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 (3).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6927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 (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摘要:西汉昭君出塞一直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昭君的形象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后代文人均对这个奇女子展现出不同的程度的兴趣,也因此,有关昭君的诗词数量颇为客观,且思想感情浓郁,立意高远,确实值得学界予以深入的研究。西晋石崇以王明君辞开昭君诗“悲远嫁”之滥觞,之后唐前诗人多以此为基础,感叹昭君命运多舛,却没有对这一悲剧的形成原因加以深究。唐代昭君诗虽然数量明显增加,主题也有所拓展,但也仅仅是多了对造成昭君悲剧的两大主人公毛延寿以及汉元帝的讥讽。宋代则不同,基于力学的影响之下,宋代脱离了传统主题立意的限制,对昭君出塞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或是在其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使得诗词内容更为

2、丰富。而从艺术角度而言,宋代文人力求创新,一改五代十国诗题材庸俗、风格柔靡的特点,基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拓展昭君诗主题与表达方式,从而造就了宋代昭君诗的辉煌。为此,宋代昭君诗也成为后人研究与创作昭君题材内容提供了的参考,自然也成为后世学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阐述了本文写作的价值。其次,本文简述了昭君出塞以及昭君诗,并深入分析了两宋时期昭君诗情感方面的特点。再次,本文讨论了理学在宋代昭君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本文从主题精神以及表现手法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宋代昭君诗所达到的成就,同时也从美感、深度以及情感方面讨论了宋代昭君诗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宋昭

3、君诗的价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宋代;昭君诗;主题精神;表现手法Abstract:The story of Zhaojuns image has been widely known as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escendants of the literati have shown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rest in this strange woman.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poems about Zhaojun is quite

4、 objective, and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are rich and high-minded. It is indeed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Shi Chong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opened the Zhaojun poem Sorrowful Marriage with Wang Mingjuns Remarks. Later,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used this as a basis to

5、sigh the sorrow of Zhaojuns fate, but did not delve into the causes of this tragedy. Although the number of Zhaojun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theme has expanded, it is only more ridicule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Mao Yanshou and the Han Yuan Emperor who caused the t

6、ragedy of Zhaojun. In the So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s, the Song Dynasty broke away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heme, and carried out more rational thinking on Zhaojuns outing, or incorporated personal emotions and national emotions into it, making the poetry content m

7、ore abundant.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 Song Dynastys manpower seeks innovation, chan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ulgarity and style of the five-generation ten-country poems, and expands the theme and expression of Zhaojuns poems based on the turbulent social background, thus creating the poetr

8、y of Zhaojun in the Song Dynasty. brilliant. To this end, the Song Dynasty Zhaojun poetry has also become a referen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create Zhaojuns subject matter, and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later scholarship research.To this end,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

9、ackground, purpose, significance, etc. of this paper, and expounds the value of this paper. Secondl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Zhao Juns essay and Zhao Juns poem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Zhaojun poetr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ir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10、 of sc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aojun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inally, this thesis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achievements of Zhaojun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theme spirit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Zhaojun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

11、rom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s, depth and emotion, in order to have more value to Song Zhaojuns poems. In-depth understanding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lars to carry out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 Song Dynasty; Zhaojun poem; theme spirit; expression technique目录一、绪论61.1研究背景61.2研究目的与意义61.

12、2.1研究目的61.2.2研究意义61.3研究方法7二、昭君出塞及宋代昭君诗概述72.1宋前昭君出塞史评72.2宋代昭君诗创作概述102.2.1宋代昭君诗概述102.2.2宋代王昭君的人物形象11三、两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123.1北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123.1.1融汇了个人的情感123.1.2强烈的爱国意识133.1.3古文运动下的革故鼎新133.2南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133.2.1关于国家兴亡的思考133.2.2借事抒怀133.2.3关于“战”与“和”的思考13四、理学观念对昭君诗主题变化的影响134.1追求理性,崇尚新意144.2尊重道德,忠君爱国144.3讽刺现实,抒发悲愤14五、

