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3933-2021 Ka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通信).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7537442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 3933-2021 Ka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通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YD∕T 3933-2021 Ka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通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YD∕T 3933-2021 Ka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通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D∕T 3933-2021 Ka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通信).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YD/T Ka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Ka-band vehicle mounte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earth station under stationary using(报批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YDICS 33.060.30M 35YD/T XXXX-XXXXI 目 次 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组成.1 4 基本功能.1 5 性能特性.2 5.1

2、 工作频段.2 5.2 发射信号与信道特性.2 5.3 天线特性.3 5.4 接口.4 6 系统监控管理.5 7.车辆要求.5 7.1 车辆使用性能.5 7.2 车辆厢体改造/改装.6 8.电源要求.6 9.安全性.6 9.1 安全标志.6 9.2 抗电强度.6 9.3 绝缘电阻.7 9.4 告警.7 9.5 接地装置.7 9.6 避雷.7 9.7 消防器材.7 10 电磁兼容性.7 YD/T XXXX-XXXXII11 使用寿命.7 12 环境适应性.7 12.1 温度.7 12.2 相对湿度.7 12.3 抗风能力.8 12.4 防雨.8 13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8 13.1 标志.

3、8 13.2 包装.8 13.3 运输.8 13.4 贮存.8 参考文献.9 YD/T XXXX-XXXXIII前 言 本标准是Ka频段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名称预计如下:YD/T XXXXKa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YD/T XXXXKa 频段移动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Ka 频段固定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Ka 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Ka 频段船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Ka 频段机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

4、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永新、赵淑瑶、王丽君、黄曜明、徐筱昕、郭伊蒙、赵晖、秦岩、张轶惟、曾繁声、王晓冬、李美丽、南作用。YD/T XXXX-XXXX1Ka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Ka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以下简称“车载静中通站”)的组成、基本功能、性能特性、环

5、境适应性、电源要求、安全性、接地要求、电磁兼容性、可靠性,以及设备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接入 Ka 频段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使用卫星固定业务的车载静中通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 5920 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 17285 电气设备电源特性的标记 安全要求 GB/T 19286-2015 电

6、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B/T 22630-2008 车载音视频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GB 51194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GY/T 222-2006 数字电视转播车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YD/T 1051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YD/T 1312.1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 14 部分:甚小孔径终端和交互式卫星地球站设备(在卫星固定业务中工作频率范围为 4GHz30GHz)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3 组成 典型的 Ka 车载静中通站一般由静中通天线及控制设备、收发信机、信道设备、电源设备等部分组成。4 基本功能 车载静中通站应

7、支持如下基本功能:a)通信方式:1)双向通信;2)组网通信;3)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业务,如:互联网接入、电话、数据、视音频等;b)本地监控功能:1)工作状态的监测、工作参数的调整及管理控制;2)主要故障告警与有关指令的显示;3)设备自检;4)对星信号强度指示。YD/T XXXX-XXXX25 性能特性 5.1 工作频段 应采用如下 Ka 频段:发射频率:27.5GHz 30.0GHz;接收频率:17.7 GHz 20.2GHz。5.2 发射信号与信道特性 5.2.1 最大偏轴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谱密度 在静止卫星轨道的北 3和南 3的范围内,在下述规定的 值上,发射的最大偏轴 EIRP

8、 谱密度不应超过下述值:19 25 log dB(W/40 kHz)2 7-2 dB(W/40 kHz)7 9.2 22 25 log dB(W/40 kHz)9.2 48 10 dB(W/40 kHz)48 180 此外,在下述规定的 值上的交叉极化分量不应超过下述值:9 25 log dB(W/40 kHz)2 7-12 dB(W/40 kHz)7.0 9.2 其中:为偏离方向与波束主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单位:度()。5.2.2 EIRP 的稳定度 在晴天条件下,包括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稳定度、发射天线增益稳定度、天线波束指向误差和跟踪误差所造成的总的车载静中通站卫星方向的载波 EIRP 发射

