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805629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抽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 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二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无效。4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 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在的 “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简而文,温而理”。道家认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 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 渐扩展至人物品

3、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在此观念影响 下,六朝土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 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自然与琴声融合 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中和审美于隋唐 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针对 “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最终实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两千多年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4、孔子提出问题后,学生各有不同的表 现。新时代,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习总书记强调要勇于、善于向世界表现出 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常态,表现的隐显、强弱不同,作用也各异。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亦如 此。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抽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5小题,19分)1. (3分)B (“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没有依

5、据)(3分)D (“中”是世界观与原文“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不符)2. (3分)A (“祸”“福”关系不属于审美范畴;二者可以转化,不可以中和)(4分)天人合一;折衷两端;温柔敦厚;温婉合度、中正平和。3. (6分)“直”与“温”,“宽”与“栗”是性情的两端;“直而温,宽而栗”是在两端求 “中”,使个人品性达到持中不偏、均衡统一、和谐有序的势态,实现理性的追求;它们辩证统 一,体现了个人修养上的辩证态度,这是“和”的体现;保证了君子性情修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 体现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3分)C (引用是为了证明人在自然中的本真状态,仿佛小

6、天上的飞鸟,和理子地里的百合花.一样 自然)4. (3分)B (“豁达”错误,拔高)(4分)叙述者:“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见证者:“我” 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反思者: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与自然相 融合,顺应自然(对老人的双重贫瘠与麻木状态抱有同情)的主旨。5. (6分)“原始的眼睛”是从大自然这一整体出发,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万事万物。口 小说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口老人,老牛、老树、山村历经风雨, 默默承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7、分)6. (3 分)B(3分)D (文中处在“十一月”后,是纪日)7. (3分)C (庸国被楚消灭原因是轻敌)(8 分)(1)庸国的军队人数众多,多个蛮夷部族聚在那里,不如再发大军,同时出动国君的部队,合兵 以后再进攻。(4分)评分建议:“师”“焉”“大师”“王卒”释义各1分。(2)(宋昭公)没有到达,襄公夫人王姬派遣帅甸进攻并杀死了他,荡意诸也死在了这件事情上。(4分)评分建议:补充主语,“使”,“死(于)之”,句意,各1分。(死之,理解为“为之死”亦 可。)(3分)赈济饥民;优抚老人;尊重人才;体恤亲属。参考译文:十六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鲁国与齐国议和。文公生病,派李文子和齐懿公在阳

8、毂会见。 季文子请求盟誓,齐懿公不肯,说:“请等贵国国君病好了再说吧。夏季,五月,文公四次没有在 朔日听政,因为他生了重病。鲁文公派襄仲向齐懿公馈送财礼,所以就在郭丘结盟。楚国发生大饥荒,戎人攻打它的西南部,到达阜山,军队驻扎在大林。又进攻它的东南部,到 达阳丘,以进攻誉枝。庸国人率领蛮人们背叛楚国。庸国人率领百濮在选地聚集,准备攻打楚国。 楚国人商量迁到阪高去。若贾说:“不行。我们能去,敌人也能去,不如攻打庸国。庸国和百濮,认 为我们遭受饥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打我们。如果我们出兵,他们必然害怕而回去。百濮散居各处, 将会各回各的地方,谁还有空来打别人的主意?”于是楚国就出兵,过了十五天,百濮

9、就罢兵回去了。 楚军从庐地出发以后,每到一地就打开仓库让将士一起食用。军队驻扎在句激。派庐戢梨进攻庸国, 到达庸国的方城。庸国人赶走楚军,囚禁了子扬窗。过了三个晚上,子扬窗逃跑回来,说:“庸国的 军队人数众多,多个蛮夷部族聚在那里,不如再发大军,同时出动国君的部队,合兵以后再进攻。” 楚军又和他们交战,七次交战都失败了。庸国人说:“楚国不足以一战了。”就不再设防。楚庄王乘 坐驿站的传车,在临品和前方部队会师,把军队分做两支队伍:子越从石溪出发,子贝从仞地出发, 进攻庸国。秦军、巴军跟随着楚军,蛮人们服从楚王,和他结盟,就把庸国灭亡了。宋国的公子鲍对国人加以优礼,宋国发生饥荒,把粮食全部拿出来施

