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87181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8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声明和授权书分类号: 密级: UDC: 学号: 南 昌 大 学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李晓培养单位(院、系):经济管理学院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陈洪玮 教授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管理学学科专业名称:企业管理论文答辩日期: 2020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 月 日一、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

2、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3、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导师签名(手写):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论文题目姓 名学号论文级别博士 硕士院/系/所专业E_mail备注:公开 保密(向校学位办申请获批准为“保密”, 年 月后公开)II参考文献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和国际竞争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党和国家在2016年提出了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在2017年十

4、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了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越来越被重视。江西省内企业和学研机构围绕技术创新开展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和监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各协同创新主体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究竟是怎样的?影响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提高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及其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建立了主要影响因素与协

5、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其次,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边界,确定变量参数,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出;通过对前人理论成果的整理分析,确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绩效三个子系统;借助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三个子系统的因果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完成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第三,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2018年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数据,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增加政府的R&D投入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更有利于增加创新产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发展;提高产学研合作意愿,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协同各参与主体的信任度,

6、营造更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氛围,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升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方法建议,以期对促进江西产学研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动力学;机制;仿真;对策ABSTRACT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developme

7、nt. In 2016,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proposed the strategic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2017, it was further clarified that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to lead development, and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8、 deep-integrat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for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re and more valued. Enterpris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s in Jiangxi Province have more and more cooperation project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cale of collaborative in

9、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the government s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s the investment intensity of the main body continues to in

10、crease, what i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Jiangxi Provinces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 Jiangxi Provinc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aborati

11、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In In order to seek the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this study first used a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coll

12、aborative innovation power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econdly, the boundarie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re clarified, the var

13、iable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technology market turnover is used to reflect the output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ree subsystems of innovation subjec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th the help of system dynamics, the three subsystems causal tree and th

14、e causality diagram and flow chart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were established to complete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Third, 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Jiangxi Pr

15、ovince from 2014 to 2018, using Vensim Ple software for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R & D input is more beneficial to a certain extent Increase the output of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

16、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trust of the participan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creating a better atmospher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17、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Jiangxi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perform

18、ance of Jiangxi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value and guidance for othe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Dynamics; Mechanism; Simulation; Countermeasure 目 录第1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

19、.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研究目的与方法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方法31.3研究内容与思路31.4研究创新与不足51.4.1研究创新51.4.2研究不足6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72.1 理论基础72.1.1创新理论72.1.2 协同理论72.2 文献综述8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8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研究10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关研究132.3 系统动力学152.3.1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152.3.2系统动力学的步骤16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构建173.1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173.2 系统

20、边界确定与基本假设183.2.1系统边界确定183.2.2基本假设193.3 产学研协同创新子系统因果分析193.3.1 创新环境子系统203.3.2 创新主体子系统213.3.3 创新绩效子系统223.4系统动力学建模253.5模型检验28第4章 模型仿真基于江西的分析314.1 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314.2 模拟仿真324.2.1 单一情景分析324.2.2 复杂情景分析34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05.1 结论与建议405.1.1 研究结论405.1.2 政策建议405.2不足与展望41致 谢42参考文献4346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科技创新决定着国家的

21、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我国要在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鼓励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明确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提出创新水平要向世界趋势看齐。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的创新实力,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模式和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协同创新成果的影响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或者静态实

22、证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目前的研究多只考虑到影响因素对协同创新效率的线性影响,忽略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模型,以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的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寻找相关对策。近年,江西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注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如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等,2013年江西省进一步推进“六个一”工程,2014年深入推进“科技入园”项目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部分数据显示, 2014年江西省R&D

23、投入首次突破150亿元,同年江西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相较其他省市均位列全国第一;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江西统计年鉴中,2013年全国各省市研发经费所占其GDP比重平均水平为1.97%,江西省2014年为0.97%,2015年占比首次突破1,达到1.03%。随着江西省内企业和学研机构围绕技术创新开展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和监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随着各协同创新主体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变得越来越重要,体现了江西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找出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

24、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以期提高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1.1.2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都有一定研究,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定性研究少定量研究,研究对象又多为产学研协同度高、创新成果丰硕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江西省统计年鉴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数据,对模型方程的参数进行设置,并且进行模拟仿真,希望能找出影响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拓展理论研究的范围与内容,弥补欠发达地区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以往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到影响因素

25、对协同创新效率的线性影响,忽略了部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系统动力学 ( System Dynamics,SD) 注重系统因果关系和动态变化,通过模拟仿真可以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和时变性,丰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二、实际意义随着江西省内企业和学研机构围绕技术创新开展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和监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随着各协同创新主体投入强度的不断加大变得越来越重要,体现了江西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江西省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以期为提高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

