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7327104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2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ppt(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章中国煤田地质特征中国煤田地质特征煤田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1 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一、地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 2以以上。其中

2、,新疆、内蒙古、山西上。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 3省区约占省区约占7070。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1111我国煤炭资源分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布特点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1111我国煤炭资源分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布特点 二、煤类二、煤类 我国的煤种从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煤8383、无烟煤、无烟煤9 9、褐煤、褐煤8 8,其中炼焦用煤,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约占资源总量的1 15 5。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

3、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1.1.在在地地理理分分布布上上的的总总格格局局是是西西多多东东少少、北北富富南南贫贫;2.2.与与地地区区经经济济发发达达程程度度呈呈逆逆向向分分布布的的特特点点;3.3.可可以以露露天天开开采采的的矿矿区区(或或煤煤田田)只只有有1313个个,煤煤炭炭资资源源量量仅仅占占全全国国煤煤炭炭保保有有资资源源量量的的4%4%,并并多多是是褐褐煤煤;4.4.煤煤田田构构造造普普遍遍比比较较复复杂杂;5.5.煤煤矿矿高高沼沼气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1111我国煤炭资源分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

4、点布特点2 2 中国的含煤地层和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特点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有1414个聚煤期,其中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南方南方早石炭世,早石炭世,华北石炭华北石炭-二叠纪,二叠纪,华南二叠纪,华南二叠纪,华南晚三叠世,华南晚三叠世,西北早、中侏罗世,西北早、中侏罗世,东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纪,共7 7个主要聚煤期。个主要聚

5、煤期。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 5个时期加以概括:个时期加以概括:(1 1)在)在石炭纪、二叠纪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

6、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沉积。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2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3 3)早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4 4)中国北方晚侏罗)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

7、地、山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5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新近纪含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新近纪含煤盆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煤盆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的

8、含煤地层二、中国的含煤地层 1 1、中国含煤地层的分布、中国含煤地层的分布 中国中国含煤地层的时间分布含煤地层的时间分布与全球主要聚煤期基本一与全球主要聚煤期基本一致。致。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是:早寒武世,早石炭世,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是:早寒武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纪。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纪。中国中国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形成了形成了东北、西北、华北、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五大聚煤区。西南、华南五大聚煤区。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

9、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2.2.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 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可以划分为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可以划分为地台区地台区海陆交互相沉积、过渡区海陆交互相沉积,内陆海陆交互相沉积、过渡区海陆交互相沉积,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坳陷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四大类四大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三、中国煤盆地构造三、中国煤盆地构造 1.1.中国煤盆地分类中国煤盆地分类 按按照照聚聚煤煤期期构构造造稳稳定定程程度度,可可以以划划分分为为稳

10、稳定定型型盆地、活动型盆地、过渡型盆地盆地、活动型盆地、过渡型盆地3 3类。类。按按照照聚聚煤煤期期后后煤煤盆盆地地受受到到的的构构造造改改造造程程度度(成成盆盆后后构构造造挤挤压压、岩岩浆浆活活动动、后后期期剥剥蚀蚀)可可以以划划分分为为强改造型、弱改造型、中间型强改造型、弱改造型、中间型3 3类。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2.2.中国煤盆地构造演化中国煤盆地构造演化 中国煤盆地构造的演化中国煤盆地构造的演化,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古生代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

11、段:古生代中生代初期为中生代初期为板块漂移阶段,中、新生代为板内盆地和板缘盆板块漂移阶段,中、新生代为板内盆地和板缘盆地阶段,地阶段,古生代的盆地以巨大型浅海、近海坳陷古生代的盆地以巨大型浅海、近海坳陷盆地为主,往往占据了板块的大部分空间;中、盆地为主,往往占据了板块的大部分空间;中、新生代的盆地由大型近海盆地转向中小型、群体新生代的盆地由大型近海盆地转向中小型、群体陆相断陷盆地和山间坳陷盆地为主。陆相断陷盆地和山间坳陷盆地为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演化的总趋势是演化的总趋势是:板内盆地较稳定,

12、板缘盆:板内盆地较稳定,板缘盆地由活动趋向稳定,东部盆地类型趋向复杂化地由活动趋向稳定,东部盆地类型趋向复杂化(先拗后断盆地与先断后坳盆地并存,以后者更(先拗后断盆地与先断后坳盆地并存,以后者更为常见;先张后挤与先挤后张现象并存,以前者为常见;先张后挤与先挤后张现象并存,以前者较常见),大盆地后期趋向解体,小盆地后期多较常见),大盆地后期趋向解体,小盆地后期多有联合。有联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3.3.中国煤盆地的分布中国煤盆地的分布 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

