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7236924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ppt(1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2.2 码分多址码分多址(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2.3 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第第 12 章典型通信系统介绍章典型通信系统介绍返回主目录第第 12 章章 典型通信系统介绍典型通信系统介绍 1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出现在半个世纪以前,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采用,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开发成功,智能网研究的新进展,为实现个人通信打下了网络基础。特别是随着蜂窝组网技术的完善和大容量系统的出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最受欢迎、最灵活方便的

2、通信技术之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将通信范围分为若干相距一定距离的小区,移动用户可以从一个小区运动到另一个小区,依靠终端对基站的跟踪,从而使通信不中断。移动用户还可以从一个城市漫游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到另一个国家与原注册地的用户终端通话。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如图 12-1 所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控制交换中心、若干基地台和诸多移动终端,通过控制交换中心进入公用有线电话网,从而实现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移动电话之间的通信。从基站到移动台的传输方向称为下行链路(或前向链路),从移动台到基站的传输方向称为上行链路(或反向链路)。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

3、TDMA)和窄带码分多址(CDMA)数字接入技术,已形成的国家和地区标准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54系统和IS-95系统、日本的PDC系统。我国主要采用欧洲的GSM系统。图 12 1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原理图 12.1.1GSM系统的主要性能和特点系统的主要性能和特点 GSM系统的主要性能如下所述。1.工作频率工作频率 GSM900系统:上行链路频率890915MHz,下行链路频率935960 MHz,双工间隔为45 MHz,工作带宽为25 MHz,载频间隔200 kHz。GSM1800系统:上行链路频率17101785 MHz,下行链路频率18051880 MHz,双工间隔为9

4、5 MHz,工作带宽为75 MHz,载频间隔为200 kHz;EGSM900系统:上行链路频率880915 MHz,下行链路频率925960 MHz。EGSM900比GSM900在上/下行频段向下扩展了10 MHz工作带宽,以解决目前GSM900系统频道拥挤问题。2.发射类别发射类别 271kF7W,即8个基本物理信道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式和高斯滤波最小移频键控(GMSK,BT=0.3)调制,每载波信息速率为270.833 kb/s。3.小区结构和频率再用小区结构和频率再用 农村地区可采用宏小区,小区半径可达35 km;城市地区的小区半径为1020 km;市中心等业务量密集地区可采用微小

5、区,半径0.5 km左右。地域覆盖模式为9小区的区群,同频保护比为 =9 dB。4.业务信道业务信道 语音编码器的基本速率为13.0 kb/s,加纠错保护后的总速率为22.8 kb/s;透明数据速率2.4 kb/s、4.8 kb/s和9.6 kb/s;非透明数据基本速率12.0 kb/s。5.小区选择小区选择 由移动台进行小区选择,小区选择的条件是以路径损耗测量结果为依据。如果传输质量不满足指标要求或者不能对基站发射的寻呼块进行译码或者不能接入上行线路,则移动台就开始重新选择小区。GSM系统具有下列主要特点:(1)GSM系统是由几个分系统组成的,并且可与各种公用通信网(PSTN、ISDN、PD

6、N等)互连互通。各分系统之间或各分系统与各种公用通信网之间都明确和详细定义了标准化接口规范,保证任何厂商提供的GSM系统或子系统都能互连;(2)GSM系统能提供国际间的自动漫游功能,所有GSM移动用户都可进入GSM系统而与国别无关;(3)GSM系统除了可以提供话音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数字业务;(4)GSM系统具有加密和鉴权功能,能确保用户保密和网络安全;(5)GSM系统具有灵活和方便的组网结构,频率重复利用率高,业务承担能力强,保证在话音和数据通信两个方面都能满足用户对大容量、高密度业务的要求;(6)GSM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覆盖区域内的通信质量高等。12.1.2GSM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系统的结