13、宋代昭君诗主要成就及其不足145.1宋代昭君诗主要成就145.1.1理性的主题精神145.1.2丰富的表现手法145.2宋代昭君诗存在的不足145.2.1诗词价值观有待商榷145.2.2意象过于单一145.2.3过于重理14六、结论14参考文献14致谢14一、绪论1.1研究背景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正史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民间传说以及文人臆想之下,王昭君的形象也愈发丰满,昭君出塞则成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也成为历代诗人创作的源泉。昭君倾国倾城,却远嫁胡尘,确实值

14、得人们惋惜与伤感,加之昭君出塞涉及胡汉之间的关系以及历来为人们所争议的和亲政策,也令昭君出塞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纠结性,也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事实上,正史关于昭君出塞的记录相对仅有寥寥数语,所以昭君出塞的故事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民间性的以及传闻性。石崇以王明君辞感叹昭君远嫁,情切意浓,却仅有感于女子远嫁的哀怨之情,并未寄托有其他情感。但也为后代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母题,也引起后世学者基于该题材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其中,宋代昭君诗无论是主题,还是白哦校内手法,均较前人更为丰富,成为我国古代诗词一书中靓丽的风景线,其丰富且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表现形式,共同造就了的宋代昭君文学现象。基于此,本人

15、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宋代昭君诗,以研究其艺术成就,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宋代昭君诗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宋昭君诗的情感特点、主题精神的变化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同时深入研究理学在昭君诗主题精神变化中所产生的作用。并讨论宋代昭君诗普遍存在的缺陷。1.2.2研究意义本文研究意义具体可规划分如下两种:第一,理论方面意义。如今,我国学者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内容相对丰富,且理解也较为透彻的,但许多学者的研究过于片面。许多学者仅关注了宋代昭君诗的艺术成就,却忽略了宋代昭君诗普遍存在的问题。故而本文不仅分析了宋代昭君诗所传达的主题精神与特殊的

16、艺术魅力,还深入分析了宋代昭君诗在主题、思想深度以及美感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为之后学者开展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二,实践方面的意义。昭君出塞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纠结性,是优秀的创作题材,自然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深受文学爱好者喜爱。针对文学研究人员而言,不管是宋代昭君诗丰富的主题,还是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故而,本文对宋代昭君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许多文学爱好者关于昭君出塞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3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本人在论文写作开始之前,收集了大量不同朝代的昭君诗,并按照朝代予以分类,对不同朝

17、代昭君诗的主题、情感以及体裁进行分析与归类,总结各个朝代,尤其是宋代昭君诗的主要特点。同时收集近代学者关于宋代昭君诗的研究文献,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为本文写作提供思路与参考,为本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比较研究法。本文主要对比了北宋与南宋时期,昭君诗情感方面的变化,并借此探究两宋期间文学创作这变化、昭君出塞相关人物性形象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差异性。二、昭君出塞及宋代昭君诗概述2.1宋前昭君出塞史评昭君出塞是我国知名的故事,具体发生于汉元帝时期。战国后期,被访匈奴势力不断增强,在冒顿单于主之后共一百五十年期间,匈奴驰骋塞北,逐渐成为大漠南北各族之主,并构建了规模浩大且相对健全的奴隶制证券,并觊觎

18、中原地区。故而,在汉朝期间,匈奴屡屡侵扰汉族边境地区,导致边境地区民不聊生。汉武帝时期,匈奴内乱爆发,多个单于病例,且互相争斗。其中呼韩邪单于在战败之后遂投靠汉朝,得到汉武帝热情款待,自此,呼韩邪单于同汉朝关系愈发紧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进入长安,并请求汉元帝答应和亲,汉元帝即派遣王嫱下嫁呼韩邪单于。事实上,截止在宋前,便已经有大量的文人墨客着手描写昭君出塞的故事,使得王昭君的形象更为立体且全面,也形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审美意象。宋前昭君诗以唐代最为繁荣,而唐前关于昭君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且内容较为单单调。就目前收录的唐前诗文而言,唐前关于昭君诗文的数量仅为19篇,主题也仅仅是关注

