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共10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33002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共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概说】面瘫是一侧或两面颊筋肉纵缓不收的一种病症。由于外观显现口眼斜,所以中医叫“口眼斜”。本病属于中风病的范畴。由于它为针灸临床常见,所以接诊的面瘫病人多是用其它方法无效才来求治于针灸,其证型较多,诊治又较为复杂,故将本病设为专章来交流。 灵枢经筋篇记载:“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颊移口;有热则筋弛,不胜收故僻。”对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地作了记述。医部全录云:“凡半身不遂者,多属于阳

2、明经病。”明确指出无半身不遂单见口眼斜者,乃阳明经之僻。从经脉的循行和经筋的要布来看,本病多位于手阳明、足少阳、阳明之经脉及经筋。其病因除风寒外袭多见外,还有肝胆火逆,阳明热盛及热胜风动等。均与以上三经有关。因此,临床多取此三经有关腧穴施治。 本病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类。中枢性面瘫,可因脑血管疾病和脑肿瘤所引起。本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瘫。外伤性面瘫也在其内。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和转归,而归纳有内寒阻络、风热侵袭、阳明热盛、热胜风动、肝胆火逆、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以及瘀血阻络等证型。我们就上述风个证型进行来讨论交流。【辩证施治】面瘫一般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

3、时发现一侧(或两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鼓颊、皱眉、蹙额、露齿等动作,眼睑不能闭合,迎风流泪,额纹消失,病侧肌张力减低,口角,被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因口轮匝肌和颊肌瘫痪,所以说话漏风,不会吹气,口角流涎,进食常嵌在齿颊之间。少数病人初起时同侧耳内、耳后及面部先有轻度疼痛(或热痛),多见于面神经炎;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听觉过敏等。 或病程延长,恢复较慢,患侧面肌痉挛而嘴角反向向病侧,称为“倒错现象”,并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板不舒的感觉。 少数病例,病前患侧耳内、乳突部或侧头部有明显的疼痛,不论同时存在血压高低与否,若不首先治痛(多属于面神经炎)或清热止痛

4、,一意只治面瘫,面瘫难以治愈。 本病的治疗,首先辩证,实证以祛邪通络为主,邪祛正自安。久之必有全身或患部虚的症状,方能施补。有全身症状者,辩证取穴,配补患野腧穴;无全身症状者,患野取穴,施补或先少泻后多补之法。1、 风寒阻络型(多见初期)主证:起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歪向健侧,不会做蹙额、皱眉、吹气、鼓颊动作,患侧眼睑不能闭合,迎风流泪,说话漏风,语言不清,或进食常嵌在齿颊之间。患处畏风寒,得暖则舒。舌苔薄白,脉浮。一般无外感表证。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取穴:取健侧灵骨、大白(温阳散寒)配以患侧动气针法,再配取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针泻曲池(祛风散寒)和患野的太阳、下关(加灸)、颊车

5、(加灸),或加泻迎香、四白或阳白等穴。若无艾条,下关和颊车穴可快速捻泻,令局部发热,或配烧山火手法。 若属血虚受风者,可补三阴交,泻曲池和患野腧穴,养血祛风、舒筋活络。刺血:耳背耳尖、患侧口颊内侧瘀点刺血。操作:先取健侧灵骨、大白、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合患侧动气针法,一边行平补平泻一边活动患侧。半小时后针泻曲池和患野的穴位。针灸后加以刺血效果更佳。2、 风热侵袭型(多见初期)主证:发病急速,一侧面部瘫痪,歪向健侧,说话漏风,语言不清,口角流涎,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结膜充血,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不会作鼓、吹气、皱眉、蹙额活动。面赤,舌苔薄黄或薄白,脉象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舒筋祛邪取穴

6、:先取穴侧健的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合动气针法;再患侧针泻合谷和面部有关腧穴。若患侧乳突部先有或伴有轻度疼痛者,必须配泻翳风以清宣郁热。刺血:患侧口颊内瘀点刺血,耳背耳尖刺血。案例:风热侵袭型:主诉:男、49岁、面瘫已五天。前5-15天,患感冒发烧头痛。感冒治愈后,出现两侧面颊活动不得,张口无力,口唇不能闭合,咀嚼不随,下唇失灵,进食常嵌在两侧颊齿之间,舌肌活动不利,咽下无力,语言不清,无力吸允流质食物,两睑不能闭合,流溢热泪,头部发热。外观双侧面肌麻痹,舌暗淡红,无苔。舌体胖,舌尖不能伸出接触上下口唇,脉象浮数。辩证:风热之邪,侵袭面络,邪气反缓之双侧面瘫证候。治则:疏风清热、宣畅面络。取穴:一

