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训练高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语文试卷.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921326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训练高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语文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微训练高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语文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训练高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训练高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语文试卷.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第 2 页 共 10 页语文试卷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书与画,以艺术品种来说,虽然殊途, 但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却有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 一幅字也无二致。我曾误认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不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结果并不然。一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书法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具有“上下千年, 纵横万里”的经历,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又不但在使用这种文字的国家民族中如此,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并不使用这种文字的兄

2、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注意,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书法艺术所以起如此作用,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把这个“因”和画类同样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们的真正关系。 这种“因”是两者关系的内核,它 深于也广于工具、点画、形象、风格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与其说“书画同源”,不如说“书画同 核”,似乎更能概括它们的关系。有人说,这个“核”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 甚至应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索:民族的习惯和工具:许多人长久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 由于种种条 件, 使他们使用共同的工具。 共同的好恶: 无论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习染的, 在交通不便时, 久而

3、 蕴成共同心理、情调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育内容。共同的表现方法:用 某些语辞表达某些事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用共同的办法来表现某些形象, 成为共同的艺术手 法。共同的传统:以上各种习惯,日久成为共同的各方面的传统。合成了“信号”:以上这一切, 合成了一种“信号”,它使人看到甲联想乙,所谓“对竹思鹤”、“爱屋及乌”,同时它又能支配生活 和影响艺术创作。合乎这个信号的即被认为协调, 否则即被认为不协调。所以我以为如果问诗书画的共同“内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说即是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 成的“信号”。一切好恶的标准,表现的手法,敏感而易融的联想,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

4、 在本民族(或集团) 以外的人, 可能原来无此感觉,但这些“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 它的感染力 也绝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会感染别人, 或与别的信号相结合,而成为新的文化艺术品种。当这个信号与另一民族的信号相遇而有所比较时,又会发现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谓不足多余 的范围,从广大到细微, 从抽象到具体, 并非片言可尽。姑从缩小范围的诗画题材和内容来看, 如把 某些诗歌中常用的词汇、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统计, 它的雷同重复的程度,会使人吃惊甚至发笑。某些时代某些诗人、画家总有爱咏、爱画的某些事物, 又常爱那样去咏、那样去画。 也有绝不“入诗”、 “入画”的东西和绝不使用的手法。彼此影响,互相补充,也常

5、出现新的风格流派。这种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结果,当然各自有所变化,但在变化中又必然都带有其固有的传统特 征。那些特征, 也可算作“信号”中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顽强地表现着, 即使接受了乙方条件的甲方, 还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再总括来说,前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由于共 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那种“信号”。(节选自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2022 年第 3 期半月选读)1 下列对文中“信号”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信号”是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一个共同体; 与别的信号相结合, 就会成为新的文化艺 术品种。B“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具有相对稳

6、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本民族的人,可能无此感 觉。C“信号”可以从广大到细微, 从抽象到具体和本民族以外的民族相比较, 体现出彼此的不足或 多余。D“信号”是一个民族日久形成的共同的包含了习惯、工具、好恶及表现方法的传统合成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首段提出:书法受到不使用这种文字的国家民族艺术家的注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B 第二到五段重点分析书法艺术有如此影响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书画同核”问题,并加以 阐释。C 第三段从五个方面详细地阐释“核”的内容及形成的过程。其中第个方面与前个方面属 并列关系。D 第六段总结全文。辩证地分析了书画彼此影响,

7、互成增减的观点,明确了“书画同核”“核” 的核心内涵。3 下列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也无二致”表明书画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都可供人欣赏。B 中国书法不仅受到国人爱好, 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也非常喜欢。C 作为殊途的书与画,不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反之也是。D 一民族与另一民族“信号”相遇,彼此影响补充,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4 结合文本, 谈谈你对“对竹思鹤”现象的理解。 (4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57 题。材料一:有关古代天文、气象观测的记录、传说和故事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代官方组织或地方民间编 写的

8、许多史志、典籍,都有天文、气象、物候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观测记载。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 气象观测方面原始档案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不但有各种天文、气第 3 页 共 10 页第 4 页 共 10 页象、物象等观测文字, 还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从著名的考古学家对 1936 年出土的一片殷墟卜 辞进行研究表明:公元前 1217 年中国不仅已作出 10 天的天气预报, 而且还有连续 10 天的天气预测 及实况记录。盛唐时期, 国泰民安,气象观测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唐太宗时期的科学家李淳风所著的观象 玩占一书中,曾详细介绍了当时观测风的方法:“凡侯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

