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8335713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t评报告2005年12月1日第一部分学院概况3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情况5第三部分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7一、办学指导思想.7L1学院定位与规划.71.2办学思路8二、师资队伍.121.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121.2 主讲教师情况.13三、教学条件163. 1教学基本设施.164. 2教学经费.21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224.1 专业建设224.2 课程建设254.3 实践教学27五、教学管理315.1 管理队伍.315.2 教学质量监控.32六、学风346.1 教师风范.346.2 学习风气.35七、教学效果36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367.2

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377.3 思想道德修养387.4 体育.407.5 社会声誉.40第四部分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42第五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44第一部分学院概况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吴硕伯、张寿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6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简称“地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逐渐发展成以地质

3、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高水平研究型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34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

4、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沿着学院指引的“探索自然修善自我走向自由”的方向健康成长。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一一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

5、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有关单位和校友在学院设立了“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基金。近五年来,教师在地学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其中36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目前在校本科生约673名,硕士生182名,博士生55名,留学生6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左右。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情况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反映教学质量乃至办

6、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迎接2006年教育部评估,地学院与全校其它学院、中心一道,根据吉林大学评估工作安排和吉林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综合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地开展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工作。长期以来,地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院、室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历来把教学工作视为学院办学的生命线,把培养人才作为头等的重要大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合校以来,首先制定了地学院本科教学规章制度,并把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放在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进入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按照教育部“以评

7、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学院围绕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了如下工作。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精心组织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本科教学评估小组和评建办公室,全面领导和组织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学院本科评估的各项工作,提出精心准备、加强整改、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按照校评估工作的安排,拟订工作计划,具体安排,提出了工作要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关系到学院发展和全院师生的大事,学院充分认识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既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8、的出发点和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次召开全院大会和有关人员会议,专题研究和布置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措施。学院提出:着眼于实效和长效机制建设,“以实为实”搞好迎评促建工作。迎评以来,学院根据学校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和指示精神,动员全院教职工,按照学院的规划,在做好现行工作的同时,充实完善教学档案,并严格执行校、院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基础工作分两部分,第一,每位教师进行严格认真负责自检,针对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命题、判卷、成绩单、毕业论文、课件、教材等,清点核查教学档案;第二,评建办全面汇总和整理档案资料,统计基本数据,通过各教研室联络员收集评估所需

9、的材料。目前,全院教职工正积极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二、对照指标分解细化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学院按照吉林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综合评估方案指标体系,把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0项三级指标,层层分解,在我院教学档案管理规定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地球科学学院教学档案补充细则。以系统教学档案清理与收集、补充、整理工作为核心展开工作。档案整理分学院、教研室、教师三个层次准备,根据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学档案补充细则,详细列出要提供收集的材料清单,然后进行分解内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评建办、教研室联络员、每位教师,按照自己承担的任务,认真收集整理资料。三、措施到位目标明

10、确地学院迎接本科教育评估工作的各项措施是系统和完善的,已经全面实施。地学院是地学部的“学科基础与核心”,因此,地学院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做为头等大事,积极评建,按照学校的要求,精心准备,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学校的评估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对本次评估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见实效,有长效,保优秀。第三部分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一、办学指导思想自建院(系)以来,地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办学思想,为我国地质科技发展、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是原长春地质学院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主要学科支撑。总结历史经验,新时期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吉林大学研究型

11、大学办学定位,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逐渐发展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理、工、管学科相互交叉支撑的高水平研究型地球科学学院。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核心,以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地学高级人才为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1.1学院定位与规划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学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须随之而进步。新的教育体系要为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要求

12、培养知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专业人才,所以地学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我院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创办五十多年的品牌专业,长期办学积淀,在国内外有相当的知名度和良好声誉,在国内地学教育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有能力为新时期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继续保持国内同类专业一流水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依托我院地质学专业的深厚的基础而延伸的新型专业,办学能力逐步增强,办学特色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东北地区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工业基地,我院是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地质研究以及地学人才培养的