9、稳定度应小于2dB/d。5.2.3 发射功率调整 车载静中通站上行功率发射应有自动或手动调整能力。5.2.4 发射频率稳定度 地球站发射载波频率容差(包括频率调整和长期频率漂移)要求如下:1.5kHz R30K Baud 0.05R kHz 30K Baud R200K Baud 10kHz 200KBaud R 式中 R 为发射载波的符号速率,单位 Baud。5.2.5 增益平坦度 增益平坦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500 MHz 频率范围内不大于 4dB p-p;b)36 MHz 频率围内不大于 1.2dB p-p。5.2.6 三阶互调 输入间隔 5MHz 的两个等幅单载波信号,调节两载波总输

10、出比 1dB 压缩点输出低 3dB,三阶互调比应不大于-25dBc。5.2.7 杂散 以 1dB 压缩点未调制载波输出功率为参考,Ka 频段工作范围内,带内杂散应满足以下要求:YD/T XXXX-XXXX3a)载波相关发射杂散不大于-50dBc;b)载波非相关发射杂散不大于-55dBc。带外杂散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5.2.8 相位噪声 相位噪声应满足以下要求:a)偏离载波 100Hz 不大于-60dBc/Hz;b)偏离载波 1kHz 不大于-70dBc/Hz;c)偏离载波 10kHz 不大于-80dBc/Hz。d)偏离载波 100kHz 不大于-90dBc/Hz。5.3 天

11、线特性 5.3.1 一般要求 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应选择安装尺寸小、重量轻、能实现自动对星,同时具有人工控制方式的天线,天线效率不宜低于 60%。5.3.2 天线旁瓣特性 所使用的抛物面天线口径或非抛物面天线电性能等效口径均不得小于 0.45 米。天线发射波瓣旁瓣特性在发射频段内都应满足以下条件:D/50 时 29-25 log dBi 2 7 8 dBi 7 9.2 32-25 log dBi 9.2 48 -10 dBi 48 180 D/50 时 32-25 log dBi 2 48 -10 dBi 48 180 其中:D天线口径;电磁波波长;偏轴方向与波束主轴之间的夹角,单位:度(

12、)注:允许少于 10%的旁瓣峰值在 9.2时不超过包络线 3dB,9.2时不超过包络线 6dB。5.3.3 交叉极化鉴别率 天线交叉极化鉴别率应大于 20dB。5.3.4 电压驻波比 工作频段内发射端口、接收端口电压驻波比应不大于 1.5。5.3.5 收发端口隔离度 工作频段内天线收发端口隔离度应不小于 85dB(含阻发滤波器)。5.3.6 天线噪声温度 晴天,仰角在 30 时天线噪声温度应不大于 74K。YD/T XXXX-XXXX45.3.7 天线机械性能 5.3.7.1 天线转动范围 对天线转动范围的要求如下:方位角:0360,连续转动;俯仰角:590。5.3.7.2 极化切换方式 宜采

13、用自动电切换方式。5.3.7.3 天线接口 发射端口波导接口可选用 WR-28 或者 WR-34,接收端口波导接口可选用 WR-42,并与射频终端匹配。5.3.8 对星与收藏 5.3.8.1 对星方式 天线对星方式应具有采用自动对星或手动对星能力。5.3.8.2 对星精度 采用自动对星方式时,对星精度应不低于接收半功率波束宽度的八分之一,但不大于 0.2。5.3.8.3 对星时间 对星时间宜不大于 10min。5.3.8.4 对星功能 可采用载波对星或信标对星方式。若采用信标对星的方式,信标频率捕捉范围应考虑卫星信标频率最大抖动范围和车载静中通站设备本身频率漂移最大范围等因素。5.3.8.5

14、收藏功能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车载静中通站应能在 10 min 内完成收藏。5.4 接口 5.4.1 用户以太网接口 宜提供 IEEE 802.3 10/100/1000Mbps Base-T 自适应以太网接口或 10/100Mbps Base-T 自适应以太网接口。5.4.2 中频接口 收发宜采用 L/S 频段接口:a)频率范围:YD/T XXXX-XXXX5 发射:950MHz1450MHz、950MHz1950MHz、950MHz2300MHz、950MHz2450MHz;接收:950MHz1450MHz、950MHz1950MHz、950MHz2300MHz、950MHz2450MHz。

