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003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目 录摘要(1)引言(1)1文献综述 (1) 1.1研究现状及分析(1) 1.2研究意义(2) 1.3创新与不足(2) 1.4概念界定(3)2研究方法(3) 2.1研究思路与方法(3) 2.2文献法(4) 2.3问卷调查(4)3研究过程(4) 3.1被试(4) 3.2工具(5) 3.3程序 (5)4结果分析(5) 4.1大学生心理弹性情况分析(5) 4.1.1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分析情况(5) 4.1.2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6) 4.2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8) 4.2.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分析(8) 4.

2、2.2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8) 4.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10) 4.3.1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10) 4.3.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10)5讨论(10) 5.1大学生心理弹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10) 5.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11)6研究建议(11) 6.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 6.2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12)7研究不足(12)8结论(12)参考文献(13)Abstract(14)附录(15)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的关系,本文

3、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南阳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仅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地相关的关系,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素质;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力度,以满足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需要,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希望此文能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研究基础。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引言就目前而言,许多失败的大学生在中

4、学时期都是优秀的高学生,而这种从优秀迅速蜕变为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想而知,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方面的表现却让人不满意,这不仅与大学生本身就潜在着的一些心理问题有关外,而且与大学生无法快速的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化有关;也许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遭遇的一些挫折和无法从挑战中恢复是更重要的原因1。所以,笔者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明确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目标、任务,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文献综述1.1研究现状及分析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当

5、多。尤其是自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以来,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加深。曹科岩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2。刘明波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3。黄晓清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4。而高登峰却在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表现出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本文在学术界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目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新变化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

6、意见。1.2研究意义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弹性则成为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他们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本研究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探究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与整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3 创新与不足1.3.1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是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研查对象是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在校“90后”大学生。对南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

7、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当代在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有借鉴之处,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教育提供理论参考。1.3.2不足之处由于调查时间和调查材料的限制,本文是对南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一是由于受地域,校园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总结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整体特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二是由于调查的对象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学校本身就存在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调查的被试也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这两者对样本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师范类院校仍具有借鉴意义。1.4概念界定1.4.1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又

8、称为心理韧性或复原力,是在对压力应对或危机应对的研究中之间发展而成的,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创伤或者其他重大压力环境下的有效应对及良好适应,即对生活压力或挫折的 “反弹能力”6。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应对压力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1.4.2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

9、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8。 2研究方法2.1 研究思路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本文从对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实际调查,随机抽取南阳师范学院各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现实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并找出在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剖析了造成此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 2.1文献法通过查找相关书籍,以此获得一些理论上指导,并浏览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一些新近的研究

10、成果,便于笔者确立合适的视角和方向进行本课题的研究。2.2问卷法采用自编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和香港中文大学于肖楠等修订的CD-RISC中文版25题及许军等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6题合成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法,呈现真实的数据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3研究过程3.1被试 随机选取南阳市高校(南阳师范学院)1-4年级大学生为被试,所有被试均为调查问卷被试。共发放310份,收回 303份,男女比例约为 1:3 ,样本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被试的构成变 量分 类人 数百 分 比年级大一5919.47%大二6521.45%大三9029.70%大

11、四8929.38%性别男7926.07%女22473.93%专业文史类15250.17%理工类12842.24%艺体类237.59%居住地大型城市72.31%中型城市4615.18%小型城市8528.05%农村16554.46%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以下8026.40%1500-300014949.18%3000-50006621.78%5000以上82.64%3.2工具 利用大学生闲暇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两部分,一是关于心理弹性的调查;二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33程序 (1)根据文献综述和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问卷。随机选取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验。测验时有主试到各宿舍内发放问卷,由主试介

12、绍调查内容,宣读指导语,每个宿舍测试时间为10分钟,被试完成问卷后由主试统一回收。 (2)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4结果分析4.1大学生心理弹性情况分析4.1.1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情况分析 由表2可见所有被试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均值61.0250.00理论均值,说明调查总体心理弹性水平正常)表2描述统计 N 均值 标准差 方差心理弹性总分 303 61.02 11.56 133.584.1.2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1.2.1年级差异

