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 扬州大学.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968300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 扬州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 扬州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 扬州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 扬州大学.doc(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讲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版了新教材。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新教材)进入实验阶段。与原先的统编教材(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弄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也有助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一、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高中历史新教材,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教材,包括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必修模块的3本必修教材,以及反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

2、个选修模块的6本选修教材。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有4个版本:(1)“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岳麓版”,曹大为、赵世瑜任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发行;(3)“人民版”,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4)“大象版”,王亚民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实验的扩大和教材研究的深入进行,将有更多的教材被选择使用。为说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下面以必修()教科书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及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例,对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以及不同版本新教材的特点作些说明、比较和分析。(一)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教科书的体例是表

3、述和编排知识内容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呈现的知识体系也有所区别。高中历史新教材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从各模块教材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均严格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构的知识体系编写,其中以“人教版”最具代表性。它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就专题的顺序和内容而言,“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人民版”的表述略微活泼一点,如,它将专题六、七、八分别命名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岳麓版”则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整合为下列七个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从上面的单元标题可以发现,“岳麓版”将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

5、合并,“理顺单元之间的时间顺序,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合并,“不但理顺了时序,而且弥补了课标讲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提中国的缺陷。”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新教材所建立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统编教材有较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史合编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独立成册,分别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新教材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相关的内容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

6、景中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一般采取通史体例。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阶段,然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选择相关内容。远的不说,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就采取了这种方法。由于采用通史体例,合编的长处非常明显。以高一上册为例,有的内容合编在一章中充分体现出比较的优势,如第四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有的通过章节顺序体现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如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和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鉴于这些优点,

7、新世纪初,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仍然坚持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客观地讲,由于课程标准以专题史体例合编中外历史,在每个模块下,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编排顺序,展开有关内容,这样就失去了中外史合编应该具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而且,一本书里中外史分别编排也使教学过程复杂化,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在这方面,“岳麓版”做了一定的革新,它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整合思路,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2、专题史体例统编教材建立了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章”划分历史阶

8、段,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节”组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联系性。新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按照专题建构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教材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如,必修1所反映的政治内容,范围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

9、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但是,专题体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呈现的是不完整的知识系统,从而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而教材只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其教学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如,专题一属于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属于近代的政治事件,两者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学习专题二就比较困难。三是必修教材之

10、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历史知识多处重复。如,必修一与必修二中有关欧盟的内容,必修一专题二和专题三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等等。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一种学术体系,比较适合选修课程,也适合高中历史的复习。新教材的编者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一些编写对策。如前所述,“岳麓版”新教材对有关专题内容的调整和合并就是一例。“人教版”则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一是注意避免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有关内容;二是注意参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三是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

11、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但是,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解决体系本身的问题。因为联系是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专题史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专题的历史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新教材所建立的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严峻的挑战。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 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2、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这番话很有见地,它指出了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知识体系的严重缺陷,也表达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关切与担忧。我们认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中外历史,体现基本要求的必修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明智的选择。至于体现提高性和选择性要求的选修教材,则既可以采取专题体例,也可以采取通史体例。也就是说,选修教材可以写纵向的专题,如中国交通史等;也可以写横向的专题,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等。二是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

13、必修与选修教材在保证其中心内容和核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适当整合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题。此外,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写教材,适当降低难度,增补相关知识,并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作用。(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科书要依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历史知识的点和面体现教材内容的广度,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教材内容的深度。深度以广度为基础,广度体现一定的深度,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年版,第155页。高中新教材所确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版本之间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统编教材相比,新教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同时,新教材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梭伦改革”等内容。此外,它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内容的比重。新教材通过选择多样性的历史知识扩大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但在具体历史知识的叙述范围、广度与深度及其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

15、决。下面以必修1模块的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例,加以说明。在课程标准中,该专题的内容标准表述如下:(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表2-1:高中历史新教材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内容对照所在单元课的名称及其所属子目人教版(第二单元)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火再燃、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

