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806433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读明传有感读明传有感教师读明传有感徐会琴,中学高级教师,春哈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开卷有益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大智大勇的儒,一 位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与一身的圣人,然而,在临终之际, 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心学大师明。也是这样的一个暑假,偶遇了那本人生即修行的书, 一口气读完,被大师的一生和言行所震撼,于是又买来他的传 记和著作,想更深入地走进这位心学大师的世界一探究竟。恕 我孤陋寡闻,此前,只知道明是研究心学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家 (现在,我觉得当用唯心主义来评判他的心学是不太恰当的),还知道他格竹子的笑话,这真应了那句话,当你不了解

2、一个人时,千万不要嘲笑他,否则,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浅 薄。读他的传记始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心情:惊叹、心痛、敬仰、宁静。惊叹于他传奇的一生:怀胎十四月才出生,五岁才开始会 说话,年少时豪迈不羁(在常人看来是性野爱玩,但他可不是 瞎玩,他迷恋象棋,爱玩军事游戏),但又志存高远,当许多 人都做举子学时,他却说读书为做圣贤。十三四岁,离家出 走,独自一人游览长城,拜访老乡、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方 略。新婚之夜”出逃”(在别人看来是出逃,在他自己则是神 游)与一老道士观中彻夜长谈。后参加科举为官,但始终没忘 做圣贤的理想,钻研程朱理学而发现其不足,又回到孔孟原 典,又研习佛道,终于在贵州龙场悟道,打通各

3、门学说,创立 心学。还几次拖着病体剿匪平乱,用兵如神。如此跌宕的人 生,让我惊叹不已。让人心痛的是,他的一生也是颠蹶坎坷,屡历险境。仗义 执言,为言官们鸣不平而上疏,结果廷杖40,下锦衣卫大狱, 被列为奸党。出狱后,远贬偏僻荒芜毒蛇遍地野兽窜奔的贵州 龙场驿,路上还被追杀,摆明是不想让他活啊。三年之后,没 死却悟道的他终于回到人间。几年后,奉圣旨剿赣闽之匪,平 宁王之乱,他置生死与病痛于度外(肺病伴随他的一生)在战 火中辗转却功而被谤,信而见疑,晚年又出兵广西平思田之 乱,缴八寨断藤峡之匪,捷报频传,却依然遭到诬陷,不懂规矩,自以为是,目无王法等等罪名全都扣在他的头上,他 不想辩驳,因为清者自

4、清,他只想乞归,因为他的病体实在扛 不住了,可是那个昏君那帮佞臣却又怎么愿意轻易让你如愿 呢?最终一位一心为国为民,至忠至诚至善的圣学大师客死他 乡,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心痛!先来说说他的龙场驿,在这非人的生活环境中,物质条件 极差,随时都会有被大自然夺去生命的危险。他以穴为灶,以 石为床,还准备了一副石头棺材,这是准备随时死的打算。就 算这样,他依然爱好清洁,每天黎明即起洒扫,依然爱好读 书,手不释卷,这是没有哲学心智的人永远无法领略的境界。 同来的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病倒了,他给他们喂水 喂食,给他们唱诗唱歌终于使他们忘记疾病乡愁。这是何等的胸襟。另外,此地,官府与当地土人

5、的关系也十分不 好,明来了以后,对士人以诚心相待,教士人盖房子,教他们 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移风易俗,他又 跟当地人学农活,这些做法深得人心。明坚持在事上磨练的修 养方法拯救了他,他以环境克服环境,终于化险为夷奇迹般的 活了下来。当然,仅仅就这样活下去,那还算不上大师,关键 的是他“悟道,多年对圣学的苦苦钻研埋下的种子,发出的芽 儿,在龙场这个险恶的环境中终于开花结果了。(其实,他的心学也是在事上磨练出来的,他做的这些事 已然包含了他的心学思想。)于是,他开始在当地讲学,那些 不通汉语的当地人都成群结队地来聆听,他的影响力越来越 大,他和“学生们建造了”何陋轩”(后来的龙岗

6、书院),这里 成了文化种子站,他是此地百年难遇的大儒,因为有了明,此 地始知学,”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所以,当地人世代感 谢他。龙场,因有了明这棵梧桐树而白鸟来翔,附近州县的生 员、他的老学生都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他与学生们一起喝 酒、散步、边走边谈,寓教于乐,还一起骑马、投壶、鸣琴, 他终于使生命在困境中大放异彩。他这种坦然面对险境,求索 真理的精神,是对生命的极其热爱和尊重,是心之力量极其强 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绝处逢生,他的心学就是在石 头的罅隙中开出的花儿,结出的果实。更可贵的是他不是一位只知坐而论道的一般儒学家,他一 生都坚持以行求知,坚持在事上磨练功夫,每当国家有难,他