7、构及功能 GSM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2-2所示,主要由三个相关的子系统组成,它们是网络子系统(NSS)、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和基站子系统(BSS)。移动台(MS)也是一个子系统,但通常被认为是基站子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子系统通过一定的网络接口互相连接,并与用户相连。基站子系统也叫无线子系统,提供并管理着移动台和网络子系统之间的无线传输通道,同时也管理着移动台与所有其他GSM子系统的无线接口。基站子系统不直接与公用通信网互通。网络子系统管理着系统的交换功能,保证移动台与相关的公用通信网或与其他移动台之间建立通信。网络子系统不直接与移动台互通。操作支持子系统提供给运营部门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系统

8、的正常运行。图 12 2 GSM系统结构 1.基站子系统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由多个基站收发信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组成。基站控制器是基站子系统的控制部分,承担各种接口的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和无线参数的管理。基站收发信台是基站子系统的无线部分,由基站控制器控制,完成基站控制器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基站收发信台与移动台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和相关的控制。基站子系统是GSM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空中接口与移动台连接,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通过A接口,基站子系统与网络子系统中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相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和

9、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控制信息和用户信息等。移动台属于基站子系统的一部分,它是GSM系统中用户使用的设备,包括:手持台、便携台和车载台。移动台通过无线空中接口与基站收发信台连接。移动台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识别卡(SIM)。SIM卡是一种存储装置,可存储用户识别卡,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地区、专用键,以及其他特定用户信息等。没有SIM装置,GSM移动台不会工作。正是SIM使GSM用户能识别自己的身份。2.网络子系统网络子系统(NSS)网络子系统主要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和鉴权中心(

10、AUC)等组成。网络子系统通过GSM规范的7号信令实现内部各功能块及与基站子系统的连接,承担GSM系统的交换功能和提供对用户管理和数据库。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是网络的核心(MSC),它提供基站子系统、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鉴权中心、操作维护中心(OMC)、面向固定网络的接口等的交换。把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和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相互连接起来。MSC为移动用户提供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支持位置登记、越区切换、自动漫游等其他网络功能。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是为其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服务的。对其控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登记,并为已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接续的必要条件

11、。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是一个动态数据库,其从已登记移动用户的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获取或存储相关数据。当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进入到另一个VLR的控制区域,则移动用户在新的VLR进行登记,而原VLR将删除该移动用户数据。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储该HLR控制区域内所有移动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用户类型、访问能力、补充业务等。另外,HLR还存储移动用户实际漫游所在MSC区域的有关动态数据。鉴权中心(AUC)是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的一个功能单元,它存储着用户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保证移动用户通信安全,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

12、IR)存储每个移动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码(IMSI),通过白色清单、黑色清单或灰色清单这三种表格,确保网络内各移动用户的惟一性和安全性。IMSI由移动国家码、移动网号和移动用户识别号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12-3所示。图 12-3 IMSI结构 移动国家码(MCC)由三位数字组成,惟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移动网号(MNC)最多由两位数字组成,用来识别移动用户归属的GSM移动通信网;移动用户识别号(MSIN)惟一地识别某个GSM网中的移动用户。IMSI总长度不超过15位十进制数,MNC和MSIN合起来构成国内移动用户标识。3.操作支持子系统操作支持子系统(OSS)操作支持子系统是管理和

13、服务中心,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中心(NMC)、安全性管理中心(SEMC)、用户识别卡管理的个人化中心(PCS)、计费管理的数据后处理系统(DPPS)等。其主要实现对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及网络操作和维护等功能。GSM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应的接口来连接,其原理如图12-4所示。主要接口包括:Um接口(无线空中接口)、Abis接口和A接口。这三种主要接口的标准化能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GSM设备和系统互连。图 12-4 GSM系统中的各类接口 连接移动台和基站收发信台之间的接口称为Um接口,它用于移动台和基站子系统之间的互通,其传递的信息有:无限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连接基站收发信台(B

14、TS)和基站控制器(BSC)之间的接口称为Abis接口,它是通过标准的64 kb/s或2.048 Mb/s PCM数字传输链路来实现BTS与BSC之间的互连的。此接口支持所有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并支持对BTS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无线频率的分配。连接基站控制器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间的接口称为A接口,它是通过标准的2.048 Mb/s PCM数字传输链路来实现BSC与MSC之间的连接的。此接口传递的信息有:移动台管理、基站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12.1.3GSM的信道类型的信道类型 GSM逻辑信道可以分为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道(CCH)。业务信道携带的是用户的数字化语音或数据,无论