13、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厚煤层或特厚煤层厚煤层或特厚煤层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坳陷速率适当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坳陷速率适当的部位。的部位。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盆地,盆地,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新生代盆地。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4.4.中国煤盆

14、地的主要构造特点中国煤盆地的主要构造特点 (1 1)克拉通盆地聚煤广泛而强烈)克拉通盆地聚煤广泛而强烈。以华北板块。以华北板块为例,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分布范围与块体近似,为例,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分布范围与块体近似,聚煤广泛丰富,各时代煤炭资源总量达聚煤广泛丰富,各时代煤炭资源总量达356003560010108 8t t,高于世界其它块体资源总量。,高于世界其它块体资源总量。(2 2)克拉通盆地古生代含煤地层后期构造变形普)克拉通盆地古生代含煤地层后期构造变形普遍强烈,而世界各主要古生代克拉通煤盆地内,遍强烈,而世界各主要古生代克拉通煤盆地内,褶皱变形却普遍微弱褶皱变形却普遍微弱。第十二章第十

15、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3 3)陆间活动带或地槽区,聚煤作用普遍微弱,)陆间活动带或地槽区,聚煤作用普遍微弱,如天山一兴安地槽的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岩系。如天山一兴安地槽的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岩系。(4 4)分布于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上的中生代)分布于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上的中生代“地台地台型型”盆地(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海拉尔哈密盆地,海拉尔二连盆地)二连盆地),往往聚煤丰富,后期变形微弱。,往往聚煤丰富,后期变形微弱。(5 5)成盆后的造山、造盆作用主要是新构造运动,)成盆后的造山、造盆作用主要是新构造运动,使不

16、步盆地又分别被强烈抬升或下陷。使不步盆地又分别被强烈抬升或下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四、中国聚煤期与地壳演化规律四、中国聚煤期与地壳演化规律 海西期海西期 新的海侵新的海侵 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陆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陆表海陆源碎屑盖层发育,沉积和构造稳定,利于表海陆源碎屑盖层发育,沉积和构造稳定,利于大面积稳定煤层的形成。大面积稳定煤层的形成。印支期印支期 华北南侧陆缘区与华南扬子北侧华北南侧陆缘区与华南扬子北侧陆缘区对接拼合,南方拉丁期大面积海退,中国陆缘区对接拼合,南方拉丁期大面积海退,中国东部

17、形成一片大陆,盆地以类前陆坳陷型或聚煤东部形成一片大陆,盆地以类前陆坳陷型或聚煤坳陷。坳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早燕山期早燕山期 为中国大陆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为中国大陆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之一,鄂尔多斯早之一,鄂尔多斯早中侏罗世聚煤坳陷处于相对中侏罗世聚煤坳陷处于相对稳定的河流稳定的河流浅水湖盆发育时期,成为特大型聚浅水湖盆发育时期,成为特大型聚煤盆地。准噶尔盆地属于前陆挠曲坳陷,聚煤作煤盆地。准噶尔盆地属于前陆挠曲坳陷,聚煤作用一般沿盆地边部发生。中国北方东部地区也出用一般沿盆地边部发生。中国北

18、方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小型的山间聚煤坳陷。现了小型的山间聚煤坳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中燕山期中燕山期 中国东部进入裂陷作用为主的构中国东部进入裂陷作用为主的构造阶段。主要的聚煤盆地为半地堑或地堑成群出造阶段。主要的聚煤盆地为半地堑或地堑成群出现,并多以断陷湖盆充填为特征。现,并多以断陷湖盆充填为特征。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 聚煤盆地总体分布格局明显受聚煤盆地总体分布格局明显受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同时又受海洋性气候影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同时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所以古近响,所以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具

19、有环太平洋分布新近纪含煤盆地具有环太平洋分布的特点。的特点。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大型内陆碎屑陆表海聚煤坳陷 大型内陆湖盆坳陷(古前陆塌陷)断陷盆地群(湖盆为主)山间小型坳陷和断陷盆地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222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构造的基本特点3 3 聚煤古地理环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境和古气候的演变第十二章 中

