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提纲.doc

上传人:涵*** 文档编号:6861925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提纲.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O一四年十一月1目 录学校概况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1 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11.2 本科专业设置11.3 在校学生人数及招生与生源质量22. 师资与教学条件32.1 师资队伍32.2 教学行政用房52.3 教学经费52.4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2.5 图书和信息资源63. 教学建设与改革73.1 专业建设73.2 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改革83.3 课程建设与改革93.4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改革103.5 课程开设与教材建设113.6 实践教学与改革123.7 教育国际化134. 质量保障体系134.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3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5

2、5. 学生学习效果175.1 本科生毕业与就业情况175.2 学生学习满意度175.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18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185.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86. 特色发展216.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16.2 创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四三三”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216.3 注重长效机制,保证教管学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历久弥新227. 需解决的问题237.1 进一步增加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237.2 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23学校概况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一所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

3、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是湖北省和国家粮食局重点支持建设的普通高校。截止2013年底,学校设有14个学院(部),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47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4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本科专业59个,分布在工学、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点,具备同等学力人员

4、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覆盖二级学科4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学校面向世界,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 人才培养目标

5、与服务面向学校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为引领,探索并形成了“注重通识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突出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适应、终身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行业,辐射全国”,努力为轻工食品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1.2 本科专业设置学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与制

6、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课部14个教学院(部)。学校59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管、理、农、文、经、艺等7个学科门类。专业在各个学科门类中的分布比例如表1.1所示。表1.1 专业在学科门类中分布比例表学科门类工学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专业数量279103424占全部专业比例(%)45.7615.2516.955.086.783.396.781.3 在校学生人数及招生与生源质量2013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

7、16,86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217人,专科生797人,硕士研究生84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90.2%。2013年,学校共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共招收普通本科生4055人,专科生207 人。在湖北省普通本科文、理科录取考生均为第一志愿,理科录取线高出批次线32分,文科录取线高出批次线22分;外省本科生源充足,部分省份录取线接近当地一本分数线,理科录取线超过当地批次线40分以上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在山东、浙江等地高出当地批次线80分以上;文科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科仅在20个省招生),在浙江省高

8、出当地批次线72分。学校与全省近100所省、市级重点中学建立了稳定的招生合作关系,将其设立为我校的“招生宣传对口中学”,并建立“优质生源基地”53所,其中省级示范中学27所(表1.2)。2013年我校在湖北省第二批本科共录取2538人,其中来自“优质生源基地”的考生有911人,占湖北省第二批本科录取人数的35.9%;录取分数高出湖北省二批本科理科批次线40分以上的考生有1186人,其中来自“优质生源基地”的考生有451人。生源基地建设有效地提升了生源质量,优化了生源结构。表1.2 武汉轻工大学招生宣传对口中学、优质生源基地统计表地区 类别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孝感市黄

9、冈市咸宁市随州市广水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合计对口中学(所)33561059791754354297生源基地(所)5023665457310303532. 师资与教学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优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2.1 师资队伍学校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师资数量与结构。2013年度,有专任教师894人,

10、生师比为17.9:1。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28人,副高级职称339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2.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7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4.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5。56岁及以上的人数为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36岁-55岁人数为534 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59.7%,35岁及以下人数为328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36.7%,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中的主体。师资队伍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如表2.1所示。表2.1 师资队伍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类别教师数量占比例(%)总计894职称正高级职称12814.3副高级职称33937.

11、9学位博士31735.5硕士 44249.4年龄35岁及以下32836.73655岁53459.756岁及以上323.6在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首批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1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部)级优秀教师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学校倡导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92人,副教授

12、290人,分别占教授和副教授总人数的71.9%和85.5%;2013年学校本科开设讲授课程总门数1,130门。其中教授和副教授所讲授课程门数分别为136门、508门,分别占讲授课程总门数的12%和45%。2.2 教学行政用房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103.48万平方米,生均58.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生均28.3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8.8万平方米,生均17.1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1.4万平方米,生均6.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情况如表2.2所示。表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统计表类型校舍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教室79,906 图书馆 41,444实验室、实习场所113,

