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6827667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中国史纲读后感中国史纲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中国史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史纲读后感1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

2、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

3、,亦要求美。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

4、,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可惜天忌英才,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世,享年37岁。他死后,钱锺书伤张荫麟诗中说:“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天翻大地覆,波云正谲诡。绝知无佳讯,未忍置不视。赫然阿堵中,子占一角纸。”陈寅恪写有挽张荫麟二首,曰“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朱自清挽张素痴一诗慨叹:“妙岁露头角,真堪张一军。书城成寝馈,笔阵挟夙云。勤拾考工绪,精研复性文。淋漓修国史,巨眼几

5、挥斤。”张荫麟一生温文尔雅,注重理性对学术严肃批评,受人尊重,不失为我们的榜样。中国史纲读后感2封建社会从周开始,终结于秦政,楚汉争霸之时出现过短暂的分封,最后归于豪族社会。封建社会终结的原因是铁器、耕牛、竹简的出现,铁器、耕牛带来了新经济,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竹简则带来了新人力资源,使君王可以脱离贵族得到人才治理国家。商周之变,封建初成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周王联合众多国家趁着商朝大军滞留东南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了商政权。当时的历史观念是天命归于族,意思就是上天选择这个族做为正统,既这个族是正统,其他族

6、是牲口,正因为此每次商对外征战得到的战俘都是直接用来祭天的。当时商族是大族,所以用这样的方式能够维持他的统治。而周国能够打败商国是众多国家一起合力的结果,而且周国本身并不算强大,那么再用天命归于族的方式,显然就是自寻死路了。周人将天命归于族改成了天命归于周王,然后将辅助周王登上大位的重臣、亲戚通过分封的方式进行拉拢。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对周王有足够的贡献就能够得到分封,世代继承,这样就把所有的人都拉拢到了周王的阵营,大家一个共主。封建社会也就此产生,其分封制下,天下被纳入一种拟亲缘共同体的结构当中,核心是宗法制,相应的形成了嫡庶之制、祭礼、服制等。而中国也从此时开始了正

7、统性延续,直到清朝覆灭。封建的巅峰封建社会的发展,天子受制于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同时也受制于国内的贵族集团,诸侯国则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大家在一个稳态的均衡当中。当时的霸权是通过会盟的方式来确认的,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灭国。楚国原来并不属于中原,在当时的中原人民眼中,楚国就是蛮夷。春秋之际,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兵锋抵于洛阳。周天子派遣王笋满劳军,楚王竟问到天子之鼎的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遂罢兵,这说明楚王也接受了周朝的这套逻辑,重礼,并参与到这个体系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原来蛮夷的地方也接受了周天子的节制,这也为封建王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封建社

8、会的奔溃封建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分封,所以中央的权力会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开始日益衰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耕牛和铁器的出现,让一地一年一耕成为可能。以前的生产方式是一个人占很大的地,今年用着这块,明年用那块,采用轮耕的方式,因为以前的土地恢复肥力需要几年的时间。而铁器、耕牛的出现,让土地恢复肥力变的更加快,可以每年一耕,这样就养活更多的人,同时君王也通过这些土地得到了更多税收。竹简的出现,意味文字从顶层贵族、皇室手中开始转为一般贵族子弟和运气好的普通人都能学习。同时人口膨胀,无土地的贵族开始变成游士,各国争相招揽。最终这些无土地的游士开始在各国进行变法,最终秦国凭借商鞅变法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到此终结。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