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382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1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禅让制2 .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D.时代差异3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2、()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4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5 .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王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6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

3、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 .有人考据,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强化君主专制主义制度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7 .【答案】A【解析】A依据题文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 这表现出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故A正确;B说法错误,排除。C进士的出身与强

4、化君主专制主义无关,排除。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o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 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 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 1298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评价:进步性: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局限性:忽视

5、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 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8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中的“三公九卿” “中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 “内阁”“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9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无根据地说一个人是杀人犯、打父母的人或扔下他的盾牌(逃跑)的人, 都是不允许的”

6、“不许讽刺任何在广场上做生意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否则要处500德拉克马的 罚款”可以看出,雅典法律禁止造谣诽谤和职业歧视,体现了对公民个人行为的规范,故C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公民个人言行,而没有涉及公民对城邦的责任,故排除A;法律虽然规定不允许职业歧视,但并不代表职业歧视现象严重,故排除B;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o故选:Co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考生需要结合雅典民主的法治精神来回答。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 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0 .【答案】A【解析】A.古罗马法里面渗透了自然法的原则,而中国古代的株连之

7、罪就破坏了自然法中的公 正合理的原则,按照自然法的要求是犯罪人受刑,其他的人应该不受牵连。B.材料中,汉代的法律反映的是株连之罪,没有涉及到是否违反了人人平等的原则。C.材料与不告不理的原则没有直接关系,看不出他违背了这一原则。D.材料措施只是对人身进行伤害,没有涉及到,侵犯私有财产。所以不也不存在违背的意思。 故选:Ao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的是罗马法的原则。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11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标志着责任内阁制 的形成;18世纪后期,

8、形成了内阁可以提前大选的惯例,促进内阁制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两 党制度建立而完善,故材料表明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故B正确;AC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 担实际行政职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12 .【答案】B【解析】A.材料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美国宪法的发展性的特点,而不是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 性。B.从材料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刚制定的时候,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说明他要解决更重要的 问题,

9、那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C.给人民以言论自由的权利,并不是为了防止多数暴政。D.材料中的现象恰恰是遵守了独立宣言的精神。这是美国宪法发展的表现。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背景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颁布的背景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的能力。13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存在的局限性是最简短、最经验主义、含糊 不清、残缺不全,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法国在大革命后政局长期不安,政权更替频繁, 经过议会内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1875年以一票之差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0、最终确立 共和政体,这部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立宪派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宪法存在的局限性是由于现实的政治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受到了浪漫主义 的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体现在许多方面,不能仅凭借一部宪法就断定法国 人治国不如英、美,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普法战争是18701871,颁布宪法时战争早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宪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 .【答案】D【解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时间是1917年,标

11、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符合材料,D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没有制度创新,排除A;BC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了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十月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十月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 .【答案】C【解析】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材料可以看 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 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Co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

12、在读懂材料 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 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 .【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倍” “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可知列强侵略迫 使清政府转嫁财政危机,进而加重了对民众的赋税剥削,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故选A项;“抗 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的阶级矛盾尖锐,并未呈现出外来 物种对江南地区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尝试近代化的努力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 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抗捐抗税”说明民众的反抗运动并不是为了争取民主权利,而是反 对封建剥削,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4、,难度中等。17 .【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洪仁开简略地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国强兵的情况,主张太平天国不要 再走传统的老路。在发展生产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发展交通,开采矿藏,立邮局, 办报纸,设医院等等”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出西方的思想和学说 在中国得到传播,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要求学生结合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8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以及

15、所学知识可 知为了向列强借款,清政府以国家主权作为担保,这实际上使得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了破坏,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项正确;材料中只能反映英国和德国在联手宰割中国这件事上利益一致,不能反映英国德国的根本利益一 致,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列强从1898年才开始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排除C项;三国干涉还辽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特征及影响 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的能力。19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

16、映的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就已经出现思想启蒙 现象,五四运动将其扩大为一场社会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植根于思想启蒙的传承,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渊源,而非强调维新变法的作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C; 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排除D。故选:Bo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已经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将其扩大化为 一场社会运动”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年时,以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此阶段的土 地政策

