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产物的提.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44192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产物的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发酵产物的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酵产物的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产物的提.ppt(1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内容n1.概述n2.发酵液的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1.概述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是发酵工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n获得高品质的发酵产品;n提取与精制技术的进步及工艺优化可以对发酵工程上游提出新的技术及工艺改进要求。整个下游提取精制加工过程应遵循如下原则:n快速操作n低温环境n温和条件n尽可能小的剪切作用和防止污染n对于基因工程产品,还应注意生物安全。1.1 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图5-1 目的产物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n整个分离路线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主要步骤: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精细纯化、成品

2、加工。n预处理:采用加热、调整pH、絮凝等措施和单元操作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为固液分离作准备。n固液分离:采用珠磨、匀浆、酶溶、过滤、离心等单元操作除去固相,获得包含目的产物的液相,供进一步分离纯化用。n初步纯化:采用萃取、吸附、沉淀、离心等单元操作,将目的成分与大部分杂质分离开来。n精细纯化:采用层析、电泳、分子蒸馏等单元操作,将目的成分与杂质进一步分离,使产物达到预期标准。n成品加工:采用结晶、浓缩、干燥等单元操作,将目的产物加工成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1.2 发酵产物提取精制方法的优化与工艺设计n目标:产率高、品质优、成本低、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n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原则:采用的分离纯化

3、步骤尽可能少,应用单元操作的次序和工艺设计要合理。n在纯化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总结并参考前人的大量实践结果。n在初步选定各个单元操作方法之后,确定各个单元操作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收率高、纯度稍低的方法在前,纯度高的方法在后。内容n1.概述n2.原料与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n发酵液的特性:发酵产物浓度低,处理体积大。微生物细胞的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细胞含水量大,可压缩性大,一经压缩就会变形。液相黏度大,容易吸附在滤布上。产物性质不稳定。2.1 改变发酵培养物的过滤特性改变发酵培养物过滤特性的方法:n降低发酵培养物

4、的黏度n采用添加絮凝剂n调整发酵液培养物pH2.1.1 降低液体黏度n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的黏度成反比,因此降低液体黏度可以提高过滤效率。(1)加水稀释法:能降低液体黏度,但会增加发酵液的体积,加大后续过程的处理量。采用此法时要慎重考虑。(2)加热升温法:可以有效降低液体黏度,提高过滤效率。但加热温度和时间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范围内,而且要防止加热导致的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外溢,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和随后的产物分离纯化。(3)酶解法 发酵液中如含有多糖类物质,则可用酶将它们降解成寡糖或单糖,以提高过滤效率。2.1.2 凝聚与絮凝u通过有效地改变菌体细胞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

5、其凝聚成较大的颗粒,便于过滤。(1)凝聚:在中性盐的作用下,由于胶体粒子之间双电子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出现聚集的现象。n发酵液中的菌体细胞或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表面,一般都带有电荷。在生理pH下,发酵液中的菌体或蛋白质常常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这种双电层的结构使胶粒间不容易聚集而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n向胶体悬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异电离子的作用下,胶粒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从而相互碰撞而产生凝聚。n常用的凝聚电解质有硫酸铝,氯化铝、氧化铁等(2)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的情况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絮凝团的过程。n絮

6、凝剂是一种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长链结构,其链节上含有相当多的活性官能团,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能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架桥连接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团,从而产生絮凝作用。n发酵工业适宜的絮凝剂包括:有机高分子类如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如聚合铝盐,以及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海藻酸类、明胶、几丁质等。(3)混凝:同时包括凝聚和絮凝作用的过程。n加入电解质,使悬浮离子间的双电层电位降低,脱稳,凝聚成微粒,然后再加入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凝聚成较大的颗粒,以提高絮凝效果。2.1.3 调节发酵液p

7、Hn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对于氨基酸、蛋白质等两性物质,在等电点下,溶解度最小,因此可利用此特性分离或除去两性物质。n调整pH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电荷性质,使之转入液相,可以减少膜过滤的堵塞和膜污染。2.1.4加入助滤剂n助滤剂可以作为胶体粒子的载体,均匀地分布于滤饼层中,相应地改变滤饼结构,降低滤饼的可压缩性,从而减少过滤阻力。n目前发酵工业中常用的助滤剂是硅藻土、珍珠岩粉、活性炭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硅藻土。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过滤介质表面预涂助滤剂,另一种是直接加入到发酵液中,也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2.2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n发酵液中杂质很多,对后提取步骤分离影响最