15、是上行还是下行链路都有同样的功能和格式。控制信道在移动站和基站之间传输信令和同步信息,在上下行链路之间有着不同的信道。在GSM中有6种类型的业务信道和很多类型的控制信道。1.GSM中的业务信道(中的业务信道(TCH)GSM的业务信道携带用户数字化语音或数据信息,可分为全速率或半速率两种类型。全速率传送时,用户数据在一个时隙(TS)中传送。而半速率传输时,用户数据映射到同一时隙上,但是采用隔帧传送的方式,因此两个半速率的用户可以共享同一个时隙,但是每隔一帧交替发送。在GSM标准中,TCH数据不会在作为广播信道的频点的TDMA帧的TS0上传播。此外,TCH复帧(包含26帧)在第13和第26帧中会插

16、入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数据或空闲帧(IDLE)。如果第26帧中包含IDLE数据位,则为全速率TCH,如果包含SACCH数据则为半速率的TCH。业务信道复帧结构如图 12-5 所示。全速率语音信道(TCH/FS)包含13 kb/s的语音编码数据,信道速率为22.8 kb/s;全速率9600 b/s数据信道(TCH/F9.6)包含960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22.8 kb/s;全速率4800 b/s数据信道(TCH/F4.8)包含480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22.8 kb/s;图 12 5 业务信道复帧结构 全速率4800 b/s数据信道(TCH/F4.8)包含480

17、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22.8 kb/s;全速率2400 b/s数据信道(TCH/F2.4)包含240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22.8 kb/s;半速率语音信道(TCH/HS)包含6.5 kb/s的语音编码数据,信道速率为11.4 kb/s;半速率4800 b/s数据信道(TCH/H4.8)包含480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 11.4kb/s;半速率2400 b/s数据信道(TCH/H2.4)包含2400 b/s的用户数据,信道速率为11.4 kb/s。2.GSM中的控制信道(中的控制信道(CCH)GSM中有三种主要的控制信道:广播信道(Broadcast Chann

18、el-BCH)、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在GSM中,每个控制信道由几个时分逻辑信道组成。BCH和CCCH的前向控制信道分配在指定频点的专用时隙中,它们一般只在51帧(控制信道复帧)的指定帧的TS0中发送,这个频点我们称之为广播信道。其他7个时隙TS1到TS7可用来支持7个全速率的用户。在广播信道中,第51帧不包含BCH/CCCH前向链路数据,是一个空闲帧。在反向链路上,CCCH可以接受从移动台传来的包含TS0中的任何一帧中的信息。DCCH可以在每一帧的每一个时隙上传输。

19、控制信道复帧结构如图 12-6 所示。图 12 6 控制信道复帧结构 1)广播信道(BCH)广播信道在一个小区的指定频点的前向链路发送的特定帧的TS0中传播。与TCH不同,BCH仅使用前向链路。BCH不但给小区内的移动用户提供同步信息,同时也被邻接小区的移动用户监测。所以接收电平和MAHO(Mobile Asitant Hand Over)判决可以来自小区外用户。BCH在51TDMA帧序列的不同帧的TS0中分为3种信道:(1)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该信道广播BTS的一般信息,如小区和网络的特征、小区内其他可用的信道等等。在51帧控制复帧的

20、第2帧到第5帧包含BCCH数据。(2)频 率 校 正 信 道(FCCH: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该信道用于移动台的频率与基站的频率同步。占用51帧控制复帧的第0帧,每隔10帧重复一次。(3)同步信道(SCH:Synchronization Channel),在51帧控制复帧的FCCH帧后就紧接着有一帧SCH,每隔10帧重复一次。载有移动台帧同步和基站收发信机识别、BSIC码、时间提前量等信息。2)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道为网络中移动台所共用,可分为三种类型信道 (1)寻呼信道(PCH),PCH是一个前