7、 即赴前线,剿匪、平叛、抚乱,以他孱病的身躯肩负着报效国 家,护佑百姓的使命。他足智多谋,用兵抓住对方的心理往往 出其不意,几个月时间剿平顽固的赣闽之匪,旬日平宁王,在 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还出征广西,平思田、八寨、断藤峡之 乱。明用兵还尽量降低成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要精打细 算。他剿匪平乱更不是以杀多少人为目的,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每次要出兵之前,先劝他们改邪归正,这时就用上了他的 心学理论:”若骂你们是强盗,你们必然发怒,这说明你们也 以此为耻,那么又何必心恶其名而身蹈实?但是,若你们顽固不化,逼我兴兵去剿,便不是我杀你们,而是天杀你 们。你们辛苦为贼,所得亦不多,你们当中也有衣食不充者。

8、何不用为贼的勤苦精力,来用之于农耕、商贾,过正常 的舒坦日子。民吾同胞,你们皆是我之赤子,我不能抚恤你们,而至于杀你们,痛哉痛哉! ”这哪里是檄文,简直 像情书!情真意切,情到理到,根在明“意诚”,才能这么仁至 义尽。只有坚持人性本善的思想家才能如此。写文章是他的强 项,打仗的时候写,宣传政策的时候写,可不是一般的实用 文,都是情深意重的文章。这时,这颗精神炮弹,又起到作 用。一是直接感动了一些人投诚,二是对暴动部队起了心理破坏作用。最后,只对那些顽固分子用兵,就算是杀了这些人, 他也大伤其心,为自己不能感化他们而痛心。明剿平匪寇,不 是一走了之,而是还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他希望民众过 上

9、好日子,能够太平和谐地生活。在平樟南、横水匪患之后, 应下层的请求,奏请朝廷在樟南建立了平和县,在横水建立了 崇义县,规划土地建筑民房,鼓励山民修建梯田,还凿山辟 路,扩大交通以开化民俗,恢复乡约制度,教化子弟改恶从 善,建立社学,移风易俗,又向朝廷建议减免租税的方案。他 治理百姓也有他的一套办法,教化与办实事相结合。这是一颗 怎样的赤子之心哪。更令人敬佩的是,不管多忙,也坚持“正常教学”.他是在 用他的学去打仗,体验知行合一,打仗也是进学的好机会,是 在事上磨炼”的教学实习。在平乱告捷后,他居然设酒犒劳跟 着他的学生,学生们大惑不解,明说:”刚开始,我登堂处理 问题,尤其有所赏罚时,不敢有丝

10、毫的大意,生怕对不起你 们,怕与我平时给你们讲的不一样。”他是把学生当成自己是 否知行合一的监督者,学生们听了这番话,只能更严格要求自 己。按道理,明剿匪平乱功劳巨大,但每一次朝廷不但不封赏 (偶有象征性的奖励,比如平樟南,赏银20两、奖状一张, 还不如一次赏给谋个太监的零头),还被奸臣诬陷,对赏赐, 明并不在乎,对诬陷,他本来想在皇帝面前自正清白,但奸臣 挡道,皇帝的影子都见不到,那也只好一一收纳了。平宁王之 后,朝廷里的奸臣甚至是能力品质上乘的官员(政治上的派别 之争永远都存在)都参与到排挤明的队伍中,他无奈上了九华 山,想寻找一点心灵的慰藉,就这样,皇帝还派人监视着他。 可他心中永远放不

11、下百姓,从九华山下来就去安顿江西百姓, 他认定一条:天下不能乱,一乱百姓就遭殃。经历宁王兵乱之 后,继以水灾,猾民又有起而为盗者,良民则嗷嗷待救济,而 国家重臣跟着皇帝在南京玩,根本没人来管善后事,明在管辖 区内到处视察,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忠而被谤,仍然把国家和 百姓装在心中,这是何等的良知,但心中也不免悲凉,他身体 一直不好,还功成受谤,实在有点心灰意冷。后来,新皇登基 给了他封赏,但他却上书辞去荣誉,他的目的是要同时赏赐一 起立功的人。晚年平思田断藤峡之乱,也是遭到诬陷,那时他 的病体更是不堪一击,他给皇帝上了乞骸骨的奏疏,想回老 家,然而,皇帝却迟迟不下旨,他边走边等,最终还是客死他 乡

12、。庆幸的是一路都有学生迎送,这也许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吧。一代圣学大师就这样离开了尘世,带着满身的功劳,带着 伟大的心学思想,带着多处人民的感激,带着满天下学生的尊崇,带着别人的诬陷和诽 谤(这跟他的成功相比已微不足道)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 国家和思想。掩卷静思,明的一生,是高度恪守道德的一生,是自觉改 造自己、改造社会的一生,是忠君爱国爱民的一生,是不断寻 找心之光明的一生,他是顶天立地的圣雄。他的心学也许有唯 心的成分,但也绝不仅仅如此,他的“良知”论、“不动心,知 行合一”的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和处事哲学,他一生都强调事上磨练功夫,他的心学就是超道德而道德 化,超实用而相当实用的智慧之学,岂是“唯心两个字就能概 括的。静思之后,我的心归于宁静,明用他的一生告诉我,良知 是做人的根本,有它指引,任风高浪险,依然不会偏离航道。 坎坷人生何所惧,荆棘照样花儿开。世道不公又何妨,志存高 远功业成。多少冤屈随风去,自留明心鉴日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的一生做到如此,也不枉不愧 此生!近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 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 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心学推崇“知行合一”,重视躬行 实践,强调致良知,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