气的脱H2S以及硫酸原料气的干燥脱水等。(2)尾气、废气的净化以保护环境。燃煤锅炉烟气、冶炼废气等脱SO2,硝酸尾气脱除NOX,磷酸生产中除去气态氟化物(HF)以及液氯生产时弛放气中脱除氯气等。E生化工程生化技术过程中采用好气性菌,发酵中需要大量的空气以维持微生物的正常吸收和代谢,要应用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吸收)这一基本过程1。1.4丙酮的相关资料丙酮概述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有特殊,能溶解和硝酸纤维,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

10、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丙酮的一些物化性质 密度0.788(25)溶水性易溶于水熔点-94自燃点465沸点56.48爆炸极限2.6%12.8%饱和蒸汽压53.32(kPa)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折光率1.3588挥发性易挥发闪点-17.78第二节 设计方案的确定21吸收剂的选择对于吸收操作,选择适宜的吸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吸收操作过程的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选择吸收剂,要着重考虑如下问题。1.对溶质的溶解度大 所选的吸收剂多溶质的溶解度大,则单位量的吸收剂能够溶解较多的溶质,在一定的处理量和分离要求下,吸收剂的用

11、量小,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收剂循环量,这对于减少过程功耗和再生能量消耗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吸收剂用量下,液相的传质推动力大,则可以提高吸收效率,减小塔设备的尺寸。2.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 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要求选用的吸收剂应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其他组分则溶解度要小或基本不溶,这样,不但可以减小惰性气体组分的损失,而且可以提高解吸后溶质气体的纯度。3.挥发度要低 吸收剂在操作条件下应具有较低的蒸气压,以避免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损失,提高吸收过程的经济性。4.再生性能好 由于在吸收剂再生过程中,一般要对其进行升温或气提等处理,能量消耗较大,因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好坏,对吸收过程能耗的

12、影响极大,选用具有良好再生性能的吸收剂,往往能有效地降低过程的能量消耗。 以上四个方面是选择吸收剂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还应注意所选择的吸收剂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经济性。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主要指吸收剂的粘要小,不易发泡,以保证吸收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分布性能。良好的化学性能主要指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防止在使用中发生变质,同时要求吸收剂尽可能无毒、无易燃易爆性,对相关设备无腐蚀性(或较小的腐蚀性)。吸收剂的经济性主要指应尽可能选用廉价易得的溶剂。 工业上常选用水做二氧化硫的吸收剂。除了物理吸收可能还会发生化学反应。22吸收流程的选择 用水吸收丙酮属中等溶解度的吸过程,

13、为提高传质效率,采用逆流吸收流程。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丙酮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各种填料的结构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使用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塔填料。在选择塔填料时,应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1面积大比表面积是指单位堆积体积填料所具有的表面积;2布性能要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A填料在塔内装填之后,整体结构均匀。B填料在塔内堆放形状应有利于液体向四周均匀分布。C减轻液体想避面偏流。3填料材质的选择陶瓷:耐腐蚀、耐热,价格便宜,润湿性能好;质脆、易碎是其最大缺点;金属:通量大、阻力小,抗冲击性好,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应用范围最广;塑料:耐腐蚀好,可长

14、期在100C以下使用,质轻、价廉,耐冲击、不易碎,可以制成薄壁结构。缺点是表面润湿性能差。 综合三种材质,考虑到该流程处理量不大,所以所用的塔径不会太大,以采用填料塔比较适宜,碳钢填料造价低,且具有良好的表面润湿性能,对于无腐蚀或低腐蚀性物系应优先考虑使用。同时金属填料可制成薄壁结构,它的通量大、气体阻力小,且具有很高的抗冲击性能,能在高温、高压、高冲击强度下使用,应用范围最为广泛。4填料类型的选择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查到一些参考数据填料名称评估值语言值排序丝网波纹填料0.86很好1孔板波纹填料0.61相当好2金属环矩鞍填料0.59相当好3金属矩鞍0.57相当好4金属阶梯环