9、。以鸡羽八 两为葆,属竿上。侯风吹葆平直,则占。”这里指出测风的场地要求,同时也说明了风观测器的构造。宋代在天文、气象方面的发明和学术文献也非常多。其中突出的有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首 创天池测雨、竹器验雪等测量降雨量和降雪量的测算方法。明清时期, 建有“观象台 ”,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其中有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和南京鸡鸣山观 象台。此外,各地州、县,也负有观测任务,凡有灾异现象,特别是风灾、雨灾等气象灾害,都必须 呈奏。在清代, 许多地方都要定期上奏晴雨录、雨雪粮价等报告,各地官员也有大量的有关当 地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的奏折。如今, 在我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还珍藏有大量的古代雨雪粮价、黄 河水

10、文灾情、气象灾害、自然现象及天文地理方面的档案。(节选自中国天气网我国古代的气象观测)材料二: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形成地、空、天基观测手段互 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体系, 其中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国 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400 多个,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近 6 万个,乡镇覆盖率达 96%。成功发射 17 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8 颗在轨运行,218 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组成了严密的气象灾害监测网, 初步建立了生态、农业、环境、海洋、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基于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各地打通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11、公众预警信息覆盖率提 升至 85.8%。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已集成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 等多种手段,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缩短到 5 分钟至 8 分钟,为 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赢得了时间。目前,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智慧气象已成为强化 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打造气象现代化“升级版”的重要方向和途径。(节选自中国气象局探探当代气象尖端科技)材料三:本报北京 8 月 1 日电(记者林英)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今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北京市气象局 7 月 30 日晚对奥运会开幕

12、式彩排场地鸟巢降雨天气的预报较为准确, 达到了世界先进 水平, 这是气象部门 7 年来开展一系列奥运科研专项攻关工作得到的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在倾 力为北京奥运保驾护航, 同时也提高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预警能力。于新文介绍说:“现在北京周边有 7 部固定雷达、2 部移动雷达来监测天气, 每 6 分钟扫描一次 发回资料; 天上有 4 颗卫星, 每 15 分钟发布一次云图; 还有 183 个自动气象站, 每 5 分钟发布一次 资料。再加上从全国抽调了 36 名预报员、从国外请来 13 名专家到北京参与气象服务,从软件到硬件我们都有了很大提高。”科研专项攻关完善了北京地区的灾害性

13、天气短时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全面 提升了奥运气象预报能力。(节选自光明日报 2008 年 08 月 02 日 02 版)材料四:1 月 19 日, 中国气象局召开分钟级降水预报进展汇报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 示精神,认真落实 2021 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有关部署, 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中国气象局总工 程师黎健出席会议。(分钟级降水服务产品)预报精准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分钟级临近降水预报 在突发重大灾害决策应对、重大活动保障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需求愈加迫切。发展分钟级降水 预报, 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对于实现精准精细、实时高频滚动

14、更新预报预警至关重要。会议强调,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要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于气象观测自动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 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 术,统筹谋划好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发展布局, 做到精细化预报无缝隙、全覆盖; 进一步解放思想,向 强天气预报、全要素预报方向迈进, 探索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全链条自动化、集约化发展; 充分 发挥各地各单位业务技术优势, 凝聚合力、分步实施,不断优化业务体制, 促进推广应用。(节选自中国气象局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能力)5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甲骨文记载了最

15、早的气象观测方面资料,不仅有天文、气象、物象等观测文字,还有天气预 测和实况的记载。B 据记载,盛唐时期人们在周围“高平远畅”地, 主要利用鸡羽等物品制成“葆”,悬挂在高杆 之上用来测风。C 南宋时期的秦九韶首创天池测雨、竹器验雪等测量降雨量和降雪量的测算方法,属于世界领 先水平。D 明清统治者很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社会安定的影响,由雨雪粮价一书的书名可以 直接看出。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材料一、二、三说明了我国在气象研究领域方面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我国人民及历代政府对第 5 页 共 10 页第 6 页 共 10 页气象工作的重视。B 材料三着重从奥

16、运会开幕式的角度,谈及我国气象服务从软件到硬件都有了很大提高,达到 了世界先进水平。C 分钟级降水产品是雷达综合多种资源的公众服务产品,对其推广应用,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强。D材料三、四都是新闻文体。导语部分都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材料四的关键词:落实部署, 推进工作。7 结合所给材料, 谈谈我国在精准预报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你有什么建议?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赶车(比利时 章平)从比利时东部赶往西北部交界的卢森堡, 大约四小时, 我和阿根昨夜里都没睡,五点多就赶第一 班巴士去火车站。阿根来比利时刚三个月

