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pdf

上传人:刘静 文档编号:6916574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3)--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3)--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3)--克鲁格曼_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3-0363-07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摘要:文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从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相融合,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揭示空间集聚,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揭示区域发展路径,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从学科社会地位、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特色研究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

2、识码:A2008 年 10 月 13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等方面的贡献。经济活动区位研究,能够第一次作为重要贡献之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科以及经济地理学家都是一大盛事。然而,经济地理学家们对此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为此,本文对克鲁格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进入经济地理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并讨论其相关启迪及对经济地理学科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有所帮助。1 克鲁格曼学术生涯简介保罗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53 年出生于纽约,

3、197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 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19821983 年,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从 1999年起,克鲁格曼开始给 纽约时报 撰写专栏文章。他撰写和编辑的经济类书籍有 20 多本,经济类论文超过 200 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大众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追随者和代表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好友。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创新者,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他所创建的新贸易理论,能够揭示除消费者对种类的偏好之外,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如何

4、在技术和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产生贸易,同时,还能够解释现实经济中发生的产业内贸易。这些成就使他于 1991年获得了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他还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农村的衰退和城市的增长。据此,2008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获奖声明及授奖评语中说,贸易模式和区位一直是经济争论中的关键问题。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会带来什么影响?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克鲁格曼构建了一套全新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也因此整合了经济研究中先前完全互不关联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理论1。事实上,克鲁

5、格曼的经济思想并不局限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他在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变化与萧条经济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的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曾先后提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和著名的“三元悖论”)成功预言了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对危机的形成以及本质上的制度缺陷给予了解释。数年后他断言美国乔治 布什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终将引发严重经济危机,2008 年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大规模、世界性的收稿时间:2008-11-18;修回时间:2009-0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53502

6、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2007JJD790124)联合资助。第 29 卷第 3 期经济地理Vol.29,No.32009 年 3 月ECONOMIC GEOGRAPHYMar.,2009DOI:10.15957/ki.jjdl.2009.03.016金融危机,对此断言又是一次有力的佐证。正是克鲁格曼重视解释现实问题,且其模型研究和现实拟合度较好,使得他成为知名度极高的“通俗”经济学家。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对这些国家如何利用公共政策手段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给予指导。如他的汇率变化理论2研究了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的特征,当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幅度内波

7、动时,政府不予干预,当汇率接近浮动上下限时,政府才出面干预。他的萧条经济学理论(1996 年出版专著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否定东亚奇迹的经济成就后,指出当前经济的普遍问题是需求不足,并强调重视克服需求不足问题。而治理萧条的办法,对于富国而言应利用利率杠杆,对于穷国而言应放弃固定汇率,要改善对银行的监管,而且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必须果断地实施紧急管制。克鲁格曼对学术研究执着、大胆。成名后,他要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但是面对荣誉和金钱,他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潜心于学术研究。克鲁格曼性格刚直,不附和权贵,敢于直言社会不公,有着一个学者的社会良知。其 2007 年新作 美国怎么

8、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3,阐述了 1970 年代以后美国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以免错失改革良机。2 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2.1 从贸易理论进入区位理论2.1.1从贸易角度阐述了地理区位的作用。早在1933 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 俄林(B.G.Ohlin)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就明确提出需要更好地理解地理区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他强烈倡导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在1966 年该书的修订版中他又提出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交叉融合的观

9、点,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4。但直到 1980 年代,随着计算机批处理复杂系统能力的发展及经济理论的进步(尤其是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才将以上观点进一步延伸拓展,以此来解释经济活动跨空间分布的现象。2.1.2 从贸易视角构建了经济地理区位演化模型。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是在其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与区位有关的运输成本,发现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从而弥补了传统经济地理学对空间集聚难以数理模型化的不足,“重新发现了地理学”5。其“中心外围”模型阐述了在规模收益递增(increa

10、sing returns to scale)、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最终演变成工业区的中心和农业区的外围的,揭示了不同贸易成本下引致的不同的区位格局和动态演化(即当运输成本很低或很高时,集聚不会产生或不可持续;只有当运输成本足够低、制造业差异化产品种类足够多、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集聚才可以发生并持续下去),进一步从贸易视角打开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这个黑箱。2.2 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分析空间集聚收益递增机制是经济地理尤其是空间集聚中最重要的机制。克鲁格曼认为,收益递增在许多层次上影响经济地

