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韧带损伤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49729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踝关节韧带损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踝关节韧带损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踝关节韧带损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踝关节韧带损伤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十四、踝关节韧带损伤o踝关节韧带损伤(ligamentous injuries of ankle joint)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非常多见,发病率在各关节韧带损伤中占首位。.1距小腿关节o距小腿关节俗称踝关节,为屈戌关节,由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组成。o内外踝及胫骨关节面后下缘共同组成踝穴,距骨上面的鞍形关节面位于踝穴中。o外踝较内踝长0.5厘米,且位置较内踝偏后1厘米左右。.2o距小腿关节的功能主要是背伸(26-27度)、跖屈(41-43度),约有70度的活动范围。o背伸时,较宽的距骨滑车进入踝穴,胫腓两骨稍分开1.5毫米;o跖屈时,又互相接近。.3跟距关节o跟距关节又可称距下关节。o由距骨下

2、面的前、中、后3个关节面与跟骨上面的前、中、后3个关节面组成,o司足的内翻和外翻。.4o当踝关节伸屈时看来似乎有15-20度的沿长足的旋转活动(即当踝背伸时旋前,跖屈时旋后),o但这不是距上关节的作用,而是跟距关节的功能。.5距舟关节o由距骨的舟关节面与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也有内、外翻功能。.6踝内侧副韧带o又称三角韧带,强韧,呈三角形。o起自内踝尖,从后向前分别分为o距胫后韧带,止于距骨后突内侧;o跟胫韧带,止于跟骨载距突;o胫舟韧带,止于跟骨载距突;o距胫前韧带,止于内踝关节面前缘。.7.8o三角韧带的功能是防止足跟外翻、距骨异常外翻及前后错动。o除前部纤维外,还可限制足的背伸。o而前部纤

3、维则有限制足的过度跖屈功能。.9踝的外侧韧带o有3条:由后向前o距腓后韧带,由外踝后缘到距骨后突,有防止距骨向后脱位的作用;o跟腓韧带,由外踝尖前方到跟骨外侧面中部,有限制足内翻的功能;o距腓前韧带,从外踝前缘到距骨外踝关节面的前方及距骨颈的外侧面,有限制足的过度跖屈及内翻的功能。.10.11下胫腓连结的韧带o主要有两条:o胫腓前韧带,位于胫腓二骨前面,起自胫骨下端,踝关节面的边缘斜向外下方,止于腓骨下端的前缘及附近的骨面上;o胫腓后韧带连结胫腓二骨的后面。.12踝部重要支持带o踝部的支持带即是踝部肌腱的支持带,是由深筋膜在踝部增厚而成。o其临床意度较大的有屈肌支持带和腓骨肌上、下支持带。.1

4、3屈肌支持带o呈带状,斜行于内踝与跟骨内侧面之间,并与跟骨共同构成“踝管”,o韧带向深面发出间隔,形成4个骨纤维性管道,分别通行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血管神经及足母长屈肌腱。o三角韧带则是这4个管的底,当三角韧带断裂时,关节腔与腱鞘相连;.14o腓骨肌支持带张于外踝至跟骨,分为上、下两带。腓骨肌上支持带,约束腓骨长、短肌于外踝;o腓骨肌下支持带,约束腓骨长、短肌于跟骨外侧面。.15o腓骨肌在此自后转向前下方,是成角的最大处。o并向跟外侧的滑车突发出一隔,分隔腓骨长、短肌腱。o当腓骨肌上支持带松弛、破裂、踝沟过浅或腓骨长肌腱过于松弛时,o腓骨长、短肌腱均可向前滑脱至外踝的前部。.16踝部的肌肉及

5、运动:踝的运动主要肌肉辅助肌肉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背伸胫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旋前(距小腿关节背伸、距下关节、外翻、前足的外展)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趾长伸肌旋后(距小腿关节跖屈、距下关节内翻、前足内收)胫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17(一)病因病理o发生此伤的原因常常是由于道路或场地不平,碰撞或因跳起落地时失去平衡,o使踝关节过度旋前或旋后造成踝关节韧带损伤。.18踝的旋后损伤(踝外侧韧带损伤)o踝的旋后动作是踝足关节的联合动作,包括距小腿关节跖屈、跟距和距舟关节的内翻以及前足的内收。.19o在临床上踝的旋后损

6、伤较之旋前损伤更为常见,其原因主要有o外踝较内踝长0.5厘米;o内侧三角韧带较外侧3条韧带坚强;o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跖屈时,关节不稳,允许较大的侧向和内旋;o旋后的肌群,远比旋前的肌肉群有力。.20o在踝旋后位受伤时,距腓前韧带首当其冲。o布罗斯特伦(Brostrom,1964)在105例新鲜踝关节扭伤的手术中发现距腓前韧带断裂约占2/3。o力量再大则跟腓韧带甚至距腓后韧带亦相继受伤,有时还可同时损伤内侧的距胫前韧带。.21.22踝的旋前损伤(三角韧带损伤)o踝的旋前动作包括距小腿关节背伸,足外展、跟距关节和距舟关节外翻的联合动作。o主要损伤内侧三角韧带。o踝的旋前损伤较旋后损伤少见,o但一旦

7、损伤造成三角韧带断裂,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踝关节不稳,且常合并下胫腓连结分离和腓骨下端骨折。.23o踝关节韧带损伤,轻者韧带部分撕裂或韧带附着处骨膜撕裂,骨膜下出血。o重者,韧带完全断裂,常伴有撕脱骨折或距骨半脱位。o距腓前韧带断裂时,常有关节囊和关节滑膜的撕裂,关节积血。.24o内侧韧带深层断裂,断裂的韧带和关节附近的脂肪组织可嵌入关节间隙内。o此外,血肿刺激跗骨窦内脂肪产生炎症,导致长时间的疼痛。.25(二)症状与诊断o有明显踝足突然旋后或旋前扭伤史。o损伤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疼痛,走路和活动关节时最明显。o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出现迅速的局部肿胀,并逐渐波及踝关节前部。o可出现皮下瘀斑,以伤后2-

