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968484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doc(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主 持 人 金 潇 明 完成单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学院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成员 周劲松 陈益林 李 颖 胡佳英 易新河金倩 文益民 彭跃湘 高 鸿 肖智清 卢端敏2010年12月目 录一、课题设计(一)课题的提出1(二)课题研究综述2(三)课题研究的意义3(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3(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3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课题研究的过程4(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5三、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一)剖析了湖南制造产业结构调整

2、状况与技术及人才需求趋势6(二)提出了“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 培养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思路8 (三)明确了落实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策略9(四)创设并检验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9(五)构建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理论10(六)探究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11(七)探索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双证书”制度改革12(八)研究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文化的营造 12(九)开展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取得成效 13四、分析与讨论(一)湖南机械

3、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25(二)“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是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26(三)坚持“两个系统”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26(四)全面“工学结合”是“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本程序 27(五)校企合作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负载能力是落实“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27(六)依托工学结合项目提升专业团队素质是推进“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保障28(七)推进“双证书”制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有效举措28(八

4、)职业文化环境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土壤28五、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29六、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0参考文献 31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课题编号:XJK06AZC006课题类别:重点课题课题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负责人:金潇明主要成员:周劲松 陈益林 李 颖 胡佳英 易新河 金 倩 文益民 彭跃湘 高 鸿 肖智清 卢端敏摘 要:本课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制造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创造性地构建了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234”模式(“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研究了以“职业力和学

5、习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为教学组织形式和以“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考核和技能鉴定一体”条件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基本理论,并通过3所院校的专业试点检验和推广了理论成果。本课题研究对于当前我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参考范例,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结构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课题设计(一)课题的提出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时期,我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1

6、0.2%,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12.7%和10.6%。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2.1:36.4 :41.5转变为2005年的19.4:40.2:40.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湖南省的工业产业总体仍是落后的,2005年湖南省工业占GDP比重为34%,比全国低7.8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份为最低水平。湖南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规划,明确将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卷烟制造列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在机械装

7、备制造业的规划中又将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有轨交通和汽车及零部件的发展放到了尤为突出的位置。同时,湖南省积极支持以三一重工、长丰集团、中联重科、湘潭电机、株洲时代集团等标志性企业打造“装备制造湘军”以带动湖南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湖南省社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强调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改造,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率;要争取新上一批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

8、和产业升级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推进湖南经济发展。对于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应延长产业链,增加投入,壮大规模,培育规模效益,做大做强。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为长远发展开辟新的途径。随着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以及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培植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支柱产业中标志性的企业。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越来越注重机、电、液、信息等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工程机械的摊铺机、掘进机,建筑机械的泵车、自升式塔吊等,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

9、力要求也就更高。传统的制造类技能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其创新发展的需要,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则是新型工业化企业发展的推进剂和创新持续能力的重要保障。面对这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此背景下,结合我院办学特点,我们提出了开展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定位于以机械制造、汽车、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面向的是技术性工作岗位,强调的是生产现场技术改革、技术应用创新和工艺创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移植现有成熟技术(模仿

10、创新)于相关生产领域,有能力提出新的工艺方法,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二)课题研究综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已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了一批卓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如“T型”人才培养模式、“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插即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等。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的董大奎教授认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有成效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邵阳学院谭镜星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高职人才培养T型模式。这是一种以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专业实践

11、能力的纵向深化,基本素质能力的横行拓展,两者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邵阳学院、长沙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在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上述研究都从广义的社会需求出发,试图建立起一种普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缺乏明确的专业大类的针对性,同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征和策略研究鲜有涉及,所以,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是当前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本研究课题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

12、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理论方面,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实践方面,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过程指导,并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案例。(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针,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的哲学思想,以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系统论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职

13、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深入研究,力求在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体的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方面,与省内制造业的标志性企业相结合,进行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具体实践;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湖南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充实和完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案例。2、研究内容以研究湖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为基础,以制

