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2151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赣榆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山东大学文学院基地班 洪钰 201620051110提要 方言词汇既是我们日常赖以交流的工具,还是记录历史,传承优秀文明的活化石。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赣榆方言词汇中的称谓用语和其他民俗词语探析了赣榆方言词汇的特点和赣榆特色的民俗传统、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也为我们保护特色方言、传承优秀文化敲响了警钟。关键词 赣榆方言词汇 称谓用语 民俗文化赣榆区地处江苏省东北部,苏鲁交界处,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三个行政区之一。江苏省境跨吴方言、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三个方言区,本身方言状况就较为复杂。赣榆区南接属江淮官话区的连云港市海州区、连云区,西接属中原官话区的临沭县,北邻属胶辽官话区的

2、莒南县,因而赣榆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方言融合的特点,其方言分区一直备受争议。按赣榆方言志记载,(赣榆)大部分地区(包括青口镇)古清入和次浊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刘传贤,2001:40),赣榆方言应当属于中原官话区,由于其地理上与江淮官话区紧密临近,在语音和词汇上又受胶辽官话的影响,因而赣榆方言极具特色,具有亟待挖掘的研究价值。赣榆方言内部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五个语区:青口语区、海头语区、沙河语区、柘汪语区、黑林语区,彼此间方言词汇差距不大,其中青口语区以青口镇为中心,包含青口河两岸的乡镇,该区方言尖团音突出,翘舌音较多,声调柔和,吐音缓慢。由于青口镇是赣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青口语区的方言在赣榆区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本人掌握的方言属于青口语区,因此本文的研究以赣榆区青口镇方言为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方言反映地域文化是全方位的,也是常年不懈的。透过方言事实,我们可以把地域文化看得更加真切(李如龙,2007:245)。方言反映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渗透于方言用语的方方面面,因此方言对于民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学界对赣榆方言文化的研究多从语音方面入手,对词汇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并且赣榆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但在词汇方面二者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词汇更能体现出赣榆方言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

4、此本文选取赣榆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探讨其中蕴含的民俗传统、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以期更好地认识赣榆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渊源,并为赣榆方言文化的研究工作贡献微薄之力。一、 称谓用语称谓用语包含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称谓用语作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赣榆方言中体现出其特殊性,因此将其单独列出以便更加细致地分析。赣榆方言词汇中含有大量派生词,因此赣榆方言中的称谓用语多与大量富有特点的词缀相联系,体现了赣榆方言构词的地域特色。鉴于目前的研究状况:对现代汉语中有无中缀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存在,似乎主张没有中缀的学者要多于主张有中缀的学者(周荐,2014:140),下面我们就只列举分析赣榆方

5、言中含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前、后词缀的称谓用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老”、“阿”、“初”、“第”、“小”等等,其中与赣榆方言词前缀重合的有“老”、“小”,其余几个前缀在赣榆方言中不是很常见。除“老”、“小”外,“二”在赣榆方言中也颇具特色;“子”、“儿”、“头”、“者”等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后缀,赣榆方言后缀主要有“子”、“头”、“乎”、“么”等,其中“子”在普通话中没有实际意义,读法上以轻声处理,多加在名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词素之后,如桌子,帽子,胖子,垫子等,赣榆方言中也遵循同样的方法,但“子”在赣榆方言中有其特殊用法,且多用于称谓语,下面将分别举例分析。(一)

6、亲属称谓1、“老”在赣榆方言中,“老”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即用于姓氏或排名之前表示对熟人的称谓或某人在一群人中的排序,如老王、老李,老三、老九等,又有其特殊用法,即可以组成人称称谓,后面多加亲属词,如老婆婆(婆婆,背称)、老公公(公公,背称)、老太太(曾祖父和曾祖母)、老爹(爷爷)、老舅(外公的兄弟)、老小(家里最小的孩子)、老大大(对父亲年纪大了时候的称呼,背称)。2、“小”“小”在赣榆称谓语方言中多称呼亲属中排行最小的人,如小姨、小舅、小婶子(排行最小的叔叔的配偶)、小姐姊(排行最小的姐姐)、小弟、小妹、小毛(对男性儿孙辈的称呼)、小丫(对女性儿孙辈的称呼)。3、 “子”“子”是赣榆方

7、言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后缀之一。可以组成亲属称谓,但数量不多,如闺女子(女婿)、侄女子(侄女)、媳子(老婆)、大伯头子(丈夫的哥哥,背称)、小姑子(丈夫的妹妹,背称)。“子”组成称谓用语时多为社会称谓,下面将举例分析。(二)社会称谓1、“子”赣榆方言中“子”多用在名词性词素之后,且数量十分庞大,既有性状称谓语,如小小子(小男孩),又有贬义的身份关系称谓,如老妈子(碎嘴的中年妇女,骂语),二半吊子(做事不求甚解,半途而废的人),提秃子(死板固执的人)、龟腰子(驼背)等。当然也有少部分用在动词性词素之后,如杵子(身高很矮的人)、甩子(无用的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拐子(指瘸腿的人,也可指走路姿