13、检验 以年级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3(0.2700.05,说明不显著)。由表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弹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表3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检验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525.141 3175.047 1.315 0.270 组内39815.777 299133.163 总数40340.917 3024.1.2.2专业差异检验 以专业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4表4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1290.746 2645.373 4.958 0.008*组内39050.172 300130.167组内40340.9

14、17 302*表示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由表4可见,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进行多重比较,详见表5。 表5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多重比较 (I) 专业(J) 专业均值差 (I-J)显著性 文史类 理工类0.049 0.972 艺体类-7.770 0.003* 理工类 文史类 -0.049 0.972 艺体类 -7.819 0.003*由表5可见,文史类和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艺体类大学生。4.1.2.3性别差异检验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6可知,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

15、著差异。表6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检验性别N均值标准差 T 显著性男 7962.159.7921.0160.311女 22460.6212.1134.1.2.4居住地差异检验 以居住地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7。由表可见,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无显著差异。表7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组间 785.752 3 261.917 1.980 0.117 组内39555.165299132.292 总数40340.9173024.1.2.5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检验 以家庭人均月收入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8。由表可见,家庭人均月收入不

16、同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无显著差异。表8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465.636 3155.212 1.164 0.324组内39875.282 299133.362总数40340.917 302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弹性仅在专业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2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4.2.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分析由表9可见所有被试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均值99.85理论均值96.00,被试总体心理较健康)表9描述统计N均值标准差方差 心理健康总分 303 99.855 12.710 161.5424.2.2大学生心理

17、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2.2.1年级差异检验以年级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10。由表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表10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225.920 375.307 0.4640.708组内48559.691 299162.407总数48785.611 3024.2.2.2专业差异检验以专业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11。由表可知,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表11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组间 93.226 246.613 0.287 0.75

18、1 组内48692.384 300162.308 总数48785.611 3024.2.2.3性别差异检验以性别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2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12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性别N均值标准差 T显著性 男 7999.16 11.822-0.5610.575 女 224100.10 13.0254.2.2.4居住地差异检验以居住地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13。由表可见,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表13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组间463.4023 154.4670.9

19、560.414 组内48322.208 299 161.613 总数48785.611 3024.2.2.5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检验以家庭人均月收入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14。由表可见,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表14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642.450 3214.150 1.3300.265组内48143.160 299161.014总数48785.611 302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4.3.1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由

20、表15可见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关系。由表知,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与心理健康3个维度及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表15 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分析坚韧自强乐观心理弹性总分心理健康总分0.424*0.322*0.288*0.418*4.3.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以心理弹性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7 。心理弹性坚韧维度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分18.0%的变异,心理弹性自强维度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分10.4%的变异,心理弹性乐观维度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分8.3%的变异,心理弹性总分能解释心理健康总分17.5%的变异。说

21、明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对心理健康总分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17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自变量RR2调整R2FT坚韧0.4240.1800.17766.0488.127*自强0.3220.1040.10134.8585.904*乐观0.2880.0830.08027.3265.227*心理弹性总分0.4180.1750.17263.6697.979* 5 讨论5.1大学生心理弹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5.1.1专业差异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显著差异仅体现在专业类别上,文史类和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艺体类大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发现:可能是艺体类学科的特点

22、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交际机会和更好的交往环境、使的艺体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灵活,心态更开放,进而心理弹性水平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5.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由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效果。这说明了当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创伤或者其他重大压力环境下能有效的应对及较好的适应时,则表明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能保持完整与和谐的人格,心理较健康。 6 研究建议综合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来提高心