19、昭君远嫁匈奴的悲剧。但时至唐代,关于昭君的诗文数量大幅增加,题材内容也随之丰富,从多种角度审视昭君这一形象。关于王昭君形象的记录最早出现于汉书匈奴传,其中关于昭君的记载实则只有一句“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这也是民间与后世学者丰富昭君出塞故事的基础。史书中认为,昭君出塞令汉与匈奴之间保持长久的话和平关系,并令两国人民得以休养与发展,但这是史学家的评断角度,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诗词文学方面,关于王昭君最早的诗词是西晋王明君辞,该诗词主要感慨了昭君个人命运的哀愁与悲伤。无关大义,也无关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稳定,而是从昭君个人角度描述自身的辛酸与悲切,即将离开故园,一生回归中原无

20、望的伤感之情。如“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字字悲戚,塑造了一个哀伤凄苦的昭君形象,而该诗词也为西晋之后、宋代之前的昭君诗奠定了哀愁、悲伤的情感基调。东汉期间,蔡邕编著了琴操一书,书中详细技术了王昭君个人资料,如其籍贯、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特点、个人经历以及容貌。同时,也对昭君出塞事件予以丰富,使得昭君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其中记录了昭君出塞之后的故事: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这同正史记载内容并不相同,后汉书中记载“及呼韩邪死,其前

21、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可见,王昭君是希望回归中原的,但因为汉帝敕令,复嫁单于阏氏,并没有自杀而死。不仅如此,琴操中绘声绘色的形容了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感情纠葛:王昭君是因为汉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而心生怨念,所以在单于请求和亲时,“喟然越席”,而在入胡之后,又为了拒绝嫁子而自杀,为整个事件营造了一种悲哀却无奈的情感基调。可见,琴操中的王昭君是因长久不得帝王重视,而心生怨怼,进而引发昭君出塞的事件。昭君这一角色也从被动和亲转为主动和亲。如此一来,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在该事件的作用反而被淡化,昭君则称为该和亲时间的焦点。葛洪于西京杂记中进一步丰富

22、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性,为其添加了毛延寿受贿一事,也使得毛延寿的名字得以广泛流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巳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如果仅从西京杂记中的记录而言,是否为毛延寿为昭君绘像尤为可知,是否是事实也未有定论,但却成为后世文人提取素材的重要基础,引起后世诗文对汉元帝昏聩、画工贪念的讨论,也丰富了王嫱的人物形象,王昭君身上具

23、备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不仅容貌端庄,“善应对,举止娴雅”,且不流于世俗,不行贿,令人敬佩。而从诗文角度而言,唐代昭君诗数量稀少。但至唐代之后,昭君诗数量明显增加,仅名为昭君辞、昭君怨、明妃曲等明确关于昭君的乐府歌辞便达到50余首。可见,宋前关于昭君出塞的史评数量较多,也为宋代提供了一个丰满的昭君形象,为宋代昭君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王昭君人物形象方面而言,诗人针对历史题材的描写与史学家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史学家必须对历史负责,秉笔直书,尽可能抛开个人情感客观、真实且详细的记述事实,而诗人则往往是结合前人的记述以及自身对历史题材的理解甚至想象塑造者不同的人物形象。以王昭