15、0.53一般好5金属鲍尔环0.51一般好6瓷环矩鞍填料0.41较好7瓷矩鞍0.38略好8瓷拉西环0.36略好9 填料类型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同一类填料塔中,比表面积大的填料虽然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但是由于在同样的处理量下,所需要的塔径较大,塔体造价升高。由于本次设计是在常压(101.3Kpa),常温(20C)下进行的,故本次设计采用 16金属鲍尔环填料,其主要性能参数为 :填料类型公称直径填料个数堆积密度空隙率比表面积泛点填料 因子金属鲍尔环16mm24680/m-3365kg/m30.96239m2/m3410/m-1我就是传说中的鲍尔环24操作参数的选择温度为20,炉气流

16、量为1000m3/h,丙酮摩尔分率为0.05,要求回收率不小于96%,由左图知,当液-气比较小时,吸收剂用量少,操作费用低,但吸收塔较高,设备费用高;反之,当液-气比较大时,吸收剂用量多,操作费用高,但吸收塔较低,设备费用少。所以根据生产需要,实际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5倍。2.5 设计模型图填料塔的模型图填料支撑板气体出口液体出口气体进口填料液体进口第三节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31基础物性数据液相物性数据35时水的相关物性=998.2/m3,黏度=1.0050mpa.s=3.6/(m.h),表面张力=72.6mN/m=/h2。丙酮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表常见溶剂的缔合因子溶剂名称水甲醇乙醇苯非缔

17、合溶剂缔合因子2.61.91.51.01.0由参考书查得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得: 气相物性数据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0.0558.08+0.9528.95=30.41Kg/Kmol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1.266/m3混合气体的黏度可近似取为空气的黏度,查手册得20空气的黏度为v=1.7310-5Pa。S气液相平衡数据由亨利系数经验公式 求得常压20丙酮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161.6377KPa=161.6 KPa相平衡常数m= =1.60溶解度系数 =0.343kmol/(kpa. M3)3.2物料计算1.进塔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量 近似压强为101.3kPa ,故混合气体量为=15

18、00(273/(273+35))/22.4=59.36kmol/h混合气体丙酮量=59.36*0.0182=1.08kmol/h=1.08*58=62.64kg/h由35C饱和水蒸气压强为5623.4Pa,则每千摩尔相对湿度为70%的混合气体中含水蒸气量=5623.4*0.7/(101.3*1000-0.7*5623.4)=0.0404kmol水气/kmol(空气丙酮)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含量=59.36*0.0404/(1+0.0404)=2.31kmol/h =2.31*18=41.58kg/h混合气体中空气量=59.36-1.08-2.31=55.97kmol/h =55.97*29=162

19、3kg/h2.混合气进出塔的摩尔组成Y1=0.0182Y2=1.08(1-0.9)/(55.97+2.31+1.08(1-0.9)=0.001853. 混合气进出塔的摩尔比组成若将空气与水蒸气视为惰气,则惰气量 = 55.97+2.31=58.28kmol/h=1623+41.58=1664.6 kg/hY1=1.08/58.28=0.0185kmol丙酮/kmol惰气Y2=1.08(1-0.9)/58.28 = 0.00185 kmol 丙酮/ kmol 惰气4.出塔混合气量出塔混合气量 = 58.28+1.08*0.1 =58.388 kmol/h =1664.6+62.64*0.1=16

20、70.8 kg/h3.3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3.31热量衡算热量横算为计算液相温度的变化以判明是否为等温吸收过程。假设丙酮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全被水吸收,且忽略气象温度变化及塔的散热损失(塔保温良好)。查手册,丙酮的微分溶解热(丙酮蒸汽冷凝热及对水的溶解热之和): Hdm=30230+10467.5=40675.5kJ/kmol吸收液(依水计)平均比定压热容CL=75.366kJ/(kmol),依式(5-7) tn=tn-1+Hdm(xn-xn-1) 对低浓度气=体吸收吸收液浓度很低时,依惰性组分及摩尔比组成计算较为方便,故式(5-7)也可写为: tL=25+40697.6X/75.366依上式、

21、可在X=0.000-0.008之间,设系列X值,求出相应X组成下吸收液的温度tL,计算结果列于表5-15第1.2列中。由表中数据可见,液相浓度X变化0.001时,温度升高0.54,依此求取平衡线。表5-15 各液相组成下的吸收液温度及相平衡数据XT /1 E /kPam=(E/P)Y*10000.00025.00211.52.0080.0000.00125.54217.62.1482.1480.00226.08223.92.2104.4200.00326.62230.12.2726.8160.00427.16236.92.3389.3520.00527.70243.72.40612.0250.