13、821体育馆13,713其他辅助用房 39,116合计288,0002.3 教学经费学校有稳定、可靠的办学经费来源。2013年我校实现收入4564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7856万元,非税收入拨款24901万元,事业收入1568万元,其他收入1317万元。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运行。2013年,学校投入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993万元(见表2.3),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310元;本科实验经费183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20元;本科实习经费314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206元。本年度学校加大本科教学工程等专项教学经费投入,全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33万元,为本科教学建设与

14、改革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证。表2.3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表项 目金额(万元)本科生教学业务费1280教学差旅费608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64体育维持费41合 计19932.4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13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7903.8万元,生均值为10150.7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17.2万元,新增比例为14.1 %。基础课程实验仪器配套均达到每组实验每人一套,专业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需要,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力。2.5 图书和信息资源学校图书馆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面积41444平方米,阅览座位3460余个,馆藏纸质文

15、献129万册,生均73.14册,2013年新增53267册,生均年进书3.02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799份,外文电子期刊1613种;电子图书60.2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1种;自建特色资源库7个。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与本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传统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开放服务模式。2013年,图书馆周开放时间为97小时,年均接待读者90万余人次,借还图书共计47.9万册次。同时,图书馆积极开展查收查引、文献传递、代检代查、专题服务、读者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3. 教学建设与

16、改革3.1 专业建设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注重适应多科性大学发展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农、文、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学科生态环境。到2013年,学校共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产养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7个省级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批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物科

17、学3个专业列入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技术与信息网络工程方向)等6个专业列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机械类、数字媒体2个专业(类)获批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按照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2013年学校增设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酿酒工程3个本科专业,撤销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3.2 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改革学校坚持“注重通识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突出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咨询师等“师”字号应用型创

18、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强化“注重通识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突出创新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培养。二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每年遴选120余名优秀本科生进入电气类、食品类、管理类等3个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立足于学科或行业制高点的潜质与发展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校企合

19、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四是加大专业综合改革力度,突出从观念、目标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专业综合改革。重点做好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试点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物科学3个专业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类、数字媒体2个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五是初步构建了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环境。通过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学业性转专业、校内及跨校双学位教育等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目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已覆盖了本科专业的近60%;20%的学生可以

20、选择跨学科转换主修专业。六是积极推行专业辅修制度与“双学位”制度,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现设有8个双学位教育专业供学生修读,与武汉大学签订了学生跨校修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双学位的校际合作协议。2013年有1222名学生在校修读双学位。2013届毕业生中有268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七是强化实践创新,搭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将实践性、创新性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建校企合作班,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3 课程建设与改革学校坚持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

21、、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为支撑、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特色方向、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教材建设,着力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博雅精神、优美情感、通融识见为目标,以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引领,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技素质。截至2013年度末,已立项建设6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夯实学科基础,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

22、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三是进一步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建设,着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四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坚持学科基础性、系统性、拓展性、宽口径等原则,以课程内容整合与更新为重点,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加强教材建设,形成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组。五是实施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教学视频等基本资源建设,积极拓展教学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教学素材库等辅助资源。到2013年度末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

2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六是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切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开齐开足体育专项课,把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形成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爱好。3.4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改革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2013年度遴选58门试点课程,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突破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型组织、学生课外学习项目设计等方面综合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立足于教”到“服务于学”、从“知识学习”到“学会

24、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课堂学习”到“全方位学习”的深刻转型,组织教学观摩课40余次,为进一步扩大教学方法改革履盖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编制原则意见,作为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进程、方法、课型、评价、要求等方面作出的总体安排,体现学术自由、因材施教的原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过程考核,认真做好辅导答疑,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实践等能力。鼓励为新生开设有关学科专业导论的研讨课,每个专业从第五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开设1门研讨型课程。加快推进考试内容与

25、考试方式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丰富考核方式,明确考核的诚信要求,及时记载、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形成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3.5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学校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个理论课程教学模块,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教育2个实践教学模块。各专业理论课程中选修课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为30%。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2013年学校教师公开出版教材32部。选用教材遵循“适用、选优、更新、统一”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新近出版的教材。2013年春季,全校本科学生使用教材总数659种,选用优秀教材比例达67

26、.67%;2013年秋季使用教材614种,选用优秀教材比例达70.03%。3.6 实践教学与改革学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了基础技能层、专业技能层、综合技能层、创新训练层与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组成的“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理、工、农类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0%,必修课实验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比例达到15;文、管、经、艺术类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达到总学分15%,必修课实验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比例达到8。通过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

