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7124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14 4 应应有有格格物物致致知知精精神神说说课课稿稿 一、说教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二课。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试同课文作者进行对话 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 些文章要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的联系并通过 自己的思考对观点进行判断。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 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 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 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 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 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

2、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说理透彻语言准确。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 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 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 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 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 理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 验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要求 和教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 学难点。 1、学习编写阅读提纲理清课文结构。 2、理解真正 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内涵 及意义。3、学习文章的举例 与说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4、培养学生切实感受到注 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 ,争取做一名有格 物致知精神的人。 三、说教学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整 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精 神内涵。 四、说学法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本册对 议论文的三要素有了一些了解对议论文有了一定的阅 读经验和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 生课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结合 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中的 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圈点勾画学生 纠正补充编写阅读提纲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质疑问 难联

4、系实际的合作探究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完成教学 目标。 说教法 设疑探讨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 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观 点。 引导点拨法。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引导学生编写 阅读提纲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形式。在探讨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学生可能会谈的不 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分析王阳明的格物 与现代科学的格物的区别从而明白格物致知的精神实 质及它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经常看到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 考试都得近百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 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

5、学习丁肇中先生 应有 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此导语设计的目的是由中国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 谈起提出疑问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 编写提纲 理清写作思路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 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层次编写结构提纲。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理清作者的 写作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归纳出中心论点。 老师可提示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 三个部分来列提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 归纳出提纲 。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 “四书”中 “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

6、而得到知 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 个 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 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 把探 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 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 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 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 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 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 于

7、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 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 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 措。二是作者以 “个人的经验为证 ” ,由于受传统教育 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 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 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 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 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 都不可

8、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 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 希望。 三、精读课文设置问题深入理解观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是这一节课的教学 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讨论的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重点段来启发学生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问难 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然后老师点 拨归纳总结。 1、请阅读第3 到5 自然段思考大学里“格物 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 真正的格物致知 ?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2、请阅读13 自然段思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有

9、格物致知精神 ? 讨论归纳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 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 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 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 “格”是因为传统教 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 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2、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 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 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

10、的中国学生的弱点 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四、研读课文 探寻论证方法 先回忆有哪些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 找出文中列举了 运用了哪些论文方法? 要求:边阅读边思考边做旁批 ,标注本文的论证方 法,在小组交流。 明确: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 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引用论证法:开头引用 大学,指出“格物致 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 大学介绍“格物致知” 的目的,解释 “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法:借王阳明 “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 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 认

11、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 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 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2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 付 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3、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 “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 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 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竹,把 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 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 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五、

12、拓展迁移 体验反思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 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并谈谈我们在个人行动上怎 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课后整理成文。 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谈学后心得。通过联系自己 的实际进一步认识格物致知的含义并将格物致知的精 神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争取做一名努力探 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人。落实情感目标。学生通过 这一节课探讨学习应该获得了很多在思想上的启迪和 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所以每个同学应该有话可说有理 可讲。课后在整理成文时在作文中要运用摆事实讲道 理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 一。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巩固本文摆事实讲道理这一教 学目标初步学写议论文。 六、教师小结 七、说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王明阳“格”竹子 传统中国教育的目 的不正确 分析问题 栽种竹子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的探测 我个人的经验 重理论轻实践行不通 解决问题 培养实验的精神提出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