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与“六普”数据的分析.pdf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967803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5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与“六普”数据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与“六普”数据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与“六普”数据的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与“六普”数据的分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要要要基于野五普冶与野六普冶数据的分析张祚1,2,陈昆仑3,涂姗4,刘艳中5(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2.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 430062;3.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430062;4.武汉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武汉 430015;5.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 430081)摘要: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随着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深入和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综合不同视角对当前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体系进行了梳理,选取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住房和自建住房 4 种类型

2、,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 31 个省(市、区)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构成、变化和省际差异特征,并通过构建神经网络对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未来城市居民住房结构的变化进行展望。关键词:住房问题;住房来源;省际差异;人口普查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住房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存在的基本需求,当个体的住房需求集合成为社会需求且无法被很好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了住房问题1。住房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2。从空间范围看,一般而言的住房问题主要指产生在城市住房的问题3。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

3、中城市住房价格不但持续上涨,而且上涨的越来越快4。以北京为例,过去十年房价大约增长了 10 倍。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住房问题逐渐突出,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住有所居”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逐步成为相关研究普遍认同的价值5。随着中国住房改革逐步经历“住房商品化住房市场化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阶段6,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被视为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7。然而,在同一区域不同居民的住房来源渠道是购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4.03.006

4、张祚,陈昆仑,等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3):52-63ZHANG Z,CHEN K L,et.al.Housing supplying sources and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4,23(3):52-63收稿日期院2014-02-25;修订日期院2014-06-20基金项目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64,412016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2YJCZH29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

5、012M521420,2014T7069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066)。作者简介院张祚(198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住房空间分析。E-mail:淤 见: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011 年 10 月 15 日周刊刊文:Social housing in China:No way home:Givingthe urban poor a place to call home。世 界 地 理 研 究宰韵砸蕴阅 砸耘郧陨韵晕粤蕴 杂栽哉阅陨耘杂第 23 卷第 3 期圆 园 1 4 年 9 月灾燥造援 23袁 晕燥援3Sep援袁圆

6、 园 1 43 期张祚等院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买、租赁还是自建?是商品住房还是保障性住房?当前,已有研究中,有包括主要针对农民工单一群体住房来源的研究8,以及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对城镇居民住房产权状况区域差异的研究9,但针对全国城市居民以更完整的住房来源结构对省际差异的分析相对缺乏。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获取人口资料,以及国情国力的最基本的调查方法10。从“五普”开始,住房调查也包括在人口普查内容中。本文基于“五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中城市居民住房调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 31 个省(市、区)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构成、十年前后的变化和省际差异特征,以及

7、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住房发展与来源构成1.1 住房改革与住房保障1998 年中央政府推行住房货币化改革,停止国家供应住房的实物分配制度,实行市场化供应为主的住房货币化分配,中国的住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1。特别是 2000 年以后,商品房建设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10 年竣工的商品房达到 562.06 万套,是 2000 年的 3.7 倍。此外,商品房所占全部竣工住宅的比例也逐渐从 2000 年 71.8%上升到到 2010 年的 93.4%(图 1)。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住房体制改革,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住房市场来满足住房需求,城镇居民

8、的居住条件总体上也得到较大改善12。发展和完善住房市场的同时,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也从未间断13,并逐渐形成了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要内容的租赁型保障房和以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棚户区改造房等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型保障性住房体系14。而保障性住房作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中央政府寄希望解决或缓解当前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15。从建设规模来看,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竣工套数和所占全部竣工住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图 1)。1.2 非正规住房与租赁住房从城市住房实体存在的来源追溯上,还包括自建住房(或自建住区)。这类

