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涵*** 文档编号:6861060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2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版)2021年11月 51 目 录一、“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1(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三)载体建设成效显著3(四)企业实力持续增强4(五)创新发展厚积成势4(六)项目引投效果明显5(七)绿色发展扎实推进5二、“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环境6(一)条件机遇6(二)问题挑战8三、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10(一)总体思路10(二)基本原则11(三)功能定位12(四)发展目标13四、构建现代化开放型制造业产业体系15(一)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产业,提升区域工业显示度16(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抢占细分领域新赛道18(三)着

2、力培育出口加工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式21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22(一)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化22(二)加强企业外引内育,提升市场主体竞争能力25(三)强化支撑载体建设,不断夯实产业承载能力26(四)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模式28(五)聚焦产业生态建设,提升要素精准匹配能力30(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际营商环境水平32(七)提升对外合作层次,增强产业资源整合能力33六、保障措施35(一)加强组织领导35(二)完善规划体系35(三)落实规划任务35(四)强化督查考评36附件1十四五期间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37

3、附件2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附件3十四五期间科技/新经济项目49青白江区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适应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变化,深入实施“产业兴城”战略,全面提升陆港产业引领能力,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根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工业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

4、进程的五年。五年间,围绕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样版,我区工业坚持以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主线,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全球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多重困难与挑战,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为“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十三五”时期,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不断深入,全区工业经济增速在2018年达到8.6%的峰值过后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工业经济仍然实现持续增长向好态势,2016-2020年期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达到7.22%。到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46亿元,比“十二五”末提高6

5、.1%。图1 “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在新材料、成套装备制造、商用车制造、绿色建材及建筑工业化等新兴领域的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以巨石、台嘉、玉龙化工、丽雅纤维为龙头的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华鼎国联动力电池、芝田高分子为龙头的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天马轴承、重汽王牌、蜀虹装备为龙头的节能环保和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以台玻、江河幕墙、成都建工、瀚江新材料为龙头的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2020年,先进材料、智能制造(

6、含商用车)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73.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1%,比2015年(29%)高21.1个百分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图2 “十三五”时期主导产业产值和占比图(三)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时期,工业新聚集地欧洲产业城拔地而起,规划工业用地7.88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42万平方米,蓉欧智谷大厦投入运营。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成效突出,国际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纳入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计划,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成都陆港枢纽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金青新“一带一路”大港区规划进入实施阶段。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显著

7、,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节能建材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拥有西南地区电压等级最全的供电枢纽,建成10KV公用线路36.7公里,供水管线46.4公里,供气管线80公里(含工业氧气输气干管8.0公里),通讯管线107公里,产业功能区内配套路网基本形成。(四)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区紧紧围绕市场导向,坚持落后产能调整与先进企业培育相结合,先后调整转型攀成钢、川化等传统老工业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效益较好、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截止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3

8、家,成功小巨人企业17家、成长型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逐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企业17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规上企业2020年末实现利税总额达30.3亿元,较“十二五”末大幅增长。(五)创新发展厚积成势“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深度推进工业创新,聚焦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率超过50%,荣获“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培育建成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入中国材料学会成都创新站,建成各级科研机构43个,其中:国

9、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26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个,省、市级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7个。蓉欧智谷大楼等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创造资源集聚发展。(六)项目引投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32.4亿元,比“十二五”期间提高6.8%,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34个,技改投资累计达432.1亿元,竣工投产项目达108个。其中,签约引进四川金泰能、远洋大数据等项目113个,签约投资总额707.6亿元,实现华鼎国联动力电池等87个项目新开工,促进巨石高性能玻璃纤维先进制造(出口)基地等69个项目竣工投产。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投资150.2亿元,

10、总量居中心城区排名第3位,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进一步加强。图3 2020年我区工业投资及同比走势图(七)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工业发展新常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2.9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推进闲置用地清理力度,制定闲置用地清理工作方案,梳理地块45宗、面积3111.82亩。加大低质企业清理,清退兴丰粮油等7个项目570亩,通过“二次招商”盘活闲置厂房25万平方米。加快“三无企业”清理力度,动态清理散乱污企业,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处理能力由“十二五”末的16.9万吨/日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2.7万吨/日,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加快