17、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性,1935年,由于华北事变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且中央红军在12月到达陕北,故为抗日大局考虑,调整土地政策,对富农政策有所改变, A项正确;这种政策调整没有使农民得到新的利益,并不能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排除B项;全面抗战路线于1937年洛川会议提出,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逐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土地政策调整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 .【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解

18、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 得土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故B正确;1950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废除了农村的土地剥削制度,使中 国农民彻底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故排除AD;1947年解放区并未完成土地改革,故排除C。故选:Bo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建设情况,依据材料“1947年9月10日” “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 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 ”并结合解放区土地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 中。22 .【答案】A【解析】

19、此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它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经济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 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这就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准备了经济 条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 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 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历史的错误,也 不是早产儿,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此观点错在无以复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

20、的唯物主义原理.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掌握的程度和驳斥错误观点的能力.很显然, 此观点错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认为其是历史的误会和早产儿,用我们 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方面的条件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则不难 驳斥这一观点.23 .【答案】D【解析】题干“土地平均使用不过是达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办法。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 无产阶级在选择过渡办法的时候,必须向被剥削劳动农民小农让步,只要这些办法不危害社会主 义事业”等信息体现列宁社会主义建

21、设的务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故 D正确;此时经济政策还未出现,故排除A;此时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C。故选:Do本题考查列宁主义,依据材料“土地平均使用不过是达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办法。为了 社会主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在选择过渡办法的时候,必须向被剥削劳动农民小农让步,只要这些 办法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列宁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4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二共识”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这是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 对两岸关系的

22、和平发展至关重要,C项正确;当前台湾民进党否定“九二共识”,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解冻和发展,90年代达成“九二共识”,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方针是坚持和平统一,但绝不放弃承诺 使用武力,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九二共识”相关知识的把握。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关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5 .【答案】(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 “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清康熙 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这和

23、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 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 很严”可以得出特点是官私教育相结合,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力争让更多儿童获得教育,教育范 围扩大;存在明显的社会不公;注重渗透传统道德文化;择师标准严格.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 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原因是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 文化的影响.(2)第一小问的新倾向,依据材料二“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 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

24、大众国民化”可 以得出新倾向是大众化;国家主导;义务性.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的大众 社会的产物”、“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 高的选民”、“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社会精英的推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3)本小问的功能,依据两则材料可知,功能是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知识支持.故答案为:(1)特点:官私教育相结合,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力争让更多儿童获得教育,教育范围扩大;存 在明显的社会不公;注重渗透传统道德文化;择师标准严格.原因:统治者稳固

25、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2)大众化;国家主导;义务性.成因: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3)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教育.考查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19 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及其原因;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儒家思想;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知识.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教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答案】【小

26、题1】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提高官吏办事效率,规范行政行为;裁决商业纠纷, 保护正当商业利益;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缓和社会各阶层关系。【小题2】科举制以学识作为考试内容,有利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 造了条件。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 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 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分类的依据及影响、科举制和罗马法的影响,需结合科举制和罗马法的 相关内容来解答。本题偏难,考查科举制和罗马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7

27、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国宪法在制定 上受西方和美国以及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然后从目标、过程、作用、制宪群 体等角度归纳现代宪法制定的特点。(2)本小问的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封建的专制主义传统较为深厚,统治 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加之近代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 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 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影响了近现代宪法的制定;依据材料 二”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

28、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 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可知左倾错误思想的盛 行,人权意识的淡薄,故答案为:(1)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 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小(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题2】 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

29、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 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 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

30、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 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 惨痛教训)8.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8.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秦朝三公九卿汉朝中朝隋唐三省六部)清朝军机处朝府司 於二三A.地方制度的沿革B.宰相制度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机构的演变.公元前4世纪,雅典法律规定,无根据地说一个人是杀人犯、打父母的人或扔下他的盾牌 (逃跑)的人,都是不允许的;也不许讽刺任何在广场上做生意或从事其他职业

31、的人,否则要处500德拉克马的罚款。这说明,当时雅典()A.公民责任意识缺乏B.职业歧视现象严重C.重视规范个人行为D.城邦制度衰颓显现9 .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最高刑 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10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年1801年,1803年1806年).他 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 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