24、君为例,正史关于王昭君的记载相对较少,而宋前诗人关于王昭君的描述不仅源于正史,也有野史、民间传说以及个人想象方面的内容,或评论史实、或借助昭君的故事隐喻自身的情感,题材已经不局限于对王昭君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从大局讨论昭君出塞以及通过昭君之事抒发情感:如张仲素王昭君一诗以及汪遵昭君一诗,两位诗人并没有感叹昭君个人命运的悲哀,而是着眼于昭君出塞之后为国家的带来的现实利益,并从该角度发出对昭君出塞的赞颂。戴叔伦昭君词一诗,作者以昭君的视角看南飞之雁,感叹自己并不能回到家乡,虽然表面表现昭君不能回归中原,实则是抒发自己不能归乡的悲伤之情。王睿则从另外的角度解读了昭君这一形象,解昭君怨中“当时若不嫁胡

25、虏,只是宫中一舞人。”两句,则从个人价值实现角度分析王昭君,认为王昭君虽然远嫁胡人,却可以青史留名,为国效力。反之,只能如同大部分深宫怨妇一般孤老终年,碌碌无为。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宋前昭君诗总体可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诗人对王昭君个人命运的哀叹。历代昭君诗中均不乏此主题,如前文提及的石崇王明君辞、李白王昭君以及沈约昭君辞等。第二,对汉元帝与毛延寿的讥讽。其中,毛延寿首当其冲,一直被历代诗人所诟病、指责乃至唾骂。以崔国辅王昭君为例,其中“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足见,诗人对毛延寿的厌恶之情。白居易则在昭君怨中将指责的目标选为汉元帝:“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昭君容貌,闭月羞

26、花,沉鱼落雁,入宫多年却始终没有获得帝王的宠幸。皇帝仅仅凭着图画选择宫女,为毛延寿等画工提供了受贿的给予,迫使不肯同流合污的昭君只得远嫁匈奴,所以作者认为汉元帝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可见,宋前昭君诗题材愈发丰富,而昭君形象也愈渐丰满,特别是在唐代,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2.2宋代昭君诗创作概述2.2.1宋代昭君诗概述宋代是继唐代之后,我国诗词艺术发展的另一高峰,基于理学的影响之下,诗词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各类诗歌数量愈发丰富,艺术性也随之增强。昭君诗也不例外,无论是数量,还是内涵均有别于唐代,有明显的进步,诗歌所塑造的昭君形象也更为丰满。全宋诗内收录与王昭君相关的诗词总计170余首,

27、北宋与南宋曾做王昭君诗的作用多达80余位。可见,宋代昭君诗发展确实较之前有明显的进步。宋代昭君诗不仅仅是在数量方面明显增加,主体方面也有明显的深化与突破,基于两宋特殊的历史背景,两宋笔下的昭君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悲哀对毛延寿与汉元帝某一人物的斥责,而是将该事件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发展紧密联合,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构价。宋昭君诗从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子多层次的文化心理,包含了宋代各个诗人的情感特点。其中,由于两宋各自的政治、历史环境有一定的差异,两宋的昭君诗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别:北宋昭君诗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情感思想方面均推陈出新,原因在于北宋时期的内忧外患使得许多士子具有

28、民族意识,使得文人士子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忧心忡忡,诗人在创作昭君诗时,必然不会再从昭君出塞中某一个人的角度出发,而是开始从整个国家的发展出发。而南宋则不同,华夷之间强烈的冲突与北宋灭亡的国家耻辱前所未有的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士子常常“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许多士子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该阶段宋昭君诗数量明显增多,大量诗人借元帝和亲、昭君远嫁之事思考民族矛盾,且随着格局的提升,宋代诗人从全新的角度研究造成昭君远嫁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以此寻找宋朝衰败的原因。而宋代昭君诗中的昭君形象以及诗文思想境界均由质的飞跃,王昭君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哀苦幽怨、惹人怜爱、弱不禁风的女子,而是一个心