8、大的是杂蛋白和高价无机离子等。n杂蛋白去除方法:通过加热、大幅度改变pH,以及加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等方法使杂蛋白变性。通过加入无机盐使杂蛋白沉淀。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能与一些阴离子如三氯乙酸盐、水杨酸盐、过氯酸盐等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如Ag+、Cu2+、Zn2+、Fe3+等形成沉淀。n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为去除钙离子,宜加入草酸。反应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蛋白质凝固,提高滤液质量。但草酸价格较贵,应注意回收。要除去铁离子,可加入黄血盐,与铁离子形成普鲁士蓝沉淀。内容n1.概述n2.原料与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n发酵液或多

9、或少存在悬浮固体,需要使用固液分离手段使清液和固态物质得到很好的分离。常用的方法是过滤和离心分离。3.1 过滤分离技术n过滤:在压力(或真空)的情况下将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n微生物的发酵液大多属于非牛顿型流体,滤渣是可压缩性的。n滤饼的质量比阻B:表示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与滤饼的结构特性有关。对于不可压缩性滤饼,比阻值为常数。但对于可压缩性滤饼,比阻B是操作压力差的函数,一般可用下式表示。式中,-不可压缩滤渣的比阻;p-压力差,Pa;m-压缩性指数,一般取0.5-0.8,对不可压缩性滤饼,m为0。B=(p)m (1)n应用较广的过滤设备有压力过滤、真空过滤和错流过滤三种

10、。压力过滤n最常见的压力过滤装置是板框过滤机。n它的过滤介质为滤布,当悬浮液通过滤布时,固体颗粒被滤布阻隔而形成滤饼,滤饼达到一定厚度时起过滤作用,压力来自于液压泵。n与其他设备相比,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过滤面积大;过滤的推动力(压力差)能大幅度调整,并能耐受较高的压力差,因而固相含水分低,并能适应不同过滤特性的发酵液的过滤;辅助设备少、价格低、动力消耗少。n主要缺点是:设备苯重、间歇操作、劳动强度大、辅助时间多、生产效率低。真空过滤n最常见的真空过滤是真空转鼓过滤机。n工作部件是一个饶着水平轴转动的鼓,在转鼓内维持一定的真空度,施加于转鼓外边的大气压力即为过滤的推动力。图 5-2 真空转鼓

11、过滤机工作原理示意图错流过滤n切向流过滤又称错流过滤,是一种维持恒压下高速过滤的技术。n其操作特点是使悬俘液在过滤介质表面作切向流动,利用流动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的固体(滤饼)移走。当移走固体的速率与固体的沉积速率相等时,过滤速率就近似恒定。n目前切向流过滤的主要缺点是:切向流所产生的剪切作用可使蛋白质产物失活。图5-3 泵循环式切向流过滤3.2离心分离n离心分离:在离心产生的重力场作用下使悬浮颗粒沉降下来的操作过程。3.2.1 离心力场的基本特性n分离因数(Fr)和沉降速度(vg)是离心力场的基本特性。n离心机的分离因数:离心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式中,r-离

12、心机转鼓半径,cm;-转鼓的角速度,s-1。Fr=r2/g (2)=2n/60 (3)n分离因数越大,物料所受的离心力也越大,分离效果就好。n分离因数Fr与离心机的转鼓半径r和转鼓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提高转鼓转速比增大转鼓半径对分离因数的影响要大得多。n分离因数的极限值取决于转鼓材料的机械强度,一般超高速离心机的结构特点是小直径、高转速。3.2.2 离心机的选择n需要根据发酵液的特性来选择离心机。图 5-4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选择离心机内容n1.概述n2.原料与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n细胞破碎技术: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细

13、胞内目标物释放出来的技术。n选择什么样的破碎技术和设备实现有效的细胞破碎,首先要从细胞的种类,特别是细胞壁的类型及其坚韧程度来考虑。第二是考虑目标产品的性质,如产物是否能承受剪切力、对酸碱和温度的耐受力。第三是考虑破碎的规模、破碎方法和所花费的资金等其他因素。n最常用的检测细胞破碎效果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从中计算出细胞破碎率。用革兰氏染色剂进行染色n 破壁的酵母呈粉红色,而未破壁的酵母呈蓝紫色,分别计数,并采用相同的稀释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镜检计数,计算破壁率。破壁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式中,-破壁率,%;C-破壁前的细胞数;C-破壁后的细胞数;n1-染色后呈紫色的细胞数;n2-染色