11、理。在最低层次上,一些特定行业的区位(如汽车在底特律、芯片在硅谷),很明显反映的是被“锁定”的转瞬即逝的优势。在中等层次上,城市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收益递增现象。在最高层次上,整个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可以是由累积过程驱动的,这些过程又是根植于收益递增的6。低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产业地方化,高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经典的研究领域,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为什么会产生集聚?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许多影响因素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论述,但大多有“集聚源于集聚经济的获得”这类循环解释的嫌疑。事实上,集聚经济是经济活动因集聚在一起而获得了平均成本下降的好处,无论是经济活动

12、在同一个企业内部集聚而获得的内部规模经济,还是不同企业集聚而获得的技术外部经济和金融外部经济,都是一种规模收益递增,也就是说集聚相当于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是引起经济地理差异的关键因素。运输成本的存在引起商品价格差异,进而造成工人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工资差异,引起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规模收益递增(包括市场的规模经济)使这种差异和流动持续下去,进而决定贸易在哪里发生。克鲁格曼在规模收益递增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就抓住了引起经济地364经济地理第 29 卷第 3 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5理差异的关键点。基于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的分析,

13、克鲁格曼建立了空间集聚模型。在模型中,克鲁格曼克服了长期以来困扰主流经济学空间集聚模型化的技术难题,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假设,以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简化运输成本,以动态模型考虑要素流动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将空间收益递增等要素的计量分析。这种对空间经济问题的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2.3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解释区域发展路径2.3.1 区域发展具循环累积与路径依赖。克鲁格曼在解释空间集聚时发现产业的集聚具有自增强机制,是一种动态的累积过程。初始的微小优势经过累积和路径依赖被放大,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方产业,地方产业的形成又增强了本地的集聚力,这种循环的关系使业已形成的产业模式锁定。因此,区

14、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比如当一国或一个地区不论何种原因,取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后,即使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该国或该地区仍然能够维持其先期获得的竞争优势地位。2.3.2 历史与偶然事件对区域产业的最初区位产生深远影响。既然区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与自增强机制,那么最初的集聚和累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对此,克鲁格曼特别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认为,在许多层次上(从最小的集聚层次到最大的层次),历史和偶然事件都对生产的区位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一个小小的历史偶然事件,可使一个地区成为工业中心的一部分,另一个地区成为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区;某些并无什么特色的区位,却成为千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些都是对历史

15、依赖的有力证据6。2.3.3 预期在区域发展演变中具特殊作用。克鲁格曼在强调历史偶然性的同时,认为区域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我完成的预期”。在区域经济变迁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和锁定会使一个区域生产的地理结构长期没有变化,但潜在条件的累积变化可能导致突变。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仅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预期的作用。如果某种原因使得每个人都认为某个地区会发展为中心,并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搬迁到那里,并且这种搬迁迅速发生,预期就会成为自我完成的预言6。相反,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商人和工人对一个地区的前景变得非常悲观,这种悲观也可能变成自我证实的结果。2.4 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2.4

16、.1揭示了城市之间等级体系形成的自组织原理。无论是地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克鲁格曼认为各层次的收益递增、要素流动、消费者多样化的偏好相互作用会自发产生多中心的城市等级关系。他在 自组织经济 一书中,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城市等级体系进行了量化模拟。高人口区域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差异化商品选择机会。企业有移向高人口区域的激励,因为他们也能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一个自增强过程就产生了,人口往城市迁移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集聚产生集聚”,引发了持续“选择”;而微观群组的选择,在经济体系规模收益递增的内在规定性作用下,“自下而上”地“从不稳定”最终演化出宏观上新

