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pptx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35371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7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道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唐代道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道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道教.ppt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道教重玄学:成玄英、李荣性命双修:司马承祯、吴筠内丹学:杜光庭、彭晓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老先、次孔、末后释宗末后释宗”。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太

2、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规定道德经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3、一 重玄学“重玄学”是盛行于隋唐时期的一股重要哲学思潮,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教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股思潮肇始于东晋,后南北朝道教学者在与佛教争论的过程中,继承玄学余绪和老庄思想,借用佛教词旨编造了大量道佛杂糅的道经;同时以注疏道家经典的形式,禀承老庄,融通佛学,发挥玄义;道教重玄思潮至隋唐时期逐渐流行和发展,最终建立了完备而系统的道教重玄哲学体系。重玄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辨特色,其所讨论的理论主题及所体现的重玄方法对宋元以来道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玄英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曾隐居

4、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李荣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唐代道教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荣少时即好慕神仙,学道炼丹,经苦修,丹术日趋精深,成为蜀中道教名流。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显庆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其中之

5、一。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代表道教与佛教论辩,成为“老宗魁首”。当时李荣“主道生万物义”,与大慈恩寺僧慧立争辩。显庆五年(660)八月,敕召僧静泰与李荣于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荣辩败,被贬回蜀地。在蜀中过了几年,龙朔三年(663)五月他再度奉敕入长安。六月十二日,敕令于蓬莱殿论义,荣与灵辩同奉见。到总章(668670)中,李荣尚住东明观,在长安颇有声名,后不知所终。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其重玄思想极受佛教中观论的影响,他常借助佛教哲学解释道德经,提高了道教哲学思想的思辨性。李荣曾注西升经,主要著作有老子注。重玄思想成玄英: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

6、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李荣:道德杳冥,理超于言象;真宗虚湛,事绝于有无。寄言象之外,论有无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庄子齐物论离四句,绝百非。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7、。百非是四句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以这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一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九十六句,加上那个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身体观水火金木,异类相假异类相假,众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伪虚伪。既知形质虚假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于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以上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夫以生为有而厚养其份,遂致伤生,此未能重生也。达至

8、道者,视身非有,悟理无生,不见虚假之形虚假之形,自祛染爱之累染爱之累,与虚净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虽不养生而生养,此所谓能重生也。(李荣)二 性命双修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即精

9、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传统的养生学说,遂形成性命双修的修炼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将性命双修分为性功与命功两种,性功是道教与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的传统,不讲命功,不是道教。陈撄宁大师认为,仙道贵生、乐生、重生、追求长生,所以它是生本主义,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色的地方。司马承祯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

10、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

11、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予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司马承祯汲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阐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在其所著坐忘论中,提出了修道的七个“阶次”。又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成五道“渐门”,并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他认为又可将五渐门,七阶次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并称“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认为学道者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内不觉其一身,外

12、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遣”,“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的境界,即成为神仙。其道教理论对后世道教修炼理论的发展和北宋理学的形成,皆有一定影响。“通玄降圣,炼质登仙”、“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道以养气为先。”吴筠吴筠: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

13、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茅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在吴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应该“性彻”、“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吴筠认为,修道之士不仅要保持心的虚静,还要能够使体内的气运行不止,以使形体永固。他说:“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道同,天

14、地之德也,天地之德也。”“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常宁;虽休息;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毫厘之内,而气自运。”这实际上是重申道教传统的形神双修思想。因此,他一方面指出只知养形、不知宝神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知宝神者,假使寿不知宝神者,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神仙矣矣。”另一方面,他又批评轻视炼形者说:“若独以得性为要,不知炼形为妙若独以得性为要,不知炼形为妙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吴筠的这种思想,在内丹家那里则表述为“性命双修”。三 内丹一般指气功家尤其是道教内炼者修炼的高级成果

15、,是于矿物所炼的外丹相对而言。语出南朝僧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唐通幽诀“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内丹术是气功家、宗道家逆修返源、长生驻世之旨,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致某种有形之物结于丹田而成内丹。其炼养核心是性命双修。唐朝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并呈现繁荣景象,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杜光庭、彭晓、钟离权和吕洞宾。关于内丹术修炼的阶次,各家方法有差,一般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炼虚合道五个阶段。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多样的修炼途径。它宗依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顺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小周天、大周天、结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