26、绩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对推动江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希望对其他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借鉴意义。1.2研究目的与方法1.2.1研究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定性研究,且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丰硕地区。同时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对落后,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可以考虑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复杂性,选取收集江西省产学研相关数据进行的仿真分析,以期为提升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供一定的建议。(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27、因素,在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2)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明确系统边界,确定可量化的参数、变量。从结构上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主要包括创新环境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绩效子系统,对其进行因果分析,完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建模,收集江西省产学研相关数据对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对上述仿真结果的分析,为提升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供政策建议。1.2.2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完成了系统动力学

28、建模,收集了2014-2018年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数据,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1)文献资料法:笔者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国内外学者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不仅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市场等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协同主体的自我追求、协同创新意愿、主体间信任度和合作持久度等主观因素。在对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学研机构等主体、各主体的合作意愿等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为第三章节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因果关系图

29、和系统流程图的构建建立了理论基础。(2)系统动力研究法: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模拟方法,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间的运行机理。首先,根据系统理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非线性和时变性的特点;然后,根据不同的协同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多重反馈回路,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江西省产学研数据和以往相关研究对模型进行参数和方程设置,通过直观检验和历史检验确保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借助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为提高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供重要的参考。1.3研究内容与思路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在对产学研协同创

30、新绩效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内部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动态系统模型。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包括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概念解释,介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对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步骤及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31、机理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本章对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对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设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五个基本假设;其次,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动力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回路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直观检验和历史检验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第四章,模型仿真模拟与分析。首先对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对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数据的模拟分析,得出增加政府R&D投入和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意愿可以提高技术市场成交额、江西省GDP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结论。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概括主要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根

32、据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思路: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基础体系构建系统建模模型仿真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本文的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理论基础建模与模型检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产学研协同创新子系统因果分析创新环境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绩效子系统协同理论创新理论模型仿真基于江西的分析江西省产学研现状仿真模拟及分析文献综述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构建系统边界确定与基本假设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1.4研究创新与不足1.4.1研究创新从研究方法看,以往研究多定性研究少

33、定量研究;从研究内容看,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线性研究,忽略了部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从研究的地域范围看,目前学术界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领域多为沿海城市或一线城市的企业,而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本就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从产学研主体的研究范围看,主要研究对象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而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入,政府、金融机构、科研中介、用户对协同创新的作用日渐凸显,相关研究却较少。本研究基于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之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

34、系统动态模型,对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数据进行模拟仿真,以期找出江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大小进行比较,在提出政策建议的同时,弥补欠发达地区及中小企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的不足。1.4.2研究不足本研究选取了江西年鉴中科学技术中相关产学研协同创新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地域限制,我国中部其它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否存在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便有了局限性,后续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作为实证研究,本文以江西省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得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大小对其他地区普适性不够

35、,提出的关于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不适用于其它地区。本研究是以各行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没有进行行业区分,得出的政策建议只适用于宏观性提升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不能对某一行业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提出具体意见。其次,有些影响因素如利益分配比例、产业结构等未纳入模型考虑,笔者将会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 理论基础2.1.1创新理论创新起源于拉丁语,本意是新生产创造。Peter Drucker (1912) 1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以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基础,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Zaltman等 (1973) 2则表示新思想和新材料工艺都是创新

36、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作为社会上的创新是企业第一次运用新工艺或是新生产管理思想的过程。傅家骥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创新的学者,认为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新活力,是企业发展的唯一信条3。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创新进行研究,创新由技术创新到还包括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模式也逐渐复杂化、网络化,创新系统论、开放式创新等理论被相继提出。Richard Nelson在1977年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通过技术、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共同作用于生产、销售、管理、组织4,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随后,Etzkowi

37、tz(1955)提出三螺旋理论,对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丰富,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相互作用形成螺旋式的互动模式,有利于促进创新系统升级5;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加,企业寻求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Chesbrough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寻求合作进行的开放式创新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6。开放式创新将更多的要素吸纳进来,创新理论得到了新发展。2.1.2 协同理论协同理论也被成为“协同学”,不仅指系统从无序、低级向有序、高级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其逆过程。Ansof(1965)7认为在企业多元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各个事业部的合作,这种有目标的合作

