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4696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 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 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 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 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 (立春、立夏

2、、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 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 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 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 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 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 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

3、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 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 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 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 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 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 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

4、青郊游是 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 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茴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C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平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 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 的节日一一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答案和解析15.【答

5、案】C、B、D、【解析】(1) C. “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 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 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 一说于文无据。故选C。(2) A. “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 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C. “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 气”。D. “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 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

6、化的精髓之一”。故选B。(3) A. “清明时节”指清明。B. “春分”指春分。C. “露从今夜白”指白露。D.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故选D。(4)论证方法:根据“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知这是运 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 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根据“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 刻”,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 的问题,涉及二

7、十四节气的推算。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 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可知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 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 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 气的快速形成,并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来证明观点。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

8、,根据“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 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 “节气对农业 的影响更大”,可知这儿段主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5)根据“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可知时间上正好和立春这一节目 相吻合。根据“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可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着一年的开 始,开始播种,并憧憬秋天的收获,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 契合,完美一致。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 尚等,

9、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又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北京冬奥 会通过立春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答案:(1) C(2) B(3) D(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 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 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认

10、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 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5)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1)木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

1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文化常识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 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

12、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 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 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 观点。69 .【答案】D、A、【解析】(1) D. “反衬”错,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狭义之士。根据结尾的提示, 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的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

13、个狭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D。(2) A. “张扬自负”错,根据“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 录” “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可知,杨三二十多年护镖生涯中没有一次失手,这次出镖,他有 完成任务自信,而不是张扬自负。故选:Ao(3)第一处,文章第三段“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 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第二处,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 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性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 和杨三的对话

14、,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 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文章第二十段“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 备。但到第三十段“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 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人事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4)题材方面: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所选题材是特定年代的 常见题材,题材简单,内容并不复杂。人物形象方面:镖师杨三和教书匠沙风里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

15、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 英名。”“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不。不是 不敢,是不能。”可见,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为了 救民于水火,最终还是放弃了镖物,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根据“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 人物。情感表现: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 杨三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

16、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 社会责任感。根据“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 性命,以彰心迹。”可知,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 社会责任感。答案:(1) D(2) A(3)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 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 往冒险!”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了杨三所说的话。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 生,不需防备。后文

17、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4)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 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 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 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 责任感。(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 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

18、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 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 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描写方法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进 行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指出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伏笔”, 作答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伏笔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飞(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名言或原理分析文本,需 先对名言进行分析,再结合文本进行解释。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

19、进行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 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 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 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 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014.【答案】D、B、A、【解析】(1)句意: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 赖着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

20、主。卫国、邢 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桓公”作“获”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卫邢无难”主谓宾结构完整,“狄”应作下一句“亦丧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排除A。 故选D。(2) B. 务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说法错误。两者的意思相同,都 是致力、从事的意思。“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的句意: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 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务耕织”的句意:从事耕作纺织。故选Bo(3) A. “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说法错误。从文中“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可知, 司马侯认为如果楚王荒淫虐乱,诸侯就会抛弃他

21、,到那时就没有谁来同晋国争霸了。所以并非要 去灭掉楚国来争霸。故选Ao(4)“恃”,依靠,凭借;“修”,修养,培育;“济”,达到。译文:依靠(你所说的)三 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 国吧。第一个“若”,如果;“忧中国之心”,此处指占据中原地区;第二个“若”,像。译文:蔡 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5)对于司马侯的智慧,可以从文中他劝晋平公同意楚国会盟的请求可以看出。他看到楚国的势 力正在扩大,如果晋国不同意楚国会盟的请求,很可能会造成两国间的冲突,这对晋国是不利的。 他劝晋平公静观待变,看看楚

22、国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楚国趋向仁德,将来楚国一定会强大, 那时晋国都会臣服于楚国;而如果楚王趋向于骄奢淫逸,则楚国一定会向亡国的方向发展。他从 楚国的行为中已经感觉到楚国有趋向于骄奢淫逸方向发展的苗头,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策略 是有效的。而伍子胥的智慧则是体现在战争要有合适的理由,这样才能在道德上占据优势。在楚平王杀害伍 子胥的父亲后,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伍子胥报仇,但伍子胥制止了吴王,因为“臣闻之,君子不为 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此时如果攻打楚国,在道义上 是站不住脚的。而在“蔡请救于吴”后,伍子胥认为此时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劝吴王攻打楚国, 同时解决对中原

23、地区的国家。最后吴国打败楚国,并成为诸侯的霸主。答案:(1) D(2) B(3) A(4)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 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国吧。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5)在楚国请求晋国支持其进行诸侯的会盟时,晋平公本来不同意,但司马侯认为要看楚王的发 展趋向。如果楚王趋向仁德,将来楚国一定会强大,那时晋国都会臣服于楚国;而如果楚王趋向 于骄奢淫逸,则楚国一定会向亡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答应楚国的请求。最后楚王果然向骄奢 淫逸的方向发展,最后逃亡过程中死在荒野中。晋国不费一兵一卒而楚国自己就衰