14、造类拳头专业为试点,认真探索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湖南省制造业标志性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研究。包括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对人才知识、素质结构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等。(2)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研究。选择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为研究对象及实践试点。(3)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式课程体系研究。(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5)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企业合作的全真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等。(6)面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15、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课题研究的过程在本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自2006年开题以来,各成员深入实际,分工协作,先后调查了20余所高职院校,召开了10次阶段性专题研讨会,参加了全国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会议6次。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本课题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申报立项阶段(2005年9月2006年2月):通过先期深入调查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立项准备和申报。2005年6月,本课题被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综合调研阶段(2006年8月2007年1月):采用普查和分类抽查的方法,调查全省范

16、围内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重点了解产业规模和人才需求;调查我省各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企业单位对高职教育质量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要求,仔细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阶段要对湖南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做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反复论证,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制造类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阶段(2007年2月2009年5月):选择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工程机械等3个制造类专业作为试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工学研结合模式;在现有的实训场地基础上,完善建设企业化的高度仿

17、真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并开发关键教材;做好师资培训和其它制度建设。总结综合阶段(2009年5月2009年10月)总结各成员的专题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理论上的深化,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试点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程度,调查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情况,了解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制造类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应用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深化,整理汇编成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以翔实可靠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认真做

18、好前期调研工作。以缜密的逻辑分析为手段,分析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状况及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措施并付诸实施。以完善提高为目标,总结经验,逐步推广。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各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出版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论文、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调查法采用调查表、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掌握了一手资料。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岗位需求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3、比较研究法深入剖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典型案例,结合

19、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般思路。4、案例研究法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典型案例,将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和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探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验证和完善理论,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5、综合归纳法综合各成员和各个研究内容的阶段性成果,归纳出最终研究结论,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究成果。三、课题研究结果与结论(一)剖析了湖南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技术及

20、人才需求趋势行业产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和成长的基点,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依据。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更科学、更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更具针对性,课题组深入研究了湖南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动情况。1、湖南装备制造业处于超常规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认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正呈现出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民营制造企业异军突起、园区聚集效应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等特点。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占湖南省经济比例超过了10%,以汽车及

21、零部件、工程机械、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4个行业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和国有企业形成鼎足之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发达省份梯度转移的基地和窗口,在积聚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湖南装备制造业坚持走以研发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升级之路已产生明显成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如火如荼。2、湖南装备制造业后发赶超的趋势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1)工程机械产业的领头地位更加凸显。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工

22、程机械产业发展的意见,到2010年,全省工程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200亿元,并将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轨道交通设备产业等行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动力,引领湖南制造业的加速发展。(2) 产业链继续延伸。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内企业间产品关联度,扩展省内产品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缩短主机配套半径。依托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效果将更加显著,对湖南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3)产品技术含量显著提高。在汽车电器、模具制造、大型工程机械产品、高速机车等产品和技术领域将取得若干标志性技术成果,提高湖南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4)部分企业将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向世界,由国内品牌向国际

23、品牌转变,“制造湘军”将延续其强大的扩张力。龙头企业将继续扩张其国际市场份额,其海外基地建设有明显的加快发展趋势。(5)生产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并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催生产业集群。3、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催生新的技术需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新的技术需求:在先进制造产业领域,主要是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及其技术的研制、环保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与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及大型模具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色选冶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纯净钢及精品钢材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高档纸品制造技术、关键汽

24、车零部件、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电子与信息产业领域,主要是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的开发,增强操作系统、中间件、网络安全、信息系统集成等软件研发能力,高清晰度显像管、等离子显示器、有机发光平板显示器和荧光显示器等新型显示器件的研究与开发,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机终端、金融电子、板卡、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研发,片式、微型化、多功能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健康、益智的动漫及网络游戏的开发;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主要是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等先进电池材料和镍氢动力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开发高纯、超细及纳米金属材料、高性能合金、稀有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及高精尖板管带箔金属材料,扩大硬质合

25、金、人造金刚石等硬质材料品种和规模,发展玻璃纤维、UV树脂、连续SIC纤维和轨道交通用复合材料,开发新型化工新材料等。4、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对技能型人才的持续需求一是对制造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持续强劲的需求。先进制造技术是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技术支撑。提高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高技能人才则是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差较大,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