21、向信道,用于基站寻呼移动台,通知移动台有来自PSTN的呼叫。同时PCH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传送目标用户的IMSI,并要求移动台在RACH上提供认证信息,短消息也在PCH上发送。(2)随机接入信道(RACH),RACH是一个反向信道,用于移动台对PCH的回应,或随机提出入网申请,即请求分配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3)接入认可信道(AGCH),AGCH是一个反向信道,用于基站对移动台的随机接入请求作出应答,即给移动台分配一个SDCCH或直接分配一个TCH。3)专 用 控 制 信 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GSM中有三种类型的专用控制信道,和

22、TCH一样,它们也是双向传送,在上/下行链路中有相同的功能和格式,并可存在于除了BCH ARFCN的TS0之外的任何时隙中。这三种信道是:(1)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Standalone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它携带分配TCH之前移动台和基站连接的信令数据。SDCCH确保在BTS和MSC验证移动台并为它分配资源前移动台和BTS的连接不中断。SDCCH可以看作为一个中间的暂时信道。SDCCH可有专门的物理信道,也可和BCH共用。(2)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Slow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用来传送用户信息期间的某些特

23、定信息,例如:功率和帧调整控制信息、测量数据等。(3)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Fast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用来传送用户的紧急信息,携带的信息基本上与SDCCH相同。当没有为移动用户分配SDCCH,但需要处理紧急事务(如切换请求等)时,FACCH通过业务信道“偷”帧来实现。当TCH中的两个STEALING BIT被置位,则表明这个时隙中包含FACCH,而不是TCH。12.1.4GSM的帧结构的帧结构 GSM900工作带宽为25 MHz,每个载频为200 kHz,因此可以获得124个载频频道,考虑到第一个、最后一个作为保护频道不用,因此GSM900共有1

24、22个载频频道可用。GSM1800有374个载频频道。EGSM在GSM900基础上增加了50个频道。通常将频道称为信道,即每个信道带宽为200 kHz。在上述三种系统中,为便于无线管理,对每一信道都有明确的信道编号,同时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频率内,信道是不同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GSM900系统上行信道:fu(n)=890+0.2n(MHz)下行信道:fd(n)=fu(n)+45(MHz)(12.1-2)式中,n为绝对射频频道(信道),即ARFCN,其取值范围为1n124。EGSM900系统上行信道:fu1(n)=890+0.2n(MHz),0n124 (12.1-3)fu2(n)=890+0.

25、2(n-1024)(MHz),975n1023下行信道:fd(n)=fu(n)+45(MHz),0n124 (12.1-5)GSM1800系统上行信道:fu(n)=1710.2+0.2(n-512)(MHz),512n885 下行信道:fd(n)=fu(n)+95(MHz),512n885 由此可见,每个信道都对应有一个ARFCN,也即不同的n只能应用于属于它的那个频道。GSM系统中一个信道在时域和频域的平面结构如图 12-7 所示。可以看出,GSM既是时分制又是频分制的,即GSM系统空间接口采用FDMA与TDMA的混合方式,所以它的容量要比单纯频分或时分的无线通信系统容量更大。从频域角度来看

26、,在系统频段内,每200 kHz设置时隙的中心频率,即GSM规范中的射频信道。图 12 7 信道在时域和频域的平面结构 从时域的角度来看,间隙在频域上循环发生,每次占15/26 ms(约576.92 s),称之为突发脉冲序列周期BP(Burst Period),这些间隙的时间间隔称之为时隙(Time Slot),每个时隙包括156.25个比特信息。GSM系统每8个时隙为一个周期,即每个载波有8个物理信道。在GSM系统中,每一个移动用户在分配给它的时隙内以突发方式传输数据。根据GSM规定,数据突发序列共有五种格式,如图12-8所示。图 12 8 GSM系统中数据突发格式 正常突发序列用于前向和反