15、b)阻抗:75 或 50;c)接口类型:宜使用 F 型或 N 型接头。6 系统监控管理 6.1 监控功能 能实时监控静中通天线分系统、信道分系统、供电设备的工作状态、连接情况、故障信息,并应具有自动关闭发射信号的功能,且该功能可以由所在卫星通信网的控制中心控制和本站自动控制。6.2 配置功能 能对静中通天线分系统、信道分系统等进行参数设置、状态查询等操作。6.3 告警功能 能对各设备的故障自动显示及声光告警。6.4 统计功能 能实现日志显示、业务流量统计等。7.车辆要求 7.1 车辆使用性能 7.1.1 底盘 车辆底盘应具有适配良好的避震装置,能够保证系统在四级公路正常行驶和越野低速行驶。在满

16、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中轴距较小,机动性、通过性及可靠性较高的车型。7.1.2 启动 车辆的发动机在本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能顺利启动,在低温情况下起动允许采用低温启动措施。7.1.3 车速 车辆的满载最高行驶速度应不低于 90 km/h。7.1.4 制动 车辆在上坡或下坡上行驶时,应能够有效实施制动,停车制动应能在 20的上坡或下坡上有效的保持。7.1.5 侧坡操作 车辆在坡度为 10的侧坡上应能操作和行驶,不发生停车、滑车或者翻车等危险。7.1.6 涉水 装载卫星通信及辅助设备后不应影响原车的涉水性能。YD/T XXXX-XXXX67.1.7 续航里程 车辆油箱容量应满足满载不小于

17、行驶 500km 要求。7.2 车辆厢体改造/改装 车辆厢体改造要求如下:a)车辆厢体宜采用重量轻、强度好、无污染、易修复、结构紧密、牢固、不易腐蚀、外型美观的材料制作,并且车厢顶部应能承受总集成质量三倍的冲击力;b)车辆厢体应按照 GB 4785 和 GB 5920 要求设置外照明灯和示廓灯;c)车辆厢体应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门、窗和天线顶板洞及馈线孔洞等应能够有效的防雨、防尘,其要求见 GY/T 222-2006 中 4.2.2.6 和 4.2.2.7;d)车辆厢体应具有很好的隔热性,总传热系数不大于 0.4W/m2K;e)供静中通天线、摄像机及相关行业专用设施安装载物平台的外形尺寸应不大于

18、原车的外轮廓,并与车体刚性连接;f)车辆厢体外部应安装供工作人员上下厢顶的爬梯和扶手,爬梯和扶手宜设置在厢体后部,不得设置在厢体外部的两侧凸出厢体;g)必要时车辆厢体外部可设置与外部系统连接的接口盘,接口盘上应标明相应的接口类型。同时接口盘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较好的防雨、防尘;h)车辆厢体内部应根据需要分割为通信设备区、操作控制区、行业设备或辅助设备区、发电机工作区、驾驶室等,以减少或隔离噪声、震动和污染;i)车辆厢体内部地面、侧面、顶棚面的面层材料,应按室内通信设备的需要,采用光洁、耐磨、耐久、不起尘、防滑、不燃烧的材料,其阻燃性应符合 GB 8410;j)车辆厢体内可配备适宜的办公设施(

19、含网络终端)和必要的生活设施;k)车辆厢体内应设置制热和制冷装置;l)车辆厢体内设备重量配置应考虑对称。8.电源要求 车载静中通站电源要求如下:a)通信车应配置随车电源系统,包括车载发电机、逆变电源、不间断电源(UPS)、开关电源等,其规格及容量的配置应根据随车通信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的功耗决定,尽量选择配备体积小、重量轻、稳定、可靠的电源设备;b)通信车应配置长度不小于 50 m 的交流电缆,在具备市电条件下,建议使用 220 V/50 Hz 的市电。在电压波动范围-15%+10%、频率变化范围士 5%之内系统应能正常工作;c)在外市电不具备或断电的情况下,卫星通信车应采用自备(车载)发电机向