26、升级。据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测算,为支持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到2010年,至少需要新增技能人才150万以上,其中高级技能人才30万左右,技师、高级技师总量不少于6万人;二是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迫切需要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制造类高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同时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装备制造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素质表现为“知识+技术”、职业品质要求是“职业忠诚+创新激情”、 认知能力方面表现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二)提出了“二

27、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 培养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思路装备制造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学校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自我生长两个阶段,高职院校培育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创新素质”和“技能素质”同步提升目标的前提条件。课题组在剖析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模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MES模式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内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提出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认为,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属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下一层级,即必须是特定

28、适合于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养程序和培养方式;湖南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然具有区域的特征和行业的特色,必须与区域内标志性企业相结合,体现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的理念;从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看,毕业生面向以机械制造、汽车、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性工作岗位,强调的是生产现场技术改革、技术应用创新和工艺创新。课题组据此归纳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基本方针:一是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即既要保证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又要保证毕业生具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潜力,要重视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职业力指

29、岗位适应能力,包括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一技之长的展示能力和企业任务执行能力等,而学习力指新知识的充实拓展提高能力和新技术、新技能的获取能力、新工艺的应用能力及其他创新能力;二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工、学”、“教、做”、“学、练”的不断循环,在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熏陶职业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在全面工学结合和全方位校企合作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执行力,提高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能力,丰富职业能力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归结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二力培养”指

30、学生职业力和学习力的培养,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三层循环”指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是基于二力培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四个一体”指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考核和技能鉴定一体。(三)明确了落实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策略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既要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又应具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潜力。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一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与知识培养相统一的课程体系。要通过深入企业调

31、研,明确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对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得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确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对应的专业课程。还应根据个性化学习和能力拓展需要,开设限选专业课程和任选的企业课程;二是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先进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三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要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与先进制造企业合作,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开发以项目化、职业

32、化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图纸及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及时将有关项目和内容纳入核心课程内容,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可调。(四)创设并检验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认为,要培养具有职业岗位必需的策略性技能、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习能力、创新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教学实施的必然结果。为此,创设并落实了“实学+实练+实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练、思、行”相结合,培养具有岗位必需的策略性技能、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的高技能人才。“实学”特指教学内容适应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练

33、”指教学情景与生产现场的内在一致性,“实用”指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统一性。“实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反映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指向,同时承载着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实练”既是“实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也是教学模式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显然,“实练”和“实学”是“实用”的归因,而“实用”本身则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教学模式实施的必然结果,三者的严格统一是维系和推动着人才培养过程不断优化的基础力量。为此,一是跟踪市场变化明确培养规格。要在企业的参与和指导下,按照装备制造企业相应职业领域的特点明确职业岗位及其人才培养规格,并将职业岗位的要求贯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和项目教学中,即“实

34、学”;二是建设“空间一体化”教学环境。适应课程体系“时间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融为一体)的改革,要按照“教、学、做合一”的要求,努力营造“空间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生产项目与专业技能的循环互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知行合一”,提升职业能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知行合一”,以“实练”确保职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三是开放式教学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生成。按照“能力生成观”的要求,通过“交互式”教学、角色扮演法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将接受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实际操作练习交叉进行,即“实用”。(五)构建了制造类创新型

35、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理论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三层循环”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强大的实习实训资源做保障,学生职业力和学习力的培养也只能通过校内校外大量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才能实现,而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考核和技能鉴定一体则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有力手段。研究认为,要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原则,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内置”模式、“外挂”模式、“组合”模式等校内生产性

36、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二是合理配置设备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提升。学校主导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应遵循设备选型和组合的生产性,而对主要由企业提供设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重视设备本身的先进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重视生产线运行的可靠性。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与当地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尽可能一致或相近,即便是企业捐赠的设备或生产线,也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予以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以提高生产性实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较难实现实际生产的实训基地,则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三是科学管理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

