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5-间套作.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3123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学5-间套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耕作学5-间套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耕作学5-间套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学5-间套作.ppt(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耕作耕作学学Chapter 5Chapter 5间套作间套作Intercropping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Section 1Section 1 间套作的意义及其发展间套作的意义及其发展1 1、单作、单作(Sole croppingSole cropping)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净种、清种、纯种或平作。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净种、清种、纯种或平作。生产上最常见的种植方式;生产上最常见的种植方式;优缺点优缺点:作物单一,只有种内关系;作物单一,只有种内关系;环境条件和生育

2、进程一致;环境条件和生育进程一致;便于管理和机械化作业;便于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对空间和时间利用不充分。对空间和时间利用不充分。1.1 1.1 间套作的概念间套作的概念 条状间作条状间作 带状间作带状间作2 2 间作间作(Row intercroppingRow inter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分条状(直行)间作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分条状(直行)间作和带状间两种。和带状间两种。耕作学耕作学 第四章第四章 复复 种种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

3、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耕作学 第四章第四章 复复 种种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n同一生长期的作物,作物间的共生期至少超过其同一生长期的作物,作物间的共生期至少超过其中一个作物全生育期的中一个作物全生育期的2/3或一半;或一半;n复合群体,作物多样性;复合群体,作物多样性;n成行或成带分布;成行或成带分布;n不便管理和机械化;不便管理和机械化;n集约利用空间。集约利用空间。n林农(农林)间作,又称多层作林农(农林)间作,又称多层作n乔木乔木/灌木灌木/草本,果树草本,果树/作物作物耕作学 第四章第四章 复复 种种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

4、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分布不规则;分布不规则;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行内或隔行种植、撒播不便分别管理不便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和生育进程要基本一致。和生育进程要基本一致。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3 3 混作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Mixed intercropping)混作与间作都是是集约利混作与间作都是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不增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不增计复种面积。主要区别是计复种面积

5、。主要区别是作物在田间排列分布是否作物在田间排列分布是否有规则有规则4 4 套作套作(Relay cropping)(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两种以上作物两种以上作物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不超过每一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或前后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不超过每一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或2/32/3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利用率高;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复种指数提高

6、。复种指数提高。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套作套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5 5 立体种植立体种植(multistoreymultistorey cropping)cropping)立立体体种种植植有有两两种种含含义义,狭狭义义的的立立体体种种植植是是指指在在同同一一农农田田上上,两两种种或或两两种种以以上上的的作作物物(包包括括木木本本)从从平平面面、时时间间上上多多层层次次地地利利用用空空间间以以提提高高生生产产能能力力的的种种植植方方式式,其其主主要要特特点点一一是是由由多多物物种种构构成成复复合合群群体体,二二是是多多层层次次地地立立体体利利用用空

7、空间间资资源源,因因此此狭狭义义的的立立体体种种植植实实际际上上是是间间作作、混混作作、套套作作的的总总称称。广广义义的的立立体体种种植植还还包包括括山山地地、丘丘陵陵、河河谷谷地地带带的的不不同同作作物物沿沿垂垂直直高高度度形形成成的的分分梯梯度度分分层层次次的的立立体体种种植植组组合合,如如半半湿湿润润地地区区低低山山丘丘陵陵常常见见的的山山顶顶种种树树(林林)、山山腰种果(草)、山脚种粮(菜)的种植模式。腰种果(草)、山脚种粮(菜)的种植模式。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6 6 立体立体种养种养(multistorey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

8、ising)cropping and raising)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种植和养殖在一起分层利用空间的生产模式;或在同一水体鱼类种植和养殖在一起分层利用空间的生产模式;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生产模式。前者如(甘)蔗下种菇(食用菌)、稻田养鱼等,后生产模式。前者如(甘)蔗下种菇(食用菌)、稻田养鱼等,后者如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等。立体种养是在立体种植基者如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等。立体种养

9、是在立体种植基础上加入了养殖的内容,是立体种植向更广阔领域发展的结果,础上加入了养殖的内容,是立体种植向更广阔领域发展的结果,其共同之处是充分生物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和充分其共同之处是充分生物间的协调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和充分利用时间资源,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利用时间资源,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7 7、多熟种植、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国际上通用,含复种,套作,间作,混作国际上通用,含复种,套作,间作