27、向链路的业务信道(TCH)和专用控制信道(DCCH)的传输。频率校正信道(FCCH)突发序列用来广播前向链路上的频率控制信息,允许移动用户将内部频率标准和基站的精确频率进行同步。同步信道(SCH)突发序列用来广播前向链路上的定时信息,调整移动用户的定时,使得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与基站时钟同步。随机接入信道(RACH)突发序列在反向链路为移动用户传输基站服务信息。伪突发序列用作前向链路上未使用时隙的填充信息。正常突发序列的数据结构如图 12-9 所示,由时隙(Time Slot)、帧(Frame)、复帧、超帧(Super Frame)和超高帧分层构成。图 12 9 GSM帧结构 一个时隙为15/26

28、 ms(约576.92 s),包含156.25个比特,传输速率为270.833kb/s。在每个时隙的156.25个比特中,有114比特为信息承载比特,它们位于接近突发序列始端和末端的两个57比特序列。中间段由26比特的训练序列构成。这些序列允许移动台或基站接收器的自适应均衡器在对用户数据解码之前先分析无线信道特征。在中间段的两端都有stealing 帧标志的控制比特。这两个标志用来区分在同一物理信道上时隙中包含的是话音(TCH)数据还是控制(FACCH)数据。最后8.25比特是保护时间比特。在一帧中,每个GSM用户单元用一个时隙来发送,一个时隙来接收,并且可能用6个空闲时隙来检测自己及相邻5个

29、基站的信号强度。每个TDMA帧包含8个时隙,共占:80.576924.615 ms一帧包括:8156.25=1250 bits其中一些比特未用到。帧速率为 =216.66 帧/秒即每秒216.66帧。其中第13或第26帧用于传送控制信息。多个TDMA帧构成复帧,GSM中有两种复帧:第一种是26帧的复帧,包含26个TDMA帧,时间间隔为120 ms,用于业务信道(TCH)、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和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第二种是51帧的复帧,包含51个TDMA帧,时间间隔为235 ms,用于广播控制信道(B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和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多个复帧

30、构成超帧,它由51个26帧的复帧或26个51帧的复帧组成,一个超帧包含1326个TDMA帧,共占6.12 s。2048个超帧构成超高帧,一个超高帧包含2 715 648个TDMA帧,共占12 533.76 s(3小时28分53秒760毫秒)。为了进一步理解业务信道和各种控制信道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简要说明GSM系统中移动台发出呼叫建立通信的过程。首先,移动用户不断监测广播信道(BCH),与相近的基站取得同步。通过接收频率校正信道(FCCH)、同步信道(SCH)、广播控制信道(BCCH)的信息,将移动用户锁定到基站及适当的广播信道上。为了发出呼叫,用户首先要拨号,并按压GSM手机上的发射按钮。移动

31、台用它锁定的基站的绝对无线频率信道(ARFCN)来发射随机接入信道(RACH)数据突发序列。然后,基站以公共控制信道(CCCH)上的接入认可信道(AGCH)信息来对移动台作出响应,公共控制信道为移动台指定一个新的信道进行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连接。正在监测广播信道中TS0的移动用户,将从接入认可信道接收到它的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和TS安排,并立即转到新的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和TS上,这一新的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和TS分配就是独立专用控制信道。一旦转接到独立专用控制信道,移动用户首先等待传给它的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帧(等待最大持续26帧或120 ms),该帧告知移动台要求的定时提前量和发射

32、机功率。基站根据移动台以前的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数据能够决定出合适的定时提前量和功率级,并且通过慢速辅助控制信道发送适当的数据供移动台处理。在接收和处理完慢速辅助控制信道中的定时提前量信息后,移动用户能够发送正常话音业务所要求的突发序列信息。当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从拨号端连接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且MSC将话音路径接入服务基站时,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检查用户的合法性及有效性,随后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发送信息。几秒钟后,基站经由独立专用控制信道告知移动台重新转向一个为业务信道(TCH)安排的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和TS。一旦再次接到业务信道,语音信号就在前向和反向链路上传送,呼叫建立成功,独立专