32、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C.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D.议会服从于内阁11 .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到1791年才通过修正案补充进去。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充分说明了美国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B.当初制定该宪法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C.是为了防止出现“多数暴政”D.严重违背了独立宣言的精神12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 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 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

33、象()【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考查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以及历 程曲折的历史原因。涉及的知识有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现代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回顾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史,我们清晰的看到宪法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法律最大的根基在 于信仰,树立法律对信仰的意识,是我们得以维护宪法,尊重宪法的前提所在。当前在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公民对于宪法的信仰是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公民 得以有这样的信仰,社会才会有不断地生机与活力。28.【答案】本题是历史论述题,首先依据材料和图

34、示可知,强调的是中西方国家治理及其因素, 结合所学从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古代中西方国家治理提取观点,然后结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 制度、法律制度和古希腊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影响分析。故答案为:参考示例:观点: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古代中西方国家治理。论述: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 的长期稳定,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在法律教化 方面一方面实行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和教化,另一方面也制定了严密的法律体系以 巩固统治,德治与法律相结合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西方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开创

35、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和民主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种与中 国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在法律教化方面,雅典设立了民众法庭审判案件,罗马建立了比较完备 的法律体系,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这些治国经验为近代西方国家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与西方国家因国情不同各自采取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均为后 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首先依据材料和图示,围绕“中西方国家治 理”结合所学提取观点,然后结合中西方政治制度特点和影响分析,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36、 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B.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C.证明法国人革命激情有余但治国能力远不如英、美D.反映了法国忙于应付普法战争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14 .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第二次工业革金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5 .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 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扛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

37、.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16 . 1841 1849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银陡增,数额达33。多万两,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 倍,各地“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尤以两广、湖南等地区严重。据此可知当时()A.列强入侵激化阶级矛盾B.外来物种促进南方开发C.尝试近代化致耗资巨大D.西方民主观念得到传播17 .在资政新篇一书中,洪仁讦简略地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国强兵的情况,主张太 平天国不要再走传统的老路。在发展生产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发展交通,开 采矿藏,立邮局,办报纸,设医院等等。这说明()A.革命阶级局限性发生转变B

38、.西学东渐进一步发展深化C.开明政策得到了广泛实践D.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18 . 1898年3月,英、德两国在赫德帮助下战胜俄、法集团,与清政府签订了续借英德洋款 合同。合同规定:清政府向英、德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四厘五,45年还清,除以关税 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借款合同的签订()A.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反映英德根本利益一致C.开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 .有学者认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千年历史是黑暗的皇权专制的历史”“国 民性需要改造”“个人解放”“民主科学”等“母题”已经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将其“扩大化”为一场社

39、会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维新变法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B.五四运动植根于思想启蒙的传承C.辛亥革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嫁变D.新文化运动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20 . 1931年通过的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草案,提出了没收地主、富农全部 土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土地政策调整 为没收富农出租的土地,保留其自己经营的土地、商业和其他财产。这种调整()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 . 1947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村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毛

40、 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 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信中现象()A.表明中国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B.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C.说明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革命D.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22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B.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坚定性C.它正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D.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想性23 .十月革命后,针对土地法令中包含的“平分土地”的方针,列宁解释说:“土地平均 使用不过是达到完全的社会主

41、义的一种过渡办法。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在选择过 渡办法的时候,必须向被剥削劳动农民小农让步,只要这些办法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据 此可知,列宁()A.意在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B.欲瓦解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C.试图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24 .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 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九二共识”写进 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由此可见,“九二共识”()A.得到两岸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同B.是两岸关系解冻和发展的关键C.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至关重要D.是共产

42、党一贯坚持的施政方针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 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 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 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 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 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 私塾非常常见,也最

43、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 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 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 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 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 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 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

44、教育对于个人 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 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 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 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 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三、材料解析题(本大

45、题共3小题,共38.0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 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材料二: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 G. Creel顾立雅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 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1)指出材料一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

46、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 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 别说明理由。27.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 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 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 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

47、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 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 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 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 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 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 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和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