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docx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67431544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身为钱钟书夫人 为什么叫杨绛先生?身为钱钟书夫人为什么叫杨绛先生?原来,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先生”的历史与演变“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

2、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但事实上,“先生”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成年男子”的专属用词。杨绛先生的“传承”故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多少人爱她的温润清朗,爱她的博学坚韧。她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得以形成她独特的模样?Part2|杨荫杭先生其人杨荫杭(1878-1945),杨绛之父,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学者、法学家。他出生在江苏无锡一户贫寒的书

3、香门第,自幼就受到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作为19世纪的70后,卓越的民国法学家,上海律师公会的创始人,他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民主法制做出了独特贡献。杨绛自述里说到:“父亲(杨荫杭)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于1910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清室肃亲王善耆讲授法律。”杨荫杭1898年被南洋公学保送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后赴美留学。归国后,曾任高职,历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京师高等检察厅长等职。后因追求司法公正,不愿随波逐流,遂于1923年“迁居苏州,专营律师事务,兼为报刊撰文。”后来,在上海沦陷期间,杨荫杭除教书外,潜心研究

4、音韵学。抗战爆发后,在流离失所中备受煎熬,后因中风逝世。Part3|满腹经纶,却无意传承杨绛像父亲,却又不像。她像父亲气节高尚,满腹经纶。父亲晚年潜心研究文学与翻译,她也和父亲一样。用父亲探索文化的方式,度过自己的晚年。翻阅资料,杨荫杭先生通才博识,但他生前害怕为家财所累,并没有关注传承。人寿保险曾经在他困难之际,帮助他度过难关,但他依然没有意识去做和财富相关的安排与传承。1983/05原载当代杨绛散文回忆我的父亲里说到:“我们家随即又迁到苏州。可是租赁的房子只能暂我时安身,做律师也得有个事务所。”“我父亲不精明,买下了这宅没人要的破房子,修葺了一部分,拆掉许多小破房子,扩大了后园,添种了花树

5、,一面直说:“从此多事矣!”(有了“财产”,“从此多事矣!”)据他告诉我,买房子花掉了他的一笔人寿保险费。修建时靠他做律师的收入。”“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姐妹曾在霞飞路(现淮海路)一家珠宝店的橱窗里看见父亲书案上的一个竹根雕成的陈抟老祖像。那是工艺品,面貌特殊,父亲常用“棕老虎”(棕制圆形硬刷)给陈抟刷头皮。我们都看熟了,绝不会看错。又一次,在这条路上另一家珠宝店里看到另一件父亲的玩物,隔着橱窗里陈设的珠钻看不真切,很有“是耶非耶”之感。我们忍不住在一家家珠宝店的橱窗里寻找那此玩物的伴侣,可是找到了又怎样呢?”上海沦陷期间,杨荫杭除教书外,潜心研究音韵学。“他认为诗经一书,可算是古代的一部音韵

6、谱,有着很美的节奏。于是他将诗经逐字逐句地加注音韵。接着,他又将屈原的离骚加注音韵,后来还将两本音韵注文合成一书,题名诗骚体韵。可惜,这本被人称之为“绝学”的著作,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在他逝世后连手稿也散佚了。”“我父亲根本没有积累家产的观念,身外之物,人得人失,也不值得挂念。我只伤心父亲答应传给我的诗骚体韵遍寻无着,找到的只是些撕成小块的旧稿。”没有传财,也没有“传物”,更没有留下孩子渴望的东西“传些念想”。多么令人遗憾。Part4|用自己的方式做传承财富传承,不仅仅传承金钱,也可以是传承思想、精神与文化。杨绛像父亲,却又不像。在传承这一点上,她真正做到了“传承精神与文化”。杨绛为父亲整理的老

7、圃遗文辑,收集了杨荫杭在1920-1925年间,在申报发表的60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仿佛一本“小小百科全书”,因传承得以百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钱钟书逝世后的那些年,她几乎一人揽下整理钱钟书遗作的所有工作,几麻袋手稿和笔记,陆续出版。年近90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如此浩瀚的精神财富,如她不作整理与传承,天底下会多了多少的遗憾?Part5|传承,从认知改变开始传承,首先,有关认知与自我意识。下定决心要做传承这件事,才是所有传承的开始。真正开始去做,持续,并优化,才会离自己的“想要”越来越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