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89435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3 3 课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

2、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2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

3、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 年 12 月,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

4、,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3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

5、史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这句话的含义。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6、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 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失败异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4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5一、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

7、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

8、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6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头脑简单” “错误的农业政策” “政治局内的对手

9、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 B 项。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谷物产量从 8 560 万吨增加到 13 470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 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增长 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 “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 年增长 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

10、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 1.7 倍,年增长率为 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答案 B解析 19531963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4(2017江苏

11、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87 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7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A 项正确。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

12、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 C解析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一、选择题1(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8 年至 1959 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 320 亿卢布,约有 100 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促进了农

13、业的发展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项改革只是在维持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 A8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据材料“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可知,这项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才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故 D 项错误。2(2017江苏无锡期中)“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

14、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 A 项错误;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B 项错误;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 D 项错误。3(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 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

15、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 A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 A 项正确。4(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9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

16、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后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失败,与材料中“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相符,故 C 项正确。5(2018南师附中高三考前模拟)1990 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答案 A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

17、,到 1990 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 A 项正确。6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D解析 “一直到剥光为止” ,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时期苏联尚未解体,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 D 项正

18、确。二、判断题(正确的填 A,错误的填 B)71921 年,赫鲁晓夫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答案 B解析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故题目说法错误。8(2018江苏如皋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1985 年,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承认10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做法。( )答案 A解析 依据所学,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题目说法正确。三、主观题9阅读材料

19、,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 1989 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 ,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 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

20、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

21、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0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艰巨的,成功的改革可以缓解危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败的改革则可能葬送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哪个部门?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是如何促进工业发展的?(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它的经济改革存在什么局限制约了改革的成效?11(4)综上所述,以苏联的改革为鉴,你认为改革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答案 (1)部

22、门:农业。原因: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弊端显著暴露,农业问题严重。措施: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3)思想: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局限: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4)原则:要加强宏观决策和顶层设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民生至上。解析 第(1)题注意设问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需要回忆改革的内容, 失败的原因应该从其小修小补,没有从体制上进行彻底变革的角度分析。第(3)题第一问注 意是主要思想,应答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局限即回答改革存在的问题。第(4)题总结三个 改革得到的改革指导思想方面的共性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