10、,混作通过多种作物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程度通过多种作物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程度1 1 增产作用增产作用 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混、套作较单作有显著的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混、套作较单作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增产作用。1.2 1.2 间套作的作用间套作的作用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土地当量比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and Equivalent Ratio,LERLER)为了获得与间、混作中为了获得与间、混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在相同栽管条件下所需各个作物单作面积之和,即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在相同栽管条件下所需各个作物

11、单作面积之和,即土地当量比等于各间混作作物的单产与其相应单作单产的比值之和土地当量比等于各间混作作物的单产与其相应单作单产的比值之和 。Y Yiiii为间作物单产,为间作物单产,Y Yisis为净作单。为净作单。LER1LER1 1增产。增产。玉米玉米花生花生净净作作7327732748334833间间作作1 15592559220142014间间作作2 23229322938043804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2 2 增效作用增效作用 3 3 稳产保收稳产保收 复合群体稳定性增强,病虫和逆境的抗性增强。复合群体稳定性增强,病虫和逆境的抗性增强。4 4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

12、展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历史悠久。历史悠久。面积不断扩大面积不断扩大 分布范围广分布范围广类型和方式多样化类型和方式多样化 粮粮、粮棉、粮油、粮菜、粮饲、粮烟、粮药、林粮、果粮等粮粮、粮棉、粮油、粮菜、粮饲、粮烟、粮药、林粮、果粮等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1.3 1.3 间、混、套作的发展间、混、套作的发展1 1 我国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我国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2 2 世界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世界间混套作的发展概况 1.4 1.4 间、混、套作的问题间、混、套作的问题 操作管理不方便!操作管理不方便!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

13、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Section 2Section 2 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的效益原理2.1 2.1 植物群体的组成及其建立原理植物群体的组成及其建立原理 1 1 群体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群体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同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同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相互争夺环境因(素)子的现象,分种内和种间竞争相互争夺环境因(素)子的现象,分种内和种间竞争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因(素)子的现象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因(素)子的现象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14、套套 作作2 2 不同群体的特点不同群体的特点 形形态态、环环境境、措措施施的的一一致致性性;只只有有种种内内竞争;群体大小和光能利用的有限性。竞争;群体大小和光能利用的有限性。形形态态、环环境境、措措施施的的差差异异性性;空空间间层层次次性性与与时间演替性;种内与种间竞争并存。时间演替性;种内与种间竞争并存。A A多增多增B B少减少减 A A增产增产B B增产增产 A A少增少增B B多减多减 A A减减B B减减3 3 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空间生态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空间生态位,位,J.Grinell,1917J.Grinell,1917)有机体在

15、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营养生态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营养生态位,位,C.Elton,1927C.Elton,1927)生物需要的生态因子的适宜生存范围,(空间、营养、时间、关系等综合生生物需要的生态因子的适宜生存范围,(空间、营养、时间、关系等综合生态态位,位,G.E.Hutchinson,1957G.E.Hutchinson,1957)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生活周期时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的时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的综合要求综合要求或或适应适应特性特性 生态位理论启示生态位理论启示同样生态位的生物种以竞争胜败告终同样生态位的生物种以竞争胜败告终存

16、在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生物必有生态位差异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生物必有生态位差异 与生态位理论接近的是高斯定律,即消除竞争原理。与生态位理论接近的是高斯定律,即消除竞争原理。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是建立人工复合群体的理论基础,合理的间混套作就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是建立人工复合群体的理论基础,合理的间混套作就是要运用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发挥群体增产作用。是要运用生态位理论与高斯定律发挥群体增产作用。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2.2 2.2 间套作群体在空间上的竞争与互补间套作群体在空间上的竞争与互补 1 1 作物的群体结构与光的分布作物的群体

17、结构与光的分布 植物群体内的相对光强自上而下呈指数函数递减,基本上遵循植物群体内的相对光强自上而下呈指数函数递减,基本上遵循BeerLambertBeerLambert定律,可以群体消光系数表示:定律,可以群体消光系数表示:式中:式中:I I表示表示F F层叶的水平光照强度;层叶的水平光照强度;I I0 0表示群体冠层表面的光强;表示群体冠层表面的光强;K K为消光系数;为消光系数;F F为群体自上而下的累积叶面积指数。为群体自上而下的累积叶面积指数。或或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叶片较狭长、直立的禾本科作物群体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叶片较狭长、直立的禾本科作物群体的K K值为值为0.30.30.7