16、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2、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岳麓版(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14课 鸦片战争:虎门硝烟、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6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2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 人民版(专题二)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国门洞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

17、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象版(第二单元)第五课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中法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军民的抗法斗争;第六课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第七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壮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1、专题历史知识的范围从内容标准的规定和表2-1可以发现,各版本新教材为专题二设计了2至3课的历史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 “人教版”在“编者的话”中指出,“第二单元第1课、各用2课时学,其余各课用1课

18、时学习。”。第(1)条内容标准涉及的知识,“人教版”设置1课,“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设置2课,均为2课时;第(2)条内容标准涉及的知识,“岳麓版”没有单独设课,只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课的有关子目中进行了表述。其他教材设置1课,均为1课时。前两课时所涉及知识的时间范围,一般是在18401901年之间。内容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主,重点是列强的侵华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第3课时所选知识的时间范围一般在1931年1945年之间,内容以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为主。同样是上述主题,统编教材所选择的知识范围比新教材要大得

19、多。在统编教材里,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设置了三节;此外,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抗日战争四节。也就是说,同样的历史主题,统编教材有9课时的知识容量,而新教材仅有3课时的知识容量。2、专题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表2-2和表2-3可以看出,“人教版”和“大象版”每课时正文的容量一般在1800字左右,比统编教材正文的文字量有所提高。“人民版”提高幅度较大,每课时达2600多字;“岳麓版”的字数则有所降低。阅读文的文字量,除“岳麓版”比较多以外,其他教材均有所减少。正文文字量的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主题的理解。但文字量过多,难以突出教学重点,也容易造成教学的困难。表2-

20、2:必修1模块专题二课时文字容量对照 “岳麓版”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统计,仅统计第22课中“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和“国共合作抗日”两个子目的内容。模块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抗日战争每课时平均容量课文正文(2课时)阅读文正文阅读文正文阅读文人教版4172945 15723671706437岳麓版14542524129011909151238人民版408352843083802797303大象版349794219576461818529每课平均3301123522816461809626由此可以发现,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所选择的历史知识,新教材与统编教材在两个方面基本相同。一是反映列强

21、侵略中国的过程性知识,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不平等条约和南京大屠杀等内容;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性知识,如,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内容。不同的是,统编教材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内容揭示的比较多,而有些新教材则很少提及或者完全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这部分内容高中新教材与初中新教材在许多地方雷同,有些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甚至不如初中教材。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单元中也存在。而有关历史背景和影响内容的空缺,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中教学内容的粗浅,

22、模糊了初、高中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看到,高中新教材的这些问题与课程标准的表述有密切的关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立了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历史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立的是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由于历史主题与历史专题并无多大差别,因此在历史内容的选择上就有可能重复。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1专题二的内容为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其相对应,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主题为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别说内容相仿,就连名字也基本相同。高中专题历史知识体系建立的初衷,是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上的重复”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历史教学,20

23、03年第10期。客观地说,高中历史新教材避免了与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重复,但与初中历史新教材之间,似乎还难脱简单重复之嫌。我们认为,可以修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表述,如,专题二第(1)条标准不妨作如下的改动:(1)了解1840年至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这样的改动,相信由此编写出来的历史教材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打下基础,还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表2-3:高中历史新教材有关抗日战争一

24、课的历史概念对照版本主要历史概念(正文)人教版东方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路线、凇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血案、七三一部队、百团大战、缅甸远征军、抗战胜利; 岳麓版九一八事变、八一宣言、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皖南事变、抗战胜利;人民版九一八事变、塘沽协定、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殖民统治、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抗日联军、一二八事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皖南