29、怀大义、忠君爱国、舍身取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宋代昭君诗不仅注重不仅是对历史与民族发展的追问,同时也是对美好生命却承受如此不堪命运的成因,可见,宋代昭君诗富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对宋代士子而言,王昭君似乎成为宋代士子寄托自身理想与悲伤的精神载体,其关于命运以及显示的思考均渗透在对昭君出塞的一事的感慨之中。2.2.2宋代王昭君的人物形象宋代王昭君的人物形象不外乎如下几种:第一,命运多舛。对一个女子,尤其是如王昭君一般的女子,最终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定,流落胡尘,一生不能回归中原,这种命运多舛本就值得人们感慨。这也是许多宋代诗人关于昭君出塞事件的直观感受。钟嵘在诗品序内将“汉妾辞宫”纳入人生悲剧类型之

30、一,也证明了无论如何,对王昭君个人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悲剧,而其他所有的情感也是以这一悲剧为基础所展开的。第二,怀才不遇。显然,怀才不遇是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琴操,还是西京杂记中的王昭君,在入宫之后均长时间没有得到宠幸,或应于皇帝相距甚远,不能一展抱负,或是因如毛延寿一般的小人从中作梗,导致无法同皇帝面对面交流。这种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造成怀才不遇的原因,与许多文人虽然患有报国热忱,且满腹经纶,但却最终难以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极为相近。而昭君因怀才不遇而远嫁过程中所产生悲愤质感,同宋代许多学富五车的士子在屡屡碰壁之后所产生悲愤之情相同,所以昭君的悲剧更为容易引起许多士子的痛感与创作热情。故而,

31、许多宋代诗人笔下的昭君诗透露着怀才不遇的情感。第三,大义凛然。除汉书与后汉书中的记载之外,王昭君由于野史以及民间传说的丰富,逐渐从被动和亲,转变为自愿前往和亲,甚至被后人塑造为,舍弃中原富足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国家的安定与和平,甘愿远嫁到荒蛮之地。尽管这一形象是由于后世文人的想象所塑造的痕迹,但也正式因为如此=为国为民、大义凛然的形象,受到宋朝许多满腔热血的仁人志士的追捧,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愿意吟咏的目标。第四,不愿同流合污。在所有宫女均积极回落画工,以求圣恩的背景之下,独有王昭君并不愿意同流合污,也展现了王昭君本人高洁的品质。而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官员普遍的欺上瞒下、贿赂成风,王昭君一般

32、的人才如凤毛麟角,者也成为当时诗人讨论与感叹的重点。三、两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3.1北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3.1.1融汇了个人的情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历代文人的心愿,宋代也是如此。针对“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文人而言,不能得到帝王的赏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且越是满腹经纶之人,这种悲哀便越明显,这与王昭君以冠绝六宫之姿却并不能得到君王的赏识颇为相似。而以美女比喻君子并非是自王昭君开始。曹植美女行中便通过“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其中便以女子处于盛年却并未出嫁以比喻君子怀才不遇而被冷落。宋代之前的昭君诗之中,也不乏以昭君自比的诗人,借此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李白王昭君中“

33、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通过形容昭君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贿赂画工,而导致自身一生的悲剧,隐喻诗人自身由于无人引荐而导致自身才华无法施展的悲伤。而宋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许多文人均希望一展才华,却苦无门路,这种的伤感较李白更为浓烈。相比于宋前多个朝代,宋代的科技制度全面推广,文人入朝为官的机会实则是有所增加。但是,因为政治环境的复杂、官场之上许多“规矩”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依旧存在许多士子并不能顺利的进入朝野之内,即便进入,往往也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且北宋时期,党派之争持续不断,文人往往陷入政治纷争而不能自拔,自然无力全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故而,文人地位的提高而被激发的政治热情便需要通过

34、王昭君这一“形象”予以释放。因此,北宋时期关于王昭君的诗文便不再仅仅停留于对王昭君个人命运的慨叹,而是融汇了诸多诗人个人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任务便是北宋中期倡导新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欧阳修是当时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当时文坛的盟主,对宋代诗文改革而言至关重要,其联合石延年、范仲淹、梅尧臣等人,于宋仁宗年间创造了诗文的新局面。如其再和明妃曲内,便不再仅仅是悲叹昭君,而是借助昭君出塞这一事件抒发个人的情感。诗文内主要描写了王昭君入宫数年,但汉元帝始终并不知道有此家人存在,使得昭君最终只能远嫁,汉元帝也只能留下“一失难再得”的遗憾。作者就昭君出塞、汉元帝杀画工的事情作出讨论,认为尽管汉

