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doc

上传人:涵*** 文档编号:6861700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项目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简介.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项目简介南中国海地区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浅海地区和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全球中心。然而,南中国海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着过度捕捞、不合理的海洋与海岸带开发利用模式和人类活动产生并排入的污染物质等方面的损害。UNEP/GEF“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 项目(以下简称南中国海项目)是由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七国共同发起,联合国环境暑组织实施,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资助的海洋环境保护大型区域合作项目。项目的总目标是:在区域层面上创造合作与参加氛围,解决南中国海环境问题;在参与各方间和各个层面上培养与鼓励各方合作并参与。加强项目各参加国

2、将环境考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中的能力。项目中期目标是:在政府间层面上,制定目标明确、费用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长远策略行动计划并达成一致;解决南中国海海洋与海岸带环境优先问题与担忧。 南中国海项目是落实21世纪议程的具体行动之一。项目实施内容包括红树林、珊瑚礁、海草、湿地、渔业资源与陆源污染控制六个专题,我国参加红树林、海草、湿地与陆源污染控制四个专题。本项目各参加国之间采取协调行动,共同保护南中国海环境,使南中国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项目计划周期为五年,2002年3月开始实施。前两年为基础研究阶段,在进一步摸清南中国海现有生态环境资源及其破坏程度与海洋环境污染基础上,深入分析海洋

3、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制定一系列海洋与海岸带环境与生态保护行动计划。通过头两年调查研究,建立国家数据库,起草、修订并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推荐并确定示范区,后三年实施示范区,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管理框架本项目实行区域与国家两个层面上相互衔接的执行框架。七个参加国各两名代表组成项目指导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设立了南中国海项目协调办公室作为项目协调处,以区域科技委员会以及区域专题工作组为技术依托。本项目国家管理框架为: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部、省际委员会:负责审查、批准与协调各项目行动计划,既是部门间的协调与执行机制,也是部门与当地政府间的协调与执行机制

4、,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部、国家社会发展与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交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海军环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组成。 技术协调管理单位: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技术工作组:国内优选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实施的科技事务,下设专题分组。 红树林专题执行机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海草专题执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湿地专题执行机构:中山大学环科所 陆源污染专题执行机构: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项目实施进展在国家环保总局直接领导下,项目实施得到了部、省际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技术协调机构和各专题执行机构协调行动,努力工作,项目实施一年半以

5、来,各项设计的项目工作内容按照计划逐步落实,据项目协调办公室的反映,在南海周边七个参加国中,我国的项目执行进度与质量属于前列。华南环科所的技术协调工作得到了项目协调办公室的高度评价。项目实施一年半以来,分别召开了一系列区域和国内会议,协调项目各项活动。项目召开的区域会议国内重要会议有: 项目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分别于2001年10月和2002年12月在泰国和越南举行。作为最高决策机制,项目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了项目实施的管理框架、项目活动内容、项目经费预算和项目实施工作计划与时间表。第二次会议决定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事项。 区域科技委员会和专题区域工作组:分别召开了前三轮会议。在前

6、三抡会议上,分别讨论决定了项目实施技术细则,活动工作内容,尤其是专题国家报告和生境/陆源热点区的特征数据表报告的内容、深度,项目被选示范区重要性的评价比较准则、聚类分析与排序指标、评分系统和第一轮排序结果。 省、部际委员会:召开了预备会议和两次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批准了项目有关文件、议事规则等重大事项,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项目执行中重大事项。 国家技术工作组:召开了5次全体会议和5次工作会议。通过了项目技术细则,就重点调查地区和技术规范等达成了一致。备选示范区第一轮预排序结果 红树林:清澜港、防城港和山口在第二类中排序分别列第一、第二和第五位,东寨港在第三类中排序列第四位。 海草:合浦在第一类排序

7、第一位;黎安港、流沙湾和新村港在第二类排序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 湿地:珠江口在所有湿地被选示范区中排序第一。 陆源污染热点区:珠江口伶仃洋名列第一。重要阶段成果海草专题在收集、整理现有极少的海草数据资料基础上,首次采用国际标准规范我国南海周边三省区进行了海草资源及其生境状况的普查和重点区域海草场的调查。发现海草场面积2,200公顷,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雷州半岛,海南东部浅海的黎安港、新村港、龙湾、三亚湾和大东海,广西的合浦附近海域和防城港。拍摄海草场水下和水上照片300多张、海草场水下录像3小时;采集海草标本一批。红树林专题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进行了我国南海周边三省区红树林生境和