17、,他布鲁塞尔的表亲替他办的探亲手续,他表亲只收费用一万元人民币。 阿根说,这是议价, 算有亲情。阿根几次谈到,真是很感激他表亲的。然而出国花费了三万元人民币 的债还是无情地压上他的肩背。三个月里, 两个半月阿根在一家餐馆里洗碗打杂做厨房。这时间内,他是合法的游客,再下去就 会成为黑市居民, 而现在“抓黑”的风声又特紧。在国内, 他是我中学同学,乐意帮人, 也帮过我许 多忙,最使我感动的是,一次发大水时他救过一个孩子。近一个星期他才找到我,给我打了四个电 话, 跟我商议这事。我很想帮他,便跟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的几个亲戚联系, 看有否办法办到工 作居留,但都说没有办法。昨夜跟隔邻国卢森堡的一个

18、亲戚联系上后,我再三求情, 对方总算答应替 阿根办理, 但必须在旅游有效期内赶往卢森堡的警察局登记才行, 也就是要在今天十一点前赶到。车窗外的风景向后边远去。风在脸上吹拂,但心甚是燥热。看得出来, 阿根的心比我更急, 我跟 他说话,他口里应着,眼睛却瞪着前头。想他是巴不得一下就到火车站。巴士终于在这东部的中心火车站门口停下。车门刚打开,阿根就拉上我的手跳下巴士向火车站 跑去。买了火车票, 还有十五分钟才上火车。这时五点半,到达卢森堡后这时间还赶得及。我感觉到 阿根嘘了口气。我们向月台走去,突然看见一个年轻人抢了一个老太婆的蛇皮手提袋,老太婆大声呼救,年轻人 就飞快地向车站后门跑去,路边行人怕惹

19、麻烦纷纷让开, 我想告诫阿根别管闲事, 不经意他已拉开箭 步追赶起来。我走到火车站后门口,看见街那头, 阿根和那抢手提袋的年轻人已被两个警察围着。我知道这下 麻烦来了, 赶到时, 警察正拿去了阿根的护照。阿根告诉我,他们在争夺手提袋时, 警察在不远处,看见便赶来。这时老太婆赶到,她拿回了手 提袋, 一再向阿根道谢, 并称赞中国人好。然后, 老太婆说要告那位年轻人,警察便带我们上了警察局,我解释赶时间有急事也没用。在警察局里问话录口供,整整过了三个多小时。抢东西的年轻人是他父母来保释走的。老太婆离 去时很高兴,邀请我和阿根去她家做客。我只是苦笑地点点头。想阿根还有时间吗?便是去卢森堡办 居留的事

20、也砸了。警察最后还留住了阿根,说探亲期限已满,他得离开比利时回中国。我怎么解释都不成。瞧阿根 愣坐着,我不好意思再说埋怨的话, 只得安慰说, 回去也好, 反正欧洲是看过了。看到他无奈而又歉 意的苦笑, 我心里真难受。便说,那三万元债我替他想办法。离开警察局后, 一边走一边抬头,觉得天又高又空,真有说不出的渺茫。(节选自微型小说鉴赏)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阿根去比利时他表亲只收费用一万元人民币, 这在阿根看来这是议价, 有亲情、很感激, 说 明出国打工的费用很高。B全文围绕一个“赶”字来组织材料,“赶”字组成时间线索,故事在“赶”时发生,“赶”

21、劫匪 达到高潮, 以被“赶”结束。C作者刻意渲染时间不等人,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紧张气氛。买到票刚缓过气, 中间又奇峰突起, 逸出一枝:抢包事件发生。D“我”认为阿根“办砸了”是一种埋怨,怨他多管闲事, 毁了打工梦。这属于衬托手法的运用, 正面表现阿根的形象。9 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 分)10 你认为本文故事主人公是谁?请简析理由。(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9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4 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115 题。材料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 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

22、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 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 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 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 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凡天下强国, 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 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 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 社稷岂得无危哉?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 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 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 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于秦, 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

23、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 终身无相攻击。 臣以第 7 页 共 10 页第 8 页 共 10 页楚王曰:“楚国僻陋,寡人年幼, 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 寡人闻之, 敬以国从。”乃遣使车百乘, 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节选自战国策)材料二:苏秦为赵合从, 说楚威王曰: “楚, 天下之强国也。大王, 天下之贤王也。楚地方五千里, 带甲 百万, 车千乘, 骑万匹, 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 西面而事秦, 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 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