17、的“有序”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7。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含许多不同等级行业的经济体的增长,会自发形成城市等级体系。在这个层级体系中,与较低级别的城市相比,较高级别的城市包含更多的行业种类5。新城市诞生、厂商重新定位、现有城市合并等过程使城市体系的演化在空间和行业结构上具有自组织性。2.4.2 对区域之间不平等发展进行模型解释。在中心外围模型的基础上,克鲁格曼创建的国际专业化模型还解释了区域间差异化发展问题5。在国家层面,商品可以在国家间贸易,但由于国界的存在,人口不能流动,因此人口意义上的集聚不会发生。然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会导致特定产业向几个国家集聚,导致制造业在国家间的非均衡分布,随之就

18、会出现工资率和生活水平不平等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可以通过降低商品和人口的流动壁垒来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2.4.3 对区域之间产业扩散进行模型解释。克鲁格曼创建的多国多产业模型5阐述了工业化进程中不同的产业在国家间的扩散过程。模型发现,各国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都是先生产某些产品,然后再把这些产业让渡给紧随其后的国家而向“高级产业(upscale)”转移。比如,对于劳动密集度不同的产业来说,假设最初国家 A 集聚了所有的产业,高工资导致产业重新选址,劳动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最先离开国家 A 到国家 B 或国家 C 扎根,后转移的产业(即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比先转移的产业能够更迅速

19、地进入别国,这是因为先转移的产业形成了前向和后向关联,从而便于其他产业厂商的进入。这也解释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现象。3 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其他诺贝尔奖一样,对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有革命性的发现。这种发现能够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思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克鲁格曼的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成果作为获奖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已经证明其具有重大原创意义。他的这种革命性贡献背后,是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不同的研究思路、范式和方法。3.1研究视角:宏观微观兼顾前已述及,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与国际贸易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被认为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拓展8。在解释为什么经济活

20、动会在空间上集聚时,克鲁格曼没有满足于人们关于集聚带来企业之间技术上相互溢出从而使相关企业受益的观点,而是借用并发挥了俄林联系区位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思路4,建立了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数学模型。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9。将这种国际贸易新理论拓展到区域层面,克氏引入了“金钱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概念(供给与需求联系概

21、念),认为,以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为纽带的“金钱外部性”带来的集聚力量可以使初始状态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某种“扰动”,而最终实现集聚的“差异”状态8。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克鲁格曼的研究视角从两方面融合着不同的尺度。一是沿着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研究脉络,他由国际层面对国家专业化的研究推延到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二是在以上两类研究中,他均关注了单个企业的经营偏好与企业群体效应。这也许可以启示我们,立足宏观视野的经济地理研究,可以使我们远观森林;而在微观层面的精细研究,又使我们近察树木。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弱势互避,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构建。3.2 研究范式:规范分析上个世纪的经济地理学

22、理论化,伴随着不同研究范式的更替。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包括了个体动机与地理区位的关系。在构建理论时基于理性人假设,十分重视微观均衡分析。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特点(解决企业选址问题),故把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描述作为观察重点。这种研究范式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研究之中。1960 年代的数量革命,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克鲁格曼的研究,则承继杜能及主流经济学的规范研究范式,重视理论的演绎,强调以精练的模型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个体理性动机,强调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即计量分析是对理论假设的检验,但理论假设并不直接来自计量研究10。基于该研

23、究范式,他将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纳入空间分析之中,将产业集聚的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设计出解释集聚形成的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演化模型)和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模型)。与克鲁格曼等相对应,地理学家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受政治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强调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解释经济地理现象11。这种思想及其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的研究主流,在解释特殊背景下的经济地理现象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尽管本世纪以来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分庭抗礼一段时间后,开始了互相借鉴和交流,但目前国内外地理学家中,还是很少人接受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范式。我们有必要冷

24、静思考,在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般性的解释?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承认,我们长期远离了能够产生一般性解释的规范范式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真正科学的研究,应该在关注结构主义以及“多维转向”的同时12,同样关注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3.3 研究方法:重视计量克鲁格曼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十分注重建构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首先,他根据所研究问题,在对相关前提条件进行简化之后提出假设。接着,基于这些假设,他按照经济学原理,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十分严谨的分析。因此多数观点伴以严格的数学证明。如果简化假设基础上的抽象分析与实际有出入,再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改。如在研究工商业、城市