14、后呈粉红色的细胞数。用次甲基蓝染色测定细胞存活率(因为活细胞中的酶可使染料还原)取未经灭酶的发酵液0.5 ml,用9 g/L的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后,用次甲基蓝染色5 min,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出细胞的存活率。n酵母破壁率=1-(染色细胞总数/酵母细胞总数)*100%4.1 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n按照作用方式的不同划分,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机械类包括高速珠磨破碎法、高压匀浆破碎法、超声波破碎法等,非机械类包括化学渗透法,酶溶破碎法等。4.1.1高速珠磨法n原理:微生物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研磨剂(通常是直径1 mm的无铅玻璃珠)在搅拌浆的作用下充分混合、珠子之间以及珠子和细胞之间的相

15、互剪切、碰撞促进细胞壁破裂,释放出内含物。在珠液分离器的协助下,珠子被滞留在破碎室内,浆液流出,从而实现连续操作。破碎中产生的热量由夹套中的冷却液带走。n主要缺点:温度升高较多,对热敏感的成分易失活,细胞碎片较小,清除碎片困难,给后续操作增加难度。4.1.2高压匀浆破碎法n原理:高压匀浆法所用设备是高压匀浆器,它由高压泵和匀浆阀组成。细胞在一系列过程中经历了高速造成的剪切、碰撞以及由高压到常压的变化,从而造成细胞的破碎。其实质是将细胞壁和膜撕裂,靠胞内的渗透压使其内含物全部释放出来。n除了较易造成堵塞的团状或丝状真菌以及较小的革兰氏阳性菌不适于用高压匀浆器处理外,其他微生物细胞都可以用高压匀浆

16、法破碎。n高压匀浆法破碎微生物细胞速度快,胞内产物损失小,设备容易放大。4.1.3超声破碎n原理: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由超声波发生器和换能器两大部分组成。超声波发生器将50 Hz、220 V电流变成20 kHz电能供给换能器。换能器随之做纵向机械振动。振动波通过浸入在生物溶液中的钛合金变幅杆产生空化效应,激发介质里的生物颗粒剧烈振动,引起的冲击波和剪切力使细胞破碎。n超声波破碎法操作简便,可连续操作,最适合实验室规模的细胞破碎。n超声振荡会使悬浮液温度升高,因而使用受到限制。4.2 化学法4.2.1 酸热法n原理:利用盐酸对细胞壁中的某些成分的水解作用,使原来的结构紧密的细胞壁变得疏松,同时经沸水

17、浴处理,造成细胞膨胀并加速水解,破坏胞壁结构,使得细胞内含物外泄释放。如酵母和某些霉菌的细胞破碎可用酸热法。4.2.2 化学渗透法n原理:使用某些有机溶剂(如苯、甲苯)、抗生素、表面活性剂(如SDS、Triton X-100)、螯合剂(EDTA)等化学药品改变细胞壁或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内含物有选择地渗透出来。n化学渗透取决于化学试剂的类型以及细胞壁和膜的结构与组成,不同试剂对各种微生物细胞作用的部位和方式有所差异。EDTA可用于处理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对细胞的外层膜有破坏作用。甲苯能溶解细胞膜的磷脂层。Triton X-100对疏水性物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结合并溶解磷脂,因此其作用部

18、位主要是内膜的双磷脂层。n根据各种试剂的不同作用机理,将几种试剂合理地搭配使用能有效地提高胞内物质的释放率。4.3生物酶溶法n主要是利用生物酶将细胞壁和细胞膜消化溶解的方法。n常用的溶酶有溶菌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等,细胞壁溶解酶是几种酶的复合物。溶酶同其他酶一样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葡聚糖酶只对葡聚糖起作用,因此利用溶酶系统处理细胞必须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选择适当的酶,并确定相应的使用次序。n在溶酶系统中,产物抑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4.4 细胞破碎技术的发展方向n最佳的细胞破碎条件应从高的产物释放率、低的能耗和便于后续提取这三方面进行权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19、)多种破碎方法相结合(2)与上游过程相结合(3)与下游过程相结合4.5 包含体的处理n包含体基本上是由蛋白质构成,其中大部分(50%以上)是克隆表达的产物,这些产物在一级结构上正确的,但在立体构型上却是错误的,因此没有生物学活性。n要分离出具有活性的蛋白质,一般要经历下列步骤:破碎细胞分离出包含体溶解包含体目标产物的构型复原。包含体的分离用溶菌酶或超声波法处理基因工程菌,破碎细胞,离心取沉淀,得包含体。再用蔗糖溶液、尿素缓冲液或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冲洗包含体,清除附在包含体上的杂蛋白、DNA、RNA和酶,得到较纯的包含体。包含体的溶解用弱变性剂尿素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溶解包含体,使蛋白质肽链