11、绿道、公园建设,营造绿色生态体系,实现产业园区内外景观、空间相互渗透。二、“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同时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青白江区工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条件机遇一是发展战略升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国家省市战略为“十四五”我区工业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12、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成都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国际循环门户枢纽,我区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是我市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支撑,同时我区也是成都新“北改”战略主阵地,将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最大正变量。二是发展平台升级,中欧班列(成渝)号、铁路港经开区等新的重大战略性资源平台为“十四五”我区工业开放发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中欧班列(成渝)号的持续运行,能为西部对外发展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大成都国际铁路港的竞争优势。随着铁路港经开区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

13、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我区工业发展承载能级进一步提升。欧洲产业城的建成运营,不仅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空间支撑,也有效拓展了适欧适铁等新产业发展领域。三是发展动力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十四五”我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窗口期。近年来,我区在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产业向更高层级迈进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加快突破,产业形态、制造模式正发生颠覆性变革,为后发地区快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甚至赶超部分先进地区创造了绝佳机会。我市应主动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弥补在产业发展理念、技术研发等领域的短板,为“

14、十四五”时期实现产业弯道超车提供现实路径。四是发展路线升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十四五”我区工业绿色发展激发新的潜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我区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路线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较大程度上契合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为我区的工业绿色发展激发新潜能。五是经济组织方式升级,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产业功能区等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为“十四五”我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制保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15、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促进传统产业园区向共生型产业生态圈升级,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推动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转变的最大特征,能够从源头上解决空间产业人口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分离的问题。在当前成都探索建设公园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以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新的经济组织方式,将为我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问题挑战五年来,我区工业整体稳中有进、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但工业支撑能力下降、港产联动不足、新旧动能转换缓慢、工业用地紧缺制约等现实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16、一是工业基础性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十三五”时期,青白江区紧紧围绕中欧班列开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继获批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等系列重大平台,经济结构也由原先以工业主导向以服务型经济主导转变,且工业用地分布日趋分散,工业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3.8%下降到2020年的23.3%。从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传统老工业基地转型中出现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二是“港”“产”联动需加强。当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成为我区乃至成都市、四川省对外开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港口在青白江、产业在周边区县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围绕成都国际铁

17、路港,近年来我区相继引进了TCL、康佳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但总体而言,青白江区“港产联动”格局尚未形成,未找到利用港口优势突破工业发展的“钥匙”。综合保税区的保税加工发展相对薄弱,“适欧适铁”项目招引不足、缺少重大项目等问题突出,现有企业缺少港口指向性业务,导致“港”的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的优势。三是优势产业接续与新旧动能转换缓慢。从优势产业看,随着传统老工业企业川化、攀成钢钒冶炼烧结系统相继关停,青白江区工业主导产业调整为先进材料和智能装备两大产业,但特色不鲜明、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显示度不高等现象依然未实现明显改变,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8户。从创新动力看

18、,目前全区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技术追踪和引进阶段,大部分企业处于工业2.0普及、3.0探索阶段,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84%,远低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最低标准(不低于3%)。四是破解用地紧缺制约迫在眉睫。空间载体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从空间规模看,受经济发展阶段提升、铁路港优势充分发挥等因素影响,我区工业发展空间规模不断缩减,规划工业缩减至约22平方公里,可用剩余工业用地不足2000亩,工业用地布局分散,难以承载大项目入驻。从存量挖潜看,近年来我区通过对闲置用地、低质低效企业清理和“二次招商”盘活闲置厂房,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迭代

19、提升,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效果有限。加快破解工业用地的紧缺约束,推动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是“十四五”时期我区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三、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系列决策战略部署,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的机与势,立足青白江陆港通道优势和老工业基地区域特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融合创新、模式创新为主动力,立足“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深入实施“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构建重点突出、梯度接续、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欧亚出口导向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二)基

20、本原则底线思维,量质并举。深刻认识工业立区历史逻辑,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新时期支撑全市发展的基础,树立底线思维,切实保障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确保规模和占比稳中有升。立足优势,港产联动。抓住陆权复兴机遇,深度挖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业链对接需求,聚集发展通道指向性产业,着力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产业链接节点。人才为本,功能协同。深化产业生态圈理念,在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更加突出人本逻辑和生活导向,推动产业、配套、生活的有机统一,按照“聚人聚产兴城”新逻辑,引领全区沿着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方向自然有序生长。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紧跟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立

