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苏联解体.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860901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苏联解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苏联解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苏联解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苏联解体.ppt(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专题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形成和苏联解体专题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解体n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n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固化n三、苏联解体过程和原因n四、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 的初步探索n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可循,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1、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n背景:n列宁本来拟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n1918年3月,英、法、日等14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n新建立的苏维埃别无出路,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n具体措施:n实行余粮征集制n实行广泛地工业国有

2、化n工业管理集中制,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n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n经济关系实物化;n实行劳动义务制从应急政策逐步转变为 建设社会主义的捷径n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少做法都是为了战争需要而采取的应急措施n 由于急于求成,苏共把它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捷径,由此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n原因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观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n原因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环境中大显身手,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力领导,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苏共认为:n 既然使用非常措施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捍卫苏维埃政权;也能继续使用这些非

3、常措施,快速地建设社会主义。n 军事共产主义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性:n第一、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不能持久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n第二、脱离了农民的要求。余粮收集制在战时可以得到农民的支持。但长久来看,忽略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是不能接受的。n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列宁:直接过渡是“干了蠢事!”n“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的多,危险

4、的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n 列宁1921年4月论粮食税2、转向新经济政策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n经济危机:n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结束。国内陷入经济危机:n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危机;城乡之间的交换完全中断。n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20年工业产量仅相当于1913年的1/7。大量工人逃往乡下糊口谋生。n政治危机:n1920年低1921年春天,各地普遍爆发了农民暴动。n西伯利亚农民暴动规模最大,人数6万人,时间长达三个星期之久,占领两个大的城市,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一些路段。喀朗斯塔水兵暴动n 1921年2月28日,喀朗斯塔水兵暴动。占

5、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n 此时正值俄共十大召开之际,代表大会被迫休会,出动6万红军,在3月18日平息了兵变!俄共十大会场外面的讽刺漫画人物 实行新经济政策n1921年3月16日,俄共十大一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n1921年2月8日,列宁经过大量调查,写下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提出应满足农民的愿望。1921年的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特征n实质:n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n列宁语: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1922年10月列宁回答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时讲话。n四大特征:

6、n1、以市场为取向n2、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租借制、租让制、合作制等)n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n4、改革过渡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固化n 1924年,列宁因中风病故(54岁)。此后,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逐步停止实行。n 1929年后,逐渐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1、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焦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n1)、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争论(19251926)n 托洛茨基(18791940)的观点: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限制和消灭私有经济,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加速工业化;对外开放;发展党内民主,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党脱离群众。托洛茨基斯大林

7、主张一国建成社会主义n1925年1月给与托洛茨基党内警告,解除了托的职务(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n1926年,托因继续批判斯大林,被开除出政治局。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被逐出苏联。2)、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 1927年12月之后n布哈林 n(18881938)n列宁称之为“党内最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n1929年4月,斯大林召开中央全会,批判布哈林,撤销了布哈林真理报主编的职务;11月,布被开除出政治局。1938年3月被判处死刑。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分歧:主要分歧点 斯大林 布哈林关于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关于农业集体化全盘农业集体化反对用行政命令

8、改变农民所有制关于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阶级矛盾逐步缩小直至消亡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路党内大清洗全盘农业集体化高速工业化高速工业化:n三个特点:n高速度;n优先发展重工业;n采用行政手段。n19291932年,n工业年增长率19.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929年至1934年n1929年11月,全盘农业集体化全面铺开。n集体化的标准:一个区或一个州,农户的6870%,播种面积的7580%加入集体农庄。n1934年,全国范围内,假如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71.04%,播种面积达到87.4%。n实质:工业化的配套措施。n三个特点:n时间短;n行政命令开路;n消灭富农。大清洗运动(193419

9、38秋)n背景:n由于国家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推行工业化和集体化,一度导致社会关系、党群关系紧张。30年代政治事件层出不穷。n基洛夫案件:1934年,党的十七大上,基洛夫的选票高于斯大林,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同年12月1日被暗杀。n特点:n一、指导思想是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n二、脱离党的领导,严密控制司法机关和程序,逼供、诱供。n三、打击对象是党政军高级干部和知识界精英。与大清洗运动有关的数据n 1934年十七大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被捕或处决;n11名政治局委员中有3人被迫自杀或处决;6名候补委员中有3人被杀害。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

10、就n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n从1928年至1940年,短短的22年,苏联共建成约9000个工业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16.8%,其速度在世界工业史上是罕见的。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巨大的发展。n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n1941年至1945年间,苏联用4年时间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苏联模式的特点n政治方面: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干部委任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n经济方面: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

11、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发展中工业和军事工业。n思想文化方面: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公共舆论一律。n对外关系方面:对外封闭,与资本主义进行冷战,并准备从冷战转向热战;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搞大国和大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n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n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n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斯大林就是真理”,“一切世代科学的泰斗”n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苏联解体n(一)苏联三次错过改革机遇n(二)苏联剧变及其解体n(三)苏联社会主义

12、模式为什么失败?(一)苏联三次错过改革发展机遇n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几十年,国内外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苏联模式却没有与时俱进、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以至于三次错过了改革机遇,导致最终失败并解体。1、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第一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时机。n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更加暴露无遗。党内外对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农村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国家计委主席沃兹先斯基主张对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政治领域中,党内有了民主化的呼声;司法领域,要求废除死刑制。n 但是晚年的斯大林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时机。2、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第二次错过改革开放机遇n1953年,赫鲁晓夫对苏