13、科教中心。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科技服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根据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制定了各项发展建设规划,虽然合校初期变数较大,但总体上能够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建设,有成效。1.2办学思路1、教育思想观念学院本科教育近期发展思路是:稳定现有办学规模,完善现有学科体系,更新观念,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居地学部前列。为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如下:稳定现有办学规模,实施规模适度的招生计划年度分类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球化学合计2003年招生6060303

14、030300240毕业28532504000146在校1852151068517616409312004年招生606030030300210毕业3846242659490242在校2071991125914714508692005年招生6060303030300240毕业3456262957570259在校233173116601271180827学院的主导想法是,服从学校发展大局,控制本科招生规模,为研究生发展留有余地。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应稳定150200人的年招生规模,以保证主干学科的研究生生源和稳步发展。根据现有学科的实际状况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需要,对现有专业科学定位,合理分

15、类分工,形成扬长补短,各有侧重,培养多规格人才的格局地质学专业作为我院的理科专业(尤其是基地班),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为地学各学科提供研究生生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含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两个培养方向),属工科专业,但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培养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兼顾的人才为目标。教学工作的重点是用现代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矿产资源勘查理论、技术、方法,改造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其中,选用新教材、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是突破口。国土资源系各专业(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主要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以地学优势专业为依托,培养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具有职业

16、竞争力的管理和应用人才。优化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质量地学人才培养经验学院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多年办学经验及现实教学条件,从“宽基础,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出发,反复研究,概括提出本科生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大树模式。该模式突出“生命力和主动成长”的人才发展观念,异于“被动加工成型”的教育传统,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同时反映学院追求人才质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培养目标。由此,确定的相应教学基本策略是:夯实基础:依托综合性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较高标准和水平,奠定宽厚的理工科文化基础;练好基本功:强化学科基础主干课程与大型实践教学和基本功训练,通过重点保证,形成坚实的专业基础;优势化发展

17、:由不同系列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多形式的课外教育构建、因学生专业取向不同和专业训练侧重不同,而导致的有差异的人才优势化发展。制定并试行地质学专业基地班教学计划,重点保证优秀教师、优化教学条件,抓住“地学基地班”建设这一契机,通过观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带动全院本科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其发展潜力,使其学有所长,实现“高质量”和“多规格”并存的培养目的。关注本科教学全过程,扩大教学服务学院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从基础课开始,积极提供教学服务。文化基础课铺助高数(自聘教师增加解题训练)、外语(阶段性检测性竞赛)和计算机(机房全天免费开放及学院教学信息系统充分利

18、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教学是各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石,对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如:地质学专业的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构造和地层古生物)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牢基础;专业课教育采取的措施是扩大其知识容量和综合性,并适当反映学科的当代进展,同时提高教学难度,丰富教学方法,加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修式教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院首先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依法规范教学,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打下基础;更新管理观念和手段,开通了学院教学信息系统,推进电子教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现代教与学环境,正逐步实现本科教学的科学、先进、规范、有序的局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历来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学校支持下,建设高

19、水平的地学野外教学基地,目前,我院已经建立河北平泉、辽宁兴城、长春周边等教学实习基地和内蒙古赤峰、黑龙江佳木斯等专业实习基地;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教改立项完善教材建设,等等,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教学中心地位长期以来,学院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教师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能确保教学工作的投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为此学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具体做法:1、贯彻执行院长亲自抓教学工作,主管教学副院长认真负责承担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2、学院办公会经常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学院的本科教育

20、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院风建设规划等重大办学决策,研究解决教学运行中的问题。3、定期召开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总结每学期教学工作情况,部署下学期的工作安排。有时请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做报告,让全体教师都清楚教育改革形式、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自觉参与教学改革。4、学院在教师职务聘任细则中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的本科教学要求,激励和充分调动博导、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建设与改革,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极大作用。5、院长、书记带头参加本科期末考试监考、巡考,并积极支持本科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过程监督和检查措