21、足区域要素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机制创新,增强内生驱动能力,推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节能技术深度应用,降低能耗强度,提升产出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三)功能定位欧亚出口导向型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按照港产联动、双向赋能原则,深度挖掘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市场、产业链合作空间基础,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从长江下游向上游转移的机遇,以适铁、适欧、适贸为导向,依托欧洲产业城和综合保税区,找准政策着力点和发展契合点,适度拓展产业门类,加快布局一批辐射内外、双向互动的制造企业,把通道优势和贸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效益努力建成青白江临港制造业产业名城。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充分用

22、好青白江工业立区的发展基因,坚定制造强区理念,在前期成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上,顺应新时期制造业市场、技术、模式、业态演变大趋势,进一步推动产业更新、新旧动能转化,建立起更加适应新时期区域产业竞争、产业发展需求的发展机制和管理模式,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全市新型材料产业核心聚集区。立足全市新材料产业空间集中度不高的实际,充分用好高性能纤维产业功能区牌子,进一步拓展产业边界、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建设路径图和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提升对外辨识度和显示度,形成更强的聚集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全市新材料新项目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聚集区,推动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

23、助力提升成都新材料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影响力。(四)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 2025 年,力争实现“2个200亿元、1个100亿元”,建设成为融通内外循环、生态优势突出、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条完善的欧亚出口导向型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在总量规模上,到2025年全区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区 GDP 比重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7.5%以上。在技术创新上,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在开放引领上,到2025年本地制造业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展望到2030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占GDP 比重提升至28%,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

24、000亿元。2.具体目标 规模数量。全区先进制造业规模稳中有升,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力争每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及以上。质量效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到2025年,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25万元/亩,单位投入、产出强度达到全市前列水平。技术创新。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环境明显改善,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要素不断完善,到2025年,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35%以上,公共研发及投融资平台达20个以上,人才公寓15万平米以上,

25、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齐全,能够充分满足产业功能区发展需求。绿色低碳。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排放水平显著下降。“十四五”时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不低于20%,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0个百分点。开放引领。铁路港对制造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充分显现,适铁、适贸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本地制造业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出口导向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0家。表1 青白江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目标细分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备注规模数量规上工业企业(户)243320预期

26、性全市年均400户规模20亿元企业(户)310预期性规模50亿元企业(户)03预期性规模100亿元企业(户)01预期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6.77.5预期性全市7.5工业增加值(亿元)130.12200预期性工业占GDP比重(%)23.325预期性质量效益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4.576.5预期性参考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7.920预期性单位税收强度(万元/亩)2025约束性达到全市前列水平单位投资强度(万元/亩)340400约束性达到全市前列水平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841.2预期性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个数(家)710预期性累计值产业生态

27、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17.535预期性投融资平台(机构)数量(个)10预期性累计值人才公寓面积(万平米)38.9915预期性教育机构数量(所)86100预期性医疗机构数量(所)241250预期性文体设施面积(万平米)129.9137预期性绿色低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4.420约束性污水处理厂(座)99预期性累计值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790约束性碳排放量下降(%)10约束性累计值开放引领出口导向型企业数(个)100预期性中外合作项目数(个)30预期性累计值进出口交易额100预期性四、构建现代化开放型制造业产业体系深入研判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国家实施“碳达

28、峰、碳中和”战略在“十四五”时期可能形成的新的产业爆发点,对标国家、省、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要求,以建设欧亚出口导向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临港、智能、绿色”三大方向,大力发展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出口加工新赛道,推动存量产业有机更新,高端增量快速聚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绿色高效、梯度接续的“2+1+1”现代化开放型制造业产业体系。其中,“2”即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1”即出口加工业,“1”即数字经济。(一)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产业,提升区域工业显示度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培育一批“

29、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材料产业示范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以玻璃纤维、碳纤维为重点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延伸发展应用于高档纺织品、汽车、轨道交通等方面的复合新材料及制品。发挥巨石、台嘉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加快招引一批电子级玻纤、新型阻燃材料、高性能无纺布等下游应用企业集聚,推动一批重点研发基地和产业孵化园项目落地入驻。积极培育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加快引进碳纤维研发制造企业,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制定专项招商方案,促成一批项目落地。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重

30、点发展以钛、钒、钛合金、钒钛合金为主的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加快发展镁铝钛轻量化金属、钒钛特种金属等细分领域,延伸发展应用于航空航天、新型商用车等方面的零部件产品。支持并促进天马高铁轴承国家实验中心落地我区,研究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落户政策,引导成都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将攀钢总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研发骨干迁入我区,增强区域研发实力,并实现具有产业整合能力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鼓励支持现有科研平台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建成落地,支持科研平台与属地化企业合作拓展技术创新领域,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研制基地和特色鲜明的先进金属装备材料应用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加快补齐新型