10、舍。对年纪在七十岁以上 的,没有不送东西的,还按时令加送珍贵食品。对国内有才能的人,没有不加事奉的,对亲属中从 桓公以下的子孙,没有不加周济的。宋昭公无道,国内的人们都拥护公子鲍。当初,司城公孙荡死 了,公孙寿辞掉司城的官职,请求让荡意诸担任。后来告诉别人说:“国君无道,我的官位接近国君, 很怕祸患引到身上。”不久以后,襄公夫人准备趁宋昭公去孟诸打猎乘机杀死他。宋昭公知道以后, 带上了全部珍宝而出行。荡意诸说:“何不到诸侯那里去?”宋昭公说:“得不到自己的大夫以及人们 的信任,诸侯谁肯接纳我?而且已经做了别人的君主,再做别人的臣子,不如死了好。“昭公把他的 珍宝全部赐给左右随行人员,让他们离去

11、。襄公夫人派人告诉荡意诸离开宋昭公,荡意诸回答说: “做他的臣下,而又逃避他的祸难,怎么侍奉以后的国君呢? “冬季,十一月二十二日,宋昭公准备 去孟诸打猎,(宋昭公)没有到达,襄公夫人王姬派遣帅甸进攻并杀死了他,荡意诸也死在了这件事 情上。春秋记载说“宋人弑其君杵臼“,这是由于国君无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3分)A (不是烘托,是反衬,首联写明净美好的月色反衬忧愁,以乐景衬哀情)8. (6分)“正怜白发”表达了年华易逝、人生多忧;“狼烽绝塞”表达了作者对边境战事不 休的忧虑。“鹤怨空山”表达了诗人隐居和出仕矛盾的心情;“莫重三公虚名浮讴表达了 对利禄虚名的鄙弃。(三)名篇

12、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飘飘何所 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自来自 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18. (3分)惜墨如金(字斟句酌)、精雕细琢(穷形尽相)、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摇曳 多姿)(2分)营造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境界,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具备一种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 积极力量,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3、一是搭配不当,塑造与境 界搭配不当,可以将塑造改为展现或营造;二是不合逻辑,应改为“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具 备一种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积极力量,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19. (6分)构成:本体是散文,喻体是档案库、墓碑和圣殿。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散 文的根本功用。从多方面写出了散文的记录、纪念、朝圣(信仰等一类的词)的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9分)(3分)A (文中画线处、A解释说明内涵;B、C补充说明;D订正)20. (6分)宝、黛的爱情悲剧;不应受理和法的限制;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四、写作(60分)(一)审题立意(1)基本审题:这是一道综合了传统儒家典籍和当代

14、领袖言论两则材料的作文题。第一则材料选用了儒家经典论语,来自于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重点背诵篇目,侧重于“表现”的因人而异。立足个体的修身成长价值实现,提示清晰,切入熟悉,语料平和, 把握容易。第二则材料综合了习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系列论述,侧重于“表现”的态度方法。着眼国家的自信发展国际形象,价值取向积极明确,论断核心简明精准。然后提醒考生关于“表现”的各种社会表现及不同作用,明确了材料核心,提示了概念范围,拓宽了思辨空间,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初衷。(2)立意角度:最佳立意是具有辩证思维的。话题“表现” 一词界定为中性表达,立意角度可以就勇于表现和善于表现,表现主体的内与外

15、,表现者和外在环境等相对概念关系思考, 提炼观点和立意。(3)参考立意:表现可以丰富多彩表现由我,责任在我勇于表现,敢立潮头表现靠勇气,成功靠实力善于表现才是大勇勇于表现,善于表现盛世中国,靠我表现表现在我,我必努力 内修才能外现欣赏和鼓励为表现助力(二)评分标准(1)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 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 全面衡量,综合量分。(2)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 一等下4853;二等卷 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