27、形成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实验项目为载体,开展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基本型、综合型、创新型”三类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年,学校共开设含实验的课程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统称实验课程)有483门,其中有综合设计及创新实验项目的门数为285门,占全部实验课程总门数的59%。2013年学校共有47个实验室(中心),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5个;校外实习基地204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本科各专业的学生进点实习。学校鼓励本科生及早涉足科学研究工作,专门开设有科研训练课程,

28、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完成科研训练的相关工作,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34号令)的文件精神,开展了学士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工作,对遏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性、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整体情况良好。2013年有57篇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3.7 教育国际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

29、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本科生海外交换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和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等项目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学校与英国蒂赛德大学、美国南犹他州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本科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实施“整体引进式”的高水平合作,深入推进国际课程衔接,导入并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4. 质量保障体系4.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营造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和教师倾心教学

30、的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重大问题,有效地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为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重点部署本科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重点落实教学各环节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落实各级领导听课与深入实验室调研制度。 2013年,根据学校关于教学检查文件的有关规定,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和实验室调研,对调研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务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学院(部)主要领导、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的教学指导组,积极开展学院(部)教师的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让教师之间相

31、互学习和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激励制度。本年度学校继续完善和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力度,扩大教学奖励覆盖面,营造尊师重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本科教学为荣的良好氛围。2013年学校对获得教学质量奖、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教学成果奖等49个项目的负责人(团队)、348名教师予以奖励,奖励覆盖面达48%。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学院级教学建设与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专项奖励项目,奖励额度占学院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额的16%,极大地调动了学院和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开展青年

32、教师教学竞赛。2013年,根据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选及奖励办法,举办了学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教学观摩活动。各院(部)初赛后推荐选手参加学校复赛与决赛,经学校专家对选手的课堂教学进行全程听课与评课,筛选出参加决赛的选手,决赛由学校组织,要求全校青年教师参加观摩。通过教学竞赛及观摩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潜心从教的积极性,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坚持教管学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以教、管、学良性互动为导向,注重制度执行的实效。开展“三期”教学检查。 坚持“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每学期期初,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师授课计划和

33、教案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做好开学准备。期中,通过学院(部)自查、督导员检查、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校抽查、专项检查、校领导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学过程状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期末,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纪考风,强化考试巡视制度。开展专项检查。 学校成立专项检查督导组,对各个不同的专项进行检查,2013年,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执行情况,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执行情况,示范性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课情况,新进教师、外聘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奖推荐教师的授课情况等专项进行了检查,专项检查组对突显的问题给予了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

34、时,为学校教学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开展教学过程督导。 我校是省属高校中开展教学督导最早的高校之一,迄今已有二十二年。2013年学校选聘15名教授组成校级教学督导组。2013年校级教学督导组专家对申报课程教学质量一等奖的31名教师的121个课堂进行了听课、评课;对17名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的35个课堂进行了听课和指导;对28名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复赛教师的80个课堂进行了听课与评课;对27名新进教师的64个课堂进行了听课、指导与跟踪;对部分外聘教师的14个课堂进行了听课与检查。我校教学督导组专家认真完成了各类型和层次的听课、评价、反馈、总结等教学督导工作,

35、有力地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开展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 在实施学校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的同时,为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2012年开始在部分学院开展学院学生信息员工作制度试点,将每个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作为监控对象,从教师教学纪律、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课堂纪律、教学环境等学生信息员可以撑控的主要观测点作为监控内容,学生信息员每周向学院反馈,学院再针对性地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适时监控、全面掌控、及时解决的作用,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5. 学生学习效果5.1 本科生毕业与就业情况201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372人,其中毕业3350人、授予学位3312人,毕业率为99.35%、

36、学位授予率为98.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75% ,其中协议就业率为73.73% ,升学出国率为13.08%,自主创业率为0.03%,灵活就业率为5.91%;毕业生签约单位分布广,主要集中在中原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等经济区域,分别占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的62.42%、11.76%、9.66%;就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2013年在湖北省就业人数为19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36%,学校获得了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的“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光荣称号。学校 2013