31、金属功能材料核心起步区和340科创园公服配套短板。绿色建筑材料。重点发展预制内外墙板、楼梯、叠合板等装配式PC件,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产品,以及墙体材料、防腐材料、隔音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构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形成系统集成能力。顺应建筑工业化趋势,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和台玻、江河幕墙、建工等重点骨干企业作用,积极引进建筑部品部件制造及其初装配企业。抢抓建筑节能发展机遇,发展建筑保温复合材料、保温装饰复合部品部件,推进泡沫混凝土、纳米孔混凝土、相变储能混凝土等节能建材在装配式建筑构建中的应用。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以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为主的新能源材料,积极开展华

32、鼎国联、金汇能等代表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引导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向单项冠军、行业龙头发起冲击。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以三聚氰胺泡沫、高分子聚脲材料、环保涂料等为主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充分整合现有科研平台资源,做大做强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创造“首席科学家经济”,力促一批高端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鼓励上游原材料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高分子材料前沿领域的研究,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逐步从传统高分子材料转向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拓展。(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抢占细分领域新赛道把握制造业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抢抓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

33、重点聚焦低碳装备、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节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把绿色、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全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新能源装备。抢先布局电解水制氢装备、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装备,配套发展吸附剂、控制阀、透氢膜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着力形成产业发展核心技术优势。发展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装备,前瞻布局有机液态储氢、合金固态储氢等储氢材料。发展加氢站装备,大力发展氢气压缩机、压力传感器、储氢瓶、加注机等关键零部件,着力形成加氢站系统集成能力。聚焦重汽王牌、天马精密、玉龙等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健全区内风电轴承、储氢装置、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配套,引导企业围

34、绕动力电池、电驱、电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坚,着力形成我区新能源装备产业核心技术优势。低碳装备。围绕二氧化碳捕捉、运输以及封存(CCUS),以低成本化为导向,研发、引进新一代捕集技术,前瞻布局点源技术装备、直接空气碳捕获装备及相关材料,运输管道及装备,含水层封存装备、强化采油技术封存装备等。发展二氧化碳应用装备,在化工、生物等重点领域,推进重整制备合成气、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合成有机碳酸酯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引导天翔环境、中节能等环保装备企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低碳装备。围绕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布局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装备制造企业。针对排放监管,围绕碳排放监测、污染物监测、环境监测、水资源质量等领域,

35、引进专用设备生产及系统运维服务企业。智能电器。发展智能家电硬件、智能系统、电器整机为重点的智能家电制造,延伸配套发展面板显示、内容服务、物联网运营等上下游产业链。把握国内外消费结构升级契机,充分利用中欧班列挖掘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化、人性化、时尚化的家用智能厨电产业,积极发展以融合生物识别技术、电子技术为特征的防盗锁、电子密码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防盗锁等智能锁具制造,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西部智能电器(家电)制造出口基地。自动化装备。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及多式联运装卸搬运装备、分拣输送装备、物流机器人等为重点的智能物流装备制造,引进国内外物流软件和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延

36、伸发展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鼓励重点骨干智能装备企业,开展关键核心部件和系统等断链断供技术的研发突破,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培育发展出口加工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依托综合保税加工区等重大区域,聚焦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快速集聚一批保税加工、离岸经济等出口加工和研发设计类企业,抢占发展“一带一路”产业新赛道,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把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产业核心承载地、临港出口加工产业名城。保税加工。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加强中欧班列沿线市场调查,围绕欧盟市场需求较大的产业领域,重点聚焦智能电器、智能穿戴等出口加工类产业,绘制

37、出口加工产业市场布局图,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大力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加工环节。瞄准沿海发达省市、港澳地区和日韩加工贸易企业总部,积极承接带动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沿海加工贸易产能转移,大力发展消费电子、智能家电等中高附加值出口加工产业领域。大力发挥康佳、TCL等头部企业产业带动力,进一步延展智能家电、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离岸经济。鼓励发展离岸研发,支持跨国企业建立离岸研发中心,推动研发业务外包,支持开展境内外孵化器双向孵化。大力发展离岸生产,鼓励内外资以离岸方式参与整合产业链,发展中高端离岸生产和制造业。依托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优势,强化金融服务、海关特殊监管等支撑,积极发展离岸贸易,探索