38、,就是协作。随后Haken对其进行了系统地阐述8。Yan Jiang,Ruigang Ren(2016)9提出,协同和合作是两个概念,其区别在于是否对所做的事情有较为明确的预期,合作的基础是各方的利益,对预期是不明确的,协作则是各方有明确的预期。协同理论自提出后,被运用到多个领域,不仅可以研究主体间的规律,还可以研究子系统间的作用机理,是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Kundur, P10最早定义了协同创新,他认为通过与协同创新是有关人员组成网络小组,能利用网络进行相关思想、信息和技术之间的协作达成共同的目标,因此可以将协同定义为了促成共同目标达成而产生的管理行为;陈劲等(2012)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主

39、体间进行的资源整合进行深入协作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的互动模式11。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研究流派之一,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2 文献综述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由产学研合作发展而来,但较之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合作上更深入、更持久。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未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形成统一的表述。Cohen (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与公共研究的研发合作(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Public Research and Indus

40、trial R&D ),公共研究则是指由政府管辖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教育研究机构12; Alexander Kaufmann(2000)将产学研合作具象,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定义为科学和产业的合作创新13。学者 Ina Drejer(2005)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研究机构在政府等机构的控制下与企业进行的合作创新,是公-私(public-private)合作14。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研究,郭晓川(1998)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发挥的资源要素优势,为实现某项技术创新进行的共同合作过程15。余雅风(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和大学共同投入,

41、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16。陈松(2012)17则认为产学研创新的引导者是国家,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创新方向确定,让三方各自发挥优势,通过整合资源,促使优势互补,加速国家科技化和产业化的进程。虽然学者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不同,但都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将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最终实现“1+1+13”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基于学者们提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定义,笔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发挥各自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过一定的风险共担,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企业通

42、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获取更多的新技术、新专利,提高成果转化率,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流入市场,实现企业盈利的经济目标。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学研机构,可以通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巨额的资金支持,从而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研发,获取更多的学术成果18。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人才的聚集,有利于实现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升了国家创新实力,进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1997年,国内学者谢薇和罗利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主要包括协同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利益的驱动力、企业和学研机构对协同创新的认同感、以及实现自

43、身进步与发展的渴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的诱导、科技一体化的推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和持久度等19。学者丁堑(2000)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机可以归纳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利益驱使构成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企业通过参与科技创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而大学、科研机构等通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获得巨额资金来支撑其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提升创新水平,扩大其影响力;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政府优惠政策、市场的竞争压力等20。学者刘伦钊认为可以从市场、政府、学研机构三个方面入手,并强调了企业竞争需求和进一步科技化的推动作用21;张玉强则主要分为市场、政府的引导、主体间的竞争、对利益的追逐

44、、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进行分析22;李桂春则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划分为经济改革驱动、市场驱动、投资驱动、利益驱动、政府驱动五个方面23。政府为了实现科技一体化,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大国,出台了各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而不断加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推动着企业提升创新力,研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挖掘巨大的经营利润;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驱动的推动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要素间的壁垒被打破,科技一体化的推动力作用加强,各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只能通过主动交流来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不仅包括新产品、新专利、以及转化后的产品经济利益,同时还有

45、各项荣誉奖励等,各协同主体只有付出信任,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实现高度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提高协同创新的持久度和稳定度,从而推动科技进一步的创新,企业实现巨额的经济利润,学研机构地位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实现自身的进一步追求与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要素的成就感会大幅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也将同步提升,最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效益。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不仅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市场等客观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协同主体的自我追求、协同创新意愿、主体间信任度和合作持久度等主观因素。(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

46、发现学者们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进行划分和界定的出发点和依据不同,主要包含产学研协同深入程度、主要合作范围以及不同主体所处的地位等因素。Allan(1987)根据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范围和深度,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为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联盟、工业伙伴计划、企业孵化中心和共建科学园区七种模式24;Bolto(1995)按照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为技术服务、实习基地、技术合作、共建学科基地四种模式25;Etzkowita(1995)以三螺旋(Triple Helix)创新结构为理论基础,提出政府-企业-大学三方之间的多重互动可以

47、推动国家创新系统的总体提升26;傅家骥(1998)强调了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体制(GCS);政府诱导企业自主合作体制(ECS);政府倡导企业自由合作体制(FCS)27;穆荣平,赵兰香(1998)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按照契约关系,可以分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四种模式,同时,按照合作不同的发起者,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型、企业拉动型、和大学与研究所推进型28;Chesbrough(2003)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上,企业应该积极与学研机构等协同创新29;鲁若愚等(2012)年以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结果为例,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为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基地和共建实地六种模式30;杜英兰等(2013)剖析了协同创新的本质,并提出政府部门、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