18、0.7,而豆科等叶片较宽而呈水平配置的作物群体的,而豆科等叶片较宽而呈水平配置的作物群体的K K值为值为0.71.50.71.5。依据门司和佐伯的计算,水平叶与垂直叶接受光量的比值为依据门司和佐伯的计算,水平叶与垂直叶接受光量的比值为0.44:10.44:1 形态互补形态互补高与矮、圆与尖、直与平、高与矮、圆与尖、直与平、早与晚早与晚适当增大群体和适当增大群体和LAI;改变受;改变受光姿态。光姿态。特性互补特性互补喜光与耐荫喜光与耐荫竞争竞争种内和种间竞争并存;种内和种间竞争并存;高位作物影响矮位作物高位作物影响矮位作物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2 2 空间上光的互补与竞争空

19、间上光的互补与竞争 3 3 空间上空间上COCO2 2的互补与竞争的互补与竞争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通风增加通风增加COCO2 2供应。据矢吹万寿等研究(供应。据矢吹万寿等研究(19741974),水稻群体光合),水稻群体光合作用与风速有如下关系:作用与风速有如下关系:P=KUav0.70.8P=KUav0.70.8 式中,式中,P P是群体总光合速率,是群体总光合速率,UavUav是群体内风速,是群体内风速,K K是常数。是常数。单作时,田间植物高矮一致,茎叶在空中的分布相同,因此通单作时,田间植物高矮一致,茎叶在空中的分布相同,因此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差,在高肥水、高

20、密度条件下尤其如此。风透光条件比较差,在高肥水、高密度条件下尤其如此。采用高、矮杆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采用高、矮杆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风透光的风透光的“走廊走廊”,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加速,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加速COCO2 2的交流。的交流。2.3 2.3 间混套作群体在地下部的互补与竞争间混套作群体在地下部的互补与竞争 形态上形态上l根系入土深度、分布范围的差异(根系入土深度、分布范围的差异(P66P66表表3-13-1)特性上特性上l需肥特性、需水特性上的差异需肥特性、需水特性上的差异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在营养上的异质互补作用最突出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在营

21、养上的异质互补作用最突出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2.4 2.4 间混套作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间混套作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不同作物的播栽期和生育进程有差异,导致最大不同作物的播栽期和生育进程有差异,导致最大LAILAI出现的时间不同出现的时间不同而互补,特别是套作。而互补,特别是套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套作也存在着前后茬作物争季节的矛盾,特别是共生期间竞争较为突出,套作也存在着前后茬作物争季节的矛盾,特别是共生期间竞争较为突出,而且前后作的竞争不均衡。而且前后作的竞争不均衡。2.5 2.5 间混套作群体内生物间的竞争与互补间混套作群体内生

22、物间的竞争与互补 1 1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势和边行劣势 边际效应是边行植株与中间边际效应是边行植株与中间植株相比,具有更大(好)植株相比,具有更大(好)或更小(差)的营养空间和或更小(差)的营养空间和地下部的营养面积所致,是地下部的营养面积所致,是植株在地上部(空间上)与植株在地上部(空间上)与地下部竞争的结果。地下部竞争的结果。边行优势的大小和范围与作物种类、品种、地力条件、种植方边行优势的大小和范围与作物种类、品种、地力条件、种植方式和栽培

23、水平有关。式和栽培水平有关。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表表5-1 5-1 麦麦/玉套作不同(玉米)预留行宽度下小麦各行的产量百分率玉套作不同(玉米)预留行宽度下小麦各行的产量百分率(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19821982)预预留行留行宽宽度度 50.0cm 66.7cm 100.0cm 133.3cm 50.0cm 66.7cm 100.0cm 133.3cm 边边 行行 130.3 139.0 151.8 171.7130.3 139.0 151.8 171.7第第2 2行行 105.2 103.4 104.2 110.3 105.2 103.4 104.2 110