7、诊:针泻合谷、内庭、风池、三阴交。其风池穴针感达于眼睑部。共奏疏风行血,清宣阳明之效。 二诊:两眼流泪及头部发热减轻,眼睑已能闭合,自觉心里舒服,言语清楚,仍下唇活动不利,口唇闭合不紧。针穴手法跟第一次一样,加泻承浆穴通调唇络。 三诊:头部发热及两眼流泪治愈,下唇活动较好。针泻合谷疏风清热,针泻患野的鱼腰、地仓、承浆,通调面络。 四诊:眼睑闭合不紧,下唇已能活动,能作吹哨动作。针穴手法同前三次一样,减鱼腰穴。 五诊、六诊,仅下唇微觉不舒,其他症状治愈,取穴手法同四诊一样。 七诊,近几天口眼歪斜,左侧百瘫治愈,右眼流溢热泪,不会作吹哨运动,咀嚼障碍,言语不清,舌绛,脉象浮数。针泻右太阳,地仓、颊

8、车、风池、祛风散邪,通畅面部经络。九诊:右侧面瘫减轻,针泻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合谷。十诊:外观面瘫已不明显。针泻右地仓、合谷和承浆。后又针了一个疗程全部治愈。3、 阳明热盛型(多见于初期或面神经炎)主证:起病较快,一侧面部瘫痪,歪向健侧,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 耳下腮部疼痛,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溢热泪,不能作吹气、鼓颊、露齿、皱眉 动作,额纹消失,甚至说话漏风,语言不清,口角流涎,进食易嵌在齿颊之间,口渴欲饮。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治则:清泻阳明热邪、通调面络。取穴:先取健侧的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合患部动气针法,半小时后针泻合谷、内庭或解溪,配泻面部有关腧穴。若伴有便秘者,加

9、泻足三里;耳部腮部痛者,必须加泻翳风(加泻在患野取穴的处方中)。刺血:耳尖耳背、患部口颊内瘀点刺血。病例:女、28岁。患口眼斜已8天。18天前开始右侧齿痛、咽干、口渴,数天合出现右侧面瘫,面部麻木烘热,右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咀嚼障碍,食物从口角流出,不会作皱眉、鼓颊、吹风等动作,言语略有不清,右侧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舌红苔黄,脉象沉数。辩证:阳明热盛、热郁面络之面瘫证候。治则:清泻阳明热邪,宣畅面络。取穴与效果:一诊先取健侧的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合动气针法。半小时后针泻合谷、内庭,清泻阳明热邪。二诊:针泻右翳风、颊车、下关、太阳、清宣面络。三诊:右眼流泪减轻,针泻合谷、内庭。四诊:取穴手法

10、同二诊一样。五诊、七诊同一样取穴治疗。六诊,右侧面颊明显减轻,口已不渴。针泻右下关、颊车、地仓、太阳。八诊:咀嚼已较灵活,食物已不从口角流出,右眼闭合较好,说话清楚、蹙额、皱眉、鼓颊等动作近于正常、齿痛、咽干已愈。针泻右下关、颊车、太阳、地仓。九诊同一诊一样治疗。十诊基本治愈。刺血:耳背耳尖、口颊内刺血。按语:手足阳明经脉经循行于面。本例始因胃热炽盛,故首先出现齿痛、咽干、口渴;断而阳明热邪循经上扰,热郁面络,故而数天后出现面瘫,面肌麻木烘热;舌红苔黄,脉象沉数,为内热之证。施用清泻阳明邪热之针,针泻手阳明经的合谷和足阳明经的内庭,以治其本,针泻面部腧穴,宣畅络以治其标。辩证取穴与患野取穴交替

11、施凼,标本兼治,十诊治愈。合谷与内庭配伍,具有白虎汤之效。4、热胜风动型:(多见于初期或中期,或见于面神经炎)。主证:起病较快,患侧面部瘫痪,局部觉热感紧感时觉轻微擞动,先有或伴有耳 后近风池穴处疼痛,或痛向侧头部,患侧目赤,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不能作皱眉、鼓颊、吹气、露齿、蹙额等动作,鼻唇沟变浅。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治则:清热熄风、舒筋活络。取穴:健侧的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合患部动气针法;针泻合谷、太冲清热熄风,与泻患野有关腧穴的舒筋活络之法,交替施治。刺血:耳尖耳背、患侧口颊内刺血。病例:男、46岁,患口眼斜已10天。十天前开始左侧乳突部痛,继而左侧面肌瘫痪,又觉紧强板滞、抽动