20、分离。加入还原剂二巯基苏糖醇或GSH,使二硫键可逆地断裂。此时重组蛋白呈现可溶解和单体肽链的状态。蛋白质的复性变性蛋白经初步纯化浓缩以后,透析除去变性剂和还原剂。大部分蛋白质即重新折叠,被空气中的氧氧化,重建二硫键,恢复活性。内容n1.概述n2.原料与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5.初步纯化n目的:把目的产物与大部分杂质分离开来,使杂质数量低于目的产物的数量。n初步纯化的单元操作有萃取、吸附、沉淀、膜分离等。5.1 萃取n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得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n在萃取操作中至少有一相为流体,一般称该流

21、体为萃取剂。n以液体为萃取剂时,如果含有目标产物的原料也为液体,则称此操作为液液萃取;如果含有目标产物的原料为固体,则称此操作为液固萃取或浸取。n以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时,含有目标产物的原料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称此操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5.1.1萃取的原理n萃取以分配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分配定律即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n萃取速率:式中,c-料液相溶质浓度,mol/L;c*-与萃取相中溶质浓度呈相平衡的料液相溶质浓度,mol/L;k-传质系数,m/s;-以料液相体积为基准的相间接触比表面积,m-1。上相(2)下相(1)萃取相料液相时间t浓度c(a)(b)-dc/dt=k(c-c*)图5-5 液液

22、萃取 (a)两相接触状态示意;(b)萃取过程中料液相和萃取相溶质浓度的变化5.1.2 超临界流体萃取5.1.2.1 超临界流体n较低温度下,不断增加气体压力时,气体会转化成液体,当温度增高时,液体的体积增大。对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而言,总存在一个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后,物质不会成为液体或气体,这一点就是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上的范围内,物质状态处于气体和液体之间,这个范围之内的流体成为超临界流体(SF)。n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气体的较强穿透力和类似于液体的较大密度和溶解度,具有良好的溶剂特性,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可作为溶剂进行萃取。n超临界流体对物质进行溶解

23、和分离的过程就叫超临界流体萃取(SFE)。nCO2临界温度接近室温,且无色、无毒、无味、不易燃、化学惰性、价廉、易制成高纯度气体,适合作为SF。5.1.2.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n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进行的。n在超临界状态下,超临界流体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在超临界流体

24、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5.1.3反胶团萃取5.1.3.1反胶团的构造n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所形成的聚集体,亲水性的极性端向外指向水溶液,疏水性的非极性“尾”向内相互聚集在一起。n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所形成的聚集体,疏水性的非极性尾部向外,指向非极性溶剂,而极性头向内。由于与在水相中形成的微胶团方向相反,因而称之为反胶团。图5-6 表面活性剂的不同聚集体反胶团萃取原理n 是从主体水相向溶解于有机溶剂相中纳米级的、均一且稳定的、分散的反胶团微水相中的分配萃取。n特点是表面活性剂能不断包围水相中的蛋白质,形成反胶团,并引导入有机相中,完成对蛋白质的萃取和分离。在反胶团中蛋白质不与有机

25、溶剂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水化层与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接触,从而避免了蛋白质的变性、失活。图 5-7 蛋白质向反胶团溶解的水壳模型n反胶团萃取不能用于萃取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最适宜于萃取相对分子量较小或中等的蛋白质如-糜蛋白。n在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在萃取前应调节水相的pH值比目标蛋白等电点pI值低2-4个单位,以增加蛋白质分子的表面电荷,提高萃取效率。在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应调节水相的pH值高于蛋白质的pI值,使蛋白质净电荷为负值。5.2沉淀分离技术n沉淀:物理环境的变化引起溶质的溶解度降低,生成固体凝聚物的过程。5.2.1 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n蛋白质沉淀的屏障:在

26、水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周围存在与蛋白质分子紧密或疏松结合的水化层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n可根据各种物质的结构差异性来改变溶液的某些性质,进而导致目标蛋白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目标蛋白质溶解而杂质沉淀,或者相反,达到用沉淀法分离纯化目标蛋白质的目的。5.2.2 蛋白质沉淀分离方法5.2.2.1 盐析沉淀法n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利用盐离子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基团的互相吸引作用,中和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当盐浓度达到一定的浓度时,蛋白质分子之间的排斥力降到很小,于是它们很容易相互聚集,溶解度就会降到很低,形成沉淀颗粒,从溶液中析出。n表面疏水基团多的蛋白质分子在较低的盐浓度下就