24、.3 第第3 3行行 99.4 104.8 102.1 109.099.4 104.8 102.1 109.0第第4 4行行 99.4 104.8 101.4 104.899.4 104.8 101.4 104.8中中 行行 100.0 100.0 100.0100.0 100.0100.0 100.0100.0注:麦注:麦带为带为1010行,行距行,行距为为23.3cm23.3cm,中行平均,中行平均产产量量为为5300kg/hm5300kg/hm2 2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矮杆作物边行劣势的大小也因作物种类和品种而异矮杆作物边行劣势的大小也因作物种类和品种而异 表表

25、5-2 5-2 不同作物与玉米不同作物与玉米间间作的作的边边行效行效应应*(沈阳(沈阳农农学院,学院,19711971)作物种作物种类类 边边1 1行行 边边2 2行行 中中间间行行 测测定点数定点数大大 豆豆 93.4 93.4 96.8 103.0 1 96.8 103.0 1谷谷 子子 49.749.7 80.1 91.0 1 80.1 91.0 1花花 生生 67.667.6 83.0 85.0 6 83.0 85.0 6甘甘 薯薯 61.261.2 73.9 81.0 2 73.9 81.0 2棉棉 花花 36.836.8 55.7 71.0 2 55.7 71.0 2马铃马铃薯薯

26、86.3 100.2 99.7 386.3 100.2 99.7 3*以单作产量为以单作产量为100%100%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对等效应(对等效应(AllelopathyAllelopathy)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期间,其地上部和地下部)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期间,其地上部和地下部通过向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而影响其周围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通过向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而影响其周围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这种影响有的是有利的,称为正对等效应,有动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这种影响有的是有利的,称为正对等效应,有的则是不利的,为负对等效应。的则是不利的,为负

27、对等效应。间混套作对对等效应的利用有两方面:一是利用一种栽培植(作)物对间混套作对对等效应的利用有两方面:一是利用一种栽培植(作)物对另一栽培植(作)物生长发育的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二是利用一种作另一栽培植(作)物生长发育的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二是利用一种作物产生的分泌物抑制对另一种作物有害的生物如病菌、害虫,或促进这物产生的分泌物抑制对另一种作物有害的生物如病菌、害虫,或促进这些有害生物的天敌繁殖,从而减轻其病虫害,这是一种间接作用,但应些有害生物的天敌繁殖,从而减轻其病虫害,这是一种间接作用,但应用效果较好,用效果较好,2 2 对等效应对等效应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28、茴香茴香蚜虫等蚜虫等芹菜芹菜纹白蝶等纹白蝶等大蒜大蒜蚜虫等蚜虫等薄荷类薄荷类纹白蝶、潜蝇类、黄条叶蚤、蚜虫等纹白蝶、潜蝇类、黄条叶蚤、蚜虫等鼠尾草鼠尾草纹白蝶等纹白蝶等金盏花金盏花蚜虫、线虫、夜蛾等蚜虫、线虫、夜蛾等波斯菊波斯菊多数种类害虫多数种类害虫苦艾草苦艾草纹白蝶、黄条夜蚤、蚜虫、粉虱纹白蝶、黄条夜蚤、蚜虫、粉虱万寿菊万寿菊土中线虫、夜蛾幼虫、温室粉虱等土中线虫、夜蛾幼虫、温室粉虱等结球莴苣结球莴苣黄条叶蚤等黄条叶蚤等辣椒辣椒蚜虫、蓟马、螟虫等蚜虫、蓟马、螟虫等矮牵牛矮牵牛蝇类、蚜虫、浮尘子蝇类、蚜虫、浮尘子作物作物 驱避害虫驱避害虫 表表 部分作物的趋虫效应部分作物的趋虫效应 耕作学耕

29、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3 3 补偿效应与抗灾作用补偿效应与抗灾作用 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以及提高整个群体抵抗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以及提高整个群体抵抗旱、涝、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这种作用(效应)可称为补偿补效应或旱、涝、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这种作用(效应)可称为补偿补效应或抗灾作用。抗灾作用。间混套作减轻作物病虫草害的原理除前述对等效应外,还有群体生间混套作减轻作物病虫草害的原理除前述对等效应外,还有群体生态效应、态效应、屏障效应屏障效应。不合理的间混套作也可能加重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这种效应可称不合理的间混套作也可能加重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这种