37、善。要在校企共建共管共运作的工作思路下,实施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即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系部主导,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实行两块牌子一支队伍。要推行项目化实训,形成“专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运作机制;四是依托行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资源。要结合学校已有资源条件,选择功能互补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专业通用性强和核心能力形成的设备,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而专用性强,尤其是巨型设备,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要以企业生产、技术开发项目为“纽带”,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三赢”(即学生、企业、学校)

38、的基本出发点,学校利用实训基地等专业技术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运作,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六)探究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维系和推动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力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资源保障,为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更新理念观念促进教师转型。要将建立学习型师资队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鲜明的理念凝聚人心,以共同的目标团结广大教

39、师。要重视理论研究,及时跟踪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并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要建立一种催人上进的机制,通过展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二是优化制度环境引导教师自我提升。要建立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机制,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制度,出台教师录用、选拔和管理的实施细则,完善行业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改革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项目负责制和工作任务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推行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要通过实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项目负责制,完善任务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升自身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0、三是增强资源条件保障推进专业团队建设。努力争取国家、省级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要建立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制度,鼓励教师申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形成全员实践、全员研究的机制和氛围。要自觉拓展校企合作领域,通过发挥技术服务、技术开发、“订单式”培养等工学结合项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使工学结合项目成为优秀教学团队成长的土壤,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兼职教师的聘请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供资源保障。要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以丰富的项目载体为专业教师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提供可靠

41、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项目为范本的专业教师“校本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理解、消化上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以项目方式展开教学,提高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七)探索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双证书”制度改革“双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它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不仅并重且互通,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既是“四个一体”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毕业生职业力和学习力同步提高的重要举措施。为全面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推进“双证书”制度,做到考核和技能鉴定一体,使毕业生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毕业生就业。一是将国家职

42、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应主动追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群和技能鉴定的要求,要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用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导向。在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职业标准与技能考核标准合一的原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要制定与职业标准对应的课程考核标准,理论课考核要求试题中覆盖职业标准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标准对职业技能进行考核,引导学生从重视知识的识记到重视技能的掌握上来;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为“双证书”制度改革提供便利条件。要优化组合实验实训资源。要以专业大类为对象整合现有实验实训室,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逐步扩

43、展实验实训室的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要加强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开发。要组织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发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基本覆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的要求,真正实现实训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测试的有效统一。要强化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高效使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实训,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八)研究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文化的营造职业文化建设是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保障,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职业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的实施以及“四个一体”的实现,都有赖于学校整体环境的支持。制

44、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职业人。所谓和谐职业人,是指德才兼备、人格健全,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将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和谐统一的人才。和谐职业人体现了其做人与做事的统一、能力与素质的统一。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加强职业文化建设,以营造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和生长环境,是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以吸收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文化。要吸纳优秀企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将这些价值理念渗透到院校的精神文化之中。要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学与行政管理中,籍此来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要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45、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有利于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二是通过贴近企业职业素质标准激活高职院校职业文化。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要以“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将企业的职业道德示范、职业生涯成功实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作为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案例,要主动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职业道德融入到在实习、实训、“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三是吸纳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丰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要以诚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准,并力求精益求精,进而有效地制约教职员工的职业行为。要将职业与整个人生的意义、甚至终极关怀联系起来,要推

46、崇教书育人事业的神圣与光荣,使教职员工将自己从事的职业视为完成人生使命的有效途径。要重视职业的服务性质并体现出对从业人员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既要体现出对服务对象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相互尊重,体现出各自的人格尊严,即职业的人文关怀;四是推行文化管理凝炼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是要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广大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要建立人人参与、校企共享和以服务为宗旨的行政模式,学校行政管理的方向要逐渐向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主动的服务过渡。(九)开展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取得成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针,以创新型高

47、技能人才培养“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模式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指导,开展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选择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 、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专业进行了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全方位校企合作、全面工学结合和全程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促进了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提升了专业整体实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二力培养,三层循环,四个一体”模式理论提供实践案例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1、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该专业三届高职学生直接参与了该项改革。2006年7月2007年4月,学习和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