20、国煤田地质特征 一、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一、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 我国地史时期随着海陆变迁、海面变化和古植物演我国地史时期随着海陆变迁、海面变化和古植物演化,化,聚煤作用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内陆逐步扩展和聚煤作用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内陆逐步扩展和迁移迁移,聚煤古地理景观构成一个时空演化系列。,聚煤古地理景观构成一个时空演化系列。早古早古生代煤形成于滨海生代煤形成于滨海浅海环境,浅海环境,为菌藻类转化而成的为菌藻类转化而成的腐泥煤;晚古生代以海滨环境为主;腐泥煤;晚古生代以海滨环境为主;中、新生代则从中、新生代则从邻海环境逐步过渡为以内陆盆地环境为主邻海环境逐步过渡为以内陆盆地环境为主,

21、聚煤作用,聚煤作用范围逐步扩大,聚煤古地理环境渐趋多样化。范围逐步扩大,聚煤古地理环境渐趋多样化。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二、主要聚煤期的古气候二、主要聚煤期的古气候 聚煤期的古气候是影响沉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聚煤期的古气候是影响沉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古气候条件对植被的,适宜的古气候条件

22、对植被的发育和泥炭聚积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各聚煤期的发育和泥炭聚积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各聚煤期的古气候状况有助于了解聚煤盆地的时空分布和充古气候状况有助于了解聚煤盆地的时空分布和充填物特征。填物特征。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一)晚古生代聚煤期古气候(一)晚古生代聚煤期古气候 早石炭世早石炭世的古气候比较单一,植物界刚刚扩展的古气候比较单一,植物界刚刚扩展到陆地,只能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全到陆地,只能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相当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局部球绝大部分地区相当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局部气

23、候略为温凉。气候略为温凉。晚石炭世晚石炭世植物地理分区已经形成,区分为植物地理分区已经形成,区分为4 4个个植物群类型,即:安加拉植物群,冈瓦那植物群、植物群类型,即:安加拉植物群,冈瓦那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前二者属于温带气候,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前二者属于温带气候,后二者则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后二者则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二叠纪二叠纪植物演化更加明显,植物地理分区清楚。植物演化更加明显,植物地理分区清楚。温带半潮湿气候、温带或冷温带半潮湿气候、热温带半潮湿气候、温带或冷温带半

24、潮湿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半潮湿气候均有分布。晚二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半潮湿气候均有分布。晚二叠世华北地区南部仍持续温暖潮湿气候,有煤层叠世华北地区南部仍持续温暖潮湿气候,有煤层和紫斑泥岩发育,但从整个沉积物类型和植物化和紫斑泥岩发育,但从整个沉积物类型和植物化石组合判断,我国西北、华北广大地区的气候已石组合判断,我国西北、华北广大地区的气候已渐趋干燥,干燥带由西向东扩展,聚煤作用终止。渐趋干燥,干燥带由西向东扩展,聚煤作用终止。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

25、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二)中生代聚煤期古气候(二)中生代聚煤期古气候 早、中三叠世早、中三叠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燥气候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燥气候带,中三叠世末中三叠世末华南地区转为热带、亚热带潮湿多雨华南地区转为热带、亚热带潮湿多雨气候,华北、西北地区为温带半潮湿气候。气候,华北、西北地区为温带半潮湿气候。早、早、中侏罗世中侏罗世我国南方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北方为我国南方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北方为亚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中侏罗世中晚期中侏罗世中晚期气候渐趋气候渐趋干燥。干燥。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

26、古气候的演变 晚侏罗世晚侏罗世全球气候有较大变化,中亚一带干燥全球气候有较大变化,中亚一带干燥气候区扩大,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扩大,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基本为红层。干旱气候,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基本为红层。我国境内中生代干旱气候带和潮湿气候带自西南我国境内中生代干旱气候带和潮湿气候带自西南向东北逐步椎移,导致晚三叠世、早向东北逐步椎移,导致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和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带有规律的时空分布。早白垩世聚煤带有规律的时空分布。一般来说,潮湿气候带和构造拗陷、断陷带的叠一般来说,潮湿气候带和构造拗陷、断陷带的叠合决定

27、了聚煤盆地发育的部位。合决定了聚煤盆地发育的部位。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三)新生代聚煤期古气候(三)新生代聚煤期古气候 古近纪古近纪我国自北而南跨越了暖温带和亚热带、我国自北而南跨越了暖温带和亚热带、热带两个植物区,是木本被子植物繁盛阶段。热带两个植物区,是木本被子植物繁盛阶段。新新近纪近纪气候有缓慢变冷的趋势,亚热带北界南移。气候有缓慢变冷的趋势,亚热带北界南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3333聚煤古地理环境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古气候的演变 4 4 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