33、用控制信道被清空。当从PSTN发出呼叫时,其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12.1.5GSM系统研究新进展系统研究新进展 GSM系统采用小区制,小区覆盖半径大多为125 km,每个小区设有一个(或多个)基站,用以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等功能。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区群(蜂窝)区群内各个小区的基站可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MSC)相连。移动交换中心通过PCM电路与市话交换局相连接。由于覆盖半径较大,所以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 W以上,天线也做得较高。由于网络漏覆盖或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造成阴影区域等原因,使得该区域的信号强度极弱,通信质量严重低劣形成小区内的“盲点”。在

34、商业中心或交通要道等业务繁忙区域,使得该区域空间业务负荷超重形成小区内的“热点”。针对以上两“点”问题,便产生了微蜂窝小区技术。微蜂窝小区是在宏蜂窝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的覆盖半径大约为30300 m;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在1 W以下;基站天线比宏蜂窝小区天线低很多,一般高于地面510 m即可。无线电波传播主要是沿着街道等的视线传播。微蜂窝最初被用来增大无线电覆盖区域,消除宏蜂窝中的“盲点”。同时由于低发射功率的微蜂窝基站允许较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每个单元区域的信道数量较多,因此业务密度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且射频干扰很小。在宏蜂窝的“热点”上设置微蜂窝小区,可满足该微小区域内通信质量与容

35、量两方面的要求微蜂窝小区作为宏蜂窝小区的补充,一般用于宏蜂窝覆盖不到的“盲点”区域,如地下会议室、娱乐室、地铁、隧道等和话务量比较集中的“热点”区域,如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停车场等地。而在话务量很高的商业街道等区域可采用多层网形式进行连续覆盖,即分级蜂窝结构,使得整个通信网络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相邻微蜂窝的切换部回到所在的宏蜂窝上,宏蜂窝的广域大功率覆盖可看成是宏蜂窝上层网络,并作为移动用户在两个微蜂窝区间移动时的“安全网”,而大量的微蜂窝则构成微蜂窝下层网络。随着容量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可按同一规则设置第3或第4层网络,即微微蜂窝小区。微微蜂窝实质上是微蜂窝的一种,只是它的

36、覆盖半径更小,一般只有1030 m;基站发射功率也更小,大约为几十毫瓦;天线一般装于建筑物内业务集中地点。微微蜂窝也是作为网络覆盖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它主要用来解决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室内“热点”的通信问题。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蜂窝形式智能蜂窝。所谓智能蜂窝,是指基站采用具有高分辨阵列信号处理能力的自适应天线系统,智能地监测移动台所处的位置,并以一定的方式将监测到的信号功率传递给移动台的蜂窝小区。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移动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点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

37、目的。同此,智能蜂窝小区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改善系统性能。智能蜂窝将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未来移动通信的系统性能:扩大系统覆盖区域;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降低基站发射功率,减少信号间干扰;减少电磁环境污染;节省系统成本等。12.2码分多址码分多址(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CDMA是一种以扩频技术为基础的调制和多址接入技术,因其保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并且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就有过商用的尝试。经过了四十几年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关键技术问题,直到1993年7月由美国Qualcomm公司开发的CDMA蜂窝体制被采纳为北美数字蜂窝标准,定名为

38、IS-95,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才正式走上商业通信市场。1995年我国香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CDMA移动通信系统,而后韩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建立了CDMA移动通信系统,到2000年底,全球的CDMA用户已超过4000万。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FDMA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或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比有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话音质量以及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因而CDMA也成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方式。本书以IS-95标准为例,对CDMA系统作简要介绍。12.2.1CDMA系统原理及特点系统原理及特点 CDMA系统是以扩频调制技术和码分多址接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蜂窝移动通

39、信系统。在CDMA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的信息是靠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CDMA的示意图如图12-10所示,可以看出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是重叠的,用户信号是靠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ci 来区分的。S-95标准的全称是“双模宽带扩谱蜂窝系统的移动台-基站兼容标准”,这说明IS-95标准是一个公共空中接口(CAI)。它没有完全规定一个系统如何实现,而只是提出了信令协议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限制,不同的制造商可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制造出符合IS-95标准规定的系统和设备。图 12 10 CDMA的示意图 CDMA系统网络结构与一般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相同,其结构可参见图 12-2,包括基站子系

