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师道”.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895968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谓“师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何谓“师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谓“师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谓“师道”.ppt(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中国师道文殊书院国学堂 何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教师 老师老师 师傅 何为“道”?“道”的本义就是道路、路径,即指“路径和规律”。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知晓为师之道,领会从教之理,才能为人指路、引人入圣,否则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中国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万世师表”孔子。之后,历经世代名儒大师的阐发和实践,逐渐踩出一条“大路”,形成师道传统。下面,让我们沿着中国师道演进的轨迹,重温古圣先哲关于师道真知灼见。一、古圣先贤的师道探索一、古圣先贤的师道探索孔子论师道孔子论师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2、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其一,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教育思想,即不应分贵贱、贤愚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突破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教育种族界限。其二,最早提出素质教育、学以致用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君子不器”(为政)。其三,总结出因材施教、引导启发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述而)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3、也。”(荀子法行)孟子论师道孟子论师道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在继承孔子师道观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观点。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浩然之气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滕文公

4、下)教育的任务:知耻、求放心、明人伦知耻、求放心、明人伦。知耻知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求放心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明人伦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由博反约、诲人不倦。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

5、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君子之守”、“教者教者必以正必以正”。(离娄下)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4、学习方法:一是欲求自得。一是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二

6、是反求诸己、改过迁善。二是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三是立志持志,磨练意志。三是立志持志,磨练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荀子论师道荀子论师道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

7、性恶论。1、尊师重学。“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士)2、教学理念:注重“积”、“渐”。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

8、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解蔽救偏,兼陈中衡。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蔽”之法就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四是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

9、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修身)礼记礼记论师道论师道 礼记是古代“三礼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学记两篇,集中提出了教育和师道论。大学虽然只有2000余字,是一部古代教育大纲,主要观点:1)教育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学习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成才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记只

10、有1229字,被认为是中国、世界第一部教育典章制度。主要观点:1)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为师要求。“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11、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博喻然后能为师。”4)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5)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善待学生,则“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相反,强迫学习,师生对立,则“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韩愈论师道韩愈论师道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

12、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1、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2、人人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常师”。3、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朱熹论师道朱熹论师道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

13、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教育目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学习方法(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分段培养。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以“教事”为主,即具体的行为训练,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规矩;“大学”以“教理”为主,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4、培养目标。国家有用之才,“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及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

14、待朝廷之用。”进一步指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5、读书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有在于居敬而持志。”王阳明论师道王阳明论师道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

15、庑第58位。1、立志。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传习录)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2、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己一了百了。”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3、知行合一。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是“知善知恶”,“行”是“为善去恶”。4、儿童教育论。

16、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二、传统师道的内涵归纳二、传统师道的内涵归纳1、志存高远,乐道自得。2、学高身范,师道尊严。3、师生友善,教学相长。4、以德为主,德才兼备。5、诱导启发,因材施教。三、当今师道的粗浅思考三、当今师道的粗浅思考敬畏讲台站稳讲台超越讲台 敬畏讲台敬畏讲台:首先,教育神圣。“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一个学生,对班级而言数十分之几,对学校而言几千分之一

17、,而对一个家庭而言则是百分之百;“教学生三年,为学生考虑三十年,为民族考虑三百年。”其次,责任重大。但丁:“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换个角度说,只只有品行没有知识的人是脆弱的,但只有知识没有有品行没有知识的人是脆弱的,但只有知识没有品行的人却是危险的。品行的人却是危险的。教师是奠基者、引路者,不能让学生输在起点。更不能让未来人才扼杀在自己手里。站稳讲台站稳讲台:前提是素质过硬,学高身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世事洞明。“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守住面子,赢得尊敬。超越讲台超越讲台:教书育人是一种职

18、业,更是一项事业。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为人提供工作岗位,解决生存问题。作为事业,教育教学足以让人安身立命,实作为事业,教育教学足以让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事业的真谛在于责任。现自我。事业的真谛在于责任。经济管今天,科技管明天,教育管后天。教书育人是个体实践,更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书育人是有其规律的。教书育人是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书育人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教书育人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教书育人需要具有专门的技能。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教师自觉觉他自觉觉他 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