24、落了。在楚平 王杀害伍子胥的父亲后,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伍子胥报仇,但伍子胥制止了吴王,认为这不符合规 矩。在收到蔡国向吴国的求救后,伍子胥认为此时有合理的理由来攻打楚国,所以劝吴王出兵伐 楚,并取得胜利,成为诸侯的霸主。参考译文:楚灵王即位后,想成为诸侯的霸主,于是要举行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协商要求诸侯参 加(由楚国主持的)盟会。晋平公想不答应这一要求U司马侯说:“不可以。楚灵王正在张大势 力,你答应他的要求,而修养道德来等着看他的趋向。如果他趋向德政,我们还要服从他们,更 何况各诸侯国呢?如果上天把他们放到荒淫虐乱的境地,楚国就会放弃诸侯,我们又能有谁来与 争霸呢? ”晋平公说:“晋国有三

25、方面不致危难的条件,会有什么敌人呢?国家地形险耍而多有 马匹,齐国、楚国多灾多难,有这三条,我们去哪里会达不到呢? ”司马侯回答说:“依靠地形 险要和马匹众多,又乐于邻邻国的内难,是三种危机。依靠险要和马匹多,并不可以作为巩固国 家的基础,从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没 有听说过一定要靠地形险要与马匹多。为什么要为邻国的患难高兴呢?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 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 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 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

26、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 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国吧。”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使者的要求。楚 灵王于是在申地举行了诸侯大会,与诸侯一起去讨伐吴国。并修建章华台,进行了在干溪的战事。 这些事让(楚国的)百姓在下面因为辛劳而怨声载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公子弃疾于 是发动叛乱,楚灵王出逃外国,最后在荒野死去。所以说:“晋国都没有顿一下戟楚国就灭亡了”, 这都是司马候的谋略啊。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出楚国。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侍奉吴王阖闾。阖闾 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这样,我听说诸侯不替一个平民报仇。况且侍奉君主

27、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我不可以这样做。”这样攻打楚国的计划就 暂且搁置。蔡昭公去楚国朝见,有一件漂亮的羔裘皮衣,楚国的令尹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 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楚国的国都郢,多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 来到汉水边,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一定为他做先锋!”楚 国听说这件事,便兴师讨伐蔡国。蔡国就向吴国求救。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蔡国并没有罪 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吴国兴兵讨伐楚国,在 柏举这个地方打败楚国,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这都是伍子胥的谋划啊。所以春秋中对伍子胥 进

28、行赞美。(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 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 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 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29、释的相关内容,答 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 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 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

30、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 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 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 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 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

31、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516.【答案】B、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 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 画面以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 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B. “从古至今、由人及己”错误。“相接”是精神

32、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是炼字题。答题时先找出“诗眼”,再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 可从写景状物、表达技巧等方面赏析其效果。第二联中的“摇” “滴”二字最为生动,分别是这 两句诗的“诗眼”。这两个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白云、城阙映入 水中,微波涌动,它们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 莹的光点。这两句诗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 爱。17.【答案】【小题1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小题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小题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解析】

33、故答案为:(1)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重点字:潮、皎)(2)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重点字:须、樽)(3)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重点字: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题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是对基础能力的考查。平时学习时应多注意积 累,在注重背诵的同时,还应注意对个别易错字的强化记忆。1820.【答案】D、B、语句将“情思”“吻”“问候”分开来写,前面分别用“一缕缕”“厚 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加以修饰,不仅句式对称,节奏鲜明;使用 叠

34、词,音韵和谐,也能强调突出乡情之重之浓之细腻,增强亲切感。【解析】1.(1)坚韧:意思是坚固而有韧性。一是指物体,坚固而柔韧,不容易折断;二是指人 的性格品质,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坚忍有韧性。坚忍,指的是坚持不动摇。强调的是一种状态, 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语境形容乡情绵长而不断,应选“坚韧”。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就像人的思想境界一样,没有实体感。缥缥缈缈:隐隐约约,若有若 无。语境形容月光隐约朦胧的意境,应选“飘飘缈缈”。如诗如画:形容风景美丽。诗情画意: 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 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

35、感的意境。语境形容故乡的月色,应选“如诗如画”。三五成群: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成群结伙:众多人物聚集在一起。语境是形容孩子们聚在一起偷瓜,强调 众多,应选“成群结伙”。故选D。2. (2)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我,它”中途易辙,改换了主语,改为“无论我走到 哪里,它总是”;二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 断”。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3. (3)从排比修辞看,“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 “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 句式对称,节奏鲜明,同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句意看,修饰语用“一缕 缕”“厚甸甸” “一朵朵” “鲜