9、住房一般认为是城市边缘区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使农业及外来人口的集聚点演变成的“城中村”中的自建住房、城市中心区内长期积累自然发展而形成的老街区中改建、扩建或再建的住房16。这些住房相对于正规住房供应渠道属于非正规途径的住房供给,为城市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和社区文化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17,但也为无法参与到正规住房市场的城市居民图 1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竣工套数及所占全部竣工住宅百分比数据来源:根据 2001 年2011 年 中国统计年鉴 整理得到。53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 相对于直接受法律保护的商品房所有权,这样的

10、产权性质以及所受到的产权保护比较“小”,所以亦称为“小产权房”。提供了一种居住选择18。而租赁形式则是解决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常住人口阶段性住房困难、户籍人口长期性住房困难的主要手段之一19。在部分房地产市场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租赁住房往往为全国近半数人口提供了住房供应,是居民住房来源的主要渠道20。1.3 住房来源构成体系随着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住房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城市住房供应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商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1,22。但是,各种以自建形式为主的非正规住房也客观上成为一部分居民住房来源的渠道。这些住房实体来源不同的住房和租赁住房一起构成了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

11、体系的主要部分。从住房产权视角来看,占有住房权限(tenure)是城市居民居住权力和义务所依据的基础,通常可以被划分为:所有权,其中又包括一定期限的所有(leasehold)和永久所有(freehold);承租于当地政府,属于“有保障”的居住;承租于私人所有者,属于“有保证的短期占有(assured shorthold)”;承租于住房协会23。中国目前包括自有和租赁是两种不同的住房使用模式24。通过住房市场购买方式获得商品住房通常有产权,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定向安置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通常有不完整产权15。而城市自建住房可能是“小产权房”(或“乡产权房”),有不完整产权或产权不清晰25。综合

12、住房实体可溯来源、产权情况并结合各类住房一般所适应的对象,我们对中国城市住房来源体系进行了如表 1 所示的梳理和归纳。2住房来源结构分析2.1 住房来源结构总体概况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中对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按城市居民按住房来源划分的家庭户数统计,将 2010 年与 2000 年城市居民住房总体来源进行对比发现,按照获得住房渠道差异划分,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住房的居民户数明显提高,所占整个被调查对象的百分比也由 2000 年 45.19%上升到 53.35%。这说明,在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和住房供应量的提高,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住

13、房成为了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同时通过租赁方式获得住房的居民户数也略有提高,2010 年占整个表 1中国城市住房来源体系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自建住房住房类型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定向安置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限价房自建、改扩建房获取渠道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或单位集体或个人租售状态租售并举出售出售租赁租赁出售租售并举产权状态有产权有部分产权有(部分)产权无产权有部分产权有部分产权或产权不清适应对象高收入者中等偏上、中等收入者低收入住房困难者拆迁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者低收入住房困难者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者对象不清543 期被调查对象的比例比 2000年也提高了 2.54%。而通过自建方式

14、获得住房的居民户数明显下降,2010 年占比较2000 年降低了 10.36%(图2)。由此可见,随着商品住房市场的发展以及大量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原本居住在自建住房中的居民可能逐渐转向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住房组织和建设渠道。无论是 2000 年还是 2010 年,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住房都是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最主要渠道。这其中除了购买商品住房,购买经济适用房也是购房来源结构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进一步将购房来源按照购买商品住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进行区分。自然分类法(Jenk s)是遵循同组内数据方差最小而组间方差最大原则的常用数据分组方法26,也经常被应用到 GIS图 22000 年2010

15、年建设成套住宅竣工情况数据来源: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到。图 3 2010 年各省(市、区)不同住房来源比例分布数据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整理、绘制。张祚等院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55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图 4 2010 年各省(市、区)不同住房来源比例分布数据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整理、绘制。专题图制作中。为了体现不同省(市、区)城市住房来源的空间分布现状,我们基于 ArcGIS,通过自然分类法,结合“五点量表”思路分别将 2010 年各地主要住房来源的百分比大小划分为

