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7393834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3.书法艺术:4.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大运

2、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河、淮河、长江、钱塘江。(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八年级历史知识点顺口溜一鸦片战争(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二)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二第二

3、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二)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三收复新疆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八年级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4、二、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思考。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思维能力。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