21、施: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我院制定自己的教学管理规定,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学指导委员会检查教学过程制度化,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化,学院督学员听课制度化,教研室教学检查制度化。特别是创造了一种适于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评价方法一一结课评价,试验效果良好。6、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设立了科研基金(已经资助9个项目),开辟了学生科研工作室,为本科生聘请基础课教师补课、定期竞赛,组织双开放(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和实验室开放)等等,想方设法,强化本科教学,使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自然形成与巩固。二、师资队伍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学院一向重视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老师,尊重人

22、才,重视学科带头人领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国内和国外培养并重。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教学效果、科研能力,使得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趋向合理。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截止2005年11月,地球科学学院专任教师9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教授37人,副教授35人,讲师14人,助教U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5%。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3人,硕士学位的27人,共占84.2%。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6人,占6.1%;4555岁37人占37.8%;3545岁39人占39.8%,35岁以下16人占

23、16.3%。本校毕业留校79人,外校毕业分配19人。2、兼职教授情况:客座教授10人,名誉教授6人,校内兼职教授7人,校聘兼职教授17人,外籍兼职教授2人,院聘兼职教授12人。3、师生比例情况:截止到2005年11月,近三年我院的师生比例情况如下:2003-2005学年生师比统计表()学年教师总数折合在校生数生师比()03-049712018.0804-051011161.58.705-06941077.58.74、培养规划与实施2003年以来,学院积极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取得了显著效果。学院共选派了7位老师出国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进修,8位教师进博土后流动站工作,

24、这些教师了解国内外先进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科研等岗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十五”期间,我院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增专业,我院新增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编,加大力度扩大专任教师规模,从校外引进、校内选留、聘任兼职教授等渠道拓宽教师来源,拓宽办学渠道。总之,目前学院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存在的问题,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已经有所改善;师资队伍高学历化一直是我院师资队伍的一大优势,在我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强有力的国内外有名的兼职教授为我院学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2 主讲教师情况1、主讲教师资格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校对主

25、讲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与要求:第一,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第二,主讲教师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第三,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截止到2005年7月,101位专任教师中,只有两位学士学位教师未具备主讲教师资格,另外7名助教均具有硕士学位。因新专业招生数量多,师资紧缺、涉及专业面广,所以部分教师虽然未具备主讲教师资格,但通过专家的严格把关走上讲台,经过反馈信息反映,这些新教师讲课非常认真、谨慎,效果很好。目前,新专业招生规模调整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师资配备情况有所改善,而且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26、2、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我院严格要求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并且学校明确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在岗位职责考核、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等方面有相应规定。我院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博导、教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理论、实验、实习)、公选课、学术讲座等教学任务,如李廷栋每年为本科生开专题讲座、学术讲座。近三年来,我院教授、副教授除了在国外访问进修和修读者之外,在校的均能积极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近三年我院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同时每年还参加各年级野外实践教学,特别是我院承担地学部地矿类专业的教学实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需要大部分的教授、副教授参与实践教学。如下是我院教授、副教授

27、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和参加实践教学情况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备注03-0477(77-6=71)60/84.5%院士1位学术讲座;4位教授、副教授国外进修;1位博士后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542273304-0575(75-8=67)57/(85%)院士1位学术讲座;6位教授、副教授国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936282905-061学期6948/69.6(一个学期)外进修;1位博士后;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6332424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及备注03-0467(67-6=61)53/86.9%4位教授、副教授国外进修;1位博士后

28、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2938213204-0568(68-8=60)51/85%6位教授、副教授国外进修;1位博士后;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533252605-061学期6645/68.2%(一个学期)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4322421教授、副教授上课同时承担实践教学情况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及备注20037762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54231/88.6%31/73.8%20047566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63434/94.432/94.1%20056964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363333/91.7%31/94%总之,我院教授、副教授能够积极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承担非常艰苦但十分重要的野外

