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94658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通解案例分析,考生必记住)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有: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整洁; 7)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 1) 贮罐区(贮罐);2) 库区(库);3) 生产场所;4) 压力管道;5) 锅炉;6) 压力容器;7) 煤矿(井工开采);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 尾矿库。 (记忆:锅、压、压管两矿、两库一区、一场所) 预防事故的基本指导思想 (1)消除-防止产生危险和

2、危害因素。 (2)降低-排除或降低已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3)失效安全-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4)应急行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例:某大型工程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练习 某大型工程已进行数年,目前正在施工的有水下穿越工程、桥梁和一条500米长的石质山体隧道和一段明渠开挖工程。工程需要完成大量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构筑。施工过程需要使用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1、分析该施工阶段存在哪些物理性和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存在设施和施工过程; 2、简述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及防护缺陷

3、。存在于各类施工机械; 2、电危害,存在于各种用电设备; 3、振动危害。机械震动、振动棒震动等; 4、噪声。存在于施工机械、振动棒; 5、粉尘。隧道施工过程; 6、运动物伤害。施工过程和运输过程; 化学性危害因素: 有毒、有害气体; 易燃易爆性物质;主要事故类别: 冒顶片帮,机械伤害,放炮,触电,瓦斯爆炸,车辆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主要职业病类别: 矽肺,振动病,噪声聋 -小型货车厂危险识别参考答案 1)起重伤害:存在于冲压车间及其他各车间的各类起重机 2)机械伤害:存在于冲压车间的冲压设备,总装车间和焊接生产线的各类手持电动工具。 3)火灾:存在于调漆室、喷漆室焊接作业点有气等易燃原料

4、的存放地点。 4)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存在于调漆室、喷漆室空压站的空压机,锅炉房的锅炉。 5)触电:存在于变电站焊接车间的焊接设备和其他车间的电动设备。 6)车辆伤害:存在于厂区内的货车、小客车和厂区的主、次干道半成品库的运输、叉车。 -小型货车厂事故取证参考答案 (1)事故发生的单位名称、时间、地点;(2)工人乙的自然情况 技术等级、身体健康状况接受案例教育培训和考核记录; (3)工人乙在事故发生前的行为及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在场人员口述以及现场摄像记录); (4)冲压车间平面布置图、现场物品摆放位置图、设备装置位置图、现场照片等; (5)现场残留物、受损部件与物品的损坏状况; (6)工人乙

5、受伤情况,现场抢救情况; (7)该企业是否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8)冲压车间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起重机操作规程; (9)起重机、吊钩和其它部件的检验检查记录二、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习题: 1)液化气站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有: (1)液化石油气储罐有泄露燃烧爆炸的危险; (2)液化石油气泄露造成中毒的危险; (3)维修时有高处坠落的危险; (4)安全阀、压力表、爆破片等附件动作、损坏造成人员机械伤害。 2)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

6、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1)总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预警和预防机制;(4)应急响应; (5)后期处置; (6)保障措施;(7)附则;(8)附录。3)应采取的措施有: 安全技术整改措施: (1)对于压力容器应做好验收检查,应有耐压实验合格证书,安全附件齐全有效; (2)使用中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减少事故损失; (4)对压力容器的压力、温度、液位变化进行监测,并记录分析。 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应建立特种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危险设备管理制度。 (2)建

7、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压力容器安全生产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1)压力容器安全操作: 平稳操作。加载和卸载应缓慢,并保持运行期间载荷的相对稳定。 防止超载。防止压力容器过载主要是防止超压。 (2)压力容器运行期间的检查项目:工艺条件、设备状况、安全装置。 (3)压力容器的维护保养 保持完好的防腐层。 消除产生腐蚀的因素。 消灭容器的“跑、冒、滴、漏”。 加强容器在停用期间的维护。 经常保持容器的完好状态 某厂火灾应急问题教训 -事故预防 设计过程存在的严重隐患 -未执行“三同时”规定擅自投产 -未开展消防演练 厂房内易燃物与氧气瓶混放 施工人

8、员无证上岗 a厂房一楼安装消防水管时,将带驳口的电源线搭在棉包上,拉扯电线时将驳口拉断,使电线短路起火。 -事故应急准备 缺乏有效的政府和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资源:无消防水源,无消防栓; 人员培训:工人不会用灭火器,现场指挥经验不足; -事故应急响应 缺乏对棉包阴燃的有效处置措施 就近无水源 -事故应急恢复 对后期火灾估计和厂房受损程度估计不足 缺少事故应急恢复阶段的统一现场指挥,厂方自动组织工人进入受损厂房清理火种事故调查程序 (熟练记忆)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关于事故的调查原则和程序 -成立事故调查小组 -事故现场处理 -物证收集 -事故事实材料收集 -证人材料收集 -现

9、场摄影及拍照 -事故图绘制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调查报告编写 -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事故调查的取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事故现场处理 二、事故有关物证的收集 三、事故事实材料收集 四、事故人证材料收集 五、事故现场摄影及事故现场图绘制事故现场摄影、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 二、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演练的参与人员:(1)参演人员:承担具体任务,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作出真实情景响应行动的人员。具体任务: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攻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2)控制人员:即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具体任务:确保演练项目

10、得到充分进行,以利评价;确保演练任务量和挑战性;确保演练进度;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和问题;保障演练过程安全。(3)模拟人员: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具体任务:扮演、替代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4)评价人员: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主要任务: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高妙观察结果;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计划进行(5)观摩人员: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1、不足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

11、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不足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可能导致不足项的要素有:职责分配;应急资源;警报、通报方法现程序;通讯;事态评估;公众教育与公共信息;保护措施;应急人员安全和紧急医疗报务等。2、整改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整改项应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以下情况整改项可列为不足项:某个应急组织中存在两个以上整改项,共同作用可影响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能力的;某个应急组织在多次演练过程中,反复出现前次演练发现的整改项问题的。(3

12、)改进项: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以改善的问题。整改项不会对人员安全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视情况改进,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2)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a受伤部位;b受伤性质;c起因物;d致害物;e伤害方式;f不安全状态;g不安全行为(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5)确定事故的责任者。6、事故直接原因分析(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7、事故间接原因分析(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

13、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 劳动组织不合理;(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7) 其它。8、事故处理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原则;(3)公正、公开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在系统或生产装置设计阶段,预防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消除;(2)预防;(3)减弱;(4)隔离;(5)连锁;(6)警告。2、在生产施工阶段,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机械强度试验;(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使用经安全认证的电气产品、重要设备设施和仪器有备用电源、应用各种防止人身触电的措施、电气防火防爆、应用防静电防雷电措施);(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