27、会析出,而表面亲水基团多的蛋白质分子则需要较高的盐浓度才能析出。n工业上常用的中性盐是硫酸铵,它的优点是温度系数小而溶解度大。5.2.2.1.1影响盐析的若干因素(1)蛋白质浓度n高浓度蛋白溶液可以节约盐的用量,但若蛋白浓度过高,会发生严重的共沉淀作用;在低浓度蛋白质溶液中盐析,所用的盐量较多,而共沉淀作用比较少。一般认为2.5%-3.0%的蛋白质浓度比较适中。(2)离子强度和类型n一般说来,离子强度越大,蛋白质的溶解度越低。在进行分离的时候,一般从低离子强度到高离子强度顺次进行。(3)pH值n一般来说,蛋白质所带净电荷越多溶解度越大,净电荷越少溶解度越小,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最小。5.2.

28、2.1.2 硫酸铵的使用n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2S处理:将硫酸铵配成浓溶液,通入H2S饱和,放置过夜,用滤纸除去重金属离子,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n硫酸铵的加入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入固体盐法 用于要求饱和度较高而不增大溶液体积的情况;2)加入饱和溶液法 用于要求饱和度不高而原来溶液体积不大的情况5.2.2.2 有机溶剂沉淀n有机溶剂能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原因主要是有机溶剂具有脱水作用,其次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比水小,导致溶剂的极性减小。常用的有机

29、溶剂是甲醇、乙醇和丙酮。n该法优点是溶剂溶液蒸发除去,不会残留在成品中,而且有机溶剂密度低,与沉淀物密度差大,便于离心分离。n该方法的缺点是易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且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安全要求高。n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1)降低操作温度能增加收率和减少蛋白质的变性。2)所选择的溶剂必须能与水互溶,而和蛋白质不起化学反应。3)蛋白质的分子量越大,产生沉淀所需加入的有机溶剂量越少。4)沉淀的蛋白质不能再溶解,就可能已经变性。5)少量中性盐的存在能形成盐溶作用,增加蛋白质在有机溶剂水溶液的溶解度,这就使沉淀蛋白质所需的有机溶剂量增大。所以,由盐析法制得的粗蛋白质,用有机溶剂沉淀法进一步精制时,先必须经过

30、透析。5.3吸附分离技术5.3.1 吸附分离原理n吸附:理论上讲,任何两相都可以形成界面,其中一相的物质在另一相的表面所发生的密集行为。n吸附分离法:通过吸附作用从液体或气体中提取回收有用目标产物的分离方法。n吸附介质:能够将周围其他分子聚集到某一物质表面上的物质。n根据吸附介质的基本性质,吸附力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等。n物理吸附:依靠吸附剂与溶质之间的分子间力(即范德华力)进行吸附的。溶质是否在吸附剂上吸附或吸附溶质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溶质与吸附剂极性的相似性和溶剂的极性。吸附是可逆的,被吸附的溶质可通过改变温度、pH和盐溶液等物理条件脱附。n化学吸附:吸附剂表面活性点与溶质之间发生化学结

31、合、产生电子转移或分子与表面共用电子 对的现象。化学吸附释放大量的热,高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一般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稳定,不易脱附。5.3.2 吸附介质的种类(1)活性炭n 制备活性炭的材料来源不同,得到的活性炭种类也不一样。一般有三类活性炭,即动物炭、植物炭和矿物炭。n动物炭是用动物骨骼为原料经高温炭化而成;植物炭是以木屑为原料,加一定的氯化锌在700-800高温加工而成,矿物炭是以煤粉为原料经高温处理而成。n活性炭能对化合物产生吸附力主要是活性炭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被分离物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产生范德华力形成的吸附作用。(2)硅胶 n 硅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极性吸附介质,其优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吸

32、附量大。n硅胶是以硅酸盐为原料制成的。在硅胶的制备过程中,絮凝作用的快慢决定着硅胶表面积的大小,也就决定着硅胶吸附能力的大小。而絮凝作用的速度与酸化时的pH有密切关系。一般在pH 3-4的条件下凝聚的硅胶比较疏松,每克硅胶产生的表面积大;在pH 6的环境中凝聚的硅胶比较结实密集,每克硅胶产生的表面积小。n硅胶的吸附活性决定于其含水量。当含水量小于1%时,吸附活性最高;含水量大于20%时吸附活性最低。使用过的硅胶,其吸附量有明显的下降,需要进行再生处理。(3)氧化铝 n氧化铝是一种呈化学惰性且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的吸附剂,主要是用于分离非极性化合物。n吸附原理一般认为是被分离的物质与氧化铝表面的一