12、不舒,眼睑闭合不全,干涩流泪,鼻唇沟变浅,不会作皱眉、鼓颊及吹风活动,咀嚼障碍,舌肌略偏向右侧,言语略有赛涩。口苦,左侧乳突和下颔及耳根上缘作痛。舌心薄黄,脉数。辩证:热胜风动,上扰面络,邪气反缓之面瘫证候。治则:清热熄风,舒筋活络。取穴:取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配动气针法,半小时后针泻合谷、太冲与患野的太阳、颊车、地仓、下关、交替施治。刺血:耳背耳尖、患部口颊内瘀点刺血。效果:二诊后,面部紧强板滞减轻;四诊后,咀嚼较为灵活,耳部前后仍痛;七诊痊愈。按语:本例面瘫,兼见患侧乳突,下颔及耳根上缘疼痛,口苦、脉数,知心薄黄等,则属于面神经炎的征象。又有面部紧强、抽动之风动表现。故辩为热胜风动,上扰面

13、络,经筋失调之面瘫证候。故而施用清热熄风,舒筋活络以治其标之法,交替施治,七诊告愈。此例是面神经炎导致的面瘫。5、 肝胆火逆型(多见于初期及面神经炎)主证:起病较快,患侧面部瘫痪,眼睑不能闭合,流泪,目赤,不会作皱眉、蹙额,鼓颊、吹气等动作。先有或伴有患侧风池穴压痛、侧头痛,耳鸣耳痛。伴有口苦,易怒,面赤目赤等。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则:清胆泻火,平肝熄风,通调面络。取穴:针泻合谷、太冲、丘墟,针泻患野腧穴及风池(或翳风),交替施治。病例:男、18岁,患 面瘫已1个月。一个月前,开始右侧耳后疼痛,继而出现右侧侧头部(足少阳经循行处)痛,右侧面瘫,口角向左歪斜,眼睑不能闭合,溢出热泪,咀嚼障碍,

14、食物易从口角流出,说话不清,皱眉、鼓颊、蹙额动作均不能完成,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苦、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曾用中药治疗效果不好。辩证:肝胆火逆,上扰头面,邪气反缓之面瘫证候。治则:清降肝胆之火,宣畅面部经脉。取穴:针泻丘墟、太冲、合谷清降肝胆之火,与针泻患野的颊车、下关、地仓、太阳等通经活络散邪之法,交替施治。刺血:胆俞、肝俞,患侧口颊内侧瘀点刺血。效果:四诊后,头痛、耳后疼痛和面瘫有所减轻;十一诊后,面瘫明显减轻,头痛、耳痛等基本治愈,十四诊痊愈。按语:本病系肝胆火逆,扰及头面经络之面瘫证候。故首先出现患侧耳后及侧头部痛,继而出现面瘫;其口苦、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和脉象弦数等

15、,及属肝胆有热之征。故针泻丘墟(清胆,清宣少阳经气)、合谷(清宣阳明经脉),太冲(平肝、舒筋),辩证取穴,清阳明之热肝胆之火以治其本,与针泻患野腧穴,祛邪通经活络以治其标。两方交替施治,标本兼治而收效。6、 气血亏虚型(多见于中期或后久治不效的)主证:患病日久,患侧面部肌肉纵缓不收,眼睑松弛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面颊及颏部肌肉下垂,口角流涎,说话漏风,语言不清,进食易嵌在颊齿之间,吹气、皱眉、蹙额、鼓颊动作无力。伴有气短心跳,头晕,精神疲倦后面肌纵缓更为明显等症状。面色萎黄,脉象细弱。治则:补益气血,健壮筋脉。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与针补患野腧穴健筋脉之法,交替施治。若属于标实者,患野