40、统、移动台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和操作支持子系统等。CDMA系统与TDMA系统的主要差别在于无线信道的构成、相关的无线接口和无线设备、特殊的控制功能等。IS-95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工作频率:IS-95下行链路的频率为824849 MHz,上行链路的频率为869894MHz,一对下行链路频率和上行链路频率的频率间隔为45 MHz,带宽1.25 MHz;(2)码片速率:1.2288 Mc/s;(3)比特率:速率集1为9.6 kb/s,速率集2为14.4 kb/s,IS-95B为115.2 kb/s;(4)帧长度:20 ms;(5)语音编码器:QCELP 8 kb/s,EVRC 8 kb/s

41、,ACELP 13 kb/s;(6)功率控制:上行链路采用开环+快速闭环,下行链路采用慢速闭环;(7)扩展码:Walsh+长M的序列。CDMA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系统容量大,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表明,CDMA系统容量是模拟系统的1020倍,是TDMA系统的4倍。(2)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在FDMA和TDMA系统中,当所有频道或时隙被占满以后,再无法增加一个用户。此时若有新的用户呼叫,只能遇忙等待产生阻塞现象。而CDMA系统的全部用户共享一个无线信道,用户信号是靠编码序列区分的,当系统负荷满载时,再增加少量用户只会引起话音质量的轻微下降,而不会产生阻塞现象。CDMA系统的这一特

42、性,使系统容量和用户数之间存在一种“软”关系。在业务高峰期间,可以通过稍微降低系统的误码性能,达到增多系统用户数目。系统软容量的另一种形式是小区呼吸功能。所谓小区呼吸功能是指各个小区的覆盖区域大小是动态的。当相邻的两个小区负荷一轻一重时,负荷重的小区通过减小导频发射功率,使本小区边缘的用户由于导频功率强度不够而切换到相邻小区,使重负荷小区的负荷得到分担,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容量。(3)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所谓软切换是指当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小区的基站连通,再与原来小区的基站切断联系。在切换过程中,原小区的基站和新小区的基站同时为过区的移动台服务。软切换功能可以使过区切换的可靠性提高。(

43、4)CDMA系统具有话音激活功能。由于人类通话过程中话音是不连续的,占空比小于35%。CDMA系统采用可变速率声码器,在不讲话时传输速率降低,减小对小区其他用户的影响,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5)CDMA系统是以扩频技术为基础的,因此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保密性强等优点。12.2.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系统的关键技术 扩频技术是CDMA系统的基础,要真正成为一种商业应用的通信系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就对CDMA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技术进行讨论。1.可变速率声码器可变速率声码器 声码器是对模拟语音信号进行数字化编译码的部件,其目的是在保证语音传输质量的同时数据传输速率尽可能低。在移动

44、通信中,一般采用线性预测编码(LPC)方式,其组成原理如图 12-11 所示。图 12-11线性预测编译码原理图 (a)编码原理;(b)译码原理 线性预测编码原理是,首先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成数字语音信号,经过线性预测分析从语音信号中求出一组预测器系数,一般为12组预测滤波器系数,使得一帧语音波形均方预测误差最小。另外,再经过基音检测、清浊音判决提取语音信号中的基音周期Tp、清浊音判决信息U/V和代表语音强度的增益控制参数G。连同12组预测滤波器系数,共15个参数包含了语音信号中的主要信息。通过对每帧语音信号的分析,得到这15个参数,经过量化编码后发送出去。在线性预测编码中,线性预

45、测分析是关键。在接收端,通过参数译码得到一帧语音信号的特征参数,包括基音周期Tp、清浊音判决信息U/V、增益控制参数G和预测滤波器系数。将这一组参数作用于语音合成滤波器,再经过D/A转换器就得到合成语音信号。语音合成滤波器通常采用全极点网络或格型网络IIR滤波器实现。在IS-95中有三种语音编码方式,它们是:8 kb/s的QCELP、8 kb/s 的EV RC和13 kb/s 的ACELP。QCELP是码激励线性预测的可变速率混合编码方式,其特点是:(1)属于线性预测编码;(2)使用码表矢量量化差值信号代替简单线性预测中产生的浊音准周期脉冲的位置和幅度;(3)采用话音激活检测(VAD)技术,在