3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向好,签约率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薪酬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学校就业质量不断提高。5.2 学生学习满意度我校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采用网上测评方法,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2013年上半年应参加调查人数11162人(应届毕业生不参加调查),实际参加人数10829人,参与率97% ,综合评价为优秀(90分)的教师占49.6%,综合评价为良好(80-89分)的教师占50.1%,综合评价为中等(70-79分)的教师0.3%。2013年下半年应参加调查人数15217人,实际参加人数14664人,参与率96.4% ,综合评价为优秀(9

38、0分)的教师占60.6%,综合评价为良好(80-89分)的教师占39.3%,综合评价为中等(70-79分)的教师占0.1%。教师整体教学质量优良率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为99.7%和99.9%。从测评的结果分析来看,学生对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上都很满意。5.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圆满完成2013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2013年,本科生参测率94.85%,达标率68.44%。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用人单位评价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300多家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

39、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入职后的表现整体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团队精神、科研创新等能力。在评价我校毕业生时,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专业基础与综合素质等认可度最高,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好评。调查结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客观反馈,为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5.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科竞赛。2013年全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87项。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一等奖34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166项。2013年全校12个学院组织学院级学科竞赛25项,参赛学生人数近9千人次

40、,获奖600余人次。创新创业。为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三级四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即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三级”和“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申报和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四类”。通过“三级四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不同层次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与我校学生专业学习、学风建设、创新实践、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3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学校获得省优胜杯。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资助学生科研立

41、项项目15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获批专利1项。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竭诚关心青年学生成才立业。通过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密切合作,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2013年,学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导航讲座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活动,联合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武汉妇女创业中心、东西湖团区委、“武汉临空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等开展创业沙龙活动,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积

42、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活动和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通过资源整合,扶持了一批在校学生创办的微小企业,帮助学生在省市创业企业孵化器中成功注册2家科技公司并投入运营,共有3个项目获得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资助。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形成品牌,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载体。2013年共有各类学生社团38个,举办了社团活动展示月、校园民乐会、“中国梦”青年梦征文演讲比赛、“明德杯”辩论赛、“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节、微电影大赛、团支部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了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类活动参与达3万余人次。2013年,“一二九”团支

43、部风采大赛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大学生艺术团获湖北省志愿者艺术节二等奖2项,跆拳道协会等社团参加湖北省高校社团展演活动获优秀奖,剪纸协会作品参加“你我同奋斗人生共出彩放飞中国梦”湖北省大学生原创作品展,得到省委领导的赞赏,并被选为湖北省青年交流外事礼品赠送给瑞典达纳纳省政府。建筑模型协会制作的绿色环保建筑模型参加湖北省2013全国科普日展示活动,受到好评,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获十佳最具人气奖。在教育厅、文化厅、团省委举办的首届楚天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学生创作团队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学校获最佳组织奖。6. 特色发展6.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学

44、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人才”、“产业人才”培养为重要补充,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基本形成了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坚持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以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咨询师等“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培养。二是遴选优秀本科生实施“拔尖创新才培育试验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立足于学科或行业制高点的潜质与发展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实施“战

45、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同时,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环境,通过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学业性转专业、校内及跨校双学位教育等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权与选择权。6.2 创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四三三”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学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形成了以“学习、养成、体验、创新”为途径的“四位一体”的素质拓展教育新理念,构建并实施 “四三三”素质拓展教育与管理新模式。建设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创新教育“四平台”;实施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良性

46、互动的“三级三方”管理模式;形成组织、制度、条件“三重”保障。将第二课堂各类资源和活动载体整合为若干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相结合,实施学分制管理,有效解决了综合素质教育中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问题,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内生动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经多年的实践,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6.3 注重长效机制,保证教管学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历久弥新学校以教、管、学良性互动为导向

47、,注重制度执行的实效,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证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由质量控制目标系统、质量保障与指挥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专项评估与检查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管、学良性互动的工作平台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管联动、教、管、学三方互评互助的工作机制营造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使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都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去,全校教学质量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三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各学期所有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参加了评学与评管活动,90%以上的学生均有效进行了评教评管活动,80%以上的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实验室听课或进行教学检查。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率达90%以上。学校“教管学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2009年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7. 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学校进一步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狠抓“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面对教育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