8、面积分布、环境状况、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物种的生物多样性、造林活动和技术评估、保护和相关法规评估、价值评估、存在的主要人为和自然威胁等。重点调查了清澜港、东寨港、广西山口、防城港、深圳、湛江和珠海等7处重要红树林分布地区,统计出南海沿岸红树林有林面积约22,000公顷。同时还发现了我国北部湾海域保存最完整和最原始的银叶树野生种群、红树林滨海沙丘植被、半红树植被过度带群落。湿地专题统计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江口、汕头湾和惠东湾,广西北部湾的合浦和竹山海岸,海南的洋浦港和文昌等湿地面积约1,53万公顷。确定了珠江口、汕头湾、惠东湾、湛江湾、合浦、竹山海岸、洋浦港、文昌等8个重要湿地。初步建立了中国南中

9、国海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类型图的编制、湿地面积的量算。防止陆源污染专题按行政区完成了各项统计分析工作。特别是开展对珠江口、北海市区及南流江岸段集水区、大亚湾集水区等三个热点区的重点调查工作。据此,基本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图相关资料和图像数据库的南海陆源污染信息系统。南中国海地区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项目执行以来的调查证实了南中国海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区域层面我方专家任职 红树林专题首席专家范航清研究员当选区域红树林技术工作组2002和2003年度副主席 海草专题首席专家黄小平研究员当选区域海草技术工作组2002年度主席 防治陆源污染专题首席专家韩保新研究员当选区域陆源污染技

10、术工作组2003年度副主席 项目国家技术首席专家黄正光研究员当选区域科技委员会2002和2003年度报告人红树林专题已完成中国红树林国家数据和信息报告和中国红树林国家优势生境的评估和示范区推荐等六项国家报告,已完成的有:广西防城港市红树林备选示范区详细科学调查报告和广东珠江三角洲红树林的数量和生态功能演变报告等四份重要红树林区报告和论文。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有:中国南海地区红树林GIS空间数据库、广西防城港GEF红树林示范区申请报告、海南东寨港GEF红树林示范区申请报告、中国红树林保护行动计划。项目实地拍摄了大量红树林数码照片和数字录像,为将来建立我国红树林多媒体数据库积累了宝贵的图片和影视资

11、料。中国现有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9891公顷),南海三省区红树林面积合计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94.67%。从地理区域上看,中国的红树林集中生长在三个区域:海南岛的东海岸,雷州半岛和广西沿海。项目发现或确认了我国典型的红树林海岸过渡带沙坝植被和鸟类模式地(防城港市巫头)、我国少见的半红树植物银叶树野生种群(防城港市黄竹江口)。根据项目建议,珠海市林业局拟将珠海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由现在的大围湾扩大到横琴,将横琴作为核心区,大围湾为试验区。不在横琴红树林区种植外来种无瓣海桑。湛江市林业拟将特呈岛的白骨壤林建设为城市公园,并表示不在湛江自然保护区的高桥核心区内种植无瓣海桑。调查发现,海南清澜港的红

12、树林在过去的10年中消失了一半多,这一现实已引起地方政府重视。红树林专题促进了地方政府对红树林的重视和保护,得到国际的充分肯定。防城港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初明确否定了“1994年城市建设规划”中围垦马正开300多亩红树林建设行政区的方案,拟将刚刚修建的马正开海堤内的红树林建设为城市滨海湿地公园,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9月组成了地方红树林领导小组,自筹25万元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科学调查研究工作。海草专题一年半来,海草专题已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收集、整理我国南海地区海草的数据资料;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评述;华南沿海海草资源及其生境状况的普查,主要包括地理分布,主

13、要种类和所受到的威胁等;重点海草场(广东的流沙湾,广西的合浦海域和珍珠港,海南的黎安港和新村湾)的详查,包括生物量、生产力、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特征等,并建立了重点海草场的信息数据表; 海草场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因果链;海草场经济价值评估;确定国家级海草场优先保护区;初步建立海草场的GIS系统等。在有关领导和国家技术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海草专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主要包括:经过本专题的调查,新发现了8个海草场(面积近2000公顷);采集多种的海草标本,拍摄完成了海草水下照片100多张和水下录像3个多小时,填补了我国大陆在该方面研究的空白;首次在我国进行海草场经济价值

