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6858266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北京市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附带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1923 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 NaHCO3是()。A.两性化合物B.酸C.碱D.盐碱【答案】A2、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A.实验能力评价B.教学方法评价C.教学手段评价D.学业评价【答案】D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

2、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A4、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用分液漏斗不能分开的是A.甲苯和液溴B.溴乙烷和水C.水与煤油D.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乙酸乙酯【答案】A5、某教师在进行“酸和碱”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B.C.D.【答案】D6、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D7、现有三组混合液: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乙醇和丁醇;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

3、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答案】B8、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A.纸笔测验B.档案袋评价C.作业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D9、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B.教学内容的要求C.是否易于操作。达到最佳效果D.学生的个性特点【答案】C10、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 D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B11、下列哪组实验全部属于义务教

4、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A.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氨气的实验室制取B.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C.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D.氮气的实验室制取、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答案】C12、教学评价的依据是()。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C13、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D.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答案】A1

5、4、在 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 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 A 和 B 都是 4 mol,A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012 mol(LS),则 10s 后容器中 B 的物质的量是()。A.1.6 molB.3.2 molC.3.6 molD.2.8 mol【答案】B15、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16、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物质是()。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B.一水合氨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C.液态氟

6、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答案】D17、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18、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主要依据【答案】A19、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

7、模块是()。A.化学 2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A20、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答案】D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O2 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 KMnO4 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 NaOH 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D.用 AgNO3 溶液可以鉴别 KCl 和 KI【

8、答案】B22、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D23、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离子方程式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性知识【答案】C24、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A.课程内容B.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D.课程理念【答案】B25、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类比B.归纳C.演绎D.分类【答案】A26、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

9、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C27、化学教师在开展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前。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A.形成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28、教材观念的转变,促使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下列关于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A.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B.教师可以随意提高教材内容的难度C.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D.教师要敢于质疑教材,超越教材【答案】B29、课堂教学结构包括

10、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的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答案】A30、下列实验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A.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稀碱溶液的 pH,所测定的 pH 值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消耗标准溶液体积D.测定中和热实验时,将碱溶液缓慢倒人酸中使其充分反应,所测得中和热【答案】B31、下列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B.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会变性C.氨基丙酸与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只生成 2 种二

11、肽D.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答案】A32、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答案】A33、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A.以系统观做指导B.科学性原则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D.要从实际出发【答案】B34、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答案】A35、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A.内容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方法不

12、同D.要求不同【答案】B36、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 D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B37、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空气中氮气比氧气多B.厕所清洁剂比炉具清洁剂 pH 小C.钢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D.化肥 KNO3 比 NH4NO3 营养元素种类多【答案】C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D

13、.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B39、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40、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C.答卷费时,速度慢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答案】B4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A.科技教育B.素质教育C.减负D.现代教育【答案】B42、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A.能举例说

14、明 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答案】B43、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A44、12 密闭容器内有 a、b、c、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 可能是催化剂B.表中 x 为 4.64C.c

15、中元素的种类等于 a、b 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D.若 a 与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1,则反应中 a 与 b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答案】B45、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A.学习习惯B.学习动机C.学习成绩D.学习方法【答案】B46、电子层相同的三种元素 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X04H2Y04H3Z0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是 XYZB.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为 XYZC.单质与氢气反应由易到难为 XYZD.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为 XYZ【答案】C4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

16、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D48、()适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的化学课题,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并且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答案】A49、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李四光B.华罗庚C.侯德榜D.钱学森【答案】C50、一个化学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很高,这说明这个化学测验的哪一项指标很好?()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

17、难度【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答案】(1)“教师甲”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

18、甲”教师甲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趣味、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使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知识迁移与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是转变

19、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下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2)“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探究实验多为随堂实验,从实验本身的角度,有如下要求:紧密配合教材内容,并被设备条件所允许:实验内容简单,操作方便,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不易发生异常现象;实验安全可靠,不宜选用产生有毒气体或易发生爆炸的不安全实验;同一节课所选用的随堂实验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学生疲于实验操作,无暇仔细观察和思考。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具

20、备很好的实验教学能力来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师所具备能力的角度,有如下要求: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二学生作为探究实验的主体,要想组织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对学生能力同样有一定要求,主要如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应具备准确观察并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要能对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具备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并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二、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