30、效应可称为致害效应,其原因有负对等效应、互传效应和生态效应等。为致害效应,其原因有负对等效应、互传效应和生态效应等。合理的间混套作也可以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抗灾和避合理的间混套作也可以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抗灾和避灾作用,其原理是多方面的,总的可概括为两种:抗逆互补效应和播灾作用,其原理是多方面的,总的可概括为两种:抗逆互补效应和播差期效应(差期效应(下图下图)。)。间混套作中一种作物为另一种作物起了机械的支持作用,也是一间混套作中一种作物为另一种作物起了机械的支持作用,也是一种补偿作用(效应)。种补偿作用(效应)。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这是缓和作物间竞争

31、,充分实现互补的基础。利用生态位理这是缓和作物间竞争,充分实现互补的基础。利用生态位理论。达到论。达到“分层利用空间,延续不断利用时间,均稳利用营养面分层利用空间,延续不断利用时间,均稳利用营养面积,趋利避害,各取所需积,趋利避害,各取所需”之目的。之目的。1 1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株型上株型上高杆与矮杆高杆与矮杆(下图)(下图)、稀植与密植;、稀植与密植;叶型上叶型上直立与水平、宽叶与窄叶、单子叶与双子叶、紧凑型与松散型;直立与水平、宽叶与窄叶、单子叶与双子叶、紧凑型与松散型;根系上根系上深根与浅根、分布宽的与分布窄的、直根与须根;深根与浅根、分布宽的与分布窄的、直根与须根;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

32、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Section 3Section 3 间套作的技术间套作的技术3.13.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 不同带宽下间作的两种作物的适当高度差不同带宽下间作的两种作物的适当高度差(保证矮位作物接受(保证矮位作物接受8hr8hr光照)光照)(中科院农气室,(中科院农气室,1197711977)节气节气小满小满芒种芒种夏至夏至小暑小暑大暑大暑立秋立秋处暑处暑白露白露秋分秋分日期日期22/522/56/66/622/622/68/78/723/723/78/88/824/824/88/98/923/923/9 HD/BW HD/BWBWBW0.720.72

33、0.750.750.770.770.720.720.720.720.660.660.890.890.520.520.440.441.5m1.5m0.630.630.700.700.700.700.630.630.630.630.600.600.530.530.470.470.400.402.5m2.5m1.371.371.431.431.471.471.371.371.371.371.231.231.101.100.970.970.830.833.2m3.2m1.871.871.931.932.002.001.871.871.871.871.701.701.531.531.331.331.13

34、1.133.5m3.5m2.132.132.202.202.232.232.802.802.132.131.231.231.731.731.531.531.271.275.2m5.2m3.173.173.33.33.433.433.173.173.173.172.872.872.62.62.272.271.271.27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HD:高度差;:高度差;BW:带宽:带宽2 2 生育特性生育特性需光特性需光特性喜光与耐、喜光与耐、C3C3与与C4C4;需肥特性需肥特性需肥多与少、耐肥与耐瘠、耗氮与富氮、喜氮与喜磷钾;需肥多与少、耐肥与耐瘠、耗氮与富氮、喜氮与喜磷钾

35、;需水特性需水特性需水多与少、水分利用效率高与低、喜湿与耐旱;需水多与少、水分利用效率高与低、喜湿与耐旱;生育期特性生育期特性生育期长的与短的、早熟与晚熟;生育期长的与短的、早熟与晚熟;对等效应对等效应互利无害;互利无害;3 3 经济特性经济特性低效与高效、粮食与经济,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低效与高效、粮食与经济,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这是缓和作物间竞争,实现互补的重要手段。这是缓和作物间竞争,实现互补的重要手段。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取决于作物、品种和水平结构)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取决于作物、品种和水平结构)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36、套套 作作3.2 3.2 建立合理的田间结构建立合理的田间结构 1 1 密度密度 总密度增加,这是间混作增产的基本原理总密度增加,这是间混作增产的基本原理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低位作物略低或相同;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低位作物略低或相同;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副作物稍稀(肥地可适当加密);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副作物稍稀(肥地可适当加密);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2 2 带宽与行比带宽与行比 带宽带宽=种植单元内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种植单元内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 n nW=SW=Si i