22、00628.24250.62.47414.8440.00728.78257.72.54417.8080.00829.32264.962.61620.9283.32气液平衡曲线由式(5-3)可知,当x0.01,t=15-45时,丙酮溶于水其亨利平衡常数E可用下式计算: LgE=9.171-2040/(t+273)由前设X值求出夜温tL,依上式计算出相应E值,且m=E/P,分别将相应E值及相平衡常数m值列于表5-15中第3.4列。由Y*=mX求取对应m及X时的气相平衡组成Y*,结果列于表5-15第5列。3.33吸收剂的容量L由5-16查出,当Y1=0.0185时, X=0.0072,X2=0,依式

23、(5-10)计算最小吸收剂用量LminLmin=V取安全系数为1.8,则 L=1.8*134.8=242.6 kmol/h =242.6*18=4367 kg/h3.34塔底吸收液组成X1依式(5-10)(物料衡算式) V(Y1-Y2)=L(X1-X2) X1=58.28(0.0185-0.00185)/242.6=0.0043.35 操作线依操作线方程(5-9) Y=LX/V+(Y2-LX2/V) Y=4.163X+0.00185依上式绘制操作线于图5-163.36塔径计算 塔底气液负荷大,依塔底条件(混合气35摄氏度),101.3kPa。查表5-15,吸收液27.16计算。D= u=(0.

24、6-0.8)uF1. 采用Eckert通用关联图法(图5-7)计算泛点气速uF(1) 有关数据计算 塔底混合气流量 V=1623+62.64+41.58=1727 kg/h 吸收液流量 L=4367+1.080.958=4423 kg/h 进塔混合气密度 V=1.15 kg/m(混合气密度低可近似视为空气密度)查化工原理教材附录,吸收液密度L=996.7 kg/m 吸收液黏度L=0.8543 mPa.s 经比较,选Dg50mm塑料鲍尔环,查化工原理教材附录。其填料因子=120 m,比表面积at=106.4 。 (2)关联图的横坐标值 = (3)由图5-7查得纵坐标值为0.14 故,液泛气速uF

25、= m/s 2.操作气速 u=0.6uF=0.63.197=1.92 m/s 3.塔径 D= 取塔径为0.6m 4.核算操作气速 u= m/suF 5.核算径比 D/d=600/50=12,满足鲍尔环的径比要求。 6.喷淋密度校核 依Morris等推荐,d75 mm 的环形及其他填料的最小湿润速率LW,min为0.08 m/(m.h),由式(5-17): 最小喷淋密度Umin=LW,minat=0.08106.4=8.512 因U=4367 kg/h=,故满足最小喷淋要求。3.37 填料层高度计算依式(5-18)计算填料层高度,即 Z=HOGNOG=1.传质单元高度HOG的计算 HOG=,其中

26、KYa=KGaP (1)本设计采用式(5-30)计算填料润湿面积a作为传质面积aW,依改进的恩田式(5-33)及式(5-34)分别计算kL及kG,在合并为kLa和kGa。A.列出各关联式中的物性数据 气体性质(以塔底35,101.3kPa空气计) G=1.15kg/m,G=0.0188510 Pas,DG=1.0910 液体性质(以塔底27.16水为准) L=996.7 kg/m,L=0.854310 Pas DL=1.34410,L=71.610 N/m 气体与液体的质量流速: LG= Dg50 mm塑料鲍尔环特性。查化工原理教材附录: dP=50 mm=0.05 m at=106.4 C=