36、润润”“一声声” “热乎乎”,能够调动各种感官,在句意上更 加突出乡情的细腻与温馨,有人间烟火气。从用词看,连续使用“缕缕”“甸甸” “朵朵”“润 润,“声声”“乎乎,等叠词,且用数量词和形容词加以修饰,有音乐美,音韵和谐,很有节奏 感,同时也有画面感,让人似乎闻其香,让乡情有温度,可触可感。21 .【答案】红楼梦最重要的一场雪发生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 膻” o大观园儿女们个个品貌风流,能诗善文。本题既可以从推动情节发展入手:那就是天公凑 巧,一场大雪如约而至,姐妹兄弟欢聚一堂,觥筹交错,这是一场关于青春的盛会,一次充满了 欢乐的相聚。也可以从烘托人物形象入手:大家联

37、对吟诗,锦心绣口,或才华横溢,或天真活泼。也可以从展示丰富寓意入手:大雪之中,桃翠庵的寒梅格外娇艳,这与结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构成对比,今天的美丽和欢乐不过转瞬即逝,未来的悲剧命运正在如 影随形。答案:推动情节发展:第四十九回、五十回,一场大雪引出宝玉寻梅、宝琴披裘立雪、芦雪广即景联诗、 史湘云割腥啖膻等情节。烘托人物形象:妙玉以梅花雪烹茶一一高洁,史湘云赏雪啖膻一一豪放。展示丰富寓意:飞鸟各投林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隐喻结局。(任选一个角度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 掌握。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

38、意以下几点:1 .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 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 .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 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 .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 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 .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 .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 .熟记名

39、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 .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 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22.【答案】“生”与“熟”的辩证思考书法艺术浅议农为本的传统。(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 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 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 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

40、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 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 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 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 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 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 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

41、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 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 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 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

42、就与中 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 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 ”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 变化规律中形成的。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 反映的是四季变化。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 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

43、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 业生产。“生”与“熟”,在书画理论中经常被提及。在书法创作中,有是一种观点叫作:“熟后生”和 “不工之工”。生时,其实就是拙时,就是老时。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其实包含了学书的过程和不同的境界。 董其昌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他还拿自己的 书法和赵孟作了比较,认为赵孟的书法很娴熟但是学不好容易媚俗,同时还不忘凡尔赛一把,表 扬自己的书法因为有“生”的感觉更有书卷气。明代汤临初说:“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 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44、。”熟后的“生”,才是真正进入到 大化的境界,进入到一种老境。清代姚孟起说:“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姚孟起并没有否定“熟”的意义。 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书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转折自如,才能意到笔随,心旷神怡,这就 是“熟则乐”。但又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书忌熟”是指熟练过分,而不假思索,信手挥洒,看似流 畅,却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一种习气,缺少变化,显得平庸俗气。所以,精熟固然是需要的, 但不能停留于精熟而成为程式化的“俗”。孙过庭有一段名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人书俱老”的

45、“通会之际”,就 是“复归平正”的老境。赵之谦曾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 故书以不学书、不能工者为最工。”不学书、不能工并不是完全不要学习,或完全抛弃法度,而 是对熟练法度的一种超越。三代钟鼎、秦汉金石、北魏碑版的书法,之所以高于刻意求工、专于摹仿之类书法,就在于 不假造作的“拙”境与“老”境。刘熙载也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 工之极也。”说得正是这个意思。熟后生、巧后拙,都是一种“老”,都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天趣,是一种对生命偶然性的恢复, 也是一种对生活程式化的反叛。中国的美学很少谈“美”,多言“妙”,这和老子哲学有关。所

46、谓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就是强调一种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过分熟,就意味 着精巧过度,就太注意雕琢;所以,熟和巧是对偶然性的破坏。明代孙说:“凡书贵有天趣。” 中国书法重视自然浑成,妙得天趣,就是追求不期然而然的偶然性。俗话说“太熟的地方无风景”,人们会忽视熟悉的东西,对其视而不见;而陌生的东西则使 人产生新鲜感,使人从功利的实用中超脱出来,精神为之一振,审美为之唤醒。也有人尝试用左手写字,或学习儿童的“孩儿体”,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拙”趣和童稚气。 但是,熟后生和刚开始的生不同,开始的生是支离,是不工;“不工之工”则不同,是超越了法 度之后的重新回归,看似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却上升到了新的

47、高度。书法的大巧若拙和真正的笨拙,区别就在于,是否包含了对书法熟练技巧的超越,是否包含 技巧娴熟之后对技巧的否定。而这些思想,都是来自于老子哲学的深刻启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材料,然后选择最契 合命题人意图的角度立意。这道材料作文由著书法家汤临初在书指中的观点引申开去。他指 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 中“生”与“熟”的思考。其实不仅是书法艺术领域,我们要辩证看待书画等艺术领域的“生” 与“熟”的关系,就是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我们都既要懂得和运用二者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 既“熟能生巧”,又

48、能“常用常新”。写作本题可以就事论事,就书法本身的“生”与“熟”谈 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拓展开去,谈其他领域的二者关系。参考立意:1 .熟能生巧,重在勤于练习。2 .由熟到生,是新的发现,是一种不断提升,“常用常新”的境界。材料作文写作策略: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 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 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 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 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