28、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的煤岩煤质特征,在不同地区、不同中国的煤岩煤质特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时代的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中国煤岩煤质的环境标志和若干特殊属性中国煤岩煤质的环境标志和若干特殊属性值归纳如下:值归纳如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4444中国煤质、煤级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1 1)沉积环境对煤质具有一定的影响。)沉积环境对煤质具有一定的影响。煤中灰分的高煤中灰分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成煤泥炭沼泽距陆源区及海线的远近。古低主要决定于成煤泥炭沼泽距陆源区及海线的远近。古生代近海远陆的煤层一般为低灰煤,古陆边缘

29、的煤层一生代近海远陆的煤层一般为低灰煤,古陆边缘的煤层一般为高灰煤;在冲积平原上生成的煤灰分的变化还与距般为高灰煤;在冲积平原上生成的煤灰分的变化还与距分流河道的远近有关。分布于分流河道或决口扇厚砂岩分流河道的远近有关。分布于分流河道或决口扇厚砂岩带一侧的煤,灰分往往较低,发育在分流河道、决口扇、带一侧的煤,灰分往往较低,发育在分流河道、决口扇、潮汐水道下游的泥炭沼泽生成的煤层灰分一般较高。煤潮汐水道下游的泥炭沼泽生成的煤层灰分一般较高。煤层下伏为潮道砂体和障壁岛砂体时,煤中灰分较高,坝层下伏为潮道砂体和障壁岛砂体时,煤中灰分较高,坝后泥坪或涨潮三角洲前缘,煤层灰分较低。在泻湖间湾后泥坪或涨潮

30、三角洲前缘,煤层灰分较低。在泻湖间湾处,往往形成高灰煤。处,往往形成高灰煤。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4444中国煤质、煤级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2 2)华北地区的腐泥煤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华北地区的腐泥煤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山西的腐泥煤多呈透镜状或薄层夹在腐殖煤中,构成山西的腐泥煤多呈透镜状或薄层夹在腐殖煤中,构成藻煤藻煤-烛藻煤烛藻煤-腐殖煤的组合系列,它们是由湖泊中的腐殖煤的组合系列,它们是由湖泊中的藻类和漂游生物经过部分腐解生成。山西河东煤田及藻类和漂游生物经过部分腐解生成。山西河东煤田及霍西煤田,见有腐泥煤出露,厚度为霍西煤田,见有腐泥煤出露,厚度为0.5m0.

31、5m左右,含油左右,含油率可达率可达18182424。单独藻煤则产于山西大同、浑源、。单独藻煤则产于山西大同、浑源、洪洞、蒲县及山东肥城、兖州等地。烛煤(腐殖腐泥洪洞、蒲县及山东肥城、兖州等地。烛煤(腐殖腐泥煤)煤)则产于山西浑源及山东新泰、兖州、枣庄,常与则产于山西浑源及山东新泰、兖州、枣庄,常与藻煤互层产出,挥发分、含氢量、焦油产率均高。藻煤互层产出,挥发分、含氢量、焦油产率均高。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4444中国煤质、煤级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3 3)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煤中瓦斯亦独具特征。)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煤中瓦斯亦独具特征。瓦斯煤主要分布于湘、赣、川、黔、滇、粤、

32、皖瓦斯煤主要分布于湘、赣、川、黔、滇、粤、皖诸省。其特征是:腐殖煤多形成高沼气煤矿,残诸省。其特征是:腐殖煤多形成高沼气煤矿,残殖煤多形成低沼气煤矿;煤层厚、含煤性好的地殖煤多形成低沼气煤矿;煤层厚、含煤性好的地区多形成高沼气煤矿中、低变质煤种多形成低沼区多形成高沼气煤矿中、低变质煤种多形成低沼气煤矿,高变质煤种多形成高沼气煤矿,超高变气煤矿,高变质煤种多形成高沼气煤矿,超高变质的无烟煤既可以形成低沼煤矿,亦可形成高沼质的无烟煤既可以形成低沼煤矿,亦可形成高沼煤矿。煤矿。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4444中国煤质、煤级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4 4)关于中国晚古生代煤的还原程度,不同)关于中国晚古生代煤的还原程度,不同学者看法研究不同。我国学者认为,煤的还原性学者看法研究不同。我国学者认为,煤的还原性是除煤岩成分和变质程度以外,影响着煤质的第是除煤岩成分和变质程度以外,影响着煤质的第三个成因因素。三个成因因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4444中国煤质、煤级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