16、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 2429;四等卷023。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一等 卷 48 60分一等上54分以 上审题精准, 立意深刻或 新颖。语言有特 色,言近旨 远,言简意 丰。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 当,有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 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一等下48 53 分审题准确, 立意清晰, 有 见识。语言通畅、 连贯、得体, 言能尽意。能理解材料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 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 透彻,有逻辑性,感染力强。二等 卷 36 47分二等上42 47

17、 分审题比较准 确,立意比 较清楚。语言通顺, 言能达意。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结构完整,用例正确,说理清晰,有感染 力。二等下36 41 分审题基本准 确,立意基 本清楚。语言大致通 顺,偶有不 尽规范准确 之处。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明确,论证不 够有力,有一定的感染力。三等 卷 24 35分三等上30-35 分审题不完 整,立意不 清晰。语言不够通 顺,偶有不 尽规范准确 之处。理解材料部分内涵,观点大致成立,论证 不够有力,无感染力。三等下24 29 分貌合神离。语言拙劣, 多有语病、 标点随意。对主题和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 关,写作水平较差。四等 卷023

18、分自说自话。语言粗俗、 混乱,基本 功差。全然不顾主题和材料,写作水平差。“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 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中和” 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 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 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刚,殊乏婉媚”。(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

19、尚“和”思想,它 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 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即“执两用中”。“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 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则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强调多样统一;中国 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 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 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平衡、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

20、,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 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中庸。孔子说:“中博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两用中”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对“中”的选取、追求为目标的, “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坨在秤杆上 移动。“和”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的 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际 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无 “

21、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和 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角度看,“和”是团结和谐的 人际关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始终未离开主体的目的性,特别是政 治目的。这样的“和”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的政治学和 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关系状态,以此去评 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去思考审美问题。“中”突出的是人对“正确”的崇尚,对实 践理性的追求;

22、“和”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保证每 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 追求。(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体现了 “尚中致和”的审美思想.B.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C.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西方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则强调两种对立审美要素的“持两用中”。D.中和理论强调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的关系状态,

23、具有浓厚的辩证性和人文色彩。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上,儒家主张“仁”与“礼”相统一,道家崇尚“守中” “环中”,二者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8. “执两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统一势态,和谐有序,而非机械“折中”“取中”之意。C.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没有离开主体的政治目的性。D.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观,“和”是方法论。3 .下列选项,没有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特征的一项是(3分)A.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JB.毛诗序提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C

24、.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D.楷书的特点在“正。草书在“奇”,但楷书正有见奇,草书奇而反正。4 .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直而温,宽而栗”出自尚书,是说君子在个人修养上耍率直伴以温婉,宽柔辅以严肃。这句话体现 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 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对于我们,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

25、棵折断 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 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 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 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 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

26、,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 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 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 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 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 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 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

27、,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 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 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 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 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 加了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儿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 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

28、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大阳。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 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 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 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继续了好些天,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 天上午,大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 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们尽在雨 声里乱谈乱讲,准备

29、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 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 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 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 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 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牛死了,主人有

30、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经过长时 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 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 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 一一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

31、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 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 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断了的老树”,突出表现了他的衰老麻木。B.林场主人的介绍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做铺垫。C.引用“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D.对水牛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老人的无言、蹒跚和迟钝,以

32、及与这灵巧时代的疏离。7.关于文中对小牛的叙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希望和活力,打扫牛棚的敏捷熟练暗示了他以前的劳动生活,B.老牛死时老人的不慌不忙、无动于衷,显示了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C.久旱后的暴雨中,人们欣喜忙碌,无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现了村民对他们的漠视。D.小牛死后老人仍拿着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间接导致了老人的死。8 .小说中的“我”出场不多,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概括“我”的作用。(4分).有评论家说:“作家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就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3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齐平。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于阳谷。请盟,齐侯不肯,日:“请俟君闲。”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疾也。公使襄仲纳赂于齐侯,故盟于郭丘。楚大饥或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詈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 庸人率百濮聚 于选,将伐楚。楚人谋徙于阪高。葛贾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麋与百濮,谓我饥不 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 ”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 乃罢。自庐以往,振縻同食。次于句瀚。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

