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692733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学科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 大溪二中 钟玲芬 长屿中学 李小君【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是真正的教学好助手。本文就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三方面作用来谈,多管齐下,营建愉悦的气氛;真情诵读,咀嚼饱满的内蕴;启发想象,表达优美的情趣,最终实现轻松教古文、美文又美读的目的。【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文教学 作用别林斯基曾说:“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 (别林斯基文学的梦想)语文教学就需要学生在美的陶冶下产生无穷的智

2、慧。古诗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传承民族文化,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古诗文以其精巧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深化的思想,睿智的哲理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征询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子都是大家脱口而出的名句。由于那些都是古代的语言,可能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而借助多媒体设备可能事半功倍。既然多媒体设备已普及社会各个角落,老师不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好地开展古诗文教学,把经典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

3、,倾听诗人的情思,感悟语言的凝练,体会古诗的神韵。本文就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架起古诗文教学的桥梁,借来多媒体这场“东风”,为古诗文教学插上精巧的双翼,实现轻松学古文、美文又美读的目的。一、多管齐下,营建愉悦的气氛-“陌上花开蝴蝶飞”纵观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文都是经典篇目,完全经得起时间的揣摩。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特别明晰,由于它好,因而它好。”优秀的古诗文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文中的优美情境,假设只依托老师语言的描绘有时是领悟不透的,而巧妙运用多媒体,绚丽的画面,艳丽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就变得可见可感。因而老师能够按

4、照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的材料,多管齐下,营建诗情画意的优美情境,处理教学重难点,实现古诗文教学的华美转身。1、画面补充,冲击视觉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表达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浸透于形象,好似亮光浸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古诗文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尤其是古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假设老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因而,老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到达以情激情的

5、目的。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假设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高,即便背诵下来,也特别难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因而教学这首诗时,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网上下载mp3格式的课文朗读,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气氛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完全置身于烂漫春色中。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此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也就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如缜

6、密的观潮,它写了钱墉江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文章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令读者蔚为大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课文紧扣“伟观”一词,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展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假设学生没有看过钱江潮涌,可能他们就无法感遭到这种“伟观”。因而,笔者就把网络上搜集到的视频材料展示给学生看,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一饱眼福。观看视频时,他们感遭到了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的胜景,也就增加了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样学习核舟记时,详细展示微雕工艺的图片,在学生唏嘘赞美声中引入文本,使学生对文

7、本中微雕技艺有直观而又鲜明的感受,加深对说明事物的理解。由此可见,多媒体的直观和方便是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2、音乐渲染,营建意境古诗文节拍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同时,音乐又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因而教学时不妨通过音乐设置情境,渲染气氛,衬托诗境,再现情境,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间隔,实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首送别诗,有老师就选用了与本

8、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来配合,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学生仿佛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西北大漠,看到:轮台下,诗人岑参与老友握手话别后,目送马儿的蹄印儿消失在曲折曲折的山路之上。而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不肯离去。因而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就完全融于愁云惨淡的边塞雪景之中,弥散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老师能够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来宾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参差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淌美。可见

9、,运用音乐渲染气氛来感受古诗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实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重的学习兴趣。3、材料拓展,有效补充“境非独景物也、喜怒爱乐亦人心中之境”,理解时代背景,是解读文本的一条好线索、一张有效“门票”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可采纳多媒体先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材料,让学生初步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当时的社会现实: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学生就像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凉等凄惨景象。之后,老师可补充描绘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

10、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补充如此的背景材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间隔,协助学生与诗人思想感情发生契合,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乐”到“忧”,对此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老师不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因觉察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而感到欢乐,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不免触景生情,再次流露出孤寂凄凉、悄怆幽邃的感情。这种

11、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写作背景是特别难理解的。可见,多媒体中辅助材料的适当展示,对课文的理解起到特别大的协助。二、真情诵读,咀嚼饱美的内蕴-“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遭到情感的陶冶。”古代诗文押韵合辙,节拍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神韵来,也并非一件易事。这时就能够借助形象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名家朗读的配乐录音,发音标准,节拍精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特别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浸透到学生内心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

12、其貌,见其行”。1、品词析句,斟酌语言古诗文除了有感情有节拍地朗读外,还要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古人用词特别讲究斟酌揣摩,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后,要体会诗句的精妙所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得绝妙,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学生不断难以理解体会,这时课件的恰当运用就处理了这一难题。教学时,老师先提征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能够交换吗?”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征询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旷,在这宽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滚滚的黄河吼叫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

13、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详细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重,他们积极观察、思索,特别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圆”字的妙处。由此可见,有时老师口干舌燥也可能无法处理的征询题,多媒体以它直观的感受轻而易举就处理了,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倾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学生感受朗读的节拍,理解文本朗读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认,显得语气坚决,态度严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隐含责备之情;“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反征询

14、语气,从本身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充满对吕蒙的关怀与期望。原文的对话纯熟后,还能够进展现代用语的对白,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上述例子可看出课前的标准范读,特别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拓展教学奠定了根底。2、咬文嚼字,追求韵律古诗文讲究平仄、押韵,有特别强的节拍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悦耳的乐曲。因而,教学古诗文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织的特别美感,即节拍感,表达韵律美、音乐美。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精确,感情充分,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建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