27、4010 N/m =1.45(鲍尔环为开孔环)B.依式(5-30)=0.469 故 a=0.469106.4=49.9 C.依式(5-33) =1.9310 m/sD.依式(5-34) 故,(2)计算KYa 。由于在操作范围内,随液相组成X和温度tL的增加,m(E)亦变,故本设计分为两个液相区,分别计算,即 区间 X=0.0040.002 区间 X=0.0020 由表5-15知 H= 故 (3)计算HOG HOG()= HOG()=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在上述两个区间内,可将平衡线视为直线,操作线系直线,故采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NOG。两个区间内对应的X.Y.Y关系如下:X0.0040.00

28、20.0020Y0.01850.01020.01020.00185Y9.352104.42104.42100依式5-22以及5-24 NOG=(Y1-Y2)/YmYm()=0.00734NOG()= 1.13Ym()=0.00345NOG()=2.423.填料层高度Z的计算 Z=Z1+Z2= HOG() NOG()+ HOG()NOG()=2.77 m取25%富余量,则完成本设计的鲍尔环的填料层的高度Z=3.5 m。3.38.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取图5-7横坐标值0.087;将操作气速u代替纵坐标中的uF,鲍尔环的压降填料因子=125代替纵坐标中的。则纵坐标值为0.031查表5-7可得,P249

29、.81=235.4 Pa/m填料 全塔填料层压降P=3.5235.4=823.9 Pa至此,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均已算出。 第四节 设计后的感想4.1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对于设计过程我们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得到数据,公式最后汇总,通过给出的问题进行计算,使我们的自学能力,汇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对于最后部分塔附属高度的计算还不甚了解,采用计算机制图也很不熟练,有待提高。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更促进了对化工原理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我的设计更加完善。 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下我们大家都很努力认真,不仅是为了取得成

30、绩,更是为了能在知识上,在能力上都有所提高。特别使对一些参考文献的使用,和对图表的查询都有了实质性的操作。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大家都很高兴。虽然我们做设计的时间较以前的学哥学姐时间短,但我们相信我们的收获不比他们少。 当然我知道自己的设计也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知道这是我努力的结果。我感谢能有这次让我努力并增长知识的机会,缺点和不足一定回尽力改正。也真心的希望这样可以促进我们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以后还有。4.2 设计感想本次课程设计经过两周的时间得以完成,主要包括目录、绪论、设计方案、吸收塔的工艺计算等内容,主要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查找统计文献、数据的整合计算、文字的筛选以及上机调

31、试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课程设计的基础框架,最后由本人加以总结整合,提出了相关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在课程设计各章节菌有所体现。 本次课程设计让我取得了很多收获。 首先,通过课程设计资料的搜索以及对数据的计算中,让我对化工原理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课程设计本身的完成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对化工原理轮廓的理解,对内容的把握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加丰富的了解了化工原理的全貌,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更加深刻,不在流于表面。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材料的整合和筛选能力,这对于我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了整个课程设计方案的描述,让我更加全面的拓宽自己的思考能力。

32、 再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重视实践,重视对实际工作的关注,有利于提高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自觉学习,如何去体验实践的成果,如何在实践中后享受胜利的喜悦。 最后,对于我来说,独自完成课程设计是相当困难的,它的完成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共同的努力中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合作力量,团队的温暖,工作的同时也增进了我们的友谊,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汗水所骄傲和自豪。 但是,课程设计的完成并不代表我自身学习的终止,在完成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不足。如:课程设计中的Auto CAD作用部分对自己来讲十分困难(因为不会),另外,大量的内容也暴露出自己知识面窄,对

33、实践活动的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我想困难和挑战才是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自己也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完成对我来说有深刻的意义,我衷心感谢老师们的指导以及与我合作共同学习的同学,是你们带给我收获,带给我快乐!附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石油化学工业规划设计院.塔的工艺计算。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2】、化工设备技术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全书塔设备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时钧,汪家鼎。化学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4】、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学工业设计手册(上、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5】、陈敏恒,丛德兹等.化工原

34、理(上、下册)(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大连理工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学工业手册(第1、?、13篇),化工出版社,1989【9】、贾紹义等.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课程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0】、匡国柱等.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1】、国外气液传质设备的一些发展趋势,化工进展,1994,(1):22-28【12】、郑晓梅.化工制图,化工出版社,2002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