8、势不雅观、一瘸一瘸的人),多含贬义色彩,形成骂詈语。2、 “老”通常情况下,“老”在赣榆方言中的词根多为亲属词,但也有个别情况下可以和其他词根组成社会称谓,如老马马(年龄较大的女性),老公俩(一对老夫妻),老灰种(老不正经的人,骂詈语),老邪(古怪的老年人,骂詈语)。3、 “小”第一类,性状称谓语,如小老太(年龄较大的女性)、小媳子(年轻的妻子,背称);第二类,用“小他”来称呼想不起其名字的人或较为亲近的、可以不称呼名字的人(多用于同辈或晚辈);第三类,在赣榆方言中其他以“小”为前缀的词多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小痞子、小流氓、小鳖子(骂语)、小灰种(骂语)等。4、“二”“二”组成的称谓语在赣榆方言

9、中也多带有贬义色彩,如二半溜子(浅尝辄止、做事不能从一而终的人)、二愣子(形容人傻)、二五蛋子(形容人傻)等。以上内容以词缀为切入点举例分析了赣榆方言词汇中关于称谓语的表达,以此为依据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赣榆民俗文化中部分保留了封建社会宗法制中的内外亲有别的秩序,如与女性血亲相联系的亲戚多用“舅”字加以区分,如姥爹指爷爷,而称呼外公为舅姥爹,类似的还有舅奶奶(外婆),舅老太(外公外婆的母亲);其次,赣榆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音,“爹”古音读“大”,赣榆方言中称呼父亲为大大而不是爹,而“爹”在赣榆方言称谓语中“爹”通常指爷爷、外公以及他们的兄弟,如姥爹,大姥爹、二姥爹,这一现象或许还与历史上的

10、人口迁徙有关,但有待考证;最后,中国传统观念中长幼尊卑秩序在赣榆方言文化中有所体现,但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得到淡化,封建社会夫妻关系中多以男子为重,在部分其他地区的方言中,背称时多称呼男性为“当家的”、“管事的”等,而在赣榆方言中夫妻之间都称呼对方为“家属”,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二、 其他反映民俗文化的词语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感情和思想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的感情产生种种影响(帕默尔,1983:139)。方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并影响该地区人民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等。方言词汇的消长和民间

11、习俗并不总是平行的(周振鹤、游汝杰,2015:224),语言相对于民俗文化更具有稳定性,因此研究方言词汇是我们洞悉一个地区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存状态的镜子,对我们了解、保护并传承优秀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主要从生产生活用语、丧葬习俗用语、婚嫁生育习俗用语三个部分展开分析。(一) 生产、生活用语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充满对健康、平安生活的美好期盼,这些美好的愿景便被方言词汇所吸收内化,赣榆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为方言词汇的丰富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这些方言词汇也折射出了赣榆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极具特色的生活习俗,方言词汇的口口相传使得这些风俗习惯得以世代流传,生生不息。1、 踩当门

12、“当门”在赣榆方言中指地面的意思,通常搬了新家之后,入住之前,都要宴请亲朋好友来“踩当门”。亲友会带着烟、酒、家电等礼物前来道贺乔迁之喜,这样主人家会住得更加踏实,平安。2、上梁农村里新房盖好后,要在房梁上贴上用红纸写的“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并且中午要在家门口鸣放鞭炮,主人要准备好糖果、饼干等小零食在空中抛洒,多有邻居孩童来捡食。3、祭海赣榆区位于黄海之滨,拥有全江苏省最长的黄金海岸线,素来享受鱼盐之利。自秦汉时期开始,祭海就已经成为赣榆沿海人民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海上天气变化无常,为祈求平安,感恩大海的恩赐,赣榆人民在出海前往往要准备三牲,祭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妈祖(保佑平

13、安顺利)、祭老爷(老爷指海中的大鱼,保佑满载而归)等。(二) 丧葬习俗用语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丧葬习俗成为我们缅怀逝者的重要方式,虽然传统的丧葬习俗中不乏奢靡浪费、封建迷信的不良传统,但却是我们考察某个地区人民生死观、伦理观、家族观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在倡导“厚养薄葬,从简治丧”,如今的丧葬习俗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变得更加文明、理性、科学,因此方言中的丧葬习俗用语便成为我们探究原始的丧葬礼仪过程的扼要途径。1、报丧或对信逝者离世后,家族中的一群人组成料理小组,根据以往的行礼往来记录选择性地通知亲朋好友逝者的死讯。2、 孝帽子逝者的儿子、侄子等男性要用白布和麻绳裹头,