13、联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n主要措施:n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实行党政领导职务分开;n加强法制,整顿改组内务部机构;n调整农业政策,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组工业管理体制;n建立干部更新制度,取消高级干部特权等。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改革 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框n有些改革属于心血来潮的蛮干,危害很大,后期改革中错误越来越多。n60年代,赫鲁晓夫又搞起新的个人集权,新的个人崇拜。n有些改革很不彻底,前后不能贯彻始终。如规定党中央第一书记不能见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起他自己又身兼两职。独揽大权。n急躁冒进,急于过渡的思想再次膨胀起来,提出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造成很大危害3、勃

14、列日涅夫只搞“完善”,第三次错过改革时机n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执政18年。n国际形势新特点:主要依靠科技和经济手段争夺市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探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n勃列日涅夫看不到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续固守传统模式,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缺乏活力n“老人政治”,苏共中央领导层的5个核心成员,平均年龄高达75岁。n第一、政治上过度集权。勃列日涅夫独揽党、政、军大权;把高级干部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别由斯大林时期40多被扩大到100多倍。n第二、经济上,过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多少改变。n第三、对外政策上,一方面闭

15、关锁国,只同“经济互助委员会”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自我孤立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同时又进一步推行扩张主义,到处伸手,扩大势力范围,同美国争夺霸权,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使得国家元气大伤。病人轮番接班的“老人政治”n勃列日涅夫1982年76岁病故。n 接替他的是68岁的病人安德罗波夫只在任1年零3个月就去世了。n 后继者是72岁的病人契尔年科,只在任1年零1个月又死去。n 这种现代史上史无前例的病人轮番接班的老人政治把紧迫的改革任务一再延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苏联在战后长达40年之中,三次丧失了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机遇!过度集权的体制不断凝固化、绝对化,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为苏联东欧的巨变和苏联模

16、式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二)苏联剧变及解体苏联的剧变的过程(三个阶段)n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n1985年3月1988年6月十九大,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n1988年十九大以后,由于戈尔巴乔夫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抛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很快发生剧变并解体第一阶段(1988年6月十九大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n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以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标;n把共产党界定为“按照自愿原则联合苏联公民”的政治组织;n主张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制。n主张改革从政治体制开始,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历史,

17、否定社会主义原则戈尔巴乔夫第二阶段(1990年8月1991年8月):两种政治力量的激烈斗争n苏共28大时,苏共党内已经分裂为三派:n传统派:利加乔夫(苏共中央书记)为首的主张对苏联进行小修小补;n激进派: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主张彻底推到苏联模式,转轨到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n中派:戈尔巴乔夫,主张对苏联模式进行大手术,转轨到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激进派在政治斗争中后来居上n1991年4月之前,传统派与激进派的斗争,传统派一直占上风和优势,后期,戈尔巴乔夫转而支持和怂恿激进派,使形势急转直下。以4月23日,“91”联合声明为标志。n 1991年6月,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一次举行

18、的总统选举中当选为俄联邦总统。n 7月20日,叶利钦签署了“非党化”的总统令,仅执政党在俄联邦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进行活动,矛头直接针对共产党。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在莫斯科逝世第三阶段(1991年8月12月):苏联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n819事变:n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人士宣布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从即日起有他履行总统职务,国家全部权力在6个月内移交给该委员会形式。这样做旨在维护国家统一,共产党的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广大人民害怕回到旧的体制中,没有给与支持;军队和克格勃也不听指挥。n结果这场事变只维持了3天,2

19、1日,叶利钦以违宪为理由,拘留了亚纳耶夫等人。819事变失败加速了苏联解体n819事变后,苏共丧失了全部政权。n内阁的成员全部被替换,从联盟中央到各地方的政权均为“激进派”控制。n大规模的反共浪潮,共产党被停止活动,财产被没收,真理报被停刊。n8月24日,苏共中央宣布“自行解散”。至此,建党93年,执政74年的苏共最终解散。苏联迅速解体n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n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n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订协议书,决定创建“独立国家联合体”n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苏联1921年的版图俄罗

20、斯左翼人士纪念十月革命俄罗斯少年胸挂列宁的照片四、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n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三个原因:n1、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n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n3、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案例一:政治天平中最重的砝码n阿尔巴尼亚:n20世纪80年代,毛驴和牛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n总面积3万平方多公里,却拥有全欧洲最多的防御工事。各种地堡达10万多个。n1990年7月,n5000名阿尔巴尼亚人闯入外国使馆要求逃往西方。案例: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差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时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60年974美元1320美元1990年4144美元23980美元差 距6 倍齐奥塞斯

21、库大搞家族政治n齐奥塞斯库妻子担任政治局委员兼政府第一副总理;n儿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n三个弟弟分别是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内务部高级警官学校校长;n妹夫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n儿媳妇全国妇联副主席齐奥塞斯库因苏联解体起诉戈尔巴乔夫谁是苏共的掘墓人n苏联时期领导干部在总统班子中占75%n在政府部门占74%n国内企业家中85%是原苏共党员。n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经理,1992年私有化之后,摇身一变成为该股份公司最大的控股人,掌握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切尔诺梅尔金:三条历史教训n要警惕右的,更要注意纠正“左”的错误n改革必须要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n要警惕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