35、元帝杀了画工,但已经于事无补。不仅如此,昭君的是从众多民间女子中挑选而出,姿色自然不是一般,但深居皇宫数载,汉元帝竟完全不知,皇帝身边尚且存在这一喜爱你想,万里之外的外患自然更不了解。欧阳修借助关于昭君之事的评判,侧面反映了宋代皇帝并不能知人善用的问题,而诗中也透露着明显的无奈,重点则落在“一失难再得”之上,看似哀叹王昭君,实则是表达自身不被重用的不满之情。3.1.2强烈的爱国意识宋初,宋太祖为了巩固政权,在吸取前朝藩镇割据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宋代广开科举,为众多寒门学士进入仕途打开了通道,文人们进士及第后,荣耀无比。很多文人都是经此途径得以步入政坛,如欧阳修、王

36、安石、司马光等。宋代的士人们虽没有唐代诗人的那种豪放之气,但也有着他们的精神风貌,有着高涨的政治热情,如欧阳修的镇阳读书中所言:“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再加上北宋时盘踞在北方的辽和西夏的威胁,因此在宋初士人的咏昭君诗作里,流露出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深切忧虑,如邢居实明妃引云:“少年将军健如虎,日夕撞钟槌大鼓。宝刀生涩旌卷,汉宫嫁尽蝉娟女。寂寞边城日将暮,三尺角弓调白羽。安得猛士霍嫖姚,缚取呼韩作编户。”这首诗没有正面刻画昭君的形象,而是从一个“健如虎”的少年将军入笔,写他的意气奋发,写他的报国无门,只能听凭“宝刀生涩”,无法建功立业。然而这一切不是因为天下太平,而是统治者将如昭君一

37、样的女子都嫁给了外族人,以此换来了短暂的安宁。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失衡、不满,在民族问题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北宋的昭君诗与前代之不同,首先体现在诗中民族意识的增强。北宋时期的诗人们开始抛开以往悲怨的主题,有了一种厚重感。例如北宋诗人郭祥正的昭君上马图,诗曰: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这首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描写昭君及其事迹:她姿色绝世,丹青难图,最难得的是她识大体,愿为天下苍生之安宁而献身,在大漠尘沙中为国家的利益而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诗人用词朴素,通俗易懂,后两句看似平常的叙述中却蕴含了诗人真诚的赞美,也将昭君形象从之前的幽怨、软弱中超拔出来

38、,俨然成为一个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在这首诗中,昭君一反前代诗人所吟咏的可悲可怜的弱女子形象。她不再是被历史所践踏的无辜个人,而是一位勇于为人主分忧、为国家解难的民族英雄。很显然,诗人一反传统创作主题,对昭君牺牲小我换得国家安宁的行为大加赞赏。有的诗人将对于政治、现实的思考巧妙地通过吟咏昭君表达出来,如北宋初释智圆的昭君辞,诗曰:昭君停车泪暂止,为把功名奏天子。静得胡尘唯妾身,汉家文武合羞死。诗中以嘲讽的口吻批判汉代的文武百官不作为,只能依赖女子来稳定边塞,借此表达对宋朝官员的讽刺,表明自己主战的立场。北宋中叶梅尧臣在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有诗句云:“未洱后世患,玉颜困黄埃。丹青不足恨,顾虑少徘徊。”