14、的评估和初步建立华南地区海草场的GIS系统;初步掌握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主要海草场的地理分布、主要种类、密度、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生境特征和所面临的主要威胁等(初步确定华南地区海草场的面积为2600公顷,海草种类8种);通过本课题的工作,广西合浦海草场在推荐区域海草示范区的聚类分析和打分中,暂列小组第一。在区域层面上,本专题的首席科学家,作为区域海草工作组成员参加了3次区域海草工作会议;并作为区域海草工作组第一年度的主席,参加了第2次区域科技会议。本专题的工作出色地完成区域海草工作组和区域科技委员会确定各项工作,得到项目协调处的好评。海草场所面临的威胁调查和因果链分析表明,我国海草场破坏的主要为

15、包括:围海养虾;海水养殖,包括打桩吊养贝类(包括牡蛎和珍珠贝等)、海藻(包括麒麟菜等)、围网养殖等;炸鱼、毒鱼和电鱼;挖螺(贝)与拖网;人为污染,包括陆地和海上(主要为交通、倾废和投饵养殖等)排放的污染。湿地专题根据区域科技委员会、湿地专题区域工作组及中国国家技术工作组的要求与指导,湿地专题自2002年实施以来就对南中国海湿地进行了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并于2002年12月2003年1月初进行了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重要湿地的全面野外调查,对湿地的开发利用状况及所受威胁与保护管理现状、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了考察。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与湿地专题有关的

16、过去和正在进行的有关项目的评估;完成对有关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的相关数据与信息的评估,包括对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现行的管理制度、机构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现状的评估、并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威胁及原因分析;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评估等;建立了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的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类型图的编制、湿地面积的量算。各有关项目活动报告均尽量保证按区域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提交给UNEP的项目协调处,在七个参与国中一直都是项目活动完成得较好的国家。专题组确定了我国南中国海湿地备选示范区的选取标准,对有关的湿地备选示范区进行了野外调研,详细调查各备选示范区的

17、类型、面积、位置及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状况等数据与信息;对各湿地备选示范区进行国内优先排序,因珠江口湿地地处粤、港、澳经济圈的中心,生物多样性丰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突出,各种海洋功能区重叠较多,建立海岸湿地优先示范区意义重大,故在国内湿地备选示范区中被赋予最高的优先性。在区域科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南中国海七个参与国推荐的众多湿地备选示范区的区域优先排序中,在第一步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方面珠江口湿地目前位居第一。湿地工作组将再接再厉,认真准备珠江口示范区的项目建议,力争使珠江口湿地能最终被确定为区域优先示范区,为我国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与经验。防治陆源污染专题陆

18、源专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 在大量基础数据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完成了南海三省区社会经济、海洋水质和表层沉积物、海洋水生生态和水产资源、沿海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和变化,化肥和农药使用等的现状和变化,沿海地区的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的现状和变化;沿海地区的陆源污染(工业、农业、水产养殖、畜禽饲养、面源)负荷现状和变化等各项统计分析工作,进行了我国南中国海有关的法律法规调查,形成了初步的区域性的陆源污染国家报告。 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选出了珠江口伶仃洋集水区、大亚湾集水区和北海市沿海地区三个热点区,并对这三个热点区进行了重点调查。 完成了“珠江口伶仃洋集水区陆源热点报告”、“大亚湾集水区陆源热点

19、报告”、“北海市沿海地区陆源热点报告”等三份共约40万字230页的专题报告,以及上述三个陆源热点区的特征数据表。 由于在海洋环境影响、跨境意义、区域和全球重要性、人群健康、未来的威胁等多个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资料和数据收集充分和证据确凿,故在7个参加国(每国提出三个项目)提交的热点区报告中,由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科所提出的珠江口伶仃洋热点区得分102,名列第1名(第二和第三名分别为柬埔寨和泰国夺得),另大亚湾地区名列第5名(71分),北海市沿岸地区名列第11名(51分)。 南海陆源污染信息系统建立了1:25万的数据库基础图,项目所要求的热点区的数据库资料也基本完成。 陆源专题下一步任务是积极准备好热点区示范项目行动方案建议,全力争取热点区立项。 为扩大中国的影响,在中方的努力下,会议决定第四次UNEP/GEF南中国海陆源区域工作组会议将于2004年1月12日15日在中国广州召开。编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