16、5 类来分析不同住房来源的省际差异(图 3)。2.2 购买住房比例及省际差异(1)购买商品房。对购买商品房家庭数百分比(Pc)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商品住房市场发展以及居民接受程度的差异。我们分别将 2000 年和 2010 年 31 个省(市、区)Pc 按照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在每个区域内按照 2010 年 Pc 值由大到小排列(图 4)。31 个省(市、区)的 Pc 均值由 2000 年的 7.98%上升到 25.03%。说明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通过商品住房市场购买住房的居民比例大幅上升。从区域变化来看(图 4):东部地区 Pc 上升最

17、快的山东、河北、天津都上升幅度超过了 20 个百分点。相对上升较慢的福建、浙江和广东,上升幅度低于 9 个百分点。东北部地区中的吉林和辽宁 Pc上升幅度都超过了 20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 Pc 上升幅度超过 20 个百分点仅安徽,其他中部 5 省上升幅度都在 10 到 20 百分点间。西部地区 Pc 上升幅度最为突出的是重庆、宁夏和四川,其中重庆和宁夏上升幅度超过 28 个百分点,也是全国上升最高的地区。不同省(市、区)Pc 的变化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 2000 到 2010 年十年间不同地区居民对于商品房的支付意愿和可支付水平差异。此外,当前 31 个省(市、区)Pc 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

18、图 3),购买商品房占比总体趋势呈现“北高南低”特征:东部和东北部大部分省(市、区)比例较高,其中天津、吉林、辽宁、宁夏和重庆的比例最高;福建、海南、山西、陕西、云南、广西和西藏比例最低;北京、上海的比例处于中间水平。(2)购买经济适用房。对购买商品房家庭数百分比(Pa)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区域间组织建设保障性住房以及中低收入居民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保障性住房的差异。31 个省(市、区)的Pa 均值由 2000 年的 7.17%下降到 5.86%。说明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虽然保障性住房盂 根据 2011 年 中国统计年鉴,东、东北、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

19、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10 个省(市);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3 个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6 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12 个省(市、区)。563 期建设从未中断,但是城市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居民比例还是略有下降。从区域变化来看(图5):东部地区 Pa 变化最明显的是除北京和江苏幅度上升,其他所有省(市)都在下降。其中北京 Pa 上升幅度更是超过 4 个百分点,为全国之最;东北部地区中的黑龙江 Pa 小幅下降。其他两省小幅上升;中部地区变化最明显的是江西和河南,Pa 下降

20、明显,下降幅度超过了 4 个百分点。其他省有升有降,但幅度不大;西部地区四川、山西、青海、贵州的 Pa 都下降明显,而新疆、西藏 Pa 有明显上升。不同省(市、区)Pa 的变化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2000 到 2010 年十年间地方保障性住房政策地方落实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异。此外,当前 31个省(市、区)Pa 的空间分布(图 3),主要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大部分西部省(市、区)比例较高。此外,东北的吉林和中部山西比例也较高;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以及中部江西比例最低。2.3 租赁住房比例及省际差异对租赁住房家庭数百分比(Pr)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对所居住的住房不拥有产权的居民比例差

21、异。总体来看,2010 年 Pr 与 2000 年相比变化不大,31 个省(市、区)的均值仅下降了0.13 个百分比。但是从区域变化来看(图 6),各省(市、区)出现了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东部地区 Pr 变化两极分化,广东、浙江和福建上升幅度明显,均超过 15 个百分点。其中广东上升幅度更是超过了 22 个百分点,为全国之最。而天津下降超过了 17 个百分点;东北部地区 3 省 Pr 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辽宁下降幅度最大,超过 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 Pr 除了江西下降幅度超过 9 个百分点,其他省份变化幅度较小;西部地区 Pr 西藏和重庆有较明显的下降,其中西藏下降了超过 9 个百分点,