34、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日:“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J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庸人日:“楚不足与战 矣。”遂不设备。楚子乘明,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遂灭之。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国之才人,无 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初,司城公孙荡卒,公孙寿辞司城,请使荡 意诸为之。既而告人日:“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荡意诸日:“盍适诸侯? ”公日:“不能其大夫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尽以其宝赐左右

35、以使行。夫人使谓荡 意诸去公,对日:“臣之而逃其难,若后君何?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向 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日:“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节选自左传文公十六年)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皆枝庸/人帅群蛮以 叛楚B.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皆枝/庸人帅群蛮以 叛楚C.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皆枝/庸人帅群蛮以 叛楚D.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

36、/以侵皆枝庸/人帅群蛮以 叛楚.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农历每月的初一。文中说鲁文公应该在朔日上朝听政,因为疾病多次耽误。B.当日,读ri,也叫传(zhMm)车,古代驿站用来送信的车,后来也用来代指驿马。C.田,同“畋”,打猎。文中提到的孟诸,就是宋昭公不止一次去打猎的一个地方。D.甲寅,干支之一,癸丑之后,乙卯之前,可用来纪年月日。文中是指文公十六年。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文公十六年正月,鲁国想跟齐国议和,齐国开始没有答应。B.庸国人率领众多少数民族准备伐楚,对楚国形成了巨大威胁。C.庸楚两国争战,因为盟友离

37、散,庸国失去支援,终被楚消灭。D.宋昭公得知襄公夫人想加害他,就带上他的全部珍宝出逃了。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4分) (2)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4分)13 .公子鲍深受宋国人的拥戴,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月下吟三首(其二)王守仁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间底许愁。谩拟翠华旋北极,正怜白发倚南楼。狼烽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夜未休。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江。【注】翠华:用翠羽装饰旗杆的旗帜,一般代指帝王仪

38、仗。鹤怨空山:南朝齐周颛曾隐居 北山,后受诏出仕,有人以“鹤怨空山”讥之。浮讴:水面的泡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夜江边月色清澈,上下辉映澄明,清秋明净的月色用烘托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的不平 静。B.颔联精选“翠华”“北极” “白发”“南楼”等典型意象,想象奇崛,虚实结合,对仗工稳。C.颈联下句“夜未休”写出了长夜漫漫,诗人思绪联翩,夜不成寐的复杂情感。1) .全诗写月下所见所思,将写景、抒情、用典、议论相结合,风格高华,意气自足。16 .后人评价这首诗“一任胸臆”,请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胸臆”。(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

39、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的“, ”两句,与荀子劝 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2)杜甫在登高中“, ”两句,抒发了 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于是“鸥”的意象便常见于古诗文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苏轼文说谈文章写作,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我认为,散文创作还是要有内 在要求的,那就是真诚、自由、妖烧。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就在于发自作者内心的那种具有 强大辐射力的真挚与赤诚。这种“

40、诚意”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的品质。“自由”是指散文写 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泼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虑,;可以由此 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聚焦一物,。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强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现我们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生存样貌和精神状 态,是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墓碑和圣殿。因此,散文在写作方法上就要求“妖 烧”,以幽微多元的方式探究繁复的人性人心。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光彩夺目、, 塑造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境界,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带给人们超越性的精神体验,具备一种引 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积极力

41、量。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 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简单在,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 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 灭的悲剧。曹雪芹

42、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 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 (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 价值, 。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 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宇宙是无限 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 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19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JB.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热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窟)”的伟大悲剧。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