39、画师虽然有错,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汉元帝,昭君出塞的结局也是由这个封建帝国的统治者决定的。另沈辽昭君操中有诗句曰:“君王委心事匈奴,不知匈奴在何处。”这些诗句中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看似指责汉朝的妥协政策,实则借古讽今,讽刺宋朝统治者的懦弱。诗人将昭君出塞一事联系当朝的民族政策,暗中表达希望用战争而非女子换取和平的决心。3.1.3古文运动下的革故鼎新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然而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造成社会风气的浮动不固,北宋时期的文学在这种浮躁的风气下呈现出诸多病态,“呼之欲变”成为北宋文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北宋初文风多沿袭晚唐五代遗风,然这种“忘于教化之道,以

40、妖艳为胜”的文风,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随着条件口益成熟,正面能量的不断积累,北宋文坛开始了古文运动。北宋时期的昭君诗创作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变革的旋律。欧阳修是古文改革中的中坚力量,他创作的昭君诗一改前代诗歌唯美、妖艳的风格,体现了道夫先路的变革勇气。他咏昭君的诗有三首,其中两首是与王安石明妃曲唱和的诗。诗借咏昭君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诗句清新爽利”。),不矫揉造作。变革文风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梅尧臣,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曾评价他的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他的三首昭君诗中,语气平缓,不急不躁,即便是抒发感情,在他笔下所呈现出来的也是“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的冷静。北宋后期昭君诗的大量增加

41、,助推了宋诗的繁荣,其标志便是王安石、苏轼等诗人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形成。王安石的明妃曲立意新颖,一气呵成,眼光独到,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异常出彩。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在前期古文运动的影响及后来优秀诗人的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咏昭君诗也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口趋繁。3.2南宋时期昭君诗情感特点3.2.1关于国家兴亡的思考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破东京,“太子、后妃、宗室多已被掳”。),宋徽宗、宋钦宗亦被虏走,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历时一百五十二年。南宋时期军事力量较弱,而北方的金国却口益壮大,金在消灭北宋王朝,占领北方广大领土后,继

42、续挥师南下,给南宋广大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后来宋统治者同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后金每年献币纳贡。后来金国几度南下都不曾灭掉南宋,而南宋在宋孝宗时期以及后期也有过数次北伐,但均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到了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而此时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蒙古人在灭掉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江南,南宋军民拼死抵抗。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南宋军事上的软弱,并未影响经济科技的发展,南宋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历史背景下,文人们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这种心态也直接影响了他们诗歌的创作。尽管北宋时期的诗人们已经将民族问

43、题的思考渗透进昭君诗的创作中,但由于南宋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空前激化的民族矛盾,南宋昭君诗中具有的民族思想要多于北宋。从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建立南宋起,南宋就形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主战派以李纲、宗泽、南宋“中兴四将”为首,主和派以汪伯彦、黄潜善、秦桧为首。决定双方斗争结果的关键人物是宋高宗,由于宋高宗的软弱、妥协,双方斗争以主战派的失败而告终,李纲被罢官,宗泽病逝,岳飞被害。这样的政治景况使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陷入了关于民族矛盾的思考,即究竟选择“和”还是“战”的思考。而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正是附载着和战选择、民族矛盾及国家命运等问题的题材。于是,南宋诗人们纷纷瞄准这一题材,以他们独特的方

44、式,表达自己对民族矛盾的思考。其实,北宋时期也有诗人借咏昭君诗来表达过和战选择的思考,比如释智圆在昭君辞中就有句曰:“静得胡尘唯妾身,汉家文武合羞死。”。)诗句用带有讽刺的口吻指责汉室朝廷的不作为,用女子远嫁来安定战乱,却使文官武将毫无用武之地。如沈辽在昭君操中有句曰:“君王委心事匈奴,不知匈奴在何处。”将讽刺矛头直指君王。这两首诗中,并没有明确表达对战争的渴望,只是从侧面斥责了汉室一味妥协求和的做法,以讽刺当今的统治者。但北宋时期的昭君诗中,这样的思考不多,也比较含蓄。到了南宋,诗人大量借昭君题材表达了他们对和战政策的高度关注,如姚宽昭君曲中有云:“汉家失计何所获,羽林射士空白头。”汉家的妥