33、些羟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而铝原子提供一个亲电子中心,吸引电子供体的某些基团,如-OH、-NH2等。n氧化铝的优点是吸附容量大,分离效果好,尤其对于脂溶性的天然小分子,如醛、酮、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好,应用广泛,价格低廉。(4)聚丙烯酰胺 n 聚丙烯酰胺属于一类化学合成的极性吸附介质,分子中的酰胺基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的羟基和羧基可以形成氢键。吸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与被分离物质分子中的羧酸、氨基酸等与聚丙烯酰胺分子中酰胺基形成氢键的强弱。n在聚丙烯酰胺色谱的过程中,洗脱剂与被分离物质在聚丙烯酰胺颗粒表面上竞争性形成氢键,洗脱剂与聚丙烯酰胺形成氢键的能力比被分离物质强。在洗脱过程中被分离物质与聚丙烯酰

34、胺形成氢键的能力不断减弱,洗脱剂与聚丙烯酰胺形成氢键的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将被分离物质从聚丙烯酰胺介质上洗脱下来。5.3.3 离子交换吸附n离子交换吸附是基于离子交换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溶液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借助离子交换剂上电荷基团对溶液中离子或离子化合物的吸附作用进行。n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不溶于酸、碱和有机溶剂的固态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化学稳定性良好,且具有离子交换能力。其巨大的分子可以分成两部分,即树脂的骨架和活性离子,它在树脂骨架中的进进出出就发生离子交换现象。高分子的惰性骨架和单分子的活性离子,带有相反的电荷,而共处于离子交换树脂中。5.4 膜分离n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

35、或人工合成的无机或有机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n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分离过程中不发生相的变化,能耗小;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用于热敏感物质的分离、分级、浓缩和富集;应用范围广,对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制品都可适用;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制造方便。n膜分离技术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分离技术之一,根据膜的孔径大小可细分为透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五种。5.4.1反渗透n反渗透是基于渗透压的作用而实现分离。当在浓溶液一侧加一外界压力P,且此压力大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渗透压之差时,溶剂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这种操作称为反渗透。反渗透膜孔径为

36、0.1-1 nm,因此,反渗透法适用于1 nm以下小分子的浓缩。图5-8(a)渗透(b)渗透平衡(c)反渗透5.4.2超滤与微滤n超滤和微滤膜具有明显的孔道结构,是一种筛孔分离过程,即其中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和水分透过膜,而分子量较大的溶质被截留。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超滤膜的孔径(0.001-0.05 m)较微滤膜小(0.05-10 m)。因而超滤法适用于分离或浓缩直径1-50 nm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病毒等);微滤法适用于细胞、细菌和微粒子的分离,目标物质的大小范围为0.01-10 m。5.4.3透析分离n透析膜一般是孔径为5-10 nm的亲水膜,例如纤维素膜、聚酰胺膜等。一般制成管状透析袋使用

37、,将含有高分子溶质的料液装入透析袋中,封口后浸入到纯水或缓冲液中,由于透析膜内外的溶质浓度不同,在浓度差的作用下,透析袋内的小分子溶质(如无机盐)透向膜外,透析袋外部的水透向袋内,这就是透析。溶质以扩散的形式移动。n在生物分离方面,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溶液的脱盐。n透析过程以浓度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通量很小,因此不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仅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内容n1.概述n2.原料与预处理n3.固液分离n4.细胞破碎n5.初步纯化n6.精细纯化n7.成品加工6.精细纯化n采用一些特殊的高新技术进一步把杂质与目的产物分离开来,包括层析、分子蒸馏等。6.1 层析n层析技术又叫色谱分离技术。是一

38、种物理分离方法,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能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相中。其中一相是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而以不同的速率移动,使之分开。n根据固定相在色谱分离系统中存在的形状,色谱分离法可分为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等方法。n与其他分离纯化方法相比,色谱分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分离效率高、应用范围广、选择性强、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快速分离、易于实现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6.1.1 柱色谱中的常用术语固定相和流动相 固定相由色谱基质组成。其基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这些物质能与相关的化合物