25、事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三光政策、根据地建设、中国战区同盟最高统帅部、豫湘桂战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大象版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凇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抗战胜利;共有概念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高中新教材对抗日战争知识的选择也颇值得讨论。从表2-3和表2-4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抗日战争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容量相差甚远。“人民版”教材涉及的概念有32个,文字量达4000多字;其他版本涉及的概念一般在10个左右,文字量不到2000字。毋庸置疑,抗日战争史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26、但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这部分知识。在统编教材中,抗日战争史专列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分四节内容表述。在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的47课课文中,抗日战争的内容就有4课,占必修课文总量的8.5%。新教材按每册必修内容28课计算,共有84课。也就是说,抗日战争的内容只占必修课文总量的1.2%。这与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相比,实在不相适应。“人教版”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两个栏目扩充有关知识,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课中增写一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3、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从表2-3有关抗日战争内容所涉及的“共有概念”来看,它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认为

27、,单有“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不足以反映“侵华日军的罪行”;仅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难以反映“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也不可能“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的教材不仅没能客观地反映抗日战争的过程,连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也没有体现出来。当然,不是概念越多越能说明问题。相反,在课时和课文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在众多的概念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选择最重要的历史知识的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反映了日本侵华的两个重要阶段。因此,“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塘沽协定”等内容的省略有利于突出主干知识

28、。同样道理,中国军民抗战的内容也可以大量压缩知识点,以突出重点。至于“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皖南事变”等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符合,完全可以省略。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比较在教材实行审定制的背景下,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选择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趋同性是主要的方面。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主要通过呈现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及其表述方法得以体现。下面我们对“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作一比较,以说明其各自的特色。(一)表述方法的比较历史教材的表述问题,主要是指叙述和评论史实的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写史实和如何评论史实的问题。历史教材的表述,既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更

29、要反映历史教学的特点。各版本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了各自的风格。1、标题的表述标题是教材的灵魂,担负着指路牌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标题的表述,既要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又要体现明确的史学观念。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标题,一般包括单元(专题)、课、子目三级。从表2-1和有关内容来看,新教材的标题基本依据课程标准,但由于分析课程标准的思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表述风格的标题。以必修1专题二为例,“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的单元标题与课程标准的表述基本相同,“岳麓版”根据整合的内容进行表述。课的标题,“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的表述基本相仿,一般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出发

30、,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位概括课的名称。所不同的是,“人教版”和“岳麓版”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表述,“大象版”以历史事件的主体内容为中心表述,“人民版”则将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分为纵向的两个方面分别设课,先表述侵略的内容,后表述反抗斗争的内容。子目的标题,一般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展开。“人教版”的表述最为典型,它有两课构成。第1课的子目,从“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到“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的签订”,概括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列举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可谓重点突出,逻辑性强。“鸦片战火再燃”子目的表述,形象

31、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第2课“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等子目传递了鲜明的观点。其他版本教材的表述,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有的标题存在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标题之间交叉和重复,以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2、课文的表述历史必修教材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状况、政治变迁和文化嬗变等内容,而它们往往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各自的变化,体现出相互的关联。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写事件,写人物,写演变过程。高中新教材的课文表述,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1)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过程的表述新教材在表述历史事件时,一般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部分。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课文内容

32、,理解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必修2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是分开叙述的,“岳麓版”是综合叙述的。虽然标题和内容等方面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采取了先工业革命的过程、后历史影响的叙述顺序。这样的叙述方式,就隐含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观点。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各版教材的表述顺序都是先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其中也隐含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观点。历史事件的这种表述方法,就是所谓的“寓论于史”的写法。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历史事件的表述,比较注重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它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一般从略处理,注意挖掘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

33、方面的内容。如,在鸦片战争的内容中,“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战争过程、南京条约及其影响”三部分内容大约各占1/3。也就是说,在历史事件的表述中,过程内容仅占全部内容的1/3。“人教版”比较注意子目之间、自然段之间、前后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照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鸦片战火再燃”子目的第一句话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列强以此为借口,对清政府进行“修约”讹诈,未能如愿,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教材的内容和观点而言,“人教版”受统编教材的影响较大,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地方。“大象版”注意历史过程和结果的表述,内容丰富,语言平实,但课文的结构、历史事件

