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577509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诗歌鉴赏之文本阅读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文本阅读的条件和方法: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等。此外,还要了解古典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一、诗歌的语言特征:.高度含蓄凝练(一) 倒装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有时必须对正常语序作出调整,这就形成了倒装句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倒装句式,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

2、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练习: 阅读下面诗句,分析其倒装特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二) 省略省略现象是诗家语重要特点。为了语言的简练和思想

3、内容的集中有时候也因为格律上的限制,古典诗词在造句上有大量的采取了省略的方法 这种省略跟文言散文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词的省略有时候可以把一句话省略为一个词。但是这在散文里不允许的。但是在诗词里 因为有了平仄或者说格律的限制,字数的精炼 ,所以在写时候是要省略掉的 。 (1)省名物。“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这里“诸葛”我们一看会知道是诸葛亮的省略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刘不用问,我们也知道是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省略了什么呢? 日照香炉是什么意思?是说香炉峰,这里省略掉的就是地理的名称了。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糁:

4、小米粒)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这里省略了花,原来的意思是东风花落如糁。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这句省略了一个名词是雨,说如今不是催花雨, (2)动词的省略这种省略在诗词里是最常见的。以造成诗句的形象化,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省略一些表示存在的一类的动词,因为这种动词只表示以种关系,读者是容易明白的 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里省略了“有”,海外徒闻更有九州 。 “不知今夕何夕”,一样的省略了“是” ,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了,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这里省略了“享”,共是说明享的状况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

5、里省略了“看”,回首看,烟波十四桥 。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平生和塞北江南之间少了什么呢? 就是走遍了,或者游遍了 平生走遍了塞北和江南。回来的时候以是华发,和苍老了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么这里省略了什么呢? 浊酒一杯想起了家在万里之外,既然家万里,那么一杯浊酒,自然是会想起万里之家不能到了。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一般的说这样的句子,动词的省略,只要分析下句中词与词的关系就可以大致的补出来。(3)在诗词里还有省略名词句的 什么是名词句呢?诗句中把名词之间的

6、关系省略得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草、风、岸,樯、夜、舟之间的关系全部省略,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补出:岸边的细草被微风吹着,在夜里只见有孤独的桅杆的小船 。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的中心词是树,可以理解为,落叶是他乡的树,也可以理解为,他乡的树落叶了 ,而下一句里,寒灯 独夜人,则是两码事了 ,他们之间没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因而可以认为,昏暗寒灯照着孤零零的人。(4)省略意象或意境贾岛 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

7、昌先生也说,读诗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三)炼字、炼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那些“一字传神”的字,既可以是实词(

8、如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虚词(如副词)。有的出现在题目上,有的出现在诗句中。例如:(1)(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

9、”、“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

10、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2)(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

11、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3)炼动词的名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拟人化的“弄”字令人想象出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影摇动,花枝招展,化静为动,化美为媚的妙境。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使静谧中富有生气,点染出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境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意为吹绿,准确、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春天江岸披绿的蓬勃生机。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一“下”一“上”,不仅让人领悟到词人怨愁的动感,而且从“上”到“下”中还可领会到词人的独居生活的寂寞和万

12、千愁绪。令人遐思。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坼,裂,划分。浮,漂浮,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令人心胸豁达。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中的“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等,不胜枚举。(4)(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

13、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14、。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 缺”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5)炼形容词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笔直,写出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笔直升腾的劲拔、坚毅之类

15、,“圆”写出落日浑圆的景象,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入例如作者的孤寂情绪,情寓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闹”,浓盛,凸现了红杏开满了枝头,争奇斗艳的盎然春意。 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低矮,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限,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透露出压抑之情,“近”写出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孤日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显出孤寂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6)(全国各地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16、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 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本曲开头两句诗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5分)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17、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7)炼数词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8)其它值得注意的词这些词虽未刻意打造,但抓住了它们也能快熟掌握诗歌大意。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已,已经。犹,还。这两句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觉。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

18、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流水时光,两位憔悴的老人重逢,点染出时代沧桑。 再如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歌鉴赏实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9、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20、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

21、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

22、,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

23、问题。(6分)渭川田家 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24、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

25、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又读(xi),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

26、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27、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

28、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

29、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0、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王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