22、贵州、广西小幅上升,其他省(区)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省(市、区)Pr 的变化差异某种程度可能与地区人口流动、住房可支付水平以及住房消费观念差异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 31 个省(市、区)Pr 的空间分布(图 3),主要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大部分比例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北京和天津、西南地区和西藏;整个东北部地区以及山东、河北、河南比例较低。2.4 自建住房比例及省际差异对自建住房家庭数百分比(Ps)具体分析可以反映通过自行组织建造(或改、扩建)住房图 52000 年与 2010 年不同省(市、区)购买商品房城市居民比例对比数据来源:根据“五普”、“六普”数据整理得到。张祚等院中国城

23、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57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图 62000 年与 2010 年不同省(市、区)租赁住房城市居民比例对比数据来源:根据“五普”、“六普”数据整理得到。居民比例差异。全国各省(市、区)Ps 下降幅度较大,从 2000 年 24.36%下降到 2010 年的15.57%,下降了 8.79 个百分点。从区域变化来看(图 7):东部地区浙江、广东、山东下降幅度最大,均超过 14 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更是超过了 17 个百分点,为全国之最。天津下降幅度最小,近 2 个百分点;东北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吉林,超

24、过 12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Ps 下降幅度最小的江西,仅 1.72 个百分点,是除西部地区以外下降幅度最小的省;西部地区重庆和四川下降幅度最大,均超过 14 个百分点。西藏、云南下降比例最小。不同省(市、区)Ps 的变化差异某种程度与城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程度、民族住房偏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 31 个省(市、区)Ps 的空间分布(图 3),主要呈现“南高北低”特征: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比例较高;北京、天津东、北部的吉林、辽宁与西部部分省(区)比例较低。3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3.1 指标选取和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考察 Pc、Pa、Pr 和 Ps 区域差异性的形成机理,我们从区域经济、

25、社会和城市图 72000 年与 2010 年不同省(市、区)自建住房城市居民比例对比数据来源:根据“五普”、“六普”数据整理得到。583 期发展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选取了 6 个相关指标:人均 GDP(GDPPC,单位:元/人)和商品房均价(HP,单位:元)主要用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发展程度;年人均可支配收入(DIPC,单位:元/人)和人均居住面积(Area,单位:m2)主要用来反映当地居民生活和住房水平;城镇化率(UR,单位:%)和外来人口占比(FP,单位:%)主要用来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特征。利用这些变量可以对不同类型住房来源比例的差异做出解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一种有

26、效的非线性回归形式为这类观测数据提供了最佳拟合27。MLP(Multi-Level Perceptron)模型作为人工神经网络前馈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其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通过前馈连接与下一层的每个节点都建立连接,可以应用于空间互作用建模28。这里我们利用 EasyNN2011 软件包构建 MLP 模型。该软件包对于网络的训练主要采用的是 logistic 激活函数和基于梯度的方向传播。我们以 6 个变量作为输入层,分别将Pc、Pa、Pr 和 Ps 作为输出层的单一变量,利用一个隐藏层,20 个节点,分别构建 4 个“6-20-1”MLP 网络。以 2010 年各省(市、区)相应数据进行网络

27、训练。将训练平均误差目标设置为 0.01,学习速率设置为 0.4,动量设置为 0.6。模型结果显示,4 个网络平均误差达到预设标准,70%-75%的省市的误差在 1%以下,其他则在 1%5%之间,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3.2 影响程度分析我们将通过神经网络所得到的 GDPPC、HP、DIPC、Area、UR 和 FP 各因素分别对于 Pc、Pa、Pr 和 Ps 的影响程度(值)进行对比(图 8)发现:(1)对于不同省(市、区)城市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比例,人均住房面积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程度更明显。这些因素都可以视为区域 Pc 差异的“结果表现”。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住房改革对于房地产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房

28、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壮大,不但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最主要的住房来源渠道,同时,也为提升区域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图 8各影响因素对不同住房来源的影响程度对比资料来源: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运行结果绘制。张祚等院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59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2)对于不同省(市、区)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居民收入水平和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更高。其中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视为区域 Pa 差异的“成因表现”。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可以与“可支付性住房(affordable h