23、理健康水平。6.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素质,促进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够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做到有计划地缓解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能够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矫正不良的行为,做自己的情绪调节师; 拥有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当遇到困难或压力时,能够取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辅导,安排相关专业老师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采取有效措施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6.2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针对人生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24、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可以更准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与体验,完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乐观、自信、独立而稳定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9。7研究不足本研究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疏忽和不足。首先,就被试的选择问题来说,研究所用被试仅涵盖南阳师范学院,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被试代表性较小,具有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扩大被试的取样范围,保证研究的适用性。8结论 由研究可知,大学生心理弹性仅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即艺体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大于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大学生心理健

25、康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且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能够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0。 参 考 文 献1 曹科岩.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3,3:78-80.2 刘明波,李淑臻.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辅导,2011,9:71-75.赵晶,罗峥,王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78-1080.3 黄晓清.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大学教育, 2014,4:148-149.4 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心理

26、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聂一奇.大学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张佳佳、李敏、彭李等.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47-349.7刘俊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 赵红英、黄鹤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心理健康的维护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9.9 席居哲、桑彪、左志宏.心

27、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995-998.10 苗元江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年第 1 期。11 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初步运用D.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2010.12 谭和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 心理科学, 1998, 21: 429-433附录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您好!这是一个有关心理韧性的量表的初测。请根据量表的要求选择您觉得最适合您情况的选项,答案无对错之分,整个答题过程只会占用您大概5分钟的时间。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您的认真作答会为我们开发有效

28、问卷带来很大的帮助,十分感谢!1、年级: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2、专业:文史类 理工类 艺体类 3、性别: 男 女 4、居住地: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镇 农村 5 家庭人均月收入(单位:元)1500以下 15003000 30005000 5000以上题项 0从来不 1很少 2有时 3经常 4一直如此1、我能适应变化。 0 1 2 3 42、我有亲密、安全的关系。 0 1 2 3 43、我对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 0 1 2 3 44、我努力工作以达到目标。 0 1 2 3 45、我感觉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0 1 2 3 46、我有强烈的目的感。 0 1 2 3 47、我能看到事情幽默的一

29、面。 0 1 2 3 48、事情发生总是有原因的。 0 1 2 3 49、我不得不按照预感行事。 0 1 2 3 410、我能处理不快乐的情绪。 0 1 2 3 411、有时,命运或上帝能帮忙。 0 1 2 3 412、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应付。 0 1 2 3 413、过去的成功让我有信心面对挑战 0 1 2 3 414、应对压力使我感到有力量。 0 1 2 3 415、我喜欢挑战。 0 1 2 3 416、我能做出不寻常的或艰难的决定。 0 1 2 3 417、我认为自己是个强有力的人。 0 1 2 3 418、当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希望时,我不会轻易放弃。 0 1 2 3 419、无论结果怎样

30、,我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 0 1 2 3 420、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0 1 2 3 421、我不会因失败而气馁。 0 1 2 3 422、经历艰难或疾病后,我往往会很快恢复。 0 1 2 3 423、我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 0 1 2 3 424、在压力下,我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清晰思考。 0 1 2 3 425、我喜欢在解决问题时起带头作用。 0 1 2 3 4(心理健康自评问卷)26您会毫无理由地感到害怕吗? (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27您对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确认才放心吗?(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28与别人在一起时,您也感到孤独吗? ( 从来没有)1 2

31、3 4 5(一直有)29您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吗 (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30您感到空虚无聊或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吗? (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31您的记忆力怎么样? ( 非常差)1 2 3 4 5(非常好)32您容易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吗? (非常不容易)1 2 3 4 5(非常容易)33您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怎么样?( 非常差)1 2 3 4 5(非常好)34从总体上说,您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非常差)1 2 3 4 5(非常好)35您对未来乐观吗? ( 非常不乐观)1 2 3 4 5(非常乐观)36您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非常不满意)1 2 3 4 5(非常满意)37您对自己有信心吗? (根本没信心)1 2 3 4 5(非常有信心)38您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感到安全吗? (根本不安全)1 2 3 4 5(非常安全)39您有幸福的感觉吗? (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40您感到精神紧张吗? (根本不紧张)1 2 3 4 5(非常紧张)41您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吗? ( 从来没有)1 2 3 4 5(一直有)第 17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