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演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629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演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演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演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演练【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模块第四单元第1讲课时演练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均是由对方提出条 约草案,中方代表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什么争执就签订的。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急于结束对外战争困境C.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D.迫于西方列强军事压力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清政府在签订过程中,几乎没有 与对方发生争执,这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2. 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 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 质

2、的职位”。这一 “谕令”表明清政府()A.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B.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C.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D.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A根据材料“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可知,此时清政府不再像过去那 样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而是逐步融入世界的外交体系,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看不 出全面改革,排除B项;总理衙门是正式办夷务的外交机构,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约,允许华工出洋。到20世纪前期,先后约500 万华工被贩运出国。其中,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 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

3、主的矿场。这反映了()A.中国人均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B.华工出洋源于经济全球化发展C.清政府始终坚持禁止出洋国策D.列强残暴地掠夺中国的劳动力D材料“先后约500万华工被贩运出国,其中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 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说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 的劳动力被掠夺,故选D项。4 .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中贷款权;同时, 法国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来共同瓜分 对华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8 .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C.列强积极维护清政

4、府统治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D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巨额的战争赔款,决定向西方各国举债,各国形成争 夺贷款份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对华资本输出已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故选D项。9 .梅林在新时代杂志发表中国的骚乱一文,写道:“据我们所知,中国人从 来没有企图拿着武器扼杀欧洲的文明和人道,然而铁拳政策到中国去干什么却是大有文 章的,无论如何是跟欧洲的文明和人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中的“骚乱”指的是 ()A.义和团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中日战争D.民主革命浪潮A根据材料“中国的骚乱”“铁拳政策到中国去干什么”可知,发生在中国的暴动遭 到了欧洲殖民者的干涉和镇压,由此判断材料

5、中的“骚乱”指的应该是义和团运动,故选A 项。10 下图为20世纪初刊登于神州日报上的时政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C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初”和漫画中的“立宪”“考察宪政者”“国会请 愿者”等信息可知,这是反映清末新政的漫画,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 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 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 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

6、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 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 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近、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 立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 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素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 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

7、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1)特征:受客观形势的影响;被动调整;具有半殖民地化倾向;逐步近代化、专业化; 地位不断提高。(2)评析:是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的产物;体现了华夷观念、秩序的打破;使晚清中央 机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 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合作;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其他领 域的近代化。能力提升题组(B)一、选择题1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并无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地方外交在中外交涉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由南、北洋大臣体制和省外交体制构成的独特外交 体制。清代这种外

8、交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体制的弱化B.西方外交体制的影响C.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中外条约制度的规定C根据材料“清政府并无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地方外交在中外交涉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知,清政府并不重视对外交关系的发展,认为以中央政府的身份办理外 交有失身份,所以才以地方办理外交,这体现出其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2 .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 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 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百姓民族

9、意识淡薄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A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对英国侵略中国袖手旁观,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说明中国百姓缺乏民族意识,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 法体现,排除;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 国百姓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没有涉及满清政府腐朽的信息,排除D项。3 .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 498个历史人物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 员人数达到2 674人,占到了总数的59. 45%,形成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 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唐

10、绍仪(曾担任民国总统)等。据此可知,清 末捐纳制度的实施()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B据材料可知,晚清捐纳的官员中大多数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这些官员与传统官 员有很多的不同,有些人后来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因此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故选B项。4 .有学者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南京条约迥然不同,甲午战败和条约签署可 谓惊天动地,举国震惊,这个条约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纪和上国体制,迫使清王朝 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

11、局的被动地位。 这意味着清政府()A.主动放弃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C.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D.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C材料“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 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说明清政府被迫接受由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故选C项。5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 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 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这表明()A.清政府注重难民救助问题B.跨区域救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C.清末的社会救济趋于完善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

12、争日益发展B材料“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体现的是地 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排 除A项;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排除I)项。6.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 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 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D.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D根据材料可知,清末中

13、央试图削弱地方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未能真正限制地方的权 力,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 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 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 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 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

14、的同 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德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根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示例评析:恩格斯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 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 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 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 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木涌入的背景下, 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 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 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的准确性。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的预测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 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实际上并未发生。中 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中国也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