24、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 奉四时之献, 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 练士厉兵,在 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 必充后宫矣;赵、代 良马橐驼, 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 而有事人之名, 臣窃为大王不 取也。”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 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 魏迫于秦患, 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 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 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内与群臣谋, 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 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 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 安 诸侯, 存危国, 寡人谨奉社稷

25、以从。”(节选自战国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连横,与合纵对应。“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 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一强,秦; 众 弱,六国。B 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其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 来泛指国家。C 昆弟, 意同仲昆。仲,古义兄也,胞兄; 昆, 弟弟的意思; 如“伯仲昆季”。昆仲比喻两者关 系亲密友好。D 寡人,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配天”;这是古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 使臣献书

26、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B 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 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C 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 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D 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 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 须以决事。1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须以决事”与“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中“须”字含义不相同。B “无所终薄”与“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两句中“薄”字含义相同。C “山东之国”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两句中“山东”词含义相同。D “从合则楚王”与“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两句中“王”字含义不相

27、同。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5 分)(2)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 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5 分)15 试简要分析两段材料第 1 节说辞的内容、语气及末段楚王听后的反应。(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7 题。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元好问(宋金时期)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 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 未要论穷通。16下列对这首词

28、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片触景兴感,词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历史长河。“黄尘老尽英雄”句, 在志士悲慨之中流 露出作者的孤寂之感。B“远目送归鸿”句,动静结合。动的是归鸿,静的是词人的望眼。归鸿搅起作者满腔的幽怨, 给人一幅凄美的画感。C “长恨”而又“浩歌”放饮,企求超脱, 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式的自我宽解,郁愤欲盖弥 彰,更挥之不去,难以摆脱。D“未要论穷通”的议论,是作者的感情经过激烈碰撞后得出的人生结论; 它涵盖了“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17从抒情的角度, 谈谈本词的写作手法。(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29、的空缺部分。(6 分)(1) 许多人常将论语 述而中使用叠音词,从心态上把“君子”与“小人”的进行对照的 “_,_ ”两句话写成条幅,悬于室中。(2) 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气势恢宏,其中在状其占地之广,楼阁之高时,他如此夸张地写到 “_,_ ”。(3) 渔家傲 秋思中范仲淹用“_,_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戍边将士既思念家 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态。三、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题。大量的描写风花雪月,百卉草木和花鸟虫鱼的写意花鸟画,已经构成了文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 _的一部分。 通过画家们精湛的笔墨,巧妙构思和灵巧的艺术

30、处理手法,很好地将人与 自然交融在一起,人、自然、社会融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同时, 这种行为也将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第 9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美好生活追求展现得_。中国写意花鸟画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人文与民族精神。纵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从远古的彩 陶、殷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汉朝时期画像石上的动植物纹样。到唐代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到 唐代的中晚期, 花鸟画逐渐成熟,再到五代时期, 著名的徐熙和黄筌两个人, 通过不同的表现技法结 合个人的风貌开创了中国早期花鸟画工写两大体系。北宋时期,在文人水墨画兴起后,花鸟画更加注 重精神性,人的主观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 精湛的笔墨技巧与

31、优美的表达方式使中国花鸟画越来越 成熟起来。明清以来的一百多年,花鸟画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各具风貌,各领风骚的 花鸟画家让这个高峰变得如此_。画家们将各种奔放的思想与时代的情感倾泻在花鸟画中, 让画中花鸟表现得_,那精妙的笔墨和深刻的意境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性和人文哲理深 度。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4 分)20 请概括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及每一阶段的代表性风貌。(6 分)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 表达准确。可增删调换词语, 不得改变 原意。 (4 分)(二)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题

32、。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标记。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 安置在柱头上 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 主要功能是保持木 构架的整体性, 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分。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 _。建筑物的重量全由 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 _。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 随意处理 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 减少地震等损失。由 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等损害。

33、第四, _。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 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6 分)23根据所给插图, 写出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描写其建筑结构的四字短语。(3 分)四、写作(50 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他热爱遵循自然原貌的梅花枝干:或横直或欹 斜, 展现梅花最美的一面。现实中也有些人对于梅花枝干却以曲、斜、疏为美, 这又促使许多卖花木 商人曲意逢迎, 对梅花枝干刻意扭曲、修剪, 靠“摧残”梅的枝干来赚钱。此现象,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与感悟?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