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文学鉴赏”教学浅见(共4页DOC).doc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6864984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文学鉴赏”教学浅见(共4页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文学鉴赏”教学浅见(共4页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文学鉴赏”教学浅见(共4页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文学鉴赏”教学浅见(共4页DOC).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文学鉴赏”教学浅见 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使得“文学鉴赏”在中学课堂有了一隅之地;高中新编教材框架设计的信息又有把“文学鉴赏”扶上正席的趋势,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该不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该不该将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教得像文学作品”等问题已无庸置疑、无须讨论了呢?否。以上问题的答案虽早已写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但不少同志仍然担心:“文学鉴赏”在高考考试说明中仅占,花这么多时间搞文学鉴赏值得吗?也有聪明的老师料定文学鉴赏见仁见智,难有规范划一的答案,是极难上考卷的。因此,他们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便采取了与其他实用文“一视同仁”的做法:解释几个词,分析一下层次,归结段意及中心,讲

2、几条写作特点,即使对内容的阅读进行一下“设计”,也是几道理解的题,答案当然是统一的,至于说到感受、欣赏、想象、鉴别,那是既无时间也无必要的。我想,对以上想法、作法仅用 “短视的应试功利主义”作结论,未免太粗率、太简单,因为即使从“应试”出发,以上想法也还难于苟同。考试说明中虽然只有一条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鉴赏的能力就只需。不必说文学鉴赏原就包含着现代文阅读的各种能力;也不必说文学作品与文言作品本就交叉重叠,不分属种;单就写作与鉴赏的关系而言,其间是“出”“入”,是辩证,还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你能说写作能力不需鉴赏能力?说到“功利”,我们倒不反对,做事讲求功效利益不是坏事,但

3、如果以为这样就可取得“功利”,那倒的 确是“短视”了。 我们主张“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但“人”如何才能成“才”,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热爱社会主义的“ 才”?答案无疑是要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呢?“素质”即为人的“修养”,亦即人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认为文学鉴赏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怎样对待文学鉴赏课及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那么,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呢?我认为除了找回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而认真对待外,还 必须设计既具有

4、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现谈谈常见的步骤和方法。 表象阅读。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 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 法: 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图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

5、析梳理,把握其间的结构关系(层次、级位)及性质关 系(虚实、正反、衬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内容、结构于一体的图象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 如: (附图 图) 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 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 一环节。常用的方法有: 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 、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 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

6、受渐染熏陶。 (附图 图) 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进行比较。如:“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流、泄、涌)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请在括号中选一合适的词。”“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去掉加点词可以吗?”“他刚离去。将刚换为已早可以吗?”等等。 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如:读到“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

7、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时,教师启发:懂得了什么,怎么懂得的?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评出:“以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历史、现实何其惊人相似”“同样处境同样心境”“国民党、司马氏高压无二致”等。指导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概括感悟,提炼语言,既能多角度挖掘 ,又能写得简洁、明了。 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细节中成串的词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美感,同时也是认识“形象”的必要步骤。如

8、:涵泳葛朗台抓十字架的一串动作描写:“(眼睛)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嘴)动了一动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仅会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张描写所叹服,而且也看到了一个“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得意阅读。得意,即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它包含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美学理想、美学趣味等。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鉴赏文学作品虽然从语言入手,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现以诗歌鉴赏为例谈谈。诗歌兼具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以品其三味。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指导

9、中既不能浑沌,又不能过实,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文学鉴赏课往往从品言到忘言,故而“得意忘言”又是鉴赏的法门。“得意”要通过下面的步骤和方法来完成。 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再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教沁园春长沙,问:“人们都说诗中有画,这首词中有无画面?如果你是画家,你该准备几种颜色?请用语言给我们画一张橘

10、洲秋景图吧!” 教荷丈人,问:“丈人起初态度冷淡,后却热情地止宿食之,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请想象子路拱而立的神态,丈人植而芸时的心理活动。”教小麻雀,问:“小麻雀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作者未写出来,你猜呢?请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下小麻雀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储备的丰富与否及思维活跃与否,整体把握及语言品味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弃之为? 幻联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

11、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联想,是创造思维品质之一,它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其保留在头脑中的印迹也会相互联系,能否善于利用这些联系点(如相关、相似、相反、相类、因果等)展开联想,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找准联系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创意:“ 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幅画面变成了近乎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的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

12、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教荷花淀,读到“淀边夏夜图”时,可启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你曾走进过相似的意境吗?”学生想到了“洪湖采莲图”、天鹅湖中“群鹅戏水图”等,这样,眼前的画面立体化了,审美享受也更丰富了。 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中,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捉住了。如自读雄关赋,可布置思考:“雄关在本文中有几个含义?哪些句段抒发了对不同雄关的感情?前后感情有什么变 化?是怎么变化的?” 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由于情节性强,人物似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