14、女性只用白布裹头,称之为“搭头”,其他人戴“孝帽子”,即白布做成的形似道士帽的帽子,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孙辈的孝帽子材料要求是的确良的,重孙辈的孝帽子上要额外扎上一根红布条。3、 送汤逝者的亲属、友人穿孝衣、戴孝帽,排成一列纵队从逝者家中慢走到当地的土地庙,“送汤”仪式一般是三天,一天需要来回走上七遍,同时还要请民间乐队用唢呐吹奏哀乐。4、 吹棚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二天晚上,逝者的的女性子孙及配偶们(称之为“贵客”)要花钱并买烟酒请民间乐队在临时搭建的棚子中演奏,去世的老人越长寿,表演就会越欢乐,但以往有些地方的表演不乏恶俗成分。5、 送盘子逝者去世的第二天夜里,女性亲属

15、要在每个村庄或失去约定俗成的地点(多在去往墓地的路上)跪拜、哭悼、烧纸,男性则要摆祭桌、磕头、烧纸,以嘱咐逝者在离开人世的路上照顾好自己,具有一定的迷信观念。6、 看旷逝者去世的第三天上午是出殡的日子,前面提到的“贵客”要请人为逝者的骨灰盒挖墓地。墓地挖好之后,“贵客”要来检查并赠与挖墓人以烟酒表示感谢,这就是“看旷”。7、 摔牢盆“牢盆”是指放在灵柩前用来烧纸的陶盆,出殡当天,逝者的长子或长女把牢盆用力摔碎之后,死者的骨灰方可入土为安。旧时若逝者没有子嗣则要从宗族中过继一个孩子,如今已经没有这种说法。8、 五七坟逝者逝世五周之后,亲属要到墓地为其焚烧纸扎的现代家电、元宝金钱等以表示对逝者的缅

16、怀和对其在天之灵的慰藉。农村比较注重上“五七坟”,市区则基本没有这个说法。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厚葬的孝道的体现,丧礼的丰厚、仪式的隆重更是成为更是成为互相攀比的筹码,赣榆旧时的丧葬传统也不例外。而如今随着社会和思想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厚葬只是生者的自我安慰方式而非对逝者的尽孝之道,丧葬仪式趋于简洁化、节俭化,最多只是播放哀乐录音以表哀悼,穿孝衣、戴孝帽等迷信、浪费行为早已被废止,体现出节省财力、物力、人力的经济原则和减少污染的环保观念,如今赣榆的丧葬习俗已经被贴上了文明理性的标签。(三) 婚嫁、生育习俗用语婚姻、生育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婚育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因此婚育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17、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古代婚俗讲究“三书六礼”三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即说媒提亲、问名和出生日期、占卜生辰八字、送聘礼、订婚期、迎娶女方。赣榆婚嫁习俗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流程,但也有其特色之处。1、 查听男女双方通过媒人或者彼此的熟人、邻居等打听对方的情况,如家庭状况、过往经历、不良嗜好等,以确定对方是否值得交往。现在仍然保留了这一习俗。2、 看媒媒人和男女方商议选定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方便彼此见面,有时候彼此的父母亲属也会跟随同去。过去见面地点多选择在媒人的家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多会选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茶餐厅、饭店等。3、 订亲如果男女双方均

18、对对方满意的话,两家就会“订亲”,这时候男方要带着女方去商场买一些礼物,必备的有衣服、“三金(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等。男方还要准备好彩礼的一部分送到女方家中,金额将近二十万左右。4、 躲伏在男女双方订亲之后,结婚之前,每逢伏天男方就要将女方带到自己家中居住几日,旧时出于观念的保守因素,只在结婚之后才会有“躲伏”的习俗。如今婚后“躲伏”指的是男女结婚后的第一个夏天的二伏天,女方要带着男方准备的礼物单独回娘家住上九天,取“长长久久”之意,旧时“躲伏”结束后,女方要带着风扇、凉席等避暑之物会到婆家,现在多改为带钱。此外,结婚之前若恰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男方还需送女方家中赠送“四色

19、礼(烟、酒、鱼、肉等)”和一定数目的金钱。5、 要年命结婚之前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要生辰八字,以便请人计算合适的婚期,选属相与新郎新娘属相相旺的人在新婚之前为新郎新娘套被子、支床等。“要年命”时男方还要准备大部分的彩礼钱送到女方家里。6、 支床结婚之前,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摆放婚床叫“支床”。床腿下面要垫上红纸和钱币,意图吉祥。7、 送亲女方选出属相合适的、年龄小于自己的女伴作为伴娘,称之为“送亲的”或“送新娘子的”。8、 压车新娘的兄弟或侄子在结婚当天要跟随新娘坐婚车,将新娘护送到男方家中,俗称“压车”。在上婚车之前,“压车”人要给新娘换新鞋;在到达男方家中后,男方要给“压车”人中年龄