29、ousing)”对应。可见,地区城市居民对于商品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不足是地方政府开展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原因,同时也是影响区域 Pa 差异的主要因素。(3)对于不同省(市、区)城市居民租赁住房的比例,外来人口是明显的主导因素。从城市人口结构特征来看,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外来人口占比较大的省份,租赁住房的比例明显更高。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影响当前城市居民选择租赁住房而不是购买住房的主要因素。(4)对于不同省(市、区)城市居民自建住房的比例,城镇化率、人均收入和人均 GDP 的影响程度相对更高。其中,人均收入和人均 GDP 是 Ps 的“成因表现”,而以城市居民自行组织建造或改、扩建的住房,通

30、过非正规渠道成为部分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等带来负面影响。4结论与展望4.1 结论(1)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城市居民住房供应体系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征。综合住房实体可溯来源、产权状态等因素,城市居民主要来源主要包括以房地产市场作为来源渠道的商品住房,以地方政府组织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以自建形式为主的各类非正规住房。同时,除了购买住房,租赁住房也是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2)在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随着中国城市住房供应更加趋向专业化,市场化,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比例大幅提升,并成为

31、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最主要渠道。31 个省(市、区)比例提升幅度不同,到 2010 年,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特征。吉林、辽宁、重庆和宁夏比例最高,而南方大部分沿海省份相对较低。(3)在住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和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总量稍显不足。与 2000 年相比,2010 年全国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例比略有下降,但各省(市、区)的变化有明显差异性,到 2010 年,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地区。(4)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下,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居民租赁住房和自建住房

32、的比例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与 2000 年相比,2010 年全国城市居民租赁住房的比例逐步上升,而全国城市居民自建住房的比例大幅下降。但不同省(市、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省际差异性,到 2010 年,全国城市居民租赁住房和自建住房的比例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5)通过选取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三个方面指标与省际城市居民住房来源差异构建的神经网络分析结果来看,人均住房面积和城镇化率对于城市居民购买商品房居民比例的区域差异影响更明显;居民收入水平和商品房价格对于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比例的区域差异影响更明显;外来人口是城市居民租赁住房区域差异的显著主导因素;而城镇化率、人均收入和人均 GDP 对

33、于居民自建住房比例的区域差异影响更明显。603 期4.2 展望在当前高速城镇化,城市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大中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城市住房问题作为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日渐突显。以市场为主体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必须面对如何回归到城市居民合理可支付能力范围内的挑战。而另一方面,从新中国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也从未间断。2010 年开始,中央政府更是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发展保障性住房的计划,要求在 2015 年前建成 3600 万套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几年中国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未来中国经济

34、和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的增长和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住房需求的更加多元化、多层化和高层次化,可以预见:未来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刚性住房需求”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将同时存在;中国城市住房的供应也将由更健康、多层次、专业化的商品房市场和更加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协同发挥作用;未来中国城市商品房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以自建形式为主的非正规住房所占比例,将随着城市发展和更新逐步减少;随着商品房租赁供应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保障性住房以“租”代“售”的转变,租赁住房作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在城市住房来源中的所占比例未来可能将逐步提高。参考文献院 1 张祚,李江风,李治.国外

35、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及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9(4):112-122.2 陈伯庚,顾志敏,陆开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3 恩格斯.论住房问题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59-550.4 张远索,张占录,姜志法.从房价变化看我国住房改革历程与政策走向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29-30.5 陈淮.建设住有所居的住房体系的政策取向J.中国发展观察,2008(4):48-49.6 邓宏乾.以“住有所居”为目标的住房制度改革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1-48.7