29、实习工作,对培养高质量地学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3、教学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示范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五门精品课程负责人中,有一名教学名师、一名示范教师,其余三人是学科带头人,同时教学名师亲自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近三年来,我院自己独立负责的科研项目占总项目数的53.7%,作为骨干参与的人34.1%,老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增长得很快。这些老师都能把研究成果适当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并且积极开放科研课题,使高年级同学有机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30、。三、教学条件3.1教学基本设施合校以来,我院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在本科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能满足我院6个本科专业和相关学院8个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1、房舍状况地学院长春市建设街与西民主交会处鸽子楼,其工作区总面积为5499平方米。我院有167平方米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会议室和能容纳210人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近三年进行1500场次的学术报告、学术年会、学士、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实验中心占地面积为1780平方米,年承担教学人时数为44459学时,另外,2001年开发了620平方米的地学综合实验室;学院自建多媒体教室6个,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保证。学院

31、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整修了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配备微机;36间科研办公室。几年来,科研年进款均超1000万,2004年列吉林大学第二位。2、实验室情况实验教学在地学人才培养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因为地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组成地球的物质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规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野外实践和研究实验才能实现。所以我院2000年成立了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调配房舍、设备、人员,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教学水平,实现了实验室大面积开放。我院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大学地学类骨干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承担本院6个专业及其他学院8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现有

32、实验室面积1780m2,3个基础实验室、7个专业基础实验室,9个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369台件,设备总值710万人民币;具有专、兼职实验教学人员31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近三年完成的实验时数为13.3378万人学时。由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国内外近百万件各类教学标本(仅古生物与地层标本就达21万件),是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其中相当比例的标本是来自国内外的珍惜类型或已终止开采矿区,再无采集可能的成套标本,极其珍贵。其丰富程度,在国内外同类实验室中名列前茅,屈指可数。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和学院总体改革目标的指导下,中心结

33、合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改革,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使地学基础教学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地学实践能力、地学创新意识、地学思维方法的必备过程和有效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从培养地学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需要出发,将原620平方米的实验室改建成多功能教学研究综合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综合实验和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而学生的基本功能扎实,科研研究意识与科学实验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使用实验室情况表类型实验室名称使用专业面积基础课实验室基础实验室1地学部地矿类专业80基础实验室2107地学摄影实验室62综合实验室地球物质实验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

34、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29地球演化实验室329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古生物标本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6古生物教学实验室80岩矿教学实验区285构造实验室107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107专业课和科研实验室深部地质实验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140区域构造实验室80地质流体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76岩矿鉴定实验室107微机室所有专业106科研标本库所有专业44教学标本库所有专业62样品自备实验室所有专业34水槽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523、实习基地情况地学类学科以实践性强为特色,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

35、教学基地建设历来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我院现有稳定的实习基地7个,每个实习基地都能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其中平泉实习基地能容纳600多人,兴城实习基地能容纳1000人,设备完善,能满足地矿类教学实习。地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情况表实习地点建站时间实习性质适合专业近三年学生人数长春周边1999年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地矿类和相关9业876平泉1980年二年级教学实习三年级专业实习地矿类所有专业兴城2003年二年级教学实习三年级专业实习地矿类所有专业1463内蒙古赤峰2003年三年级专业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资源勘查工程48黑龙江佳木斯2004年三年级专业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资源勘查工程36东北石油局200

36、2年三年级专业实习资源勘查工程87另外,2001年立项的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开辟了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室内辅助平台。本项目研究和开发一个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软件,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irtual Geologic Field Trip System,VGFTS)是根据野外地质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在大量收集、整理、数字化和文档化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图形、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从而实现野外地质实习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项目的研制与开发,引起西北大学等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借鉴使用。4、图书资料我院资料室始建于2002年,自建立以来

37、,经历了初创、逐步发展到完善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已初具规模。院资料室总面积为120余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为80余平方米,阅览面积为40余平方米,可供20余位读者同时阅览。院资料室共有教育及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图书15000余册,主要以教育类及地质学类书籍为主,同时还藏有少量其他学科的图书及常用工具书。另外,还藏有外文图书60余册。目前,院资料室共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质类现刊90余种,这些期刊包括一些重点院校的学报、教育与地质类的杂志,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核心期刊。此外,还有装订成册的过刊3100余册,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19中,如人民日报汉光明日报汉中国青年报汉中国教育报等。所有图书资料一律采用先

