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4933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专题 1111 师说(第师说(第 1 1 课时)课时)1作家作品韩愈是唐代著名的_和_,是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 “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古文” ,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萧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 ,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古文运动” ,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

2、“唯陈言之务去” ,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强调“文从字顺” , “词必己出” ,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 ,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_、_、_、_、_、_为_。他的著作收在_里。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

3、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 )或不焉( )郯子( )苌弘( )老聃( ) 子蟠( 经传( )师襄( )贻( )近谀(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师说(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4)君子不齿(5)圣人无

4、常师(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1散文家 诗人 “古文运动”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3Du fu tn chng dn pn zhun Xing y y4 (1)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 (2)岂,难道。 (3)无论。 (4)鄙视,不屑一提。 (5)固定的。 (6)不一定。 (7)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8)赠送。1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全段用总提分承方式:前两句总提,中间两句承“解惑” ,后三句承“传道” 。据此全段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择师的标准为全篇立论的依

5、据。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古”指两汉以前, “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 ,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总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 “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 ,译为“他” , “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老师,是靠

6、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 ,包含“仁” “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 ;“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六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这些分句表明贵贱长少不是择师标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 “知”是“了解、知道”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

7、是比我大3还是比我小呢!”这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后几句说的才是择师标准。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 “所存” ,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 ”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 “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说说第 2 段与第 1 段是怎样联系的?第 1 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第 2 段以第 1 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 1 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

8、从师的必要。3第 2 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第 2 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第一层为例):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 )首句是提挈全段的,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 ,表示停顿。这句话前人认为是“似起似承” ,是因为它既提示了本段的内容(将论述“师道之不传”的危害及原因) ,又兼有过渡的作用(上文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由此开始说“今” ) 。本层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做对比论述:先对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 ) ;后对比结果(“益圣”和“益愚” ) 。 “今之众人”指士大夫之族,文言文中常有这种

9、以全代偏的辞格。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危害。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 “此”指代“从师与否” 。4第 3 段与第 1 段关系怎样?第 3 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 1 段中的论点。5第 4 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 “作师说以贻之” ,句中“贻”意为“赠送” ,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

10、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 2 段, “能行古道”照应第 3 段。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A贻(y)嗟乎(ji)针砭时弊(bin)B蹉跎(cu)严谨(jn)不拘于时(j)C鞭笞(ch)阿谀()杀一儆百(jng)D沏茶(q)联袂(mi)不屑一提(xi)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

11、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择师而教之 吾从而师之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

12、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D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 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5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5(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师 说韩 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13、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14、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里、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知道,懂得。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不分。C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有时。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谄媚,奉承。

15、2下列各句画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为愚由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下列语句分成四组,全部是韩愈主张“应该从师学习”的理由的一项是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ABCD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 1 自然段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 、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6、”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第 2 自然段从古今不同、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同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指出了“师道不复”的原因。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三组对比和例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喜欢古文、学习古代的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句读之

17、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

18、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7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兑:通“悦” 。硾(zhu):系上重物使下沉。堇(jn):野葛,可做毒药。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19、理:治理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 ,求,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B是拯溺而綞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C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D所求尽得/不知须臾之所学也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20、,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81B【解析】A 项“砭”应读“bin” ;C 项“阿”应读“” ;D 项“沏”应读“q” 。2C3D【解析】D 项,连词,表顺承。A 项,第一个“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

21、” ,代词;第二个“其” ,语气词。C 项,第一个“乎” ,介词,相当于“于” ;第二个“乎” ,语气助词。4C【解析】C 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5D【解析】D 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一)1C【解析】 “或” ,不定代词,有的人。2C3D【解析】是阐述老师的职能;是士大夫的错误认识;是说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排除这三项即可。4B【解析】D 项,理解错误,李蟠的“行古道”是按照古人的从师之道,而不是“学习古代的道理” 。95 (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

22、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3)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二)1B【解析】B 项,疾:奋力,用力,努力。2D【解析】D 项,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 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B【解析】A 项,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 ,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C 项,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

23、诲” ,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 项,意思是“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4C【解析】C 项,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 ,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 。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5 (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惴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参考译文】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不信他成不了圣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

24、受到尊重, 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 (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10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 (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 (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

25、)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