46、话音间隙期,根据不同信噪比情况,分别选择 9.6 kb/s、4.8 kb/s、2.4 kb/s和1.2 kb/s四个档次的传输速率,从而使平均传输速率比最高传输速率下降两倍以上;(4)参量编码的主要参量每帧不断更新。QCELP的编码原理是,首先对输入的语音信号按8 kHz进行抽样,将抽样数据按20 ms长度分帧,每帧包含160个样点。经过线性预测分析得到12个预测滤波器参数a1,a2,a12,音调参数L,b和码表参数T,生成三个参数子帧。三种参数不断更新按一定帧结构发送出去。QCELP的语音合成模型如图 12-12 所示。首先,根据不同的传输速率选择不同的矢量,若速率是最高速率的1/8,则选择

47、一个伪随机矢量;若是其他速率,则通过索引从码表中生成相应的矢量。生成的矢量加上增益后激励音调合成滤波器和线性预测编码滤波器,最后经过自适应滤波和增益控制输出合成语音信号。图 12 12 QCELP的语音合成模型 在线性预测编码中,语音编码的速率越高,语音信号的质量就越好,但速率越高CDMA系统的容量就越小。为了增加系统容量,语音编码采用的是4速率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在数据速率集1,8 kb/s 编码速率的语音编码器对应的信道速率为1.2 kb/s、2.4 kb/s、4.8 kb/s和9.6 kb/s。在数据速率集2,13 kb/s编码速率的语音编码器对应的信道速率为14.4 kb/s。2.功率

48、控制功率控制 在移动通信中存在“远近效应”问题。所谓“远近效应”是指,若移动台以相同的功率发射信号,远离基站的移动台信号到达基站时的强度要比离基站近的移动台信号弱很多,从而被强信号所淹没。在下行链路,当移动台处于相邻小区的交界处时,接收到所属基站的有用信号电平很低,同时还会受到相邻小区基站的干扰,产生所谓的“角效应”。另外,由于移动信道的多径衰落,接收机所收到的信号也会产生严重的衰落。为了减小用户间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因此在CDMA系统中必须采用功率控制技术,及时调整发射功率,维持接收信号电平在所需水平。功率控制的准则通常有功率平衡准则、信干比平衡准则和混合型准则等。功率平衡是指在接收端收到

49、的有用信号功率相等。对于下行链路,是使各移动台接收到的基站信号功率相等;对于上行链路,是使各移动台发射信号到达基站的信号功率相等。信干比平衡是指接收机收到的信号干扰比相等。对于下行链路,是使各移动台接收到的基站信号干扰比相等;对于上行链路,是使基站接收到的各移动台信号干扰比相等。在IS-95中是采用信干比平衡准则与误帧率平衡准则相结合的混合型准则,即采用信干比平衡准则,目标函数由误帧率决定。功率控制的方法有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在IS-95中,下行链路功率控制不是重点,因此采用相对较简单的慢速率闭环功率控制。上行链路是功率控制的重点,因此采用的控制方法较复杂。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由粗控、精控

50、和外环控制三部分组成。由移动台完成的开环功率控制实现粗控;由移动台和基站共同完成闭环功率控制实现精确控制;采用外环控制确定闭环精确功率控制的实现控制阈值门限。1)下行链路功率控制 下行链路功率控制采用慢速率闭环功率控制方式,当移动台处于小区边界或阴影区时,下行链路接收条件较差,移动台的误帧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台可以请求基站增大给它的发射功率。基站将各移动台的误帧率与一个给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决定是增加还是减小各下行链路的发射功率。功率控制调节步长一般为0.5 dB,调节范围为46 dB。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移动台根据其接收的总功率,对自己发射功率作出粗略估计,完成开环功率控制。调节步长为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