45、协政策,换来的是战士无功而头白,满腔热血被迫冷却凝固。诗人以一个报国无门的年老战士的口吻,表达了对妥协求和的愤慨和对战争的渴望。对于民族矛盾的思考,是和还是战,诗人通过对昭君故事的感慨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宁愿一战,也不愿“空白头”。如陆游的明妃曲写道: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双驼驾车夷乐非,公卿谁悟和戎非!蒲桃宫中颜色渗,鸡鹿塞外行人稀。沙啧茫茫天四围,一片云生雪即飞。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通过描写昭君的无奈和塞外恶劣的环境,表达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投降派的谴责,正是他们的错误政策造成了昭君的悲剧。这首诗应看成是陆游对宋朝统治

46、者主和派的质问。赵汝链在(昭君曲中向那些妥协退让、苟且偷安之人呐喊,诗云:“闻茄常使梦魂惊,倚楼惟恐烽火明。狼子野心何可凭,呜呼,狼子野心何可凭。”李曾伯在昭君溪诗中写道:“当时本有平戎术,中国难容绝世姿。忍死定仇娄敬策,惜生不遇武皇时。”除了感叹个人的怀才不遇外,更重要的是对导致这种个人命运的国家妥协投降政策的愤慨。于石在读明妃引中有云:“周求萃女终亡封,越献西施竟灭吴。马上琵琶徒自恨,不思强汉弱匈奴。”也只知远嫁昭君徒惹离恨而未能很好发挥红颜惑君覆国的功用。这一角度,讽刺了汉朝的妥协政策。此外,赵希逢的和阅明妃传,诗云:安边良将不收功,公主如何嫁犬戎。若使外孙知大父,单于不自杀其翁。青象今

47、成土一堆,娇容埋玉恨难开。无端当日毛延寿,轻把毫端巧作媒。诗中写道因为驻守边疆的将士不作为,才使得昭君远嫁塞外,客死他乡。诗中用“犬戎”来指代匈奴,表达了作者对于昭君远嫁的心疼和愤怒,而诗中末一句写毛延寿也只是碰巧成为昭君出嫁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不思战斗。诗人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和战的思考。南宋时期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使得两宋在昭君诗中表达的民族意识激烈程度完全不一样。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主要体现在与辽、西夏的对峙上,宋与辽、夏虽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均未在根本上威胁到宋的国家安全,且自真宗檀渊之盟、仁宗宋夏议和之后,三者间基本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且在相互关系上,宋与

48、辽约为兄弟之国,政治上是平等的,而对于西夏,宋尚能保持名义上的宗主国身份。因此在北宋,民族矛盾并不十分尖锐,边患也还不足以给国家带来生死存亡的严重后果,对于和战选择的思考,比之南宋,不是那么急切。北宋的昭君诗中虽也有表达对战争的渴望,但比之南宋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女真劲旅和蒙古铁骑的快马利剑,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苦撑残局,国运衰微,民族矛盾上升为这一时期国家最主要的矛盾。此时,对于民族矛盾的处理成为最要紧之事,大多有识之士希望用战争来保卫国土,一雪前耻。然而面对弥漫于南宋朝廷中的一味妥协求和之气,为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的诗人们愤慈不平,不得不高声呐喊,于是出现了那么多借昭君之题发和战之论的诗篇。3.2.2借事抒怀宋代昭君诗作之中,除了对昭君出塞这一事件的思考,更多的是借助王昭君抒发自身强烈的个人情感,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愤慨,或对北定中原功成名就的渴望,或对统治者怯懦求和的不满。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讨论南宋昭君诗借s事抒怀的特点:第一,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愤慨之情。国破家亡的仇恨下,南宋文人们有着空前的政治热情,而外患未除,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