25、集聚时,为了建立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利用了四种技巧:用于解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D-S模型”、用于衡量运输成本的“冰山模型”、用于描述历史和偶然事件带来的地理空间结构的特定动态演化(ad hoc dynamics)”方法以及研究空间自组织366经济地理第 29 卷第 3 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7形成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有人分析了近 30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情况,认为经济学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和精细。西方现代经济学已被人称作是硬科学,它具有所有被称之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一个命题及其证明可被重复试验,可以证伪。这也正是

26、克鲁格曼及其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风格。它之所以十分注意模型分析,就是要用数学语言来严谨地说明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它将许多过去地理学所熟悉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思想(如集聚/分散、吸引/排斥、向心力/离心力相互作用等)以实在和精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应该是地理学,尤其是一些还没有经过数量革命和严格科学训练的地理学家所值得认真学习的。当然,这不是要我们非要在研究中搬用数学公式或数学符号,而是养成严谨的分析方法,争取使一些分析结果具有同等条件下的可重复性13。4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4.1 对经济地理学社会地位的影响尽管克鲁格曼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阐述,但是他的研

27、究并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很好认同。地理学家批评他的模型分析过于简单,很难具体应用于实证研究;分析中对社会政治因素考虑不够;重视市场规模经济同时忽视了技术的影响等。甚至地理学家对其使用“新经济地理学”名词也颇有非议。但是争论本身,必然引起学界关注,从而也助于其学科地位的提高。正如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对话中谈到的那样,经济学家使用“新经济地理学”并开展相关研究是很有建树性的,至少它吸引了传统地理学家的关注,使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在理解和对待经济空间上是如此不同14。不仅如此,地理学家在与经济学家的交流对话中,开始逐渐认识经济学家从独特视角对经济地理学的贡献,逐渐认可其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一般性解释的

28、科学意义,认可其在经济空间预测的特殊作用。从另一个侧面看,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空间的研究贡献,逐渐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从而有助于逐渐改变经济学忽视空间的传统,有助于把经济活动空间研究拉入经济学的主战场。尤其是 2008 年克鲁格曼以其在经济活动区位和国际贸易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进一步在学术上承认了克氏在经济活动区位上的研究具有重要开拓意义,而且,在世界学术界第一次宣告经济活动的空间性或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通过诺贝尔奖本身及其相关的媒体宣传,它也使社会大众进一步认识了经济地理学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当然不等于说经济地理学家,尤其是地理学

29、背景的经济地理学家可以自我陶醉其中。十分清楚,来自地理学家的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学家还有一定的不同。相关研究如何真正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可,还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我们要使经济地理学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经济地理现象作出科学精细地解释。4.2 对经济地理学范式方法的影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创新研究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局限:这些研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表达,很难登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平台15。第二,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所了解的来自于西方地理学家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地理学

30、,仅仅是世界范围内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在它之外,还存在着同样十分有生机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外,还存在其他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以下影响:第一,促使引入相关学科理论。近 20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与整个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大背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中不完全竞争、收益递增和多重均衡等模型分析,得益于诸多经济学家的贡献。第二,促使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方法。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构建中,在注重定性和定量两者相结合的同时,应该考虑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地理学科性质,强调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科学方法和计量方法。复杂的地理事物难以概括出

31、定律、公理,但通过模型的重建,可以凝练出相对共性的观点,促进地理理论的不断完善12。4.3 对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随着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会把经济地理学发展拉向主流经济学方向?目前西方学术界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决策层面的重视。如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理论”被用于指导国家空间规划,一些地理学家关于主题功能区的思想被政府采纳,等等。但是,经济地理学家被社会的普遍关注程度与经济学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的反应似乎并不支持这种判断。地理学家对经济活动区位作为经济学诺贝尔奖授予的主要贡献之一的反响并不十分热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地理学家会一意孤行,死死固守现行的研究思路,坚持现

