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577462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即事感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 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 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直接表

2、达对民生的忧虑。 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 2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王巩承事北归 苏辙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被贬最远的王巩十分同情,得知他能先返回故乡,感到欣慰。 B面对贬谪,王巩以为能一笑化解,回顾驿路迢远,又不免耿耿于怀。 C作者希望王巩返乡途中能忘却路途烦恼,享受云烟

3、美景与鱼蟹美食。 D本诗叙事抒情自然流畅,展现出了苏辙珍惜友人、胸襟豁达的形象。 4有人评价此诗歌尾联蕴意丰富,请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唐】李贺 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 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溘(k):依傍;蒙:指女萝;菉(l):草名,叶近似竹。开士:和尚。 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一

4、日晓入太行山首联写诗人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感受到浓浓的秋意,颔联写出了阪际生云、朴间凝露的景色。 B题落星寺颔联是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 C这两首诗的题目详略有别,“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时间、地点、行为俱全,俨然一句精洁的日记文字;“题落星寺”则较为简短,留下了更多待填补的空白。 D两首诗歌都善用比喻,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中将莎草比作“短镞”以表现时令变化;题落星寺将开着窗户的僧房比作“蜂房”,以表现寺院之大、僧房之密。 6这两首诗歌都流露出了“孤独”之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

5、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准备的充分。 B第三、四句“红”“白”色彩对比鲜明,“开”“骤”则表现出射猎队伍的气势。 C第五到八句集中刻画射手的形象,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 D此诗在取材方面,只选取射手中的一个人物来生动刻画,取材精确,描写线条明快。 8本诗是如何刻画“射手”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6、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

7、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10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为高菊墅赋 【南宋】张炎 寒花清事,老圃闲人,相看秋色霏霏。带叶分根,空翠半湿荷衣。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 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 【注】高菊墅,南宋初诗人,布衣终身。张炎,宋末元初诗人。南宋覆灭后,家道中落,曾北游谋官,失意南归。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

8、东山,后来重步仕途。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将人名隐于句中,“寒花”“老圃”即“菊”和“墅”,耐人寻味。 B“清事”“闲人”“荷衣”既点明高菊墅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 C“沅湘旧愁”指对高菊墅的思念之愁,即使有黄金刻铸,也难慰相思。 D菊生秋日,故言“不许春知”,此句也暗指醉中幽怀,不愿世人知晓。 12后人评价此词下阕“似旷达而实痛楚”,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 淘 沙 刘克庄 纸帐素屏遮。全似僧家。无端霜月闯窗纱。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 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诗酒新来俱倚阁,孤负梅花。 【注】刘克

9、庄(11871269),南宋豪放派词人,他关心国家命运而在政治上屡受打击。倚阁:搁置,暂停。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选择纸帐、素屏等典型意象,写出了自己住处如同僧舍般的简朴。 B“无端霜月闯窗纱”使用比拟手法,霜月闯进窗内,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波澜。 C上阕结尾“几叠寒笳”从触觉和听觉写出了词人的独特感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D本词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口语,如“僧家”“衰似”“些”等,风格亲切自然。 14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石州慢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

10、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日暮天晴之景。 B上片“长亭”两句写长亭边柳色微黄,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此处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所传达的意蕴

11、相似,都体现了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C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记忆犹新,“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寓情于景,意蕴悠长。 16请赏析“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三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州上晏相公 范仲淹 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求绛帐就师资。 谈文讲道浑无倦,养浩存真绝不衰。 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 注:晏相公: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官拜宰相。铸颜:汉扬雄法言学行:“

12、或曰。人可体与?曰:孔子铸颜渊矣。”后泛指培养人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与晏相公的提携是分不开的。对晏相公深怀感激。 B本诗是一首贺寿诗,诗中写到诗人与晏相公共同讨国家大事,深受启发。 C颈联中“浑无倦”“绝不衰”,既是诗人品格休现。也看出是相公的影响。 D统观全诗感情充沛直白,毫无掩饰造作之语,尾联点明诗人作此诗的缘由。 18钟嵘在诗品中提倡“滋味说”,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请结合诗歌尾联赏析其“滋味”。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

13、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本诗大概是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时所作。 19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诗。 20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旅夜”所见,后半部分写“旅夜”所感。 B这首诗和蜀相一样“起承转合”,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C这首诗一二句写近景,工笔细描;三四句写远景,粗笔勾勒。 D这首诗五六句转入议论,实际上是反话,是作者的愤激之语。 21联系全诗,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李频 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

14、尘。 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含香:指侍奉君王。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诗人

15、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 23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滞客 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头刺地”形象地描写出牛用尽力气拉船的样子,令人联想到干旱的严重程度。 B“疑与绿树同生根”,不仅写出天旱无法行舟,且流露出对旱情将持续很长

16、的担忧。 C“忽惊黑云涌西北”的“惊”表现作者久滞后见乌云骤聚大雨倾盆时的欣喜之情。 D这首诗感事抒怀,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 25“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一联可以视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 杜荀鹤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不闻征鼙和“乱”字对应“乱后”,“归山谷”直接对应“归山”。 B第二句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在思想感情方面统领后面六句内容。 C诗