16、腧穴改用泻法或先泻后补之法。病例:男、60岁、患口眼歪斜已5个月。因劳动出汗受风而得。左侧面瘫向右侧歪斜。左眼不能闭合,迎风流泪,口向右侧歪斜,不能作皱眉、蹙额,鼓颊等动作,咀嚼障碍,进食易从口角流出。在当地用土单方治疗无效。服用中药祛风散寒多剂反而加重。并出现左侧面肌松弛,口角下垂。因久服中药又出现饮食减少,身困乏力,欲睡嗜卧,精神不振,头晕眼花,动则气喘汗出,心悸心跳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沉弱.辩证: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面瘫证候。治则:补益气血,健筋壮虚。取穴:针治20次。其中四、七、十,针下关,太阳、颊车、地仓、四白,先少泻后多补之法外,其余诊次针补合谷、三阴交。效果:三次后全身沉困乏力

17、,头晕眼花和动则气喘、汗出等有所减轻,饮食增加;七诊后,面瘫减轻;十三诊后,面瘫及其伴有症状基本治愈;十诊后痊愈;十九、二十巩固疗效。按语:本例患者年已花甲,抗病力差,卫外不固。因劳动汗出,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而得,复因治疗不当,面瘫复重。服药伤及胃腑,则饮食减少;气血耗伤,则见动收气短、汗出,欲睡嗜卧,头晕眼花,身困乏力等虚亏症状;舌脉的改变,属于虚亏之征;面肌松驰,口角下垂,乃属功能失常,筋脉失用之故。所以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类似八珍汤之效,治其本。取患野腧穴祛邪为辅主扶正为主,以直接调补面络。患野取穴为辅、辩证取穴为主,采用扶正治本之法而收效。7、 中气不足主证:患病日久,患侧面部

18、肌肉纵缓不收,眼睑松弛闭合不全,泪液时下,面颊、额肌、眼睑、颏部肌肉下垂,口角流涎,说话漏风,言语不清,进食易嵌在颊齿之间。伴有气短乏力,四肢困倦,腹胀便溏,饮食减少,劳倦后面肌纵缓更甚等症状。面色萎黄,唇色淡红,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治则:补中益气,健壮筋脉。取穴:针补合谷、足三里补中益气,与补患野有关腧穴健壮筋脉之法,交替使用。若属虚中挟实者,患野腧穴改用先泻后补之法。8、 瘀血阻络型(多见于面部外伤或脑外伤)主证:患侧面部肌肉纵缓不收。眼睑松弛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或见面肌隐痛、麻木、面肌及眼睑活动不灵,说话漏风、语言清等。也有因损伤部位不同,有患侧面部上半部歪斜严重或有下半部严重者。一般来

19、说患病时多属实,患病日久多属虚。治则:祛瘀通络。取穴:针泻患处有关腧穴。若病久面肌松弛,上方改用补法或先泻后补之法。若患病日久出现气血亏虚症状者,以气血亏虚型面瘫治之。若出现气虚血瘀者可用面部董氏奇穴玉火穴、鼻翼穴,加针补合谷泻三阴交,配泻或补患处有关腧穴。 另外,本病患处取穴,多取患侧下关、颊车、太阳、地仓等穴。不能皱眉加阳白;上下口唇活动不便者加人中、承浆;耳后痛者加泻翳风;耳痛或耳鸣明显者加泻听会或耳门穴;鼻唇沟平坦加泻迎香;下眼睑拘急或弛缓者,加四白穴;侧头痛加泻风池穴(要使针感走达侧头部);人中沟歪斜或并见流涎者加人中。其中所加人中、承浆、迎香、四白,是仅分别遗留症状时取治,虚补而实

20、泻。 刺血:此症状的病人在患侧太阳与患侧口颊内刺血特效。面瘫传300余年的面治神经麻痹特效方我曾从父亲处得陆氏歪嘴方,系江南名医陆银华先生传300多年的秘方,运用于临床,无不得心应手,现介绍如下。内服配方:羌活、防风、藁木,荆芥穗各9克,川芎、天麻各12克,白僵蚕、白附子、露蜂房各6克,蝉衣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外敷配方:斑蝥1只炒干研末,紫皮大蒜3瓣,去外壳并捣烂制成2个小药饼。用时取1个药饼敷于患侧颊车穴上,外以纱布、橡皮胶固定,待贴药处有瘙痒感即可拿去。注意撕胶布要轻些,以免碰破敷药处的水疱。水泡不能刺破,任其自动消失。如不慎溃破,可外涂龙胆紫液,以免感染发炎。如患侧眼睛不能自动自由闭合,则在患侧太阳穴上敷一药饼,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上。 绝大多数病例用药一次即可见效或痊愈。少数病例症状消失后患部仍有麻木及不灵活质之感,内服中药补阳还五汤13剂即可。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