34、的叙述方法和观点与统编教材也颇为接近。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其他教材从内容标准的要求出发,教材的重点一般放在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上。但“大象版”教材的重点仍然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上。该课三个子目的标题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样的课文结构与统编教材是基本相同的。“岳麓版”的表述与统编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有一些新的提法,观点也比较新颖,但增加了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知识,而有的知识叙述不很完整,语言的学术味较浓。“人民版”严守内容标准的要求,内容丰富,注重事实的表述,但有些专题的处理似乎过于机械,值得商讨。例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照搬课程标

35、准的思路,把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斗争分为两个方面表述,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容易将历史事件写成大事年表,试以国门洞开子目的前三个自然段为例加以说明: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中英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1856年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表述方式与此基本相同。尽管随后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叙述了战争的影响。但由于把一个事件分在几处表述,很难展现历史的过程

36、,不利于历史现象的联系,也不容易突出重点,叙述生动。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历史专题,一般具有纵向延续时间长、横向联系少、主题突出、单线条发展的特点。如果按照知识的纵向线索组织课文内容,不利于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上认识历史,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我们认为,专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表述,仍以横向阶段的有关内容为单位组织为好。这样,既能通过同一类型的历史内容从纵向上整体地反映历史专题的性质,又能在横向上充分表现专题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并能降低历史专题学习的难度。(2)历史人物的表述历史事件是人的活动事件,缺少人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事件。高中新教材在关注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表述历史人物的活动

37、,以增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可读性。一是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人物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方法称为“以事系人”法。例如,在叙述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时,“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都提到李鸿章的有关活动。“人教版”这样写道:随后的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的损失虽然比日方大些,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却指令保船避战,让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通过这样的表述,突出了李鸿章军事指挥的失误对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历史影响。“以事系人”法是比较常见的表述历史人物的方法,也是编写历史教材常用的方法。就必修1专题二而言,“人教版”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好。单是鸦片战争这一内容,“人教版”所涉

38、及的历史人物就包括林则徐、道光帝、琦善、葛云飞等人。其中,对林则徐的表述达260字左右,对葛云飞的表述达160字左右。从分量看,两者相加已近课文内容的1/4。对他们两人的表述有言有行,描述生动,感染力强,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二是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展示历史现象的具体方面,这种方法称为“以人系事”法。如必修3专题一有关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的内容,各版本第1个子目的标题都涉及到李贽这一历史人物:“人教版”:“离经叛道”的李贽;“岳麓版”:“异端”思想家李贽;“人民版”: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大象版”:李贽的思想。各版本子目标题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李贽这一历史人

39、物为中心展开。表述过程中,以展示李贽“离经叛道”的主张为中心,适当涉及他的仕途生涯和被迫害致死的结局。也就是说,教材对李贽这一历史人物的表述,主要反映的还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这一历史现象。从李贽反正统思想背景的表述,可看出不同版本教材写历史人物的特色。“大象版”、“岳麓版”和“人民版”的表述基本相似,都从某一方面展示了他的思想产生的背景资料。“大象版”主要列举其为官经历:李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后因目睹官场的黑暗,辞官到各地讲学。一生著作颇丰,有焚书、藏书等。“岳麓版”突出其经历的坎坷: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

40、人,祖辈世代经商。26岁中举,以后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依靠朋友接济先后寓居湖北黄安、麻城、直隶通州等地,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人民版”突出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李贽(1527年1620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泉州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他的祖、父两辈都是娴熟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因而他自幼所受的传统束缚较少,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人教版”的写法,将李贽为官的经历与其思想特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李贽是明朝后期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当时吏治腐败,奸佞当道。他在官场任职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