17、书整齐如故,弟侄没有被征从军,颔联表明战乱并未严重影响诗人的家。 D颈联极妙:有红有白,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有人有犬,活力充沛。 27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此心非此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2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

18、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 2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题可知作者写作这

19、首诗的情境和原由,还可知这是一首应和酬赠诗。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二字含蓄表达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悲凉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中唐诗人王建的诗句“铜壶滴尽晓钟迟”意思相同。 31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32下列对这首词的

20、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33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此诗

21、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作。鹖(h)冠:隐士之冠。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刻画了诗人的形象,也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遭遇,蕴含了他一生的无穷辛酸。 B颔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天上坐”“雾中看”切合诗人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 C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近看舱前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远看白鸥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D本诗语言通俗浅白,风格苍茫沉郁,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上到下,由近到远,转换自然。 35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爽(节选) 韩 愈 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 念汝欲别我,解装

22、具盘筵。 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 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 【注】爽:疑为韩愈侄孙韩湘的小名。韩湘,字北渚,唐穆宗长庆三年考中进士,同年冬,赴任江南西道府僚佐,韩愈作此诗送别。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宣城离京城遥远,预示韩湘这一次是远行。“三千”,只是个概数,意为路途很远。 B“念汝欲别我”交代设宴的原因,“解装具盘筵”描写准备宴席的情形,言辞质朴,却别有情味。 C五、六句写席间人们坐着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去,天黑了,还不忍散去,突出了聚会难得。 D最后两句写在座的一个个都是韩湘的亲朋故旧,人们都不肯“舍汝”而眠,突出了别

23、意之浓。 37请简要赏析诗句“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的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诗人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显示出了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一番真情。 39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24、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4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

25、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41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1C 2诗人在尾联中说“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去那清凉世界逍遥徜徉”,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手提天下”一语,想象奇特,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错。“天岂不惜河汉干”是诗人对上天

26、的责问:“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并不是说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此联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 “手提天下”,想象浪漫奇特,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诗人此时想到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

27、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既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又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C 4作者想象王巩回家后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不再与世交往;祝福王巩能享受天伦之乐与读书之趣;也希望王巩不再卷入官场是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享受云烟美景”错误,“岭外云烟随梦远”的意思是被贬到南方所经历的波折都像梦一样远去了,“云烟”的意象是波折之意,并非美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意思是,回家后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远离世事。 首先,这是作者想象王巩返乡后的画面,前文写朋友王巩被贬南方而后终

28、于返回故乡,希望所有的波折都像梦一样远去,尽情享受生活。这里所写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的场景都是作者的想象画面。 然后,结合“还家嫁女”“卧读诗书”可知,这是作者想象着王巩回家后享受天伦之乐与读书之趣,画面美好而和谐,饱含着对王巩归乡生活的祝福。 最后,结合“都无事”“尽掩扉”可知,作者希望王巩少与世俗官场之人交往,不要参与是非之争,能够远离世俗官场,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5A 6“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一句写自己离家己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借着寺僧画作无人欣赏,来表达知音难觅的

29、孤独。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浓浓的秋意”理解错误。“一夕绕山秋,香露溢蒙菉”是写诗人早晨进入太行山,发现仅仅过了一个晚上,太行山就已披上秋色。“整个傍晚绕山而行”明显是不懂诗家语;“浓浓的秋意”不合诗题,与“七月一日”初秋的季令不符合。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的颈联“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一句,“越衾”的意思越地的棉被,诗句意思是自己离开洛阳南部的家乡已经很远,晚上只能独自拥“越衾”而眠的孤独。此处作者通过“越衾”表明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之感

30、。 而在题落星寺一诗中,颈联“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中“宴寝清香与世隔”一句,写自己入住佛寺便室,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既写出了寺院的偏僻,也写出了作者内心追求孤独,主动与世隔绝的态度;而“画图妙绝无人知”一句中,作者表面写寺僧画作非常绝妙,但却不为人所知,所以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其实作者是借着寺僧画作无人欣赏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知音难觅的孤独。所谓借他人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7C 8(1)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2)侧面烘托,“白马骤迎风”,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骑士的英姿;“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通过描写

31、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在前四句面的描写之后进行点的描写”错误。“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也是“面”的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要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这是运用了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白马骤迎风”一句,描绘了

32、白马迎风奔驰的形象,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了英雄人物跃马出场,展现了这位骁勇骑士的飒爽英姿。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叙述了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在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直坠下来。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超凡技艺。从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表现了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9B 10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B.“啼声

33、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鹏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引发了思乡的愁绪。 11C 12似旷达: 抒情主人公借花饰帽,以此安抚内心幽怀,“休怨”表明仿佛已可消弭所怨。采摘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众多坎坷,仿佛皆可“一笑”置之。 实痛楚: 然而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