37、(N(Ni i-1)+D-1)+Di i i=1 i=1W-W-种植带宽种植带宽;S-;S-作物行距作物行距;N-;N-作物行数作物行数;D-;D-作物间距作物间距;n-;n-作物数目作物数目.生产中有宽、中、窄厢等多种形式,其中宽厢便于操作,但空间利用不生产中有宽、中、窄厢等多种形式,其中宽厢便于操作,但空间利用不充分,窄厢则相反。充分,窄厢则相反。窄厢立体多熟种植与中厢带植模式比较窄厢立体多熟种植与中厢带植模式比较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3尺3尺3尺3尺0.6尺尺2.4尺尺双双30 2406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窄厢立体多熟种植与中厢带植模式比较窄

38、厢立体多熟种植与中厢带植模式比较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地点地点模式模式有效穗数有效穗数(万(万/亩)亩)穗粒数穗粒数(粒(粒/穗)穗)产量产量(kg/亩)亩)三台三台双双3010.8952.85273.324069.8455.36275.7射洪射洪双双3013.3036.78244.8240612.8138.70253.0处理处理播种期播种期3月月10日日3月月25日日4月月9日日4月月24日日双双30363.8407.3515.8512.92406395.3449.1551.7521.2%8.710.37.01.6玉米产量玉米产量表表3

39、 3 宝兴县薯玉套作行比试验结果宝兴县薯玉套作行比试验结果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处理处理马铃马铃薯薯产产量量玉米玉米产产量量两季两季总产总产量量*两季两季总产值总产值厢宽厢宽M M行比行比Kg/Kg/亩亩Kg/Kg/亩亩Kg/Kg/亩亩元元/亩亩1.51.52:22:21217.3a1217.3a64.364.3335.6ab335.6ab-6.3-6.3579.07579.0714.314.31179.19a1179.19a20.420.41.51.5盖膜盖膜2:22:21107.4a1107.4a49.549.5311.6ab311.6ab-13.0-13.0533

40、.05533.055.35.31083.38ab1083.38ab10.610.61.671.672:22:21166.7a1166.7a57.557.5302.1ab302.1ab-15.7-15.7535.45535.455.75.71096.94ab1096.94ab12.012.02.02.02:22:2907.4b907.4b22.522.5312.8ab312.8ab-12.7-12.7494.32494.32-2.4-2.4985.53b985.53b0.60.62.02.03:23:21176.9a1176.9a58.958.9265.3b265.3b-26.0-26.0500

41、.72500.72-1.1-1.11039.53ab1039.53ab6.16.11.51.51:21:2740.8c740.8c358.3a358.3a506.42506.42979.44b979.44b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3 3 行窝距行窝距等行窝距(四方蔸)等行窝距(四方蔸)宽行窄株宽行窄株宽窄行宽窄行带状间套作最好采用宽窄行,特别是高位作物。带状间套作最好采用宽窄行,特别是高位作物。间套作时的行距往往小于单作,并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带内作物的密度,间套作时的行距往往小于单作,并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带内作物的密度,增加总密度并尽可能扩大与作物之间的间距,减小种间竞争。

42、增加总密度并尽可能扩大与作物之间的间距,减小种间竞争。主要根据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和边际效应大小确定。主要根据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和边际效应大小确定。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矮位作物的耐荫程度(耐荫强行数可少些,耐荫弱,行数可多些);矮位作物的耐荫程度(耐荫强行数可少些,耐荫弱,行数可多些);主作行数可多些,副作行数可少些。主作行数可多些,副作行数可少些。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4 4 行数和幅宽行数和幅宽幅宽:每种作物的两个边

43、行相距的宽度,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幅宽: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玉米与矮位作物间作时,为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矮位作物行所占玉米与矮位作物间作时,为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矮位作物行所占地面的幅宽基本上应地面的幅宽基本上应等于玉米的株高等于玉米的株高。行距、行数和幅宽等还应当考虑机械作业的要求行距、行数和幅宽等还应当考虑机械作业的要求5 5 间距间距间距要适宜,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间距过小,作间距要适宜,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

44、面。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生产中往往出现间距偏小现象,玉米小麦套作中,间距有时仅仅生产中往往出现间距偏小现象,玉米小麦套作中,间距有时仅仅1010多多厘米。厘米。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间距的确定:间距的确定:矮位作物耐荫程度矮位作物耐荫程度 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短 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高度差高度差 高度差大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高度差大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上位作物透光性上位作物透光性 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小些,反之可大些;高大叶疏,透光好可间距