8、3天最明显。.26检查o局部有明显压痛。o距腓前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前下方;o跟腓韧带伤,压痛点在外踝尖偏后下约1厘米处;o三角韧带损伤,压痛点在内踝前下方或内踝尖下方。.27踝旋后试验和旋前试验o这一检查是重复受伤动作,即被动将踝足旋后或旋前时,踝的外侧或内侧相应损伤部位出现疼痛。o如果在旋后动作时,内侧出现疼痛,应注意寻找是否有副舟骨损伤或内侧距胫前韧带损伤。.28距小腿关节前抽屉试验o检查者一手握小腿,另一手握足跟在踝稍跖屈位,使距骨向前错动,o如果有距骨前移位为阳性,说明有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29.30(1).31线摄片检查o平片:踝部正侧位片,可区别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o麻

9、醉后在内翻应力下拍前后位线片,测量距骨倾斜角(胫骨下关节面和距骨顶平行线之间的交角)o正常值为5-20度不等。.32o雷德勒尔(Redler)认为,如距骨倾斜角为9度以上,并为健侧的2倍,则表示有新鲜的外侧副韧带断裂。o此外摄前抽屉试验侧位片,测量胫骨下端关节面后下缘至距骨滑车关节面最近点之间的距离,其数值超过6毫米,或与健侧比较超过3毫米以上,即为异常。.33o踝关节造影:如造影剂从关节内漏至外侧皮下,说明有距腓前韧带断裂;o而漏至内侧皮下,则可能为内侧三角韧带断裂。.34o 注意检查和鉴别是否同时合并有第五跖骨粗隆骨折、伸趾短肌损伤或内踝撕脱骨折等。.35(三)治疗o 1捩伤和部分撕裂o急

10、救:受伤后立即采用R.I.C.E急救原则处理。o以粘膏支持带或绷带、弹力绷带固定,减少血肿形成。.36药物治疗o初期,外敷新伤药,内服元胡伤痛宁。o中期,外敷旧伤药,内服强筋丸。o后期,外敷续断、土鳖、血竭、地龙、木瓜、合欢皮、关桂、紫荆皮;o若局部发硬者,加生南星、生半夏、血余炭。内服秦艽、当归、赤芍、首乌、牛膝、乳香、骨碎补、续断、松节、通草,水煎,分3次服。.37关节穿刺o如部分断裂,踝关节腔已有明显积血,应行关节穿刺,将积血抽出。o同时,注入1的玻璃酸钠2毫升,以消除创伤性炎症,并保护关节软骨。o穿刺后应加压包扎。.38手法治疗o应在12小时以后开始。o用拇指按、掐绝骨穴,持续1分钟,

11、使其得气而感酸胀沉重;o轻抚摩、轻推法由踝的远端向近端按摩,以达到活血祛瘀的作用;.39o在肿胀、瘀血部位用连续密集的指切挤推手法,自肿胀瘀血的远端挤向近端,并挤过踝部的小腿十字韧带和小腿横韧带。o指切从肿胀的中线开始,经过第一次指切,沿着中线形成一条凹陷的浅沟,把肿胀瘀血分割成左右两半。o然后再从浅沟两侧逐次指切,切到整个肿胀的边缘为止。o经过1次指切,肿胀瘀血则明显消退,如消退不理想,可重复指切1次。o指切时患者有疼痛感,应嘱其配合。按摩完后,加压固定。.40o3-4天后,肿已消退,则改用在足踝部及小腿作抚摩、揉、揉捏、摇晃等手法,o再加指针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等穴。.412韧带完全断

12、裂o 踝关节韧带完全断裂一般匆需手术治疗,伤后用铁丝托板固定踝关节。o旋后位受伤将足固定在旋前位;旋前位受伤,将足固定在旋后位。o3-4周后解除固定,配合中药内服、熏洗和按摩等治疗,并加功能锻炼。o必要时才需手术修补韧带。.42功能锻炼.43.44.45.46.47.48.49.50.51.52.53二十五、腰部扭伤和劳损二十五、腰部扭伤和劳损o急急性性腰腰扭扭伤伤:包括肌肉、韧带损伤和关节扭伤等,90发生于腰骶部和骶髂关节。.54类型:类型:o1、腰腰肌肌拉拉伤伤:局部肿胀、疼痛,不能弯腰,脊柱不能伸直。o2、棘间韧带扭伤:、棘间韧带扭伤:局部压痛,不能弯腰.o3、小小关关节节扭扭伤伤:疼痛

13、位置较深,各方向活动受限。.55治疗:治疗:o1.休息o2.穴位按摩:人中、肾俞、委中、大肠俞等穴位强刺激。o 3.其它疗法:针灸、药物治疗、理疗、封闭等。.56二十六、腰肌劳损:二十六、腰肌劳损:o由于反复的机械力作用于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的结果。.57原因原因o1.长期弯腰负荷过多或体位姿势不良o2.腰部反复微细损伤或急性腰扭伤愈合不佳o3.腰肌力量不够o4.脊柱畸形.58征象征象o腰部大面积疼痛,休息后减轻;劳累、久坐久站、弯腰位转直立位常诱发或加重疼痛。o .59治疗o1.按摩疗法o2.体疗:加强腰腹肌锻炼,增强肌肉弹性和耐力,提高脊柱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o3.其它疗法:理疗、针灸、封闭、药物治疗等。.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