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860859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ppt(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六特征之六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差距的历史阶段。下面主要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解析。相关背景 特征形成原因 总体状况区域经济

2、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大区域间,省区间,还是一个省区内部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都十分明显。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经济布局的分布极端不平衡,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高度农业商品化地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内地仅是在有铁路深入或有大型水运干线的地方出现个别的工矿点或局部的农业商品化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基本上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因此,我国从建国之初开始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就很大。在1978年之后,随着各地政治经济秩序渐趋稳定,以及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经济差异的总体程度持续下降。但

3、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适宜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加之原有经济技术基础较好,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都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亚和南亚毗邻,发展对外经济十分不便,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落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小。我国地区间差距由来已久。近年来,地区间差距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迅速拉大上。在所有制结构、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差距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这要求我们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区域政策”,实现地区经济

4、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地改善状况。相关背景 特征形成原因 东中西部的差异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定义:区域经济政策,简称区域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扩大,协调区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突出特点是以区域为作用对象,它的出发点是区域差异,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目的: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目标:实现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控制区域差距的过分扩大,改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的合理实现。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

5、济政策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济政策建国后,国家制定的每一个五年计划,其经济布局政策在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19531978年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布局的指导方针是:为迅速改变生产力过分倚重于沿海地区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并考虑到战备的需要,强调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投资重点长期指向中西部地区。(国家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一五”时期为50.2,“二五”时期为56.7,三年调整时期为60.5,“三五”时期为68.8,“四五”时期为56.2。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实际上并未达到

6、均衡发展的目标,人均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在总体上仍然有所发展。)1978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布局的指导方针有了重大转变,效率优先成为重要的目标取向,生产要素向边际产出率高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六五”与“七五”时期,在追求整体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方针指导下,国家投资和布局的重点大幅度向原有基础和条件较好、投资能力较强、投资环境优越的东部地区倾斜,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梯度明显。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济政策建国以来所采取过的区域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注重公

7、平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国家对于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在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税收、外汇、外贸和信贷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东部地区首先享受了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260个沿海经济开放市县;全国30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东部地区就有25个;13个保税区也全部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仅从1992年起才逐步在沿长江地区和边境地区建立了享受国家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城市,到1993年共设立了6个沿江开放城市、13

8、个沿边开放城镇以及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中部地区仅建立了4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则至今仅有1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当今的区域经济政策当今的区域经济政策关于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十一五”规划中做了完整地阐述,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提出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地划分了功能区,即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

9、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形成各有侧重的开发重点。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利于扭转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

10、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2005年,东部10省市、中部6省区、西部12省区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的GDP分别为10.9万亿元、3.7万亿元、3.3万亿元和 1.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份额分别为55%、19%、17%、9%。2001 2005年,四大区域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5%、10.86%、11.12%和10.87%。总体上东部地区的比重继续提高,西部地区持平,中部和东北地区略有下降。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 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增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形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

11、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进入城市,西部流向东部。目前农村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跨省流动劳动力90%来自中西部,82%流向东部地区,而且约有2/3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市场主导的资本在利润引导下主要投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增强,不仅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还促进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份额接近40%,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发展潜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

12、强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 产业发展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和市场条件,逐步替代矿产资源分布等传统区位因素,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主导因素。一方面,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这些部门不同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需要依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供给条件较好的区域。即便在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继续向具有优势条件的城市集聚,城市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分工关系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能源工业等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集聚的势头增强,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西北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等,都

13、形成了相当规模。为解决东部沿海地区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不得不建设远距离的资源调配工程,比如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形成了资源大跨度区际调动。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沿海地区国际化程度提高沿海地区国际化程度提高沿海和内陆地区因其开放度和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差异,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发展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区位条件和开放的先行优势,大规模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88%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0%左右。以长三角为例,

14、2004年16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约254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9%。外资的大规模集聚提升了产业国际化程度,各类加工制造品源源不断流向国际市场,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区域间竞争和合作交互作用,推动了区际互动发展区域间竞争和合作交互作用,推动了区际互动发展 一方面,区际竞争关系加剧。一些地方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载体,调动各种资源扩大投资规模,包括以税收优惠和土地低价吸引投资,使得一些不具优势或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也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与此同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展开。各地区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开始突破

15、传统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各种横向合作。以长三角为例,各城市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联合协作,企业异地办厂实行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跨地区投资,共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和各城市定位正在形成和深化之中,区域优势资源整合能力提高,降低了区际交易成本,给各城市发展带来了实际利益。区际竞争促进各区域提高本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大规模区际流动,增强了区际互动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的挑战 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发展战略、体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权限下放,市场化程度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增强,流动规模迅速扩大,

16、经济活动呈现空间集中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主要是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因而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一、利用国际资源的区域差距扩大。与沿海地区相比,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二、生产要素流动虽然改善了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三、一些区域产业发展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四、人口转移滞后于经济的空间集聚,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 五、对社会事业平衡发展重视不够,公共服务水平区际差距扩大 六、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中

17、加工贸易比重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另:就笔者本身观点,个别大城市的发展严重超于其他城市,其实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结论结论虽然当前我们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虽然当前我们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可以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几乎和成果一样多。但是可以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几乎和成果一样多。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合理规范要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合理规范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区域发展模式,也需要借鉴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区域发展模式,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如欧盟的成功发展),重塑市场经济国际经验(如欧盟的成功发展),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以,以便区域之间真正地实现协调发展。便区域之间真正地实现协调发展。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1998年4月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 2006年08月04日 中国金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