41、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概言之,历史教材的表述方法,主要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即使是叙述历史人物也主要是“以事系人”的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大多数写得不丰满。这或许是一种通病而应加以矫正的。长期编写历史教材的专家也承认,“如何写好历史人物,是写教材的一个难题。”李纯武:舞台人物声色四谈世界历史教材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4期。(二)结构体系的比较1、模块结构历史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历史教材不仅要呈现历史内容,还要方便教学,也就是说,教材还要具有教学功能。教材的教学功能主要是通过教材的结构体系反映出来的。教材的结构体系,是构成教材整体系统的诸多因素中相对稳定的

42、组织方式。从表2-4中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全书的结构(或称模块结构)、单元结构(或称专题结构)和课文结构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课文结构中的正文和阅读文可以视为课文系统,其余部分均为课文的辅助系统。课文系统呈现的是教学内容,课文辅助系统体现的则是教学方法。历史教材的教学功能或者工具性,主要由课文的辅助系统完成。高中新教材,在吸取统编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提升了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的结构体系,有利于发挥历史教材的教学作用。从表2-4中可以看出,新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整体结构与统编教材基本相仿。它们都有前言或编者的话等有关教材的编写说明,都有目录和附录。对部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

43、件名词(主要是外国的),“人教版”和“人民版”还列出了中英文对照表。表2-4: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新教材结构体系比较模块结构单元(专题)结构课文结构教学课文活动课文人教版编者的话、目录、单元、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单元导入页(内容概要、学习要点、学习建议)、课文、单元学习小结(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学史心得、学史存疑)课前引言(引入语、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文中(子目标题、正文、图表、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课(13册数量)3+2+2岳麓版写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前面、导读、目录、单元、中外历史

44、大事年表单元导入页(内容概要)、课文课前引言(引入语)、文中(子目标题、正文、阅读文、图表、页边问题、文中阅读框)、文后(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综合探究6+2+3人民版前言、目录、专题、附录(一、部分词汇中英文对照,二、课外读物推荐书目,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专题导入页(导语、学习建议)、课文、专题学习档案(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文中(子目标题、正文、图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学习质疑、谈一谈、说一说、历史探源、学习思考)、文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学习与探究3+2+2大象版开篇绪语、目录、单元、附录(一、部分词汇

45、中英文对照表,二、推荐书目和网站)单元导入页(探究提示)课文课前引言(引入语)、文中(子目标题、正文、知识阅读、链接阅读、资料浏览、学术窗口,书眉图)、文后(要点回顾、探究与思考)探究活动课2+2+2在附录中,“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教材增设了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和历史学习网站栏目,拓展了历史学习的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活动的展开。“岳麓版”增设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年表分别以有关必修模块的历史主题为主,中外分列,并附其他必修模块相关领域平行发展的线索,以资对照。这样,就把中外史事置于人类文明进程大背景下,同时纵向展现社会的各横切面。“既瞻前观后,反映社会总体演变,并洞悉不同侧面的各自流变;

46、又左顾右盼,兼顾各横切面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关联互动,使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在时空纵横交织的文明坐标中定位。”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2、单元结构新教材以一页或两页的篇幅作为导入页,并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单元内容作了概括提示。“人教版”和“人民版”还设置了“学习建议”栏目。导入页的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及其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人教版”和“人民版”开创性地设计了单元学习小结(后者称为“专题学习档案”)。这一设置,使单元结构从导入到展开再到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整体。其中有关“历史感悟”、“收获与存疑”

47、栏目的设置,体现了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新思维的新课程理念。不过,从教学实际考虑,“人民版”所设计的“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记录”等栏目,实施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也许会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相比而言,“人教版”有关栏目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重要概念简释”栏目,要求对单元中出现的重要概念作出简释,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总结”栏目,要求整理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3、课文系统课文系统的功能在于体现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它一般由不同类型的课文所组成。就课文的外部系统来说,主要由教学课文和活动课文两种类型所组成;就课文的内部系统而言,主要分为正文(或称基本文)和阅读文(或称补充文、说明文等)两种。统编教材在教学课文的基础上开发出活动课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活动课文每册1课,分别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新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了活动课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