36、 建设部课题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 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J.珠江经济.2007(09):59-73.9 易成栋.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来源与产权的省际差异基于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6(S1):163-165.10 王谦,崔红艳,等.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经验与启示J.人口研究,2010(6):19-32.11 朱亚鹏.中国住房保障政策分析社会政策视角J.公共行政评论,2008(4):76-94.12 朱亚鹏.中国住房领域的问题与出路:政策网络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45

37、-351.13 汪洁.新中国 60 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2(2):29-32.14 叶晓甦,黄丽静.公平和效率指导下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13(2):35-3915 朱亚鹏住房制度改革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6 王晖.发展中国家自建住区的更新实践研究J.规划师,2008(8):60-62.17 阎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04,28(3):30-38.18 赵静,闫小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非正规住房供给研究:述评与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1(1):88-96.19

38、 崔光灿.培育与发展上海住房租赁市场的思考J.上海房地,2010(5):32-33.20 甄辉,吕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住房租赁体系建设研究J.建筑经济,2011(2):66-71.21 建设部课题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 吕萍,修大鹏,李爽.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44-148.23 Lund B.Understanding Housing PolicyM.Bristol:Policy Press,2006:2.24 郑思齐,刘洪玉.从住房自有化率剖析住房消费的两种方式J.经济

39、与管理研究,2004(4):28-31.张祚等院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61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3 卷世界地理研究25 严焰.“小产权房”的形成原因与出路探究J.特区经济,2008(2):213-214.26 Kemp K.(ed.).Encyclopedia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M.Sage,2008:40.27 Fischer M M.Spatial Analysis and Geocomputation:Selected EssaysM.Berlin:Springer,200

40、6.28 De Smith M J,Goodchild M F,Longley P.Geospatial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inciples,Techniques and Software ToolsM.Troubador Publishing Ltd,2007.Housing Supplying Sources and Provincial Differences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Based on 5th and 6th Census Data AnalysisZHANG Zuo1,2,CHEN Kun-

41、lun3,TU Shan4,LIU Yan-zhong5(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2.School of Business,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3.Faculty of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4.Wuhan HousingSecurity Managem

42、ent Center,Wuhan 430015,China;5.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Abstract:Housing problem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social problem of insuringthat members of society have a home to live in,whether this is a house,orsome other

43、kind of dwelling,lodging,or shelter.In first decade of new cen-tury,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housing reform and rapiddevelopment of housing markets,the housing supplying sources of Chinese urbanresidents have been changed.A census is the procedure of systematically ac-quiring an

44、d recor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mbers of a given population.Thehousing source data of urban residents had been included in 5th and 6th censusof China.This study analyzed current system of housing supplying sources forChinese urban residents,selected 4 housing supplying typespurchase commer-cial

45、house,purchase affordable housing,rental housing and self-built settle-mentsto analyze the structure,changes and provincial differences based on5th and 6th census data,and next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provincialdifferences of urban residential housing source by using neural network model.T

46、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1)Over the past decade,the percentage of ur-ban residents bought the commodity housing had a large increase,the percent-age of self-built settlements of urban residents had a large decrease,and thepercentage of urban residents rented housing had a little increase.2)Thec

47、urrent provincial housing supplying source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s.Thepercentage of purchasing commercial houses in north provinces is higher thanwhich in south provinces;the percentage of purchasing affordable housing in623 期China-Mongolian Geo-economic Analysis on theDevelopment PathWANG Nan(Ins

48、titute of Tourism 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Hulunbeier University,Hulunbeier021008,China)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golia multiple balanced diplomat-ic strategy,the bilateral good 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on the basis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olidate the geopo

49、litical boost regional e-conomic.ThebilateraltiesbetweenChinaandMongoliahasupgradedtoastrategic relationship,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two nations in2011.The study of geo-economic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enters a newstage.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orld powers to Mon

50、golia ser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s,the ne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invest-ment,theinvestmentstructureimbalanceproblem.RelyingontheNortheastAsian development new stage,can explore to the border cross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border with Mongolia axis,exp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