45、小些,反之可大些;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正常行距之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照两种作物正常行距之平均数确定,如玉米行距平均数确定,如玉米行距80cm80cm,大豆行距,大豆行距40cm40cm,两者间作时的间距,两者间作时的间距(80+4080+40)/2=40cm/2=40cm。南北行向南北行向单作时一般以南北行向为宜,单作时一般以南北行向为宜,以减少漏射;以减少漏射;带状间套作时以东西行向为带状间套作时以东西行向为佳,增加矮位作物照光,特佳,增加矮位作物照光,特别是低纬度地区、早晚时间别是低纬度地区、早晚时间(太阳高度角小)和中高高(太

46、阳高度角小)和中高高度差条件(高度差过大近似度差条件(高度差过大近似于高杆作物单作);于高杆作物单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6 6 行向行向 这是进一步缓和作物间竞争,实现互补的有力保障。这是进一步缓和作物间竞争,实现互补的有力保障。1 1 适时播种,提高质量适时播种,提高质量 不仅影响本作物的生育,还影响与之间套的其他作物和后作。不仅影响本作物的生育,还影响与之间套的其他作物和后作。间混作要保证平衡生长,套作要协调共生矛盾,减少前作对后作影响。间混作要保证平衡生长,套作要协调共生矛盾,减少前作对后作影响。间作:间作:矮位作物早播,高位作物晚播;主作早播,副作晚播;矮位

47、作物早播,高位作物晚播;主作早播,副作晚播;套作:套作:前作早播早收,后作适当迟播;前作早播早收,后作适当迟播;混作:混作:尽可能保证同收。尽可能保证同收。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特别是套作的后作。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特别是套作的后作。3.3 3.3 科学栽培管理科学栽培管理 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及时查苗、补苗、匀苗,保全苗、壮苗、齐苗;及时查苗、补苗、匀苗,保全苗、壮苗、齐苗;充足的肥水供应可缓解作物间对肥水的竞争;充足的肥水供应可缓解作物间对肥水的竞争;劣势作物开小灶;劣势作物开小灶;套作时前作收后及时中耕、除草、追肥,促后生育;套作时前作收后及时中耕、除草、追

48、肥,促后生育;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化学调控:降高、防倒、催熟;化学调控:降高、防倒、催熟;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2 2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3 3 及时收获及时收获成熟后及时收获,以减少对其他作物的影响。成熟后及时收获,以减少对其他作物的影响。1 1 禾豆间作禾豆间作玉米玉米+豆类豆类大豆、绿豆、花生、赤豆、蚕豆、豇豆等大豆、绿豆、花生、赤豆、蚕豆、豇豆等东北、华北、西南、苏北、安徽东北、华北、西南、苏北、安徽玉米玉米+大豆大豆东北、华北,主要模式东北、华北,主要模式玉米:大豆从玉米:大豆从1 1:1 1 或或1 1:2 2发展为发展为 2-62-6:2-32

49、-3玉米玉米+大豆大豆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花生产区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花生产区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Section 4Section 4 主要间套作类型和方式主要间套作类型和方式4.1 4.1 主要间作类型和方式主要间作类型和方式2 2 禾薯间作禾薯间作玉米玉米+甘薯甘薯山东、河北等山东、河北等玉米玉米+马铃薯马铃薯3 3 粮蔬间作粮蔬间作4 4 桐、果农间作桐、果农间作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麦田套作两熟制麦田套作两熟制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小麦小麦/棉花棉花小麦小麦/花生花生小麦小麦/蔬菜蔬菜麦田套作三熟制麦田套作三熟制小麦小麦/玉米玉米/甘薯甘薯大麦

50、大麦/玉米玉米/玉米玉米小麦小麦/玉米玉米/马铃薯马铃薯水田套作水田套作水稻水稻/小麦直播套作小麦直播套作双季稻双季稻/绿肥套播种植绿肥套播种植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4.2 4.2 主要套作类型和方式主要套作类型和方式立体种养型立体种养型水稻(萍)养鱼水稻(萍)养鱼水稻养螃蟹水稻养螃蟹蔗田食用菌种植蔗田食用菌种植林农鱼复合生产林农鱼复合生产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橡胶树茶树立体种植橡胶树茶树立体种植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4.3 4.3 立体种养立体种养稻、菇、鱼立体种养稻、菇、鱼立体种养耕作学耕作学 第五章第五章 间间 套套 作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