39、进行可逆性的吸附、溶解和交换作用。流动相是在色谱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的物质向一定方向移动的液体或气体。在柱色谱时,流动相又称洗脱剂。在薄层色谱时流动相又称为展层剂。Vo Vi Vt图5-9 色谱床的外水体积(Vo)、内水体积(Vi)和总体积(Vt)n床体积(Vt)通常床体积是指膨胀后的基质在色谱柱中占有的体积。是基质的外水体积和内水体积以及自身体积(Vg)的总和。即 Vt=Vo+Vi+Vg 式中,Vo指基质颗粒之间体积的总和;Vi是指基质颗粒内部体积的总和;Vg指基质自身所具有的体积。n洗脱体积(Ve):洗脱体积是指某一成分从柱顶部到底部的洗脱液中出现浓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流动相体积。n膨胀度(WB

40、):在一定溶液中,单位质量的基质充分溶胀后所占有的体积。n操作容量:在特定条件下,某种成分与基质反应达到平衡时,存在于基质上的饱和容量,一般以每克(或毫升)基质结合某种成分的毫摩尔数或毫克数来表示。其数值大,表明基质对某种成分的结合力越强;数值小,表明基质对某种成分的结合力弱。n分配系数和迁移率:分配系数是指一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含量的比值。常用K表示。迁移率是指一组分在相同时间内,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的比值,常用Rf表示。K值大,就表明规定的组分对固定相结合力大,迁移率小。反之则结合力小,迁移率大。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和迁移率差异程度越大分离效果就越好。6.1.2 吸附色谱n吸

41、附色谱:利用固定相介质表面的活性基团对不同溶质分子发生吸附作用的强弱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6.1.2.1 吸附柱色谱的基本原理图5-10吸附柱色谱原理1-吸附色谱柱;2-加入A、B混合样品;3-洗脱时,A与B开始分离;4-A与B完全分离;5-先收集A物质6.1.2.2 吸附介质和洗脱条件的选择n吸附介质的选择一般要通过小样预实验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同一种吸附介质由于其制备工艺和处理方法不同,其吸附能力有较大的差异。n选择溶剂和洗脱剂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对样品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以及对检测器不敏感性。一种好的溶剂应该对样品有很好的溶解性,有利于吸附介质对溶质的吸附;而洗脱剂则对被吸附在吸附剂上的

42、样品有强的解吸附能力,被洗脱下的物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发生聚合、沉淀、变性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对光谱检测器的波长不敏感、对检测器的导电性不敏感、对pH检测器的酸碱度不敏感等。6.1.2.3 常用吸附剂活性炭 n 具有价格低廉、吸附力强、分离效果较好的特点。n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在水溶液中吸附力最强,在有机溶剂中吸附力较弱。n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分子量小的化合物。n发酵液的pH与活性炭的吸附效率有关,一般碱性抗生素在中性情况下吸附,在酸性条件下解吸;酸性抗生素在中性情况下吸附,碱性条件下解吸。大孔吸附树脂 n 大孔吸附树指是一种具有多孔立体

43、结构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吸附剂,是利用它和被吸附的分子(吸附质)之间的范德华力进行物理吸附的。n优点:对有机物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好,经久耐用;吸附树脂品种多,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品种;吸附树脂吸附速度快,易解吸,易再生。n主要缺点:价格较贵,吸附效果易受流速和溶质浓度等因素影响。6.1.3离子交换色谱n离子交换色谱是基于离子交换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溶液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按这些离子在交换剂中亲和力的不同而被分离。6.1.3.1 离子交换色谱的基本原理n离子交换树脂的分子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能移动的、多价的高分子基团,构成树脂的骨架;另一

44、部分是可移动的离子,称为活性离子,它在树脂骨架中的进进出出就发生离子交换现象。n从胶体化学观点看,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均匀的弹性凝胶,活性离子是阳离子的称为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分子是阴离子的称为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剂一般是由基质、电荷基团和反离子构成。n离子交换剂与水溶液中离子或离子化合物的反应主要以离子交换的方式进行,或者借助离子交换剂上电荷基团对溶液中离子或离子化合物的吸附作用进行。反应式如下:RA+B+RB+A+n离子交换剂的选择性可用其反应的平衡常数K 表示。n离子交换剂与各种水合离子的结合力与离子的电荷量成正比,而与水合离子半径的平方成反比。所以,离子价数越高,结合力越大。在离子间