21、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 1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 2 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22、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

23、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

24、学。三、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片段实录:师: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在化学上,一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空气就是混合物。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是混合物,如食醋、墨水、生理盐水、石油(老师边说边板书,学生边听讲边做笔记)生:还有水(学生插嘴说着)。师:我先把“水”写在黑板的最下边。告诉大家,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生:那纯净水是不是纯净物呢师:纯净水、洁净的空气都是混合物,大家不要被“纯净”“洁净”这样的词所迷糊。混合物的特点是(略)师: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例如氧气,就是纯净物。刚才

25、有同学说“水”,我把它写在“纯净物”这边。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一般说“水”,是指纯净物。生:那自来水是什么(又有学生插嘴说着)师:自来水、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铁粉、干冰是纯净物。干冰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师:说得对。生:那冰也是纯净物。【答案】(1)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预期相差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讲解概念的定义开始。将有关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尽管教师先给出的“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但教学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概念定义和模仿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停留在接受事实、记忆事实的水平。忽视了学生形成概念的基

26、础,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文字形式上的定义。而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学生而言文字形式上定义的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导致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的根源主要是:一方面教师不重视化学概念的本质及其教学价值分析忽视了概念知识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层面,缺少对教学目的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并未真正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形式上的重复,应该包括个人的创造或建构。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积极思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2)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到启示:教师要以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来设计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通过学生调研了

27、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卫生无污染”等。对于空气是混合物这一知识点,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到,所以学生能判断“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但对于“洁白的雪花”,有不少学生还认为它们是纯净物。显然简单地告知学生通常对改变学生的前概念几乎毫无作用,教师的教学要提供具体的实例并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分析实例造成认知冲突,才能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并正确地建构新概念。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从而基于学生经验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明确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目标。首先,对化学概

28、念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认识发展目标。“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形成对物质分类的初步认识。其次,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具体概念的学习水平做好规划。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认识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并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此需要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学习做整体设计。创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的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和高水平思维的参与让外显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内在

29、的认识发展因此,化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使之成为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想工具。四、案例: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设计一】将二氧化碳通 x 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又变回紫色。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计二】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hA.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

30、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条不变色。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条变红。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2)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2)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答案】【知识点】化学教学理念、化学教学策略二氧化碳的性质(1)设计一和设计二都引出并讲解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也都进行了

31、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设计二与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事实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实验成为教师引导下有探究意义的、有目的的实验。而设计一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是由教师完成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释的实验。设计二重视每一个推断的证据意识。由于有其他的推断可能后续又设计了二氧化碳与干燥石蕊试纸的实验,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推断推理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而设计-N 直接用反应解释了实验现象并没有进行多种可能的探究。设计二除了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学习还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并且让学生体验了探究推理的过程目标更为丰富宽泛。(2)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注重

32、实验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物质的感性认识的积累,让学生从化学视角熟悉身边的物质,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多研究、多思考,积累有关物质的知识。(3)依据内容特点规划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初步形成科学物质观的意识。设计生动的化学实验和富有启迪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注重反思实践,不断开拓更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33、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答案】【知识点】化学课堂提问(1)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符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清晰表达的优质问题而引发的能促使学生质疑、理解、探究真知的对话活动。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可概括为:探查已知,评价新知;激活思维,构建知识;质疑反思,提升能力。(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的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

34、,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六、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756 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直到 1777 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

35、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 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1908 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 1912 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 10009 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 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

36、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 3 个二级主题之一,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视角发展的主要教学载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2)质量守恒定律明确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认识进入到定量认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的讨论将微观认识与定量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的发展。通过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七、案例: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37、。【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

38、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 12 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答案】(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

39、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这种教学策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比产生式教学策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因为学生智力投人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好;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

40、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八、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 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 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

41、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 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 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 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42、 分)【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从定性向定量化深

43、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

44、态语,教学体态语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体态语有何作用?(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体态语有哪些?【答案】一十、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 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

45、条褪色。【教学活动 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 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 分)。(3)在教学活动 3 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 分)【答案】(1)【教学活动 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

46、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 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

47、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 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

48、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 pH 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HCl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