32、行的发展方向。由此带来的是,不同观点交融会进一步加强。上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曾有不少不同观点的交流融合。新世纪伊始所开始的经济学与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上的实质性交流13,将会不断为该学科注入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从事经济地理学的学者们,不管来自于地理学还是来自经济学,均会有更开阔的思路,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技能。人们不会过分强调哪一种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而会发现多种方法均有其正确性,均有其适用的范围。然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与此相关联,经济地理学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过去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多侧重于对已有地理现象(事实)的描述和解释。预测性或前瞻性成果不多

33、,尤其是缺少像经济学那样可以经常推出在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上的大型政策指导性研究成果。与此相比较,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结果,则表现出预测性特点。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交流或进一步地与主流经济学的交流,会带动经济地理学向此方向努力。综合多种观点的经济地理学,或称统一经济地理学,将可望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种统一经济地理学,能够融合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融合计量和定性描述、解释的优点,能够将经济地理研究与自然地理、地理信息和遥感相结合,在研究经济、社会的空间格局时密切关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它应该摈弃狭隘的学科偏向,以开放的思维,海纳地理学、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可以

34、为其所用的精华。5 结语经济活动区位的创新成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使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经济地理学发展带来了机会。但同时,来自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地理学更好地承担起解决现实重大实际问题的重任?如何才能推出得到学界和社会普遍承认的革命性成果,并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以上分析表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革命性成果,必须基于相应的创新思维、范式和方法。而我们现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与此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既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特殊发展背景,又善于科学引入他人观点。在注重政治、社会、文化视角分析的

35、同时,学习利用规范方法,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技术,深入解释经济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在对复杂的地理事物的研究中,通过简化假设,演绎出定律、公理,凝练出相对共性的观点。中国经济地理现象具有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之处,基于中国的实例研究和理论构建,可望为世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做出特殊贡献。参考文献:1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entation-speech.html.The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Nobel Foun-dation.2008-10-16.2陈 如.

36、克鲁格曼经济思想综述.http:/ 克鲁格曼著,刘 波译.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的良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223.4梁 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系(季刊),2005,4(4):1 067-1 086.5藤田昌久,保罗 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梁 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32.6保罗 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17.7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1):85-94

37、.8吴意云,朱希伟.从无差异到差异: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33-35.9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16(2):97-102.10颜 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8):24-30.11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4,19(1):27-31.12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学报,2004,59(s):153-161.1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22(2):1

38、29-133.14Fujita M,Krugman P.2004.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83:139-16415刘云刚,许学强.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地理科学,2008,28(5):587-593.368经济地理第 29 卷第 3 期李小建,李二玲: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9KRUGMAN,THE NOBEL PRIZE AND DEVELOPMENTOF ECONOMIC GEOGRAPHYLI Xiao-jian1,

39、2,LI Er-ling1(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and Economics,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Krugma

40、n s economic geography idea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integrating trade theory with location theory,explain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by 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factor mobility,explain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expectation and p

41、ath dependence,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interregional relationship.Secondly,this paperdiscusses Krugmans edifica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from the view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paradigm andmethodology,and then,examing the impact of Krugmans winning of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on economi

42、cgeograph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status,study perspective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At last,it put forwards some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Key words:Paul Krugman;economic geography;Nobel Prize in economics;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

43、tics作者简介: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E-mail:。(上接 390 页)LOGIC AND JUDGEMENT ABOUT CHINA S PRODUCTION OFREGIONAL SPACE ON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INSTITUTIONAL TRANSITIONWEI Cheng1,CHEN Lie2(1.Architecture&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

44、ropical Building Science;Guangzhou 510641,Guangdong,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 paper systemati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pace and nationalpolicy reform and governance under

45、 globalization,and points out that a swift local institutional fix responding tovarietal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s which influences regional development,is a headspring that makes cities andregions keep sustaining competition in case of rapid changes of globalization.Basing on this,the paper integr

46、atesthe tracks of the real economic in Chinas transition period,and then reveals the scale embeddedness feature of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roduction,and analyzes production logic of regional space in case ofmassive institutional changes.The paper holds the idea that in case of discus

47、sing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sand spatial problems that derived from it,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uch extensiv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context and regional roles.Key words:globalization;institutional transition;production of regional space;embeddedness;governance作者简介:魏 成(197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空间理论,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