20、最小的那位包红包。9、 过桥婚车在路上遇到河湖或者桥要停车,车上人下来向水中撒钱、喜糖方能过河。旧时迷信河中有河神,要给河神送礼才能平安过河,现在虽然已经破除了此类的封建迷信观念,但“过桥”的习俗仍然被沿袭了下来,以表示向自然万物分享新婚的喜悦。10、 装匾“匾”是用竹篾编成的盛放粮食的圆形器具,旧时结婚当天女方的舅舅要亲手把女方的陪嫁装到一个“匾”中,让新娘带到婆家去,新娘还要带“盒底”,即把碗盘、牙刷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放在铝合金盆中带过去,并且要带一盏长明灯,寓意长长久久。现在多用旅行箱代替“匾”,用电子灯代替长明灯。11、 滚床结婚前一天晚上“支床”后,要算好吉利的时辰,选一个属相吉祥

21、的小男孩在放置着红枣、花生、栗子的婚床上滚动几圈,同时“支床”者要唱诵:“八颗栗子八颗枣,八个学生满床跑,四个进了京,四个去赶考,荣华富贵,世代都好。”意为早生贵子,婚姻长久美满,后代飞黄腾达。现在唱诵词多已经改为“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类的通俗祝福语。12、 瞧亲旧时交通通讯闭塞,娘家人担心女方在婆家过得不舒坦,便在婚后的第六天带着新娘的叔叔、伯伯、哥哥、弟弟等男性亲属去到婆家看望女方。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娘家人随时可以了解到女方的状况,但赣榆民俗仍保留了婚后第六天娘家人到婆家“瞧亲” 的习俗,表现为女方亲属到男方家里相互问候,互赠礼品。13、 回九婚后第九天,新郎要

22、带着礼物陪伴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亲,日落之前要回到婆家。赣榆部分地方还有“回三”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14、 报喜婴儿出生当天,男方要带着熟鸡蛋个到女方父母家报喜,这种报喜的鸡蛋被称为“红鸡蛋”,女方父母要把“红鸡蛋”分给附近的邻居亲友,分享喜悦。旧时生的是男孩则将鸡蛋染红,生的是女孩则将鸡蛋染成红、黄、蓝、绿、紫五色。如今则统一在鸡蛋上贴上心形红色贴纸。15、 送粥米女方生育满十二天娘家的亲朋好友要来给婴儿“送粥米”,其他亲朋好友不一定要在婴儿十二天时“送粥米”,只要在婴儿满十二天后、满月之前均可。旧时食物资源匮乏,为了给产妇和孩子补充营养,“粥米”多为粮食等补品,现在多直接送

23、红包和鸡蛋。此外,娘家人还要准备“抱被(襁褓)”、婴儿车、“邓子布(给婴儿做衣服的布料,过去是娘家人亲手缝制,现在多数都是直接购买)”等婴儿用品。16、 发喜纸婴儿满月当天,要鸣放鞭炮,向亲友、邻居发“红鸡蛋”,有时还要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旧时粮食资源匮乏,还会给亲友、邻居散发盖着红印的馒头,红印代表吉利、喜庆。17、 过百天婴儿满一百天时,婴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给孩子买百日衣、穿百日鞋。旧时家庭条件不好,孩子不容易成活,在孩子百天之日,亲属、好友还会资助一些粮食、钱财等。尽管很多繁琐的婚育习俗如今已经消失了,但记录这些传统的方言却留存了下来,为我们探寻、感受旧时的传统习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4、,也为我们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赣榆区的婚育习俗既保留了传统“六礼”中的成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所筛选和创新。总之,尽管其中不乏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在内,新旧习俗都体现出赣榆人民对婚育的慎重态度,对婚姻美满、代代平安的向往,对美好的家庭生活的憧憬和祝福。三、结语方言词汇既是我们日常赖以交流的工具,还是记录历史,传承优秀文明的活化石。以上对称谓用语和其他反映民俗文化的词语的分析帮助我们洞悉了赣榆方言词汇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继承、发展、创新优秀的民俗文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极具地域色彩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方言词汇正在逐渐流失,这意味着保护特色方言、传承优秀文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李如龙 2007 汉语方言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刘传贤 2001 赣榆方言志,中华书局。帕默尔 1983 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周 荐 2014 汉语词汇结构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周振鹤 游汝杰 2015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