1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读,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妙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老师假设能发挥本人的朗读专长,按照本人对诗词的理解,融进本人的思想感情,进展配音朗读,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如此学生在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的引领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神韵,读出意趣,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能遭到美的陶冶。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才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3、化难为易,领悟技巧由于

16、时代的变化,语言的运用也在发生变化,有些被继承发扬,有些逐步消亡,特别多古诗词中的表现技巧在现代文中特别难找到。而古诗文的神韵,和它所采纳的技巧又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就需借助多媒体来协助理解。如学习诗经中的关雎时,关于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大部分学生都有些茫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几首歌。首先将流行歌曲小芳的歌词显示在屏幕上,学生有些莫明其妙又有些兴奋地跟着唱了起来:“村里有个小姐叫小芳,长得好看又仁慈,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因而笔者顺势告诉他们,这确实是对诗经中的“赋”的继承-直陈其事,学生恍然大悟。接着又在屏幕上显示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中的

17、一句“你的眼睛明又亮,好似那秋波一模样”,告诉他们这是“比”的手法;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属于“兴”,是“先言他物-鸟”,再“引出所咏之物-夫妻”,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异常爽朗,结果学生对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牢记在心,甚至在此后的练笔中还有表达。由此可见,多媒体确实能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三、启发想象,表达优美的情趣-“小荷才露尖尖角”古诗文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方式为学生制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宽阔的天地。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用富有个性的方式

18、觉察美、体验美、表达美,实现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的。1、个性吟咏,抒发情感乐记中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缺乏故长言之,长言之缺乏故嗟叹之,嗟叹之缺乏故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音乐与诗词,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古诗词凝练委婉,而且讲究平仄押韵,有特别强的韵律感,因而特别多的诗篇都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其中最有名确实实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入曲,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听李白高昂的吟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

19、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感受这是何等雄壮的境地!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这不是花间月下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个深陷于痛苦之中的灵魂强有力的怒吼!因而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选择一两首本人喜爱的古诗词,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拍,然后配上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或大声吟诵,诵出滋味;或深情演唱,唱出特色;因而也能够用直截了中选用已经谱成乐曲的旋律来歌唱,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确实是我们所熟悉的。2、调动想象,表达创意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老师在学习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

20、象,把诗的弦外之音表达出来,用本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后,老师往往会让学生按照对诗歌的理解,加上本人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由于有原先画面音乐的渲染铺垫,学生特别快就完成了一篇篇佳作。如有学生如此写道:“我渐渐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晖把我孤单的影子拉得斜长。现在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他乡已经多日,已没有往日的强健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带起地上的落叶,哗哗作响,映入视线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好似正在渐渐衰竭的老人,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大概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哇!哇!呱

21、!呱!一阵嘶哑的鸣叫擦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四周并无市俗的喧哗,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好似老母的思绪漫无下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从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暮色沉沉,黑夜就要降临了。我不禁夹紧长袍,加快脚步。我还要在天黑前多赶几步路。但是,何处又是我的归宿?我这断肠人,只能黯然失神地单独漂泊在天涯 ”这里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以描写,使大家又一次体会到了游子的思乡深情。3、字画入境,展示才情大家都说,见字如见人。同样道理,用不同的字体,表达的意境也不一样。关于不同

22、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显得方正沉稳,隶书显得凝重端庄,草书显得狂放不羁,行楷显得爽朗灵动,魏碑显得古朴淳厚;营建出的意境也不同,或悠远绵长,或悲凉凄惨,或愤懑激昂因而学习古诗词之后,老师可让学生在“文档”中选择适宜的字体表现诗词的意境,粗暴豪放的诗词可选草书或行楷,以显其激昂奔放的情感;富含哲理的诗句可选隶书,以显示其庄重深化。关于有书法功底的同学,能够要求他们在宣纸上泼墨挥毫,写出本人心中的诗歌,然后在展示台上显示,供全班同学欣赏。有些写景优美的古诗文还能够用另一种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选择适宜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幅图画。如学习竹里馆后,学生就运用了手中的铅笔描绘了

23、一幅特别写意的图景:一片竹林中,挽着发髻,一袭长衫的诗人抚着一把古琴,特别投入的状态。头顶是一轮明月,透过竹林的缝隙,留下不规则的身影。运用展示台当堂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能够极大地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而老师也可鼓舞学生在学完古诗词后,在“金山画王”里留下本人满意的作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郦道元的三峡等都有精彩的写景句,学生能够摘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句子进展绘画创作。假设能做到如此,那么优雅的书画作品,精深的诗歌散文,就会跨越时空,超脱局限,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吸收的信息量将是特别宏大的,而这些便利都来源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多媒体对语文课

24、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它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古诗文教学的单调和乏味,把经典诗文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假设把多媒体比作是西子,不管是淡妆仍然浓抹,她都为古诗文教学带来清新之风,使古诗文教学扬帆远航。【参考文献】1. 闫玉蓉。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J。新课程老师,2010年第12期2.李志明。 浅谈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7月3.殷 英。 多媒体,让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6期4.王翠玲。 古诗词教学因多媒体而精彩J。湖北教育,2011年第7-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