38、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另外,我院还拥有一个装有3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可供师生上网查询资料。我院资料室自成立以来,积极为我院教师教学、科研的开展及学生论文写作和科技发明、社会调查报告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近几年来,院资料室不断扩大藏书规模,年均投入3万余元用于图书馆资料的购置,平均年增加新图书、期刊400余册,基本上满足了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我院资料室面向本院师生员工及全校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全天开放。资料室管理人员经常为学生介绍新信息,指导学生阅览相关图书资料并开展书讯服务,解决他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并承担学生课余项目“文献查阅”的实训任务。先进的微机图书管理系统,并与校

39、图书馆联网,此外还更新了书架、期刊架等设施,开辟了专门的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及方便、快捷的图书检索途径。我院资料室本着“服务师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我们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3.2教学经费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4.1专业建设1、专业结构与布局我院原有地质学、地质矿产勘查两个专业,发展到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分石油与固体两个方向)、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我院的本科专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开办地质学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第二,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改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后,成立了地

40、球科学学院,原能源系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并入我院;第三,2000年长春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合并后,原长春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1993年开始招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并入到我院。另外,1998年教育部修改专业目录,把我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合并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我院地质学和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在我国地学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具有坚定的基础,一直为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关注。其中前寒武纪地质、深部地质、变质地质学、综合地质

41、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些年岩浆岩及地球化学研究也已在国内外地学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合校后,吉林大学为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课教学和学科交叉方面与国内专业性院校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根据这一形势和未来社会对地学人才的需求,我院对人才培养体系做重要的改革,在本科地质学专业建立“地质学理科校内基地班”。基地班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通过严格的基础教育和后续研究型学习,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2001年设立“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试点后,学校和学院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目前,“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建设与发展势头良好,稳步向国

42、家基地班的建设目标迈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日益提高,服务机构不动产评估、咨询,土地登记代理等如雨后春笋,迅速形成新的产业(不动产中介)。在短暂的时间内,2005年吉林省第一批土管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并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此基础上,地球科学学院于90年代末期成立了国土资源系,并2000年开始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由第四纪

43、地质教研室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也是和地理科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总之,我院的专业总布局与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稳步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新专业依托老专业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面向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和局部优势。2、培养方案长春科技大学1998年开始试行学分制,制定了各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1年我院根据吉林大学安排,在1998年版教学计划基础上,制定了2001版培养方案。学院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和系主任、主讲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认真调整,使2001版培养方案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要

44、求。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全面试行学分制,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吉林大学修订2005版本科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地球科学学院关于修订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的补充意见,学院要求各专业科学确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特色,经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最终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1)在研究型大学背景下和地学院现有的条件下,各专业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具体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特色。第一,办学基础好、拥有相当学科力量,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的专业,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研究型、设计型人才;第二,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应具有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要

45、求,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以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第三,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生存困难的专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了专业内涵改造。(2)确定了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主干课、专业课的主干课程,并予以保障,以形成能够顺利深造或参与就业竞争的“技术支撑”或“业务专长”。(3)在大学统一搭建的理工科文化基础教学平台之上,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体现了“控制总学分(170土)与扩大任选课比例”的原则(取消限制性选修课,改为“按主要专业方向设置系列选修课(或称模块),建议学生按课程系列选修”;解决了原方案中存在的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复、脱节、设课目的性不强、课程多而散等问题。(

46、4)保证实践教学。在统一进行一年级长春周边实习的基础上,各专业明确了其他大型实习的主要内容与方式(二年级教学实习地质份量的大小;三年级科研、生产的侧重与主要组织方式);加强实验课,注意了综合性实验的设置和学生课后自主实验的铺助安排,特别是主干课程;(5)各专业教学计划或多或少体现了“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型学习”的教育理念,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特色,在高年级适当设置强化能力训练的实务性或研讨性课程;(6)对于大学统一规定的课外实践学分8学分,学院完全纳入了教学管理,并重新制定了课外培养方案。(7)地质学基地班总学分大约比普通班高10学分,基础外语开6个学期,学科基础课加深,多数专业课按“综合性研修课”设置;4.2课程建设本科教学依托于学院学科建设。反过来,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学科的发展。在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