45、电荷相同时,则离子的原子序数越高,水合离子半径越小,结合力也越大。n对于呈两性离子的蛋白质、酶类、多肽等物质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在特定pH条件下呈现的离子状态。当pH低于等电点时,它们能被阳离子交换剂吸附;反之,pH高于等电点时,它们能被阴离子交换剂吸附。6.1.3.2 离子交换过程n离子交换过程包括以下一系列扩散和交换过程。1.外扩散(进):交换剂表面总存在薄薄一层静止不动的、具有浓度差的液膜,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必须扩散通过这层液膜,才能达到离子交换树脂表面。2.内扩散(进):离子扩散透过树脂表面的半透膜,进入树脂颗粒内部的网状结构中。3.交换:来自溶液中的溶质

46、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发生交换作用。4.内扩散(出):交换下来的离子通过树脂内部及表面的半透膜,扩散离开树脂相。5.外扩散(出):内扩散出来的离子,经过树脂表面这层静止不动的液膜,扩散进入溶液。凡能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也就影响整个交换过程的速度:温度、颗粒大小。6.1.3.3 离子交换色谱的操作(1)离子交换剂的处理 n加水浸泡,待充分膨胀。加过量的水悬浮除去细颗粒,再改用酸碱浸泡,以便除去杂质并使其带上需要的反离子。n酸碱处理的次序决定了离子交换剂携带反离子的类型。在每次用酸(或碱)处理后,均应先用水洗涤至近中性,再用碱(或酸)处理。最后用水洗涤至中性,经缓冲液平衡后即可使用或装柱。(2)离子交换

47、剂的再生n再生:使用过的离子交换剂,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令其恢复原来的性状的过程。去除杂质的过程应在不破坏离子交换剂的结构和稳定性,不影响其原有的交换容量的前提下进行。经长期使用的树脂含有很多杂质,欲将其除掉,可以先用沸水处理,然后用酸、碱处理。n转型是指离子交换剂由一种反离子转到另一种反离子的过程。转型后的离子交换剂则按使用要求带上了一定种类的离子或基团。(3)分离物质的交换 n使用离子交换剂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柱色谱法,即将离子交换剂装入色谱柱内,让溶液连续通过。该法交换效率高,应用范围广。另一种是分批法,即使离子交换剂置入盛溶液的容器内不断缓慢搅拌。该法交换率低,不能连续进行,但需要的设备简单

48、,操作容易。n一般认为用于分离物质的离子交换剂的总用量要依据其全部交换量和待吸附物质的总量来计算。当溶液含有各种杂质时,必须考虑使交换容量留有充分的余地。(4)物质的洗脱与收集 n在离子交换色谱过程中,常用梯度溶液进行洗脱,而溶液的梯度则是由盐浓度或酸碱度的变化形成的。n制备梯度溶液的装置是由两个彼此相通的圆筒容器和一个搅拌器组成的。图5-11 产生梯度溶液的三种装置及其各自形成的梯度变化曲线6.1.4 凝胶层析n凝胶层析是利用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差异进行的色谱分离的方法。n凝胶色谱介质主要是以葡聚糖、琼脂糖、聚丙烯酰胺等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合成的色谱介质。6.1.4.1凝胶色谱基本原理n凝胶色

49、谱介质是一种在球体内部具有大孔网状结构的凝胶微粒,可以把大小不同的生物大分子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离,也称为分子筛。n凝胶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n洗脱体积与Vo、Vi的关系式为Ve=Vo+KdVi Kd-样品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Kd=(Ve-Vo)/Vi 式中,Ve为实验测得的实际洗脱体积;Vo-可用不被凝胶滞留的大分子量组分测得的洗脱体积;Vi-干胶的吸水量n在凝胶柱色谱分离过程中,Kd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Kd=0时,Ve=Vo。全排阻Kd=1时,Ve=Vo+Vi。全渗透0Kd1时,表示凝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此时VeVo+Vi。例如某些芳香族化合物的洗脱体积远超出理论计算的最大值,

50、这些化合物的Kd值一般都是大于1的。6.1.4.2 凝胶色谱介质(1)葡聚糖凝胶 n 葡聚糖凝胶是由多聚葡聚糖通过与环氧氯丙烷交联而合成的,是一类具有网状结构的珠状凝胶颗粒。n葡聚糖凝胶交联的程度与凝胶颗粒网状结构孔径大小有直接关系,交联度越大,网状结构的孔径越小,分离的分子量就越小。n交联的葡聚糖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又具有很强的亲水性,能迅速在水和电解质溶液中溶胀,在色谱过程中非常容易与水溶性溶质接触。在酸性条件下合成的葡聚糖凝胶糖苷键容易被水解,在碱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常用稀碱溶液处理葡聚糖凝胶色谱介质,以除去残留在凝胶介质上的变性蛋白和其他杂质。nSephadex G系列产品,英文字母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