20、车载系统供电,在 UPS 的辅助下,能满足连续工作 24 h 不间断供电的要求;d)UPS 应能满足向车载系统提供不小于 10 min 的连续供电;e)在电源输出端应设置交流配电柜,向整车设备供电。配电柜应有不同电源间的手动或自动转换、缺零保护、过电流保护、浪涌保护,及防雷击、安全操作警示等措施;f)电源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YD/T 1051 和 GB 51194 的规定。9.安全性 9.1 安全标志 通信车载供电插座处应有明显、清晰、牢靠的文字或符合 GB 17285 的标记。9.2 抗电强度 设备的电源插头和机壳间施加 1500V 直流试验电压,历时 1min,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YD/T

21、XXXX-XXXX79.3 绝缘电阻 设备的电源插头的火零分别与车皮地之间施加 500V 直流试验电,其余车皮地、信号线对地之间及单线对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00M;潮湿试验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2M。9.4 告警 当车体到地电压超过 36V(允许误差5V)时,产生带电告警。当电源电压达到 264V(允许误差8V)时,应有声光告警。通信车应有过压、过流、漏电保护措施。通信车在停车状态下接地不良时应有声光告警。9.5 接地装置 通信车内应具有良好的接地装置,车体各点到接地桩的电阻应不大于 0.02。并要随车配置接地铜排、接地钢钎、接地线等设备,保证在使用时能够快速部署,将接地电阻控制在允许

22、的范围内。9.6 避雷 通信车应安装避雷系统,以保证车上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车上的电子设备和其他设施受雷击破坏,通信车在野外或雷雨天使用时必须先接地和固定防雷设施,并按要求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9.7 消防器材 通信车应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安装在易于发现、取用方便的位置。10 电磁兼容性 通信车上所有设备开启后应互不干扰,能正常工作,通信车上的强电磁辐射设备、敏感设备和不易通过车辆总体布置得到兼容的电气设备,应进行电场辐射、电场辐射敏感度考核,其结果应符合 YD/T 1312.14、GB/T 192862015、GB/T 226302008 的相关要求。11 使用寿命 受车辆使用寿命所限,

23、一般为不少于 10 年,以车辆的出厂合格证为准。12 环境适应性 12.1 温度 车内工作温度:-10+45。车外工作温度:根据不同实际需求,可分为:I 类型地区:-10+55;II 类型地区:-25+55;III 类型地区:-40+55。12.2 相对湿度 工作相对湿度为 车内:10%85%;车外:10%100%。YD/T XXXX-XXXX812.3 抗风能力 在稳定风速 20m/s 的环境条件下,能正常工作。12.4 防雨 防雨要求如下:a)车外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b)工作舱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 13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3.1 标志 车载静中通站卫星天线及车箱外壳上应标有生

24、产厂名、厂址、商标、型号和产品名称。有源设备或部件机壳上应标有电源的性质、额定电源电压、电源频率和功率。产品的所有控制、开关、连接端子均应有标志或符号。13.2 包装 车载静中通站是以车辆的形式显现,故不必总体包装。但所有的端口、接口或联接件及裸露的金属件等均应做保护处理,以防划伤、破碎、潮湿、锈触及灰尘等异物的入侵。经交收检验合格的产品应配备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机动车注册登记技术参数表、机动车合格证、机动车使用说明书、随车工具和辅助工具、质量服务卡、附件清单等质量证明文件。13.3 运输 车载静中通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致损坏和锈蚀。采用行驶方式运输时,应遵

25、守新车行驶的各项规定。13.4 贮存 待贮存的车载静中通站应关闭电源总开关,贮存在-40+60,相对湿度 10%90%、无结露,周围没有酸性或其它有害气体,防雨、防潮、通风、具备消防设施的库房内。YD/T XXXX-XXXX9参考文献 1 GB/T 7611-200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2 GB/T 11299-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 3 GB 11443.1-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4 GB/T 12364-2007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5 GB/T 22451-2008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通用要求 6 GB/T

26、 31262-2014 Ku 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7 GB/T 31263-2014 Ku 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8 YD/T 3254-2017 Ku 频段移动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9 YD 5050-2018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 10 EESS 502 Earth Station Minimum Technical and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11 ETSI EN 301 459 V2.1.1(2016-05)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SES);Harmonised Standard for Satellite Interactive Terminals(SIT)and Satellite User Terminals(SUT)transmitting towards satellites in geostationary orbit,operating in the 29,5 GHz to 30,0 GHz frequency bands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the Directive 2014/53/E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