38、打造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统筹发展枢纽基地。(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式抢抓四川省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积极布局数字化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数字经济领域上下游企业,推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推动产业结构向“智能化”升级,推动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核心区。数字化应用。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的应用,引导和支持我区传统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依托华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西门子-联晟成渝数字化物联网赋能中心、SAP产业赋能中心等项目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产业向智慧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建设数字

39、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专项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持续实施“万企上云”行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云服务,着力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促进云计算在工业企业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抢抓5G应用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实质性推动机遇,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前瞻性布局、示范性推广、深度化应用。积极争取省市支持,结合全市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建设要求,支持以新型材料龙头企业为主导,打造国内知名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相关企业上云用平台。加快推进园区、企业光纤、5G“双千兆”覆盖,积极对接成都市在标识解析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力争一批

40、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落户。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要求,立足区域工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资源禀赋,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更加积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化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助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

41、业”的培育路径,构建分阶段、递进式培育体系。配套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建设国家、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2.提升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带动引进创新团队,在创新场所、资金及生活配套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盟、参股等形式建设专业研究机构,大力支持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攀钢集团科研创新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推进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航天七院等高校机构合作,发挥钛材和高温合金等领域优势,加快四川省先进金属材料增材制造工

42、程技术研究中心、攀钢成都钒钛新材料研究院等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机构全覆盖。支持创新载体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本区及周边城市企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3.建设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各类主体,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链,增强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准、尊重创新、包容创新的发展环境。聚焦新型材料、装备制造领域先进技术方向,依托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重点推进从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环节的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切实维

43、护创新者利益,让企业和研究机构安心创新、放心发展,锻造青白江吸引科技成果转化的金字招牌。4.增强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强与创新实力强的城市、区县合作。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新区、天府新区等科技研发实力较强区域的合作,共建共享创新资源。加强与新津、彭州等成都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涉及区(市)县的合作交流,争取市上支持,在我区建立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研究院、实验室。专栏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扩大高企培育面,分计划遴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壮大。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

44、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细分技术领域搭建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支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鼓励企业以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互参股、共建实体等形式,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二)加强企业外引内育,提升市场主体竞争能力1.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招商思路,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链接“国家队”基金、国际基金,通过“产业链+金融链”方式筛选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国际基金公司捕捉、筛选项目的专业能力,及时主动出击对接项目,撬动更大范围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

45、。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对沿海产业形成的挤出效应以及国家推动长江下游地区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的机遇,开展专业性、专题性招商。实施“网络实景+实地考察”招商模式,搭建全市统一的招商服务平台,推动线上360全景展示和线下实体场景相结合,全面提升投资考察的便利度。2.增强头部企业带动能力。选择5-10家成长性好、成长空间大的本地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一企一策制定推进方案,鼓励企业就地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20亿元企业10户、50亿元企业3户、百亿元企业1户。围绕头部企业需求,发挥国际铁路门户枢纽优势,统筹生产、集货、配置、运输资源,为企业构建满足全球采购、配送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开展“头部企业

46、+配套企业”链接行动,鼓励头部企业向本地企业开放产业链,通过发布需求清单、需求标准等形式吸引更多周边企业进入配套体系。3.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深化“场景营城”理念,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应用场景,引导特色明显、在细分市场有突出优势的中小企业深耕细作,成长为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抓住国产化替代机遇,支持中小企业进入头部企业配套体系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采购名单,对需求规格、数量、质量、标准等需求,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争取更多试制机会、改进机会。梳理新上项目和规下企业信息,建立“小升规”企业动态培育库,制定专项推进方案,力争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

47、到320户。专栏企业上规培育工程建立企业上规培育库,对规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筛选,遴选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上规企业培育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规下转规上”服务体系,对入库企业实行区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领导结对帮扶的服务模式,制定帮扶工作清单,按照“一企一策”的形式,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开展拟升规企业诊断、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沙龙、咨询等形式,对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创新、融资、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规范发展水平。加大对升规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市上政策、资金支持,把更多企业纳入全市上规企业培育目标。对新上规企业,实施三年护航行动,第一年给予“升规”奖励,在企业要素保障、市场开拓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实现上规后再送一程。(三)强化支撑载体建设,不断夯实产业承载能力1.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园区传统基础设